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9月28日
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
總統府今天舉行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由李總統登輝先生親自主持,會中先為九二一大地震所有罹難者默哀,並聽取彰化師範大學李威熊教授的專題報告。
典禮是於上午十時開始,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陪同蒞臨會場,中央、地方政府首長都起立致敬。
隨後,總統率所有與會者為九二一大地震罹難者俯首默哀一分鐘,氣氛肅穆哀傷。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孔子畫像行三鞠躬禮後,李威熊教授並以「孔子的全人教育理想」為題發表專題報告。
李威熊教授在報告中也提到此次九二一地震的個人感想。他說,因為老家住在南投,所以對這次地震所造成的損害感受也特別深刻。
李教授表示,他個人非常感謝政府及社會各界全心全意的投入救災工作,也對李總統對他及家人的關懷,並致贈慰問金三萬元,表達誠摯的感謝之意。
李教授說,只要大家有信心,團結一致,災區重建指日可待,因此,他願意將三萬元的慰問金轉贈其他災民,略盡己力。
李教授也指出,以往社會充斥了功利、自我主義,若大家能從這次災害中重新審視自己,改造心靈,國家社會必定充滿新的氣象,因此,此次震災也給了國人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李教授並強調,救災重建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民的配合,也就是要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灌注孔子教育的真諦,讓台灣重新擁有蓬勃的生機,應是我們共同的希望。
李威熊教授的專題報告全文如次:
壹、前言
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也是立國、建國的根本;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繁榮,完全取決於正確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推展的落實。可見國家未來的希望是要靠教育。政府這些年來,極力地推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精神和最高的指標,就是要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健全完美的現代國民,讓我們的社會安和樂利,大家懂得求知、做人與做事,健康的向前追求成長與發展。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不但對我們傳統的教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在東方、西方也一樣受到尊敬。例如日本的學者兒島獻吉郎就說:「孔子之明,同於日月;孔子之德,配乎天地。故在東洋已負盛名之孔子,復為西洋人士所景仰。日、韓儒家崇敬孔子為東洋之大聖人,更為歐美學者推尊為世界之大聖人。」(諸子百家考)他的學說和教育思想是以仁為中心,「仁者人也」,所以孔子是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先驅者,這種精神永遠是我們教育建設的指針。
貳、教育核心價值與願景
今天我們處在相當多元化的社會,我們需要多元社會的蓬勃生氣,但不能要它的紛歧混亂,那麼人人就先要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守著做人的基本原則,經由教育來不斷地提升人的地位,以擴大生命的價值和影響力。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必須修正過去極端的以人為中心,去宰制萬物的錯誤觀念;進而能發揮人類的愛心,悲憫天下蒼生,在天、人、物、我之間,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榮。就如張載<西銘>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並以無比壯闊的胸懷,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全書)具有如此「四為」的抱負,予以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和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將人生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人類高尚情操的昇華。孔子重視道德教育,把人的價值提升到首位,去關照眾生,這是他留給我們永遠不可改變的教育指導原則,也是我們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根據教育的核心價值,來訂定我們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就不致於產生偏差。雖然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會因時空的不同而稍有差異,但應有其不可改變的核心價值的意識;即教育就是要教導人能成己、成人,使人向上、向善。以改善日常生活,並加速國家、社會真正的現代化,進而確保全人類的福祉。為了達成此教育目標,基於人生、人性和人格的考量,應發揚人文精神,來改造我們的教育;利用教育的力量來營建美好的社會與人生;使我們未來的國民,個個身心健康,知識豐富,人格高尚,且內在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人人出色。讓我們的社會祥和進步,多彩多姿;國家繁榮富強,文化日新又新。人我、物我、神我圓融自在。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教育願景,它絕不止是夢想而已,而是預期可以看得到的。孔子的教育主張將可幫助我們,讓未來的願景早日成為事實。
參、孔子的全人學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從「人」的立場出發。孔子認為人有仁心,天生的材質都很相近,但後天的成就、表現卻有很大的差別;這種現象,一般說來應該是由環境、教育的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育的首要必須教人如何做一位健全的人,使人了解待人、接物、處事的道理。在孔子那時候還沒有「全人」這個詞,因為孔子學說具有相當濃厚的「人本」和「人道」的色彩,所以後世的學者把這種思想稱作「人學」思想或「人文」思想。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培育健康正常的人,和建設健康正常真正像人的社會。因此教育功能就並不只局限於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是必須重視心靈的開拓,將教育定位在真正成為「人」的陶冶和養成上,使人的稟賦才質,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讓人性的光輝能夠充分的顯現,這就是所謂的全人教育,其實就是孔子的全人學思想。
能成為一位「全人」,或接近「全人」的人,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最常見的除君子、聖人外,還有所謂的賢人、善人、成人:::等。如<述而篇>孔子稱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本篇孔子又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又<憲問篇>子路問成人;孔子回答說今之成人,要「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憲問篇)。都是指人格完美、道德崇高的人。其中以「君子」在《論語》書中被提到最多,共計九十餘次,而歸納君子的風範,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仁、智、勇三達德,行為高尚公正無私,執中而與時偕行;孔子以君子人格做為全人教育的起碼要求。至於「聖人」便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典範;《說文》把「聖」解釋為「通」,「通」就是「全」、「達」的意思,所以「聖人」就是「全人」。孔子稱聖人要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篇),簡單說就是能為全人類永續發展盡力和謀福利的人便叫聖人,《孟子‧盡心篇》說:「大而化之謂之聖」,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所以孔子才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斯可矣!」(述而篇)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仝上)這是孔子的謙虛,但也有幾分事實。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立志則不能不遠大,孔子以「聖人」做為全人教育的高標準,讓人一生有奮鬥不完的目標,這也是他對世人的殷殷期許。
從孔子對聖人、君子等的詮釋,所謂「全人」的內涵大概可歸納成二個重點:一是要能「己立己達」,也就是要成就自己,實現自我。而成就自己的關鍵在於有健康的身體,所以孔子平時就重視體育,他精於騎射。然後再不斷地去追求新知,以博學多聞多見來滿足自我認知的需求。有了豐富的知識和專精的技能之後,還要闡發人性所本有的仁心、愛心,化成道德的行為;這是整個全人教育的重心所在。又人生必須過得溫潤、充實而快樂,才有意義,所以孔子也很重視美育,他擅長音樂,對藝術有很高的素養;他認為一個人志道、據德、依仁以後,還要游於藝,唯有懂得欣賞人生,美化世界,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第二是要能「立人達人」,就是要服務人群,造福社會。這也是今天大家所說的群育。孔子曾二度周遊列國,目的就是要爭取服務人群的機會,所以孔子才說聖人要「修己以安百姓」(憲問篇);提到君子也是同樣的要做到「修己以安人」(憲問篇),因為唯有透過服務人群,才能光大生命的價值,真正完成道德修己內聖的志業。換句話說孔子的全人學思想,就是要做到「盡己之性」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一貫之道;與今天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以德育為重的教育目標,完全相符。
為了成己成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孔子還倡導人要好學、樂學。他認為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其成就完全是由於「好古敏求」(述而篇)而來,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又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篇)。他訂定一生學習的進階目標,從「十有五志於學」,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篇)。不斷的提升人生境界,能從學習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從工作中力求精進,成長自我;都很合乎今天新讀書和新工作主義的要求。所以孔子的全人學思想,還包括了終身學習的精神,但這一切都以懂得做人的道理為前提。
肆、全人教育的具體做法
人雖然天生資質不同,但經由後天「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教育陶冶,絕對可以提升人的品質。教育的首要必須建立正大的人生價值觀,樹立崇高的典範,知道權衡輕重,也就是以孔子所說的聖人、君子、善人、賢人等高尚的人格為標的,希聖希賢,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全人。
為了實現全人的理想,孔子教人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了文、行、忠、信(述而篇)四方面,文是屬知能,行、忠、信則屬德行;它可區分為有形和無形的教材。有形的教材是以六經、六藝為主,相當於今天的哲學、國文、歷史、音樂、修身、體育、數學與技術等內涵;無形的教材則是倫常道德的規範。孔子曾說:「博學以文,約之以禮」(雍也篇),又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在孔子看來,平時待人處世,甚至整個生活細節都是教學的材料。而知識、能力的學習,完全是為了促使德行更加的完美。
教師如何教,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重要關鍵。孔子的教學過程,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篇)。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篇),而樂可以涵養「中和」的心境,讓民風醇厚。所以孔子的禮、樂教化,是孔子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但孔子特別強調禮、樂教育並不在外表形式,而重在它的實質內涵,所以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篇)。他的教學方法特別重視因材施教,和注意個別差異,所以造就了各種不同的人才,如德行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先進篇)。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他也善於誘導學生學習,常採問答、討論的方式,以啟發學生。他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也提出「叩其兩端」的教學要領,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主張「有教無類」,讓各族群的學生都能受同等的教育。孔子教導學生不只是在說教,而是經由心教的工夫真正讓學生心悅誠服。並以人格的感化,無言身教,依學生能力和性向,不揠苗助長,引導學生逐步地走上坦然的人生大道。
要提高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懂得如何學習的要道也很重要。孔子論學,重在由好學、博學而樂學,並勉人態度要謙慎、踏實,不時的自我反省,還要時習溫故,「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子張篇)。學思並重,並能主動的向不同人請益,做到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像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問制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又他自己「入太廟,每事問」(鄉黨篇),都足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他又主張為學必須力求客觀,不能執著成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且能知行合一,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敏於事,慎於言」(學而篇),唯有能勇於力行,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學的工夫。
至於教師的修養,也是教學成功的要件,孔子認為一位教師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溫故知新」的創意,去進行教學。平時要以身作則,用愛心來提攜學生,不但要做位經師,而且也要成為人師。孔子這樣的教師典型,深受學生的愛戴,所以後人稱他為至聖先師,一點也不為過。
伍、結語
教育要有理想、願景,才能帶出改革的動力;其未來發展的藍圖,則要靠全體國民共同努力去創造,而不能永遠只停留在預測、計畫的層面。我們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已有相當的成效。孔子的全人教育理想,並非空中樓閣。孔子他自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勉人要做聖人、君子,人人能學、能思、能行。以仁心、人本出發,重視人文關懷;若能借鏡歐美良好的制度,再注入孔子全人學的思想,改造課程,翻新教法,滿足個人、社會的需求,造就全人,才能提升我們國家的競爭力,使我們的教育開出一片擁有國際觀、又具有傳統特色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