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8月13日
副總統出席國家策略研究班第四期暨女性主管班第二期結業典禮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國家策略研究班第四期暨女性主管班第二期結業典禮,並以「新台灣.新世紀.新願景」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今天,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來參加國家策略研究班第四期及女性主管班第二期的結業典禮,各位經過四個星期的研討,相信對於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策略,應該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各位都是社會的菁英、國家的棟樑,能齊聚一堂,相互溝通為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策略,貢獻個人的學養與經驗,相信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本人首先要向各位表示祝賀之意。

  本人認為,「行政革新」與「人才培育」是行政工作的根本,也是追求國家進步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在民國八十二年到行政院服務時,就特別強調這兩大工作。為了培育國家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人才,我創辦了「國建班」與「國策班」,希望社會各界的菁英,能對國家未來的願景,凝聚共識,而且彼此能夠相互學習,擴大自己的視野。據我了解,目前兩班結業的學員已經高達二二0人,都在政府機關及各行各業擔任重要的工作,這不僅是每個人一展長才的機會,也是國家之福。

  另一方面,我也深深覺得,社會各界對政府施作為,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行政機關的作為與民眾的期望,有相當的落差。尤其是現代的資訊與科技是突飛猛進的發展,行政機關也應該利用這些科技來提升效能。因此,我特別要求行政部門將民眾所關切的政府應興革事項,納入革新項目,並採用新的觀念與方法來推動,「行政革新方案」就是這樣產生的。行政革新應該是政府的一個沒完沒了的責任,這也是當時國際上新的發展趨勢。像鄰近的日本,就要將現行一府二十二省廳的行政組織,縮編為一府十二省廳;簡化過度肥大的政府組織、嚴格管制公務員人數、廢止不必要的管制、調整政府角色、適度授權地方政府、強化資訊運用以及提高國民參與政府活動,藉以活絡民間經濟,實現符合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效率化政府。

  美國的柯林頓政府更是積極地推動政府再造,他們的目標是希望以更少的花費和代價,使政府做得更好、績效更高;並且強調政府與民間的伙伴關係,澈底地調整官僚體制,以顧客服務、充分授權等原則,幫助社區解決問題,使政府轉變為以民為主的企業化政府。

  英國推動的行政改革,則是強調重視績效管理和成本的觀念,以改善公共服務的品質;並主張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政府勞務委外服務、引進績效考核、推動目標管理、提供民眾更有效的申訴管道,藉以改變保守、僵化的官僚文化。

  在這種國際潮流下,我們不革新,就無法提升國家競爭力。不革新,就註定要退後。因此,我到行政院推動的第一項工作,不是別的,就是「行政革新」,並且以「廉能、效率、服務」作為革新的重點。當時推動行政革新的方向,是要從「以政府為中心」的管理導向,轉型為「以民眾為中心」的顧客導向,並且以「多聽」、「多想」、「多做」的精神,鼓勵公務員以創新的思維來解決各種問題。由於全體公務人員的努力,當時行政革新展現了相當具體而顯著的成效:

  在檢肅貪瀆、端正政風方面,我們在體制上成立中央廉政會報,且自「端正政風行動方案」實施以來,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共新收貪瀆案六、○六二件,經偵查終結起訴二、二九四件,起訴人數五、二八八人,顯示全面密集肅貪已有相當績效。

  行政革新工作上,財政的穩健也很重要,因為政府的支出都要由全民來負擔,必須慎重,而且不當或過多的支出,不僅會產生排擠效應,也會增加未來國民的負擔。我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特別重視開源節流,也開始把中央政總預算的編列作根本的改善,就是採取00預算的精神,由上而下,而不是像以往由下而上,要多少給多少,所以我到行政院服務之後,在健全政府財政、減少預算赤字方面,包括設法調整六年國建的項目,以及辦理非常少見的預算追減,中央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之總支出平均僅成長一.四%,較八十至八十二年度之平均增加率一八.六%,大幅降低,有效遏止支出膨脹趨勢,並且提前達到預算平衡的目標。

  在健全機關組織、合理調配員額方面,在我離開行政院職務時,實際已裁撤三個機關、十五個單位、三三個任務編組。另在執行精簡員額方面,三年來共精簡三○○五六人,精簡比率達七.四九%,已超過當初預定三年精簡預算總員額五%之目標。若以每人每年人事費用新臺幣六十五萬元計,精簡後每年節省經費一九五億元。

  在簡化行政流程及全面推動為民服務工作方面,修訂為民服務相關法規一三六三項、簡化行政程序一三六○項、簡化人民申請案件書表二三○項。經由法規修訂與流程簡化,各機關提供更簡便的服務,譬如,有關人民申請案件流程方面,技能檢定合格登記由三個月縮短為一個月、旅遊護照申辦由七個工作天縮短為五個工作天、市內電話裝、移機由四天縮短為二天、僑團驗證工作由二天縮短為三小時。

  依行政院研考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行政革新方案執行成效的滿意度,由八十三年三月的三六.七%,上升至八十六年四月的五三.三%。

  「行政革新方案」在當時實施三年多後,雖然累積了不少成果,但不論從觀念、制度、法規、態度、方法等各方面,都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尤其政治制度與地方制度上都需要進行大幅改革。因此,在民國八十五年底,本人主持國家發展會議,朝野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獲致精簡政府組織、提升行政效率等多項共同意見。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國民大會三讀通過簡化政府層級、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與政府組織鬆綁等憲法增修條文,確立政府推動改革的法制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精省,在一個小小的台灣,有四個行政層級,實在是有些疊床架屋,今天的行政組織應是朝扁平化的趨勢發展,才能提升政府效能。這些工作,蕭院長已歸納在政府再造的綱領之中,從法理、制度面大力推動,本人甚感欽佩,也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效。

  第二部份,我想跟大家談一談建立「公義的社會」。

  一個公義的社會,是沒有司法不公、沒有是非不明、沒有黑金特權、沒有不勞而獲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面,因為有了非常完善安定的社會制度,所以大家的生活都可以受到保障,大家的尊嚴都可以受到維護。

  我在行政院服務的時候,任命過兩位法務部長-馬英九先生及廖正豪先生。當時這兩位法務部部長,在非常喜歡民調的臺灣社會大環境之下,民調支持率名列前茅,為什麼他們兩位會名列前茅,就是因為大家瞭解到政府對所謂黑金、治安等等問題,都是全力以赴,維護社會公義;當時我們持續不斷、大規模地抓黑道、抓流氓、抓幫派、抓黑權、抓毒品、抓槍枝,回憶在那個時期所做的事情,我覺得拿出魄力、拿出辦法、找出有能力的人來推動,這是我們大家絕對可以做到的,減少了對國家社會的傷害。

  而在行政作為之外,我們當時在立法方面,也推動了幾項作為:第一、陽光法案,公務人員開始要申報財產,我們比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做得要快,同時範圍也是非常廣泛,今天可能很少有國家像中華民國這樣的。第二,我們通過了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該條例經過行政院正式提出來,立法院通過,其中第十三條明確規定,有重大前科的人或犯罪的黑道不得參選,非常明確的,所以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十三條,有的人稱為反黑道或者是防制黑道參選條例,這個條例已經立法,已是我們國家的法律,我們可以把它再加強,如何加強呢?我認為同樣的理念、甚至同樣的條款,不妨在選罷法中再加強。

  另外,在反對黑金特權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考慮制定所謂遊說法及政治獻金法,這些政治行為,應該可以立法規範。至於政黨法,我多次在立法院談到,政黨法一方面在很多民主國家中並沒有這樣的法,但是有這種法律的像德國、日本等等,則是因為它們在過去的那種專制、獨裁的政治體系之下,大家的一種反應,深怕這些政黨問題再度戕害它們的民主體制,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我們也可以考慮,但是今天在中華民國,政黨也是一種團體,而我們也已經有了人民團體法,有很多的政黨規範在人民團體法及選罷法裏都有相關規範,假如大家都有共識,認為一定要,我覺得我們也不必迴避政黨考慮。

  以上是從法律層面來看,再從司法層面來看,個人也多次提到,我們司法體系的組織、司法審判的過程、司法人員的風氣、司法人員的自律等等層次方面,都還有改革的空間,前不久,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剛剛結束,對這些問題都有具體建議,我也希望快馬加鞭來推動這方面的工作,因為司法畢竟是人權最後的防線,我們一定要以慎重審慎的態度來推動司法改革。

  另一方面,我們選舉的制度也有可以改良的空間,有些人雖然曾提到選舉制度的改革可朝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方向,這制度本身是很好,但是大家意見不集中,要推動恐怕是相當困難,到今天還沒有共識。個人也曾提出來大選區多席次複數兩票制,在這樣的一個大選區之下,沒有辦法去買票,沒有辦法去用暴力、去威脅、去影響,但是很多在野人士卻說太複雜、搞不清楚,這並不是理性的討論。同時,我還認為可以考慮公費選舉制度,讓沒有錢的好人才出頭。

  在以上這些思考之下,我們大家來集合力量,真正形成共識,我們行政的作為、立法的配合、司法的改革、選舉制度的更改,多管齊下,相信今天所談到的問題應該可以獲得解決。

  公義的社會當然還牽涉到其他很多方面,不袛是剛才所談的,剛才所談到的可以說袛是一種消極面,而積極面當然就是要有多元、彈性、民主的教育制度,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平等的機會接受教育。

  第三部分我想和大家談談改革的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一個快速變遷的多元化社會,很多事情不進則退,所以一定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提出新的看法以及新的解決辦法,甚至進行改革。改革要有目標,有方法,有制度。這也是本人最近所常提出的「理性改革」的本意。「理性改革」有幾層重要的意義:

  一、理性改革是深入問題的本質,不是只看問題的表象。看問題的表象,就無法對症下藥,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一個問題,卻產生更多的問題。因此,看問題的表象,很容易產生盲動的舉動,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實際上,今天我們冷靜思考國家所面臨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問題是我們特有的問題,像兩岸的問題、民主文化與制度落差的問題,有的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許多先進國家都有這種經歷,像犯罪的問題、污染的問題、都市化的問題、生活品質的問題、高齡化社會的問題。理性的改革者不會盲動,不會一看到問題就天天喊「狼來了」,他會參考其它國家的經驗,他會廣徵民意,他會深思熟慮,他會拿出方法。

  二、理性改革是求好不討好。討好的改革是會產生後遺症的改革,就像過去歐洲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紛紛以福利支票來吸引選票,結果造成財政嚴重的困難。討好也許可以博得掌聲,但那是民主的庸俗化;求好也許失去掌聲,但卻能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討好的政治人物是將自己擺在第一,求好的理性改革者是將人民的問題擺在心中。今天國家需要的是那些默默堅持的公務人員,他們所做的是一點一滴累積我們國家的實力。

  三、理性改革講求團隊合作。今天不可能有所謂「單打獨鬥」或「一枝獨秀」,我們面對的問題非常複雜,必須結合大家的力量,全力以赴,我們要「想想左右」、「看看別人」,我常講,政府施政應該分工合作,分層負責,但分工合作的目的是合作,分層負責的目的是負責,不應本末倒置。因此,我們必須在團隊合作下全力衝刺。

  四、理性改革者看的是長期的利益與整體的利益。政治人物不能「作短線」,要謀求國家長程的利益。有些事情做了不會馬上看得到成果,有些事情是由眾多的人、單位、時間累積下來的成果。很多重要政策絕不可能是一時、一地、一人能夠推動完成的,所以我們不能選短期可看見的利益,而是要做長期的建設;不能討好這一代而犧牲了下一代,而是要維持代間的永續發展。

  五、理性的改革是延續,更是創新。要安定與改革並重,變其應變,改其當改。延續過去良好的理念、制度、政策,絕對不是保守,而是厚實日後發展的基礎;創新的作為,則是要開展新的發展,把不合時宜的作法改掉。像民主化,我們不僅要延續,而且要鞏固;不僅要鞏固,而且要升級。

  各位都是政府與社會各部門的菁英,回到工作崗位,對於國家未來的發展與政府的改造,都將扮演積極推動者的角色。我非常期望大家都能本著責任心與榮譽感,共同建設一個繁榮、安定、祥和的現代化國家。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