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2月15日
副總統參加「新世紀環境願景座談會」並發表環保政策主張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十五日

  連副總統今天參加於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新世紀環境願景座談會」,並以「永續的環境、美麗的台灣」為題,發表他的環保政策主張。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時序已進入二○○○年,人類在欣喜迎接千禧年之餘,也面臨更艱困的生態與環境挑戰。世界人口在一九九九年已突破六○億人,預計至二○二○年將達八○億人。人口增加導致食物不足和資源匱乏日益嚴重,並衍生土地及資源的超限利用,使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為嚴重。在這世紀交替之時,人類已經明瞭「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生態環境不斷耗損、破壞,大自然終將大舉反撲,屆時,生產、消費活動無法持續,人類的福祉也將化為烏有。只有當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取得平衡,人類才有未來。因此,「永續發展」思潮應運而生,並成為國際共識。

  台灣地區近三十餘年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所得大幅提升,造就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然而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日常生活型態則朝向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方式進行,環境負荷壓力因而不斷提高。加上台灣的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高。因此,在經濟發展受國際肯定的「臺灣經驗」背後,存在一些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失衡的警訊。包括:

  —土地利用方面:地狹人稠,超限利用嚴重;土地使用混雜,難獲有效管理;未妥善保護環境敏感區;土壤遭受污染,致土地無法永續利用,並危及國人健康。

  —水資源方面:水資源不豐,又因補注與汲取的失衡,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盤下陷;水庫及河川亦見污染,阻礙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生態保育方面:土地開發不當,生物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森林、海洋、河川、溼地生態也遭受威脅。

  —都市發展方面:我國目前已進入都市生活型公害階段,環境污染與國人日常生活日益密切,如空氣污染來源60%是來自汽機車排放;河川污染源中有45%來自家庭污水(另33%自工業、22%來自畜牧業)等;此外,公共設施如污水下水道系統、公園綠地及廢棄物處理設施等的不足,亦令民眾無法對生活環境品質感到滿意。

  在此世紀之交,我們可以預見:反映整體環境品質、攸關永續發展的「環境力」,必將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為改善環境品質及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本人於八十四年成立跨部會的「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並於八十六年八月提升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擬定整體永續發展策略,以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此外,本人於服務中央和地方期間也陸續推動若干強化環境競爭力的作為,例如:(一)指示行政院主計處試編「綠色國民所得帳」(綠色GNP),政府今後持續推動「綠色國民所得帳」之編製,以衡量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均衡發展與實質進步;(二)規劃興建二一座垃圾焚化爐,其中已有一○座在正式運轉,另四座亦已在試燒中,將於今年內投入服務;(三)改善空氣品質,將空氣品質不良的天數比例由八十年的一六.二%降至八十七年的四.六%等。

  本人相信,為了推動永續發展理念,建構「好山」、「好水」、「好生活」的永續環境,台灣的環境一定要持續升級,為了實現永續環境的目標,我在此提出八項有關環境升級的主張:

  第一、連戰主張,結合環境與資源行政體系,成立環境資源部,提升國家競爭力。台灣既缺乏能源資源,環境負荷量又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人民的身體健康、更可能影響到我們下一代的資源使用。唯有將環境資源做整體的配合,才能永續發展,發揮國家競爭力。因此,連戰主張成立環境資源部,發揮總體規劃、整合、與協調的功能,同時設置國土保安警察,嚴格取締、禁止濫墾、濫伐的情形,禁止超抽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我們也要在全國廣植樹木,使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六十的目標,讓台灣成為森林大國,以維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此外,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我們要打破目前以海拔高度區分管理權責單位的方式,改採較有效的流域管理方式,來提升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第二、連戰主張,珍惜海洋資源,確保海岸及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臺灣四面環海,我們要有「海洋國家」胸懷,將國土概念擴及海域及海洋。為保護海洋及海岸資源,未來將儘速推動「海洋污染防治法」及「海岸法」等立法,建立海洋及海岸地區之環境監測體系。並且積極研訂海洋整體管理方案,保護珍貴的海洋資源,確保海岸及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第三、連戰主張,建立污染總量管制制度,並提倡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削減環境負荷量。自然環境只要不超過負荷量,就有自淨的能力。總量管制的制度,就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於環境涵容能力之使用,作妥適的規劃及管理,以控制人為活動所排放之污染總量。根據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總量管制制度是結合經濟誘因,來維護環境保護最有效的方法,能使經濟活動與環境承載力達到均衡的目標。此外,在整個經濟活動過程與我們的生活中,要推行綠色的觀念。綠色的觀念,包括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污染的排放,以及資源的回收等等。我們要將綠色的觀念,落實在建築、交通、生產、消費等方面,政府的採購也必須以綠色產品為主,以降低資源及能源的浪費,提升使用效率,減輕環境之負荷。

  第四、連戰主張,以生態都市(Eco City)的理念,積極推動都市公共建設,提昇生活品質。生態都市的理念是指,透過資源循環再利用、能源節省、以及綠美化,來提高都市的可居住性,增進舒適度。台灣地區預估有八五%的人口居住在市鎮,我們應積極開闢公園、綠地及親水空間,以每人四平方公尺為目標;加強大眾運輸系統,人口達一百萬人的都會區,都要建設輕軌或重軌的捷運系統;垃圾妥善處理率我們要在四年內就達到百分之九十的目標;其它如加強都市排水、預防淹水的工作,都要加強。

  第五,連戰主張,加速污水下水道建設,維護自來水源水質安全及防治河川污染。為確保國民飲用水安全,保護水源水質,應加速水源地區及大都市之污水下水道建設,每年以提升下水道普及率三%為目標,確實改善河川污染。

  第六,連戰主張,推動省能源、資源再利用之循環型社會,以追求永續發展。台灣九六%的能源係依賴進口,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被國際社會列為管制的項目之一,為了能源的再利用,未來我們要三管齊下:首先,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再者,落實資源回收的措施,以克服缺乏能源之窘境;最後,並研發清淨能源,提升競爭力,以追求環境的永續發展。

  第七,連戰主張,關懷全球環境問題,配合國際環保趨勢,善盡地球村的責任。我國的經濟規模(以GNP衡量)已高居世界第十八位,有能力為地球村貢獻更大心力。連戰認為,我們要順應國際潮流,主動配合相關條約、宣言,諸如:「二十一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蒙特婁議定書」、「巴塞爾公約」等等,並善盡我國擔任亞太經合會(APEC)海洋資源保護工作小組的主事國身份,積極推動與十八個會員國合作交流,善盡國際責任。此外,要盡速制訂我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全民推動永續發展的依據,並持續推動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綠色GNP),以衡量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均衡發展與進步。同時,鼓勵科技人員與民間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加強對國際環保之交流合作,並積極承擔國際環保責任。

  第八,連戰主張,加強環境保護宣導教育,促進全民參與環保。環境保護應該由教育做起、由社區做起。首先,我們要將環保教材納入國中小、高中、大學等各級學校,並鼓勵全民參與環保義工。再者,我們希望在未來四年內,全國所有的社區都將落實環保社區化的目標。最後,建立完整公開的環境資訊,讓全民共同監督、參與環境保護的工作。

  改善國民生活品質是大家的責任,誠如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行動綱領」所強調:「任何人的任何行動,都將影響環境與其他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承擔保護地球的責任」。建設美麗的台灣也要靠國人一起打拚,共同努力,連戰會為確保台灣永續發展的願景,盡一己之力。今天我們必須體認「今日我們珍愛臺灣,明日臺灣將珍愛我們的下一代」的真義,唯有做好環境保育,我們才有未來,讓我們一起攜手開創永續發展而生活品質更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