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11月09日
副總統出席「民間認養九二一震災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聯合簽約典禮」
  連副總統今天下午出席由教育部舉辦的「民間認養九二一震災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聯合簽約典禮」,對於三十三個來自民間的慈善團體、企業在此關鍵而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認養災區八十五所中、小學重建,表達衷心的感謝。

  副總統說,自從災難發生以來,社會各界動員的力量是來自民間、自發形成的,大家重建的信心、願力與活力,讓人感到驕傲。

  針對校園重建,副總統也提出三點意見:將教改理念、新的人文視野融入重建工作中;以社區為導向,讓學校為社區的中心;以及凝聚政府、民間力量,共同合作,成為營建學校新楷模。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教育部舉辦「民間認養九二一震災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聯合簽約典禮」,本人非常榮幸代表政府接受民間團體、企業的捐助。首先,謹向本次認養重建中小學的各民間團體、企業及各位代表,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謝意。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五十天。五十個日子雖然不算長,但對同胞而言,卻經歷了災難的苦痛、救災的煎熬和安置撫傷的艱鉅過程。現在,悲傷已化作重建的力量,面對滿目瘡痍的災後景象,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積極結合政府和民間的人力、物力和資源,重新出發、快速重建。

  災區重建的工作中,學校的重建是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環。因為,教育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根本,學校是社區的精神保壘。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我們的孩子。然而,災區重建是全國性、全面性的,單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快速復健,非常需要民間一起參與。今天,看到三十三個來自民間的慈善團體、企業在此關鍵而艱難的時刻,能夠挺身而出,認養災區八十五所中小學重建,我的內心有說不出的感激和感動。自從災難發生以來,社會各界動員的力量,是來自民間、自發形成的,看到大家重建的信心、願力與活力,更讓人感到驕傲。

  關於災變後的學校重建工作,本人認為不是只有把倒塌的房舍,依過去的模樣重建起來,而是要將教改的理念、新的人文視野融入重建的工作中。具體地說,重建應該以教育的新理念,結合地方的特色規劃適於學生學習成長的環境。

  其次,以往老舊的校舍與社區民眾的生活理念無法完全融合在一起,現在,一所學校在社區民眾的心目中,不應只是一所學校,更應是民眾精神與心理的依靠。就實務的觀點,學校除了是孩子學習的場所,也是民眾休憩、聚會、終身學習的地方,更是災難發生時的避難處。因此,重建的學校應該以更寬廣的視野,凝聚各方的意見,在設計上以孩童學習為主,在未來發展上也要使學校成為全民的公共場所,為全民提供可能的服務。

  另外,本次災後學校重建部分認養的團體、企業將以實際的行動投入校園規劃與校舍建築的工作。也有許多學者和民間團體將參與監督和協助。所有校園的規劃,在教育部所訂建築規劃設計規範之下,根據地方特色及專業人士的精細構思,未來各學校的重建,可以預期地,將呈現更多更豐富的風貌,也使民間與政府合作的模式成為校園重建工做的一種楷模與榜樣。

  學校重建的工作,將經歷規劃、設計、包裝、施工、驗收,以及安全的問題,這些過程,需要教育部再細心的規劃、縣市政府有效的統籌掌握、及學校的積極參與,尤其學校也應該更加倍努力,期使重建的工作能順利展開,圓滿完成。最後,我要代表政府再次向協助學校重建出錢出力的民間團體和企業,致上最高的謝意,謝謝各位。敬祝大家健康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