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1月25日
副總統參加「災後重建感恩惜福大會」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元月二十五日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參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主辦的「災後重建感恩惜福大會」,並以「開創新世紀的『豐美文化』」為題,提出他的文化政策主張。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來這裡和文化界的朋友們見面。在此,一方面對各位表達我個人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向各位請教與學習。九二一大地震,很多人都看到救災人員的辛苦,但未必能夠注意到文化人的貢獻。其實,在救災的這一段期間,我看到了很多文化人不辭辛勞地在災區奔波,他們除了加入物質的救災,也大規模展開精神救災活動。他們不但為這場災難留下紀錄,也為了心靈與文化建物的重建而持續在努力。災後的社會要安頓身心、重綻生機,要是沒有文化人的參與,沒有人文的視角,是不可能順利進行的。今天,文建會舉辦這場感恩惜福大會,代表了我們社會並沒有遺忘文化人的貢獻,本人首先要藉這個機會感謝大家對災區的付出,更要恭喜獲得表揚的文化界代表,各位真正都是實至而名歸,非常了不起。

  今天除了感謝各位為九二一震災所做的付出外,我也想就台灣文化的議題,向各位關心文化的朋友們請益。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的靈魂所在。說起來好像很抽象,但卻又很具體地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中。它呈現在藝文創作中、呈現在典章制度中、也呈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一個現代化國家除了民主、科學與經濟,還要大力提倡教育與文化。有了教育,才能立國;有了文化,才能變成大國。在第三波台灣升級的改革中,文化其實是最深層的一環,也是最難立即看到效果的一環,但是,這一項工作卻不能不做,因為文化和教育一樣,都是社會改革的基礎工程。基礎做不好,改革就容易流於形式,缺乏應有的內涵。

  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國在經濟與科技這些硬體建設方面,已經有了相當的成就,但在文化建設上,卻沒有齊頭並進,甚至遭人批評是一個「文化貧瘠」或「富而無禮」的社會。我們必須坦承,在傳統與現代的掙扎,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衝激之下,我們的文化出現了一些值得大家深思的現象。

  第一就是重西化、輕傳統的問題。文化不能憑空發展,必須根植在傳統裡。但如果文化的胸襟不夠開放,也無法接受足夠的刺激,作為創新的泉源。我們必須認清「全球化」,它不是美國化、也不是西化,而是把自己向各種各樣的文化敞開自己。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在本土化的自我肯定中,走向狹隘。能把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做完美的銜接,才能建立開放的文化自主性,蘊育嶄新的文化果實,我們的文化才能擁有長遠發展、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

  第二就是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因為接受現代化洗禮時,未必有足夠的文化意識,以至於在借鏡西方制度的時候,徒然有制度的形式,而沒有制度的文化內涵。比如說,選舉本來是為了培養民眾的自主意識,但賄選風氣完全否定了民眾的自主權;又好比說,民意代表的免責權是為了鼓勵勇於任事,但現在卻成了謾罵與攻訐的武器;除非我們了解到現代化確有其文化的面向,否則光有制度並不能使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國家。

  第三就是重權利、輕義務的問題。解嚴以來,各種社會運動,對民眾的權利觀念都有正面提升的意義,但是權利意識往往被過度誇大成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態度,甚而導致義務觀念的淡化。結果就造成了私領域任意擴張、公領域動遭踐踏的現象。比如,霸佔騎樓、亂吐檳榔汁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現象,都是因為不尊重公私領域的區分所致。而這個區分的嚴格遵守,正是現代化最根本的文化基礎之一。

  第四就是重短線、輕耕耘的問題。商業化所造成的短視近利,使得短線操作逐漸形成風氣,長期努力逐漸乏人問津。最近我看到了一些評論,說歷史學者黃仁宇教授逝世的消息,只在媒體上占了一個小小的版面,但是對於某一個女星的美容方法,卻有連篇累牘的報導。這個現象顯示,現代化的膚淺甚至陰暗面,也就是--商品化的價值觀--已經彌漫到了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第五是重速度、輕品質的問題。這也是過度商業化的結果。願意追求品質,美感才能顯現;反過來說,沒有美感能力,也難以追求真正的品質。這兩件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然而,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只求快速生產、快速銷售、快速獲利;在這種「速食文化」裡,那裏有時間來講求品質?那裏有心情來追求美?急功近利甚至影響到了我們的教育,使我們包括音樂美術在內的「美育」教育,受到了很大的輕忽。從一般的居家環境與城鄉建築來看,從民眾欣賞與表達美感的能力來看,我們都會覺得「品質文化」與「美的文化」在我們的社會裡是相當貧乏的。如何扭轉價值商品化的弊病,把商業的力量轉化成正面的文化力量,顯然是我們的重要使命之一。

  面對前面提到的這些問題,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率先反省。連戰認為,政府應當要擺脫過去領航主導的心態,不要把辦活動當作文化建設的全部。而是要秉持強化紮根、獎勵傳承、鼓勵創新、重視推廣的原則,扮演積極協助的推手。文化是生活,亦是體驗與實踐。如果文化建設與民眾的生活沒有密切而直接的關係,民眾的文化能量就沒辦法發揮,那麼從上而下的文化建設就會淪為可有可無、船過水無痕的裝飾品。

  因此,連戰提出「豐美的文化」,作為我們文化建設的願景。「豐」是強調文化的生命力、包容力、與創造力;「美」是強調文化的境界。文化要能夠根植傳統,才能維持強韌旺盛的生命力。有了傳統做基礎,文化還必須敞開心胸,才能取養份於千里、容天下於胸臆。在生命力與包容力的互相激盪下,創造力自然能萌發迸射。有這些做為基礎,品質與美感的境界必然能夠出現。

  為了開創新世紀台灣的豐美文化,連戰提出下列幾項主張:

  第一,連戰主張,在最短期間內成立文化部,並協請立法院儘速完成文化專業人員聘任條例的訂定,以解決文化業務事權分散、協調不易,以及專業人才不願投身文化行政工作的困擾。

  第二,連戰主張,未來政府文化建設的預算要大幅提升,希望三年內達到每年至少一百億元的目標。

  第三,連戰主張,修改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使本人在行政院長任內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可以更為彈性地運用。目前僅以孳息來運用的作法,已嫌不足,連戰認為,可以參考科技發展基金的方式,每年以政府預算編列來挹注基金,直接用於補助或獎勵,同時範圍上也可以擴大,包括出版、電影、以及主要由民間從事的基礎文化編寫、調查等工作(例如客家史、原住民各族族史、新移民口述史、地方誌、以及各類田野調查工作等)。

  第四,連戰主張,澈底檢討古蹟及文化資產維護相關法規,並貫徹實施。需檢討部份包括擴大古蹟定義,以納入與古蹟骨肉相連的「史蹟」部份,並增修古蹟活化與再利用的相關法條,使古蹟能夠以「活歷史」的方式,繼續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頁。

  第五,連戰主張,成立國家級的「哲學講座」、「人文講座」、與「藝術講座」。這類講座應由政府、基金會與民間團體,共同集合資源成立,敦請風範可以為楷模的學者、思想觀念能夠開創先河的思想家,擔任國家講座,一方面代表國家對其特殊貢獻的尊崇,另一方面則可鼓勵全民對文化問題的重視與省思。

  第六,連戰主張,加速增建國際級專業表演場所,國內的展演場所,已不敷專業演藝團體的需求。因此,加速增建國際級專業表演場所,不但便於地方民眾參與高水準的藝文活動,更可吸引國際高水準表演藝術團體至國內演出,拓展國人文化視野,建立良好的國際文化形象。

  第七,連戰主張,政府應該訂定「傑出文化藝術及演藝人士長期獎勵辦法」,落實政府重視傑出藝文人士的政策。由於文化藝術的創作本來就是寂寞而艱辛的。為了使傑出文化藝術及演藝工作者生活獲得保障,並鼓勵具潛力的文化藝術演藝人才專心致力創作,我們非常需要這種辦法,使傑出藝文人士沒有後顧之憂。這類獎助辦法在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我們應該迎頭趕上。

  第八,連戰主張,台灣必須以最誠懇的態度、最積極的方式,投入全球文化的交流。經濟在全球活動的過程中固然是重要一部份,然而,我們相信,真正的全球化乃是文化的交流。但文化交流不只是為國家形象打廣告而已,更重要的是向異地文化學習、對異地社會的付出,如此才能培養出視野寬廣、民胞物與的公民。具體做法包括,加強民間文化與藝文長期深入交流,以及鼓勵國人組成或加入國際性服務與公益團體等。

  總之,文化建設不僅在於維護文化資產、獎助藝文活動及提升精緻藝術水準,更需要整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資源與力量,導正社會價值觀,培養國民文化素養與人文情懷,進而提升社會品質,使我國「禮義之邦」的傳統,得以在現代社會的倫理生活與藝文陶冶中實踐。本人誠摯地期盼,我們的社會在文化的薰陶涵養和潛移默化中,逐步建立一個重視「美學」的環境,使每一個人都有基本美學素養,認識「美」、欣賞「美」、實踐「美」,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互動,達到鄉土社區、自然生態、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在情感與心靈上調和相容,互利共生的理想境界。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本人願意再次強調,政府不能主導一切文化事務,我們必須設法引導蘊藏無限的民力和民氣,讓民間的力量真正投入到這個綿亙千秋萬世的文化大業。

  謝謝大家,祝大家健康平安,新春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