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2月21日
總統府今天舉行國父紀念月會暨宣誓典禮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廿一日

  總統府今天舉行國父紀念月會暨宣誓典禮,由李總統登輝先生親自主持,有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等參加,會中並聽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享能就「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之農業政策方向」所提專題報告。

  典禮是於上午十時開始,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丁懋時陪同蒞臨會場,與會人員都起立致敬。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後,總統首先主持行政院海巡署署長姚高橋、總統府副秘書長黃振福、教育部政務次長吳清基、行政院海巡署副署長游乾賜的宣誓儀式,隨後,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享能發表專題報告。

  林享能的專題報告內容為: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之農業政策方向

  今天 國父紀念月會,享能奉命在此就「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之農業政策方向」提出專題報告,深感榮幸。今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關鍵年,社會各界對於農業部門如何因應加入WTO倍為關切,以下謹就我國加入WTO農業諮商結果、當前農業面臨之挑戰、因應對策之推動,以及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等重點加以說明,敬祈指正。

    壹、我國加入WTO農業諮商結果

  我國於一九九0年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GATT理事會於一九九二年始受理我國入會案;一九九五年WTO取代GATT,我申請入會案更改為加入WTO。至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與美國結束諮商,我國與二十六個會員進行之農業雙邊諮商已全部完成。在完成雙邊諮商後,工作重點轉移至多邊工作小組部分,迄今我入會案已歷經十次正式、三次非正式多邊工作小組會議,各國對我入會工作小組報告之審查已達完成階段,俟工作小組報告被採認後,即可與我入會議定書一起送交WTO總理事會議決,完成我入會程序。

  農委會配合我整體入會與各國進行農業談判,達成之協議包括:

農產品關稅減讓

  我國現行農產品平均名目關稅為二0.0二%,加入WTO後第一年稅率降至一五.二%,並分年調降至一二.九%。完成降稅期限為二00二年,但其中一三七項實施關稅配額之產品執行期限可延後至二00四年,另有三十二項農產品降稅期限提前至二000年完成。

農產品市場開放

  我國現有稻米、糖、花生、紅豆、大蒜、鯖、、、豬腹肉、雞肉、液態乳、動物雜碎等共計四十一種農產品採取管制進口或限地區進口之非關稅措施,入會後除稻米將採限量進口之特殊處理方式外,其餘四十種產品則依產業重要性,分別採取關稅配額措施或入會後開放自由進口。

削減境內農業支持(AMS)

  我國目前實施農產品之補貼支持措施,包括對稻米及雜糧的保證價格收購、稻田轉作補貼、蔗糖與菸葉契約保證價格收購、夏季蔬菜價差補貼等,這些補貼以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二年做為計算基期之平均值,約為新台幣一七七億餘元,我國已承諾於二000年削減境內農業總支持二0%,估計應減少補貼金額三十五億元。

特別防衛措施(SSG)

  我國已爭取到花生、東方梨、糖、大蒜、檳榔、雞肉、液態乳、動物雜碎、紅豆、乾香菇、柚子、柿子、乾金針及豬腹肉等十四項敏感農產品,可採行特別防衛措施,亦即該產品在當年之進口量超過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一0%以上時,可立即課徵額外關稅,以減少產業持續受到不利之衝擊。

  世界貿易組織於八十八年十一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就公元二千年新回合談判方式及可能涵蓋之議題進行討論。農業議題爭議之重點在於是否應將農產品貿易視同其他產品貿易,而適用WTO相關規範;以及是否應取消或削減出口補貼及境內支持;亦論及是否將農業的多功能性,如環保、糧食安全、鄉村發展等非貿易關切事項納入新回合談判。不過,本次會議因各國意見分歧,無法獲致協議,農委會已密切注意相關情勢發展,並研擬我方立場以預做準備。

    貳、當前農業面臨之挑戰

  在資訊暢通、交通便捷的大環境中,地球村時代已經來臨,國與國之間互動關係愈趨密切,台灣農業所面對之挑戰也日益複雜,主要可歸納為農業競爭國際化、國際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日益密切之兩岸交流關係三方面:

農業競爭國際化

  加入WTO後,國內部分不具競爭力的產品將受到衝擊,其中尤以原採管制進口或限制地區進口的四十一種農產品受影響最大。未來如何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兼顧糧食安全與經濟效益,從生產、運銷以至消費各環節,尋求利基,創造相對優勢,是維護本土農業發展的基本要務。

  在產業因應經貿自由化調適過程中,也將帶動農業資源自由化,如何兼顧社會公平與安定,落實農地農用,並有效率的處理水資源的調配利用與勞動力移轉等問題,都是農業部門極大的挑戰。

國際環保意識抬頭

  目前日趨惡化之酸雨、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促使各國陸續締結國際環保公約,如華盛頓公約、巴塞爾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希望透過國際合作或貿易制裁方式,達成維護地球生態與自然資源之目標。然而,在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後,以環保為目的之貿易限制措施與自由貿易原則未必一致,也因此引發貿易與環境孰輕孰重之爭執,形成農業、環境與貿易糾結之複雜問題。

日益密切之兩岸交流關係

  近年來,兩岸農業交流事務,包括間接貿易與投資、農業科技與種原交流、人員互訪等已日益頻繁,其中固有互補、互惠的效果,但亦有產品替代與競爭、大陸農產品走私、疫病傳染,以及兩岸漁業糾紛等問題。未來兩岸加入WTO之後,雙方貿易關係將更為複雜,兩岸農業交流如何能避免對我農漁民的不利影響,維持雙贏局面,必須加以重視。

    參、推動加入WTO農業部門因應對策

  農委會在完成農業雙邊諮商後,立即成立「加入WTO專案小組」,邀請產、官、學各界代表,依產業現況、影響程度、國際情勢、產業目標及定位,研擬總體、稻米、園特產、漁產品、毛豬、家禽及牛羊產業因應對策。各項因應措施已納入年度施政重點積極推動,並配合預算編列落實執行;另於八十七年七月公告修正「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增訂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可用於加入WTO前之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迄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止,救助基金之預算編列累計為二五三億元,未來將寬籌經費,加速累積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儘速達成ㄧ千億元之目標。

  謹就農業部門已推動之各項WTO因應措施報告如下:

修正農業發展條例

  「農業發展條例」已於八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修正公布,其中有關農地相關法規之修正,可說是自民國四0年代土地改革以來另一次重大的土地改革。尤其是配合「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政策,放寬耕地承受人資格,有助於引進資金、技術,加速農業企業化經營;亦大幅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解決農村土地陳年的產權問題;而建立合理耕地租賃制度,則有利於擴大經營規模,實現「小地主,大佃農」之理想,促使農地利用管理機制能因應時代需要而更趨合理、有效率。

  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也明定擴編「農業發展基金」至一千五百億元及設置「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基金」,亦賦予設置「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之法源,以加速推動各項農業與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減輕經貿自由化對農業之衝擊。

輔導產業調適轉型

  配合加入WTO後境內農業支持之削減及建立均衡與安全之糧食產銷體系,稻米生產將由「自給自足」調整為「供需平衡」,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輔導低產或稻米品質較差之水田辦理規劃性休耕;農園產業則本適地適作原則發展,強化作物之栽培管理,並鼓勵坡地低產果園廢園造林;另亦加強建立責任制漁業,獎勵汰建新船,發展海上箱網養殖、水產種苗等科技型養殖;畜牧產業除已實施離牧計畫外,亦積極建立畜牧場登記制度,設立中央畜產會等,健全畜牧業管理,強化產業自主調節功能,達到「小而美、小而強」的高競爭力產業發展目標。

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

  為降低加入WTO對農業之衝擊,農委會針對水果、漁產品、豬肉、雞肉、牛肉、液態乳等現在為限制或管制進口,且加入WTO後受影響較大的農產品,自八十七年起成立「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辦理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生產環境、更新生產設備,以及建立現代化產銷體系等工作,俾能更積極地協助業者提早改善產業體質,提升農業競爭力。

養豬戶(場)暨肉雞戶(場)離牧計畫

  為加速調整養豬及肉雞產業結構,於八十七年底開始推動養豬戶及肉雞戶離牧計畫,並已於八十八年六月三十日完成離牧畜禽舍之拆除工作,經核定且完成拆除之養豬戶共計五、0七0戶,肉雞戶六八四戶,撥付補償金九十七億餘元。據統計,離牧養豬場規模在五百頭以下者,占養豬離牧總戶數七成以上;離牧養雞場規模為二萬隻以下者,占肉雞離牧總戶數九成以上。由於離牧戶多屬飼養規模較小之傳統農戶,顯示本計畫對於產業結構調整、管理體系與防疫制度之建立,以及整體產業競爭力之提升,已達預期效果。

農漁民參加轉業訓練生活津貼發放計畫

  配合產業結構調整,農委會亦積極辦理農民之轉業訓練,提供受訓學員生活津貼,鼓勵其專心學習轉業技能。凡參加政府機關主辦或委辦之各類全時日制訓練者,其訓練期間滿三個月或服務類訓練滿二個月以上,可申請每人每月一萬六千元之生活津貼;另參加一般性農漁民轉業第二專長訓練之農漁民,每月有二千元之膳食津貼;農漁民通過技術士檢定,取得技術士證照者,每位則給予五千元之獎勵金。

    肆、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面對加入WTO之挑戰,農業科技須由傳統技術朝向尖端科技發展;農漁村建設必須結合環境、文化與休閒,使鄉村成為具有地方特色之高品質生活空間;同時,產業政策、農地政策也應做制度性的調整。茲就未來農業施政之重點方向分述如下: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後盾之優質農產業

  我國加入WTO後,國產農產品必須能有效區隔市場,建立國產農產品品牌形象,才能獲得消費者之支持。農委會已選擇較具市場潛力之農產品項目,全力輔導發展。在農作方面,種苗、花卉、鄉土蔬菜、新興菇類、熱帶水果、有機米等已列為發展重點;在漁業方面,將輔導新興魚種「海鱺」之養殖,發展水產種苗,並推動漁撈作業機械化、自動化;在畜產方面,要結合先進科技及產業資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之台灣土雞及台灣肉豬。

  未來,科技研發將朝向自動化、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發展,同時注意國際間對基因轉殖(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產品之新規範,建置配套風險管理體系。農業科技與工業科技亦將進一步結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逐漸形成工業化的農業,創造台灣農業的新綠色革命。

發展多元化行銷通路,建立農產品電子化運銷體系

  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競爭及網際網路時代潮流,農委會已輔導建置農產品網路商城,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團」,規劃設立農產品物流中心,以推動建立電子化運銷體系。希望能藉由開發農產品網路行銷通路,輔導農民和農業產銷團體學習新知,累積經驗,培育出會運用網路工具從事農業生產、管理、行銷的二十一世紀新「電子農民(e Farmer)」。

培育人才與強化農民組織,注入農村新活力

  農業要追求發展,先要有現代化觀念的農業從業人員。未來,農業人才培訓除了技術面的指導外,將強化企業管理理念與作法的推廣,促使農業朝企業化方向發展;並將協助農民組成具共同理想、有獨立運作能力之產銷組織;鼓勵發展小農加盟農企業模式,進行產業垂直整合,或結合產銷組織,進行水平合作經營,以提高經營效率。

  另外,為提升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等農民團體服務效能,將從組織架構、經營管理與服務功能等方向進行再造,輔導成立全國性農漁會,研究成立全國性及區域性的農業銀行體系,以支持現代化農業發展。

建設富麗農漁村,增進農漁民福祉,創造鄉村新風貌

  台灣地區有四千餘處農村聚落,是農民生活與農業經營的活動空間。在經濟快速成長後,國人對生活品質之要求不斷提高,尤其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更應加速推動農漁村建設,藉以平衡城鄉發展,改善農漁民生活環境,促進區域性的農業發展,創造農村經濟活力。

  政府將推展「新鄉村運動」,整合各方資源,加強民間參與,採由下而上方式進行整體性之規劃建設;並制定「農村建設法」,強化農村建設之法制基礎,使國土規劃與農漁村建設能相互配合。為因應休閒旅遊需求,將結合農業生產、環境景觀與休閒活動,發展休閒農業,提供購物、休閒娛樂與自然教育合一的場所,為農業開闢新的經營方向。

加強農業環境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永續經營基礎

  二十一世紀是追求永續發展的綠色環保世紀,許多國家紛紛以貿易制裁方式,落實國際環保規範。我們必須推動綠色的生產與消費,注重農業維護生態的功能,加強治山防災、水土保持及造林撫育,透過對環境的保育讓資源永續利用,確保產業永續發展。同時,水、土資源也應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重新規劃,在確保糧食供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量釋出,增進農業資源使用效率與分配之合理性。

  農委會已訂公元二千年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除將完成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也將加速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區,建立中央山脈綠色廊道,並擴大辦理生態保育觀念紮根工作,使國人能夠生活在更好、更自然的環境下。

推展國際農業合作,建立兩岸良性農業交流

  為因應農業產業發展國際化趨勢,國際農業合作將結合業者加強推展產業與農村發展合作計畫,配合我駐外農技團,協助當地及我國投資之農企業經營,促進雙方貿易與投資,以創造互利共榮之合作關係。

  兩岸農業交流在符合國家整體政策與順應國際經貿環境下,積極尋求雙贏策略。近年台灣高級茶葉、養殖魚貨及蓮霧等優質農產品,已間接銷往大陸沿海高所得地區,大陸農產原料亦可供為台灣食品加工原料。未來,應依據產業發展的階段性,進行產業分工,建立兩岸秩序貿易關係,達到互補、互惠的目標。

    伍、結語

  展望二十一世紀,農業部門面對市場與資源均朝向自由化運作的時代趨勢,農業政策規劃必須掌握時代脈動與環境變遷,在現有基礎上,從國內與國際宏觀的角度,以務實的態度,積極的作為,結合各界力量,推動農業再造工程。在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推動後,新世紀農業將是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新時代的農民將是有信心、有活力的農業經營者;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全面推展,將奠立農業永續發展的良好基礎;農漁村建設在結合人文、自然與社區意識積極推動後,可呈現繁榮景象,並能保有鄉土之美,實現「現代化農漁業、富麗農漁村、活力農漁民」的願景。

  以上報告,敬請指教,最後恭祝

總統政躬康泰,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新春如意,身體健康,謝謝。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