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6月05日
總統接見「大陸與亞太地區:互動與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六月五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接見「大陸與亞太地區:互動與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除對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表達賀意外,也對大家深入研討相關議題,提供建言,表示感謝之意。

  總統指出,這次研討會正逢他就職演說發表、對兩岸關係及亞太地區未來發展可能產生影響之際召開,具有重大的意義。他說,維持兩岸永久和平,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不僅是所有亞太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共同利益。

  總統並向訪賓重申他在就職演說中的基調既簡單又清楚,那就是尊重、民主和善意,他說:

  -作為全民的總統,中華民國的總統,他有義務和職責,恪遵中華民國的憲法;

  -作為總統,遵守憲法是他的當然職責,作為總統,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尊嚴及安全;

  -兩岸問題必須改善,但應堅持民主與對等原則;

  -兩岸應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擔任總統期間,將遵循「四不」及「不廢除國統綱領及國統會」;

  -兩岸應在既有基礎上,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問題,所謂既有基礎,包括兩岸經由接觸、對話、協商所得到的任何結論和共識。

  總統並向訪賓強調,處理未來一個中國問題並不僅是台灣一方的責任,更是海峽兩岸雙方共同的責任。中華民國已拿出最大誠意與善意,願與中共重啟協商大門,「我們對未來兩岸的協商或談判並無預設立場,對政治或三通議題,都不排斥。」

  總統也頗有感觸地表示,兩岸同胞都是自己人、一家人,如果對方仍以武力相向,進行文攻武嚇,把我們當作敵人,視為陌生人,那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總統並贊同最近美國總統柯林頓所提有關兩岸問題的解決除了以往「三個支柱」外的第四個支柱,即兩岸問題的解決最終要經過人民的同意。總統說,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作為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人民自由意志下的選擇權是不能被忽視的。因此他說,他的就職談話可以做到讓台灣人民滿意、美國接受、國際肯定,但是除非我們投降,甚至把台灣送給中共,否則無論如何中共也不會滿意的,而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他所能做的,是讓中共找不到藉口對台灣動武。

  在會晤中,總統也一一答復訪賓所提問題,詢答內容為:

  問:對於兩岸成立聯邦構想的立場?

  答:從未說過聯邦政府構想,祇對他人所提邦聯制的構想稱是新構想、新思維,可作為人民凝聚共識的進一步思考。

  問:對於兩岸所謂「一個中國」或「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看法?

  答:兩岸問題應在既有基礎上共同處理,祇要有共識存在,就屬既有基礎,兩岸對「一個中國」或「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所謂有共識的說法,是各說各話。

  問:俄羅斯在兩岸對話或亞太地區所能扮演角色?

  答:在兩岸問題方面,俄羅斯與中共常站在同一立場,中共說什麼,俄羅斯就說什麼,在此基礎上,俄羅斯在兩岸關係改善上,很難扮演重要角色,其實亞太的安全穩定,不僅攸關台灣、中國大陸的利益,也符合俄羅斯的利益。如果要說中華民國與俄羅斯有共同點,那就是雙方人民都符合世界潮流,選出年輕的領袖。

  問:如何看待台灣內部的統獨問題?

  答:中華民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是多元社會,我們有百分之一百的言論自由,不同的政治思維、意識型態都應予包容、尊重。本人雖僅獲得百分之三十九點三選票,但就職演說卻獲得百分之八十的支持,令人感到欣慰。台灣非大陸,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都不是一言堂、一個聲音,台灣有各種不同聲音,對其他百分之二十的不同聲音,無意去改變,也不必去改變,相信百分之八十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

  問:跨黨派兩岸小組成員有無可能包括東南亞華裔人士?

  答:期盼跨黨派兩岸小組能為台灣內部對兩岸問題解決方面,凝聚基本共識,希望能涵蓋各方面代表,但很難全部包括各地域代表。

  問:台灣十幾年來如何推行民主至目前進步的境界?

  答:台灣從威權走向自由民主是經由努力爭取來的,若無民主前輩犧牲奉獻,不能換來今天的民主與進步;要感謝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解除戒嚴,李總統登輝先生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在十二年主政期間推動民主改革,包括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民選等,這些都是台灣民主進步最大的變革;此外,還要感謝最大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十幾年來的努力,使得台灣人民用選票改寫歷史,以愛完成政黨輪替。個人有信心完成兩岸關係的正常化,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讓民主、自由、人權成為中華民國在廿一世紀的新指標。

  「大陸與亞太地區:互動與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下午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中斌、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劉維琪等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也在座。與會學者包括:Edward Friedman、翁松燃、蕭新煌、Antonette Palma-Angeles、Khairulmaini Bin Osman Salleh Dean、趙全勝、Vasily Mikheev、楊小凱、Tuan Chyan、David Zweig 、Sang-woo Rhee、Byong-moo Hwang、Eiichi Hoshino、趙穗生、Lai To Lee、Ho Khai Leong、Umphon Phanachet、崔之元、Pham Dac Thanh、Masaru Soma。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