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6月27日
副總統參加「創造新時代榮耀:國政願景研討會」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參加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在國家圖書館所主辦的「創造新時代榮耀:國政願景研討會」,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是該基金會創辦人,因此當她看到集學者專家之力,經過一年多努力,完成了基金會有關「瞭望公元二OOO年」焦點研究所涉及十二項議題的研究報告,她除感到欣慰外,也對學者專家的奉獻表達謝意。她說,這些研究報告將是未來國政最好的藍圖。

  在致詞中,副總統指出,在跨世紀之前,國人心中應有時間、空間和心理座標概念。她說,在時間上,一百八十八天之後,我們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空間上,台灣蕞爾小島,可開發面積僅百分之二十七,在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中,正式邦交國只有二十九國;在心理上,在全世界六十億人口中,台灣人口只有二千三百萬,究竟我們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為何?這些都是嚴肅的課題。

  副總統表示,與各國比較,我國面積居世界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居第四十三位、國家生產毛額居第十九位、國民所得居第二十二位、為第十四大貿易國、對外投資與貿易均為第七大國、外匯存底為第三名,此外,半導體產業也居第三位,在面積小、人口不多的情況下,能締造這些佳績,並不容易,但讓我們想到未來仍有發展的空間。

  為了國家進一步發展,副總統說,在跨世紀前夕,我們應在國家、土地、人民三方面再作省思,在國家定位下,如何重新界定我們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如何在目前「一個中國的緊箍咒下,破繭而出、如何在面對中共同時,也讓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真正走自己的路,這些都是我們所需共同面對的。

  副總統並進一步說,在國際處境方面,如何增加邦交國家數量、強化與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如何使國人進入國際舞台,與他國人民平起平坐,並駕齊驅,也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在土地開發問題方面,副總統也表示,長期以來,政府政策重北輕南,重西輕東,導致發展不均;在都會地區,土地開發使用也違反公平正義原則,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在人民方面,副總統指出,我國人民已有先進的教育水準及高度民主意識,雖在中共武力威脅下,國人仍然秉持和平、善良、寬容與民主,這是我們的特色;不過,在我國從威權走向民主過程中,也由於民主發展過度強調權利,造成忽視責任與義務的結果,自利心已超越利他心,在社會解構下,道德價值與是非標準被顛覆,因此,社會有待重整,是非價值標準有待重新架構。

  副總統並就相關問題提出她個人思維。在兩岸關係方面,她說,大家應共同思索如何從「一個中國」的政治符咒中走出來,一方面給中共面子,一方面也給國人生存活路;她指出,歐洲十五國走向歐洲聯盟的過程,經由「免戰機制」的建立及「去國家主權化」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她說,歐洲能,我們亞洲人為何不能,亞洲人也可以思考類似亞太聯盟的機制。

  副總統也指出,以兩岸人民的共通性,是否可以「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她說,她個人對此並無定論,但希望大家可以用心思考,為了避免被併吞,以聯盟方式,可讓雙方互贏互利。

  在走出外交困境方面,副總統也呼籲,我們要進行全方位外交,對美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對歐洲、亞太各鄰國關係都值得我們重視;此外,政府能力有限,也應借重民間,使民間投入外交工作,應朝人人做外交、人人都是外交尖兵的方向來努力。因此,副總統提出成立「國際台灣之友社」的構想,希望以各地僑胞的力量,結合各國對台灣友好人士,協助推動外交。

  在土地開發方面,副總統也說,政府應以大格局看問題,國土規劃以永續經營方式來進行,希望達到南北均衡,山海並重的目標。她強調,土地不應成為某些人追求暴利的工具,土地使用應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在人民方面,副總統表示,政府對人民生老病死都要關心照顧,特別是我國人口長壽化趨勢日益明顯,政府應擬訂一套針對人口長壽化的措施;在兩性議題方面,副總統則指出,二十一世紀是性別敏感的時代,兩性要相知相惜,相互體諒和尊重,如此兩性才能和諧。而在人倫方面,副總統也期許,我們應珍惜既有生存空間與自然資源,應重新提倡倫理道德,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基本倫常不僅不可忽視,而且更應強化。

  副總統最後呼籲國人,我們不僅要跨世紀,而且也要創世紀,希望經由大家努力,未來台灣是一個環保清淨地、文化大觀園、科技新世界、國際大都會,同時也是人人快樂的好故鄉。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