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7月27日
副總統接見「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全國際論壇」與會美國外賓
連副總統今天表示,兩岸關係必須從現實出發,雙方才能有效解決現實所造成的問題。現實的情況就是自從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一二年建國以來,中華民國一直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絕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
副總統也表示,李總統登輝先生就兩岸關係所提出的宣示是要提醒國際社會正視我們的現實狀況。但釐清現實並不代表政策的改變,我們的大陸政策並未改變,我們絕不支持台灣獨立。
副總統是上午接見「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全國際論壇」與會美國外賓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指出,隨著今年秋天汪道涵先生即將來訪,我們希望能有一個新的動力來幫助我們進行兩岸的對話。但兩岸如果要在汪道涵來時開始進行政治對話,對台灣而言,將會是政策上很大的一步。在兩岸互信不足的狀態下,雙方若要進行政治對話會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我方必須對兩岸定位問題先做出釐清。尤其是,我們擔心美國政策上對中共的傾斜,將不利於我們主張對等地位。
副總統也解釋說,正當我們尋求這樣釐清的機會時,德國媒體在這時候提出訪問李總統的要求。德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來解釋,在兩個國家有著相同文化根源及歷史聯繫,在時機成熟及條件適當時,達成彼此統合(integration)的共同目標。
副總統並告訴訪賓,針對大陸政策,他過去就曾提出「三不」和「三要」的說法。「三不」就是「不獨」、「不統」與「不對立」。所謂「不獨」,就是台灣沒有本錢獨立成為所謂的「台灣共和國」,但是,中華民國原本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點十分明確。所謂「不統」是指現在兩岸統一的條件尚未成熟,台灣不急於和大陸統一,更不能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因為沒有任何台灣民眾願意生活在共產制度之下。「不對立」是指,兩岸不應該相互刺激與排斥;兩岸關係上不要刻意產生對立或對抗,造成不安。
副總統也指出,「三要」則包括「要和平」、「要交流」及「要雙贏」。我們認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最佳模式是「交流」,兩岸社會持續的交流不僅在於增進雙方瞭解,也在於減低敵意與預防衝突。「要和平」意思是說,兩岸關係的基礎是和平的環境。兩岸社會循序漸進的「交流」與良性互動是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的最好方法。「要雙贏」指的是,兩岸政權的領導人要以「雙贏」規劃與推動兩岸社會的交流。雙贏的結果是,海峽兩岸都能從交流中獲得利益。台海兩岸分享交的共同的利益,雙方可避免衝突,維持和平。
副總統重申,我們會以「和平、理性、對等、互惠」的原則,繼續推動我們的大陸政策。我們絕不希望看到海峽兩岸發生武力對抗的情況,相信這也不是全體中國人及國際社會所樂見的。
訪賓們則對於我國近年來推行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所獲得的成就表示稱許,他們也希望台海兩岸能維持和平、安定,讓台灣人民能夠繼續享有現有的繁榮、進步。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院長沃夫維茲(Paul D. Wolfowltz)、前聯邦眾議員李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副所長波爾頓(John Bolton)、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研究部主任林霨(Arthur Waldron)、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潔明(James Lilley)等人,上午由外交部政務次長李大維陪同,到總統府晉見副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胡維真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