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12月31日
副總統接受中國廣播公司「圍爐夜話迎千禧」專訪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推動和平、穩定、具有建設性的兩岸關係,是政府一貫的大陸政策,只要在安全、尊嚴、對等、互惠的前提下,兩岸之間任何議題,包括國家統一,都可以成為對話的內涵,交流範圍也可以突破現有格局。
副總統說,只要中共當局顯現誠意,不要老是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地方政府」這些框框來設限,相信兩岸關係必能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轉變。
副總統強調,兩岸關係進展的關鍵在於中共如何調整他們一貫居高臨下的姿態,只要中共宣佈放棄武力犯台,同時接受雙方在對等的立場上進行對話或政治協商談判,相信兩岸走向和平、達成雙贏目標將可以期待。
副總統是接受中國廣播公司「圍爐夜話迎千禧」專訪時,作了以上表示。
該段專訪內容將於今(三十一)日晚間十一時二十分至十二時,於中廣新聞網「圍爐夜話迎千禧」節目中播出。
副總統答問內容為:
一、您個人從小回到台灣親身體驗中華民國近年來的成長,您認為這股動力從何而來?請從穩定的政治、政府與民眾締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及震災後全民力量的凝聚及感觸敘述。
答:台灣在過去半世紀來的發展過程中,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成就,先後被國際稱為兩大典範,這段發展歷程,我不但親眼目睹、更親身參與,心中有特別的感受,尤其此時此刻,在兩個世紀的交會點,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雖然是艱辛,但因為政府與民間一心一德、勤奮努力,使得台灣從貧窮走向富裕,重拾生存的尊嚴,也贏得了舉世的尊重。我認為,台灣的經濟能獲得這樣的成果,有許多因素,除了穩定的政治使我們得以在安定環境中求發展、求繁榮外,最重要的是全民的努力與打拼的精神,當然,還有對國家充分的信心,由於這股動力及信念促使我們務實、踏實地做事,絕不好高騖遠,加上健全制度及政府妥善的因應措施,使我們安然度過了各種挑戰,包括前幾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
其次,談到政治的安定,我的感想就特別深,由於李總統對於民主信念的堅持,過去十多年來,我們以驚人的步伐實現民主改革,如報禁、黨禁解除、修改憲法、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這一波波的改革與開放,將民間的力量、蓬勃的生命力,導向了正軌,使我們的社會呈現活潑多元的面貌。而這股充沛的活力,在九二一震災中更展現了巨大的力量,我們看到來自社會各階層、團體義務參與救災與重建,人與人之間最高貴的情感在這次災難中充分流露,台灣人民的表現不僅令人動容,更讓人尊重,也使我深刻覺得,我們的國家是個了不起的國家,這股傳承自先民堅強的韌性與克服環境的打拼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在政治、經濟上擁有傲人的成就,所以,簡單說這種愈挫愈勇的台灣精神就是我們台灣展現旺盛生命力的來源,這股力量也將會導引我們國家走向新世紀光明的未來。
二、有些人認為您與一般民眾是有距離的,但是您的同僚部屬都說您處事明快、分層負責、不居功;另外,您也從不出惡言、行止寬厚。請問為什麼不了解您的人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出現?您要繼續原本待人處事風格,還是遷就社會喜愛的政治宣傳手法,改變形象?
答:隨著民主制度落實,媒體開放,台灣的政治人物不免面臨參與選舉與媒體包裝的雙重考驗。我從事公職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戰戰兢兢、腳踏實地去做事,沒有刻意要做宣傳,並不是我不懂宣傳,而是我相信民眾要看的是「你做了什麼」而不是「你說了什麼」。常有人說我作風溫和,在這個媒體政治的時代,我講的話、作的事,不容易上報紙的頭版或電視的頭條,民眾不容易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比較吃虧。其實每個人有不同的行事風格,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應該要「做事」而不是「做秀」,應該要多用「手腦」來替民眾服務,而不是光動嘴巴喊口號。當然,讓民眾了解政府的績效是有絕對必要的,所以我也經常接受媒體的訪問,並且實地到各地方瞭解基層問題、心聲和需要,面對面向民眾說明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並且解決他們的問題。我想,不需要刻意做所謂的「形象改變」,而是應該把我過去所做、未來想做的事「說清楚、講明白」,讓民眾知道過去十年、廿年、卅年,連戰都是一直勤勤奮奮、誠誠懇懇在做事,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三、您在大陸成長,祖父連橫又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深厚的付出,以族群議題,應該有立場發言,您覺得族群問題嚴重嗎?應該如何解決?
答:談起我的祖父,我非常感佩他老人家畢生愛台灣的情操和對時代的使命感。受到先祖父的影響,我認為不同的族群,不應該是一個問題。我一再強調,要讓台灣所有族群在新世紀中,和諧相處,心手相連,一起邁向繁榮進步。但是無可諱言,到了選舉期間,很不幸地有些人會利用分化、離間的手段,來分隔我們的社會,例如有人把民眾區隔為外省人、台灣人,甚至呼籲外省的榮民不要投票支持台灣人,大家要看清這種別有居心的族群劃分型式,要把我們社會切割成片片段段、支離破碎,這是國家發展最大的阻礙,我們一定要,我也相信我們能夠唾棄這種訴求。
四、問:連家家族源遠流長,家族對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
答:先祖父連雅堂先生畢生愛台灣的情操和基於時代的使命,整理著有台灣歷史文獻,撰寫《台灣通史》,我不但從著作中體會到先祖父強烈希望國家富強壯大的胸懷,也承受他這種遺志轉化成為自己的宏願,成為我過去一直努力的目標。
我父親連震東在我祖父的影響之下,將台灣的建設發展,也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因為拒絕接受日本人的殖民統治而前往大陸參加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並且參與抗戰,勝利後回到台灣,擔任建設台灣的多項重要職務,全心全力從事公務,他從不在家談公事,也從不說教,在我公務較繁忙、遭遇到一些棘手的難題時,父親總是提醒我,要心平氣和、要忍耐、要冷靜、要盡心盡力,不必慌張,不必失措。其實,他從不勉強我要走那條路,只希望兒孫平安幸福、知足常樂。
先祖父和家父都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家和時代的使命有一份特別執著、強烈的責任感,而我進入台灣大學就讀時,之所以會選擇政治系,也就是受了祖父這種報國胸懷以及我父親投筆從戎,投身建立台灣各項制度的激勵,這種愛鄉愛土的精神就是連氏家族對我的最大影響。
五、您歷任大學系所主任、駐外大使、青輔會、交通部、外交部、省政府、行政院、副總統,行政經歷豐富無人能比,您認為什麼事覺得印象最為深刻、最有成就?
答:其實,在不同階段的每一項職務上,我都是以最熱切的心,希望為人民的需要、國家的發展,做最大的貢獻。
我們這塊土地上的同胞,從無到有、從落後到繁榮的打拼過程,我們一起走過了許多艱困的歲月,大家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地勤奮努力,創造出世人所羨慕的發展經驗。所以,回首這段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每個人目標明確、一致,犧牲享受,再來享受犧牲的感受,驕傲的是我參與了這個過程。
六、外界有人說您真的命好,求學、從政一帆風順、家庭美滿,您承認命好嗎?
答:許多人只看見現在,但任何人都要觀察他的成長經驗,其實我的出生經歷了戰事。我出生的第二年就發生七七蘆溝橋事件,我的啟蒙教育隨著戰亂顛沛遷徙,在烽火連天的大陸進行,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共換了四所學校,那個時候,我就深刻體會到有機會讀書的可貴,所以特別珍惜能夠讀書的機會。
後來,回到台灣,當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就像其他的公務員一樣,必須「量入為出,克儉度日」,現在,我們大家都能享受到安康穩定的生活,我覺得我們應該心懷知足感恩。
過去的經歷和成長背景,讓我特別珍惜也特別看重在穩定中求發展,重視把事情做好、解決民眾的問題、滿足民眾的需要。是我在近卅年的從政生涯中,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我想今天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在自由、民主、繁榮的環境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台灣在各方面快速地走向現代化的大環境。
七、我們知道副總統從政以來,家人是支持您的重大力量,是否能請副總統對您的家人說幾句話?
答:談到這一點,我要對內人和孩子們表達深深的感謝。自從決定參選下任總統以來,我必須時常到各地訪視民瘼,了解民眾的需要,因此,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他們,不過,他們也很能夠體諒我的辛勞,還常常為我加油打氣!而我也會儘量在很少的時間裡與他們聚在一起,話話家常,分享生活點滴。雖然我的時間很少,但我都非常重視將時間用來與家人在一起的溫情和溫馨。
另外,我的家人時常因為我的緣故,她們在外的活動也受到很多限制,對於這一點,常常覺得於心不忍,在他們願意把自己的丈夫和父親分給國人的同時,我也真心期盼他們不會因而受到傷害,反而因此有另一種更寬廣的人生觀。
八、再過幾分鐘就是「千禧年」,您提出願意做願景整合、理性改革及世紀政策的推動者,提出八大改革、台灣全面升級,您期望達成什麼樣的境界?
答:參選總統只是一個過程,增進人民的福祉才是最終的目的,我對自己參選總統的三個期許是,做一個全民願景整合者、理性的改革者以及新世紀政策的推動者,就是希望在全民利益的前提上,以大格局的氣魄,推動理性的改革,我們不僅是要創新,更要以行動加速改革的實現,讓台灣全面升級,由庸俗的民主升級為「優質的民主」;由發展中的經濟升級為「成熟的經濟」;由功能的教育升級為「全人的教育」;由冷漠的社會升級為「關懷的社會」;由消耗的環境升級為「永續的環境」,由功利的文化升級為「豐美的文化」,同時讓兩岸由不確定的敵對關係升級到「正常化的雙贏關係」,同時發展「全方位的務實外交」,讓台灣能走出去,這是我的八大改革主張,我期待藉由這些改革的作法,追求一個重視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的「人本台灣」;一個沒有戰火威脅、沒有生活安全顧慮,每個人都能享有尊嚴與保障的「安全台灣」;一個沒有司法不公、沒有黑金特權,人人享有公平發展機會的「公義台灣」;一個講究品質、文化內涵充實的「品質台灣」;以及一個可以讓世代子孫都能永續發展,與環境共生、共榮的「永續台灣」。
這些是我對全體國人的承諾,也殷切盼望和我有共同理念、理想及目標的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們能一起鼓勵我、支持我,一起為實現這個願景而全力以赴。
九、不可否認,兩岸關係是未來的重要課題,您對兩岸走向和平,共同的發展,樂觀嗎?
答:兩岸從過去的軍事對峙,到近十多年來交流往來日趨頻繁,雙方關係事實上已經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推動和平、穩定、具有建設性的兩岸關係,是政府一貫的大陸政策,我本人也多次強調,只要在安全、尊嚴、對等、互惠的前提下,兩岸之間任何議題-包括國家統一-都可以成為對話的內涵,交流範圍也可以突破現有格局,只要中共當局顯現誠意,不要老是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或「地方政府」這些框框來設限,相信兩岸關係必將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轉變。所以我認為兩岸關係進展的關鍵在於中共如何調整他們一貫居高臨下的姿態,只要中共宣布放棄武力犯台,同時接受雙方在對等的立場上進行對話甚至包括政治協商、談判,相信兩岸走向和平、達成雙贏目標仍是可以期待的。
十、對千禧年的期望
答:我們即將進入公元二千年,我們對於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有著共同的期望及目標,就是要建設中華民國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現代化的國家,建構一個沒有特權、沒有司法不公,沒有黑道金權,沒有生活安全顧慮、沒有公害污染、沒有不勞而穫,人人享有尊嚴與保障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我也希望,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順利當選下一任的總統,我一定會秉持上述的理念,有方向、有步驟地推動理性而負責的改革,同時以新的觀念與做法,帶領國家,攀登競爭力的巔峰,迎接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