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9月20日
副總統參加八十八年度全國高級中學校長會議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台南市參加教育部於台南女中舉辦的八十八學年度全國高級中學校長會議,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教育部在台南府城這一所校風純樸、歷史悠久的台南女中,召開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八十八學年度全國高級中學校長會議」,全國高級中學的領導精英,齊聚一堂,可謂盛況空前。本人在此謹代表政府,對各位平日默默耕耘,為國作育英才的貢獻,表示敬意。教育部楊朝祥部長不但深具教育的理念與理想,認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更獲得同仁的肯定。相信在楊部長及全體教育工作同仁的努力下,教育改革、高級中學教育一定能穩健推展,獲得良好的成果。
這次的會議研討四大議題,分享五大經驗。在四大議題方面,包括:如何推動多元入學方案、如何落實高中新課程精神、如何提高學校行政效率、如何經由評鑑提昇教師專業知能與服務熱忱。而五大經驗方面,包括推展教訓輔合、推動終身學習、維護校園安全、校務發展與改進,及私校校務革新等實務經驗的交換,都是當前教育改革所關切的主要課題。相信以各位校長豐富的辦學經驗與卓越的專業素養,一定可以為新世紀的高級中學教育,研訂出一套有效的實施策略,實現教改美麗的願景。本人在此除預祝會議圓滿成功、成果豐碩外,也想提出一些基本想法,就教於各位。
一、 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
台灣四十多年來之所以能開創經濟奇蹟,奠定政治民主,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教育發展的成功。但無可諱言的,過去教育以配合經濟發展,培養科技人才為主要目標,這雖然為我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大幅改善,卻也物化了人性的價值與尊嚴,尤其是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智育掛帥,升學導向,遂使社會衍生出許多負面的問題。民國八十三年九月政府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本人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擔任召集人。當時思考的重點就是要把過去「教育做為一種手段的觀念,轉化成為一種目的」。也就是說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位,注重「全人」的培養。它一方面要使個人具有適應社會的謀生知能,另一方面要有救世濟人的倫理關懷,而以幫助個人在人格、知識、技能、智慧上不斷地成長為最終目的。這一個基本理念對於在座領導學校發展的校長而言,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在傳統上中學是進入大學的預備階段,學校實現的教育目標很容易偏向知識的傳授,而輕忽了人際、兩性、問題解決與做人處事的情境設計與引導,然而青年學生人格的發展是不可能停滯的,在青少年發展人格統整的關鍵時刻,如果缺乏全人的發展協助,中學教育只不過在培養一個會讀書的書呆子,而無法教育出適應多元社會具有獨立思考判斷和正確價值觀的國民。因此,本人認為每一個教育同仁應該仔細的思考並確立這一個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
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輔導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須在增進學生的最大福祉下,適性的引導學生發展最大的潛能。這樣的教育基本理念,正是學校教育中民主化思潮最根本的論點。可惜的是,在教育的務實中有人將「以學生為本」解釋為:學生喜歡什麼、喜歡怎麼樣都應該尊重,而正與時下年青人所謂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論調相呼應,卻忘記了從一個人長遠發展的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學生在未來適應社會與發展自己所需學習的知能,而善盡輔導與協助的角色功能。老實說,中學階段學生是人格統整與定型的階段,他們急切地在探索自己與社會的各項資訊,目的就在尋找自己定位和價值,因此學校應該更積極的協助學生瞭解自己、認識社會與環境,透過生活、教學、輔導,協助學生接納自己、發展民主法治的概念、合群的習性、成熟情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這也是教育部推動教、訓、輔合一的根本觀點。
三、以民主為核心的校園倫理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相對的學校培養學生亦將注入社會。當民主為現今及未來社會中的基本價值,學校本身就應該是民主的示範者、也是學生試驗民主的場所。民主以法治為基礎,法治以民主為依歸。就民主而言,它是源於對所有參與者的尊重,強調協調與溝通,以形成共識或規定。因而,學校不再像過去行政權獨大的局面,而應同時考量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和家長的參與權。此一概念的革新對於學校的領導或許產生許多的衝擊,但卻是民主社會必然的趨勢與常態。
民主的基礎是對人的尊重,而尊重需要展現在誠懇的態度、開誠佈公的作為和信任的關係。今天校園的倫理不論是校長與老師的關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甚至老師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論在生活上、在學習上、或行政上,如能以這樣的態度來相處,我相信校園必然和諧,而學生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薰陶默化,養成民主的品味,進而影響社會成為主流的文化。
四、培養學生服務的精神
現在一些大學或專科學校都有安排社會服務的課程,事實上,社會服務並沒有年齡的區分,我們可以讓國中學生及早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理念,尤其台灣社會充滿活力及生命力,正是因為我們有許多社團與個人參加許多志工服務工作,希望讓台灣成為一個關懷社會,而今天我們的社會富裕了之後,希望青年人不要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而應該能夠參與各項社會服務工作,來關懷、照顧別人,更可從中學到很多。
五、以安全健康為考量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潛在課程,校園的綠化、人文化固然是我們經營學校的目標,但是維護學生安全與健康卻是學校基本的責任。安全與健康的範疇不只是生理層面,也包括心理的、社會的層面,例如性騷擾,就是危害學生心理與社會層面而應避免的情形。各位都是教育的專家,必然知道如何有效的維護學生身心的健康與安全,在此提出這點只是希望大家能劍及履及的落實。像最近某國中開學後發生虎頭蜂攻擊學生的事件,在我看來這些安全相關的檢查和環境準備工作,原本就應該在開學前完成,實在不應該在發生問題了才來謀求補救。總之,校園的環境是需要經營的,在此層面我們需要引進更多企業的策略,以一種「以客為尊」的觀點和作為,為我們的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安全、適於學習和快樂成長的環境。
此外,本人認為,未來還有幾點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加以注意:
第一、教育設施一致化:目前由於我們城鄉及區域的差距,也由於學校有公、私立之分,使得教育設施並不一致,希望教育部能夠加以改善,平衡教育經費的分配,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享受相同一致的教育資源。
第二、學費自由化的問題:以往由政府的預算來分配補助給學校是不盡正確的作法,畢竟,政府的預算來自全民的稅金,不合理的學費負擔,會影響教育的品質,因此,應該在一定的條件下允許若干學校採取學費自由化的權利,將可更為彈性。
第三、精省後的部份學校問題:精省之後,省立學校何去何從深為校長和所有老師所關切,藉此機會本人希望教育部儘速研議改為國立的可行性及具體方案;對於私立學校的補助部分,為了實現「學校有公私之分,學生無公私之別」的理念,教育部應於下一年度的預算中翔實的編列,不要有因為精省而影響私立學校發展的情形。本人的看法是可考慮讓所有的中等學校都成為國立學校。
本人相信一個喜歡學校、敬愛老師、愛護同學的學生,出社會後必然是一個親鄉土愛國家的好國民。而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也絕不是教育部門作了多少轟轟烈烈、上頭條標題的改革,而是我們的校長、老師在學校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適於發展自己、尊重別人、熱愛社會、忠於國家的環境和氣氛,以尊重學生為起點,以增進學生一生的發展為考量,讓學生喜歡學校、樂於學習。各位校長都是學校的經營人,盼望各位發揮教育專業所長,以人的教育為依歸,發揮企業經營的精神,以高中制度與行政大學化為方向,為國家育才,為社會樹立價值的典範。
中秋節、教師節即將到來,在此預先敬祝各位佳節愉快、身心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