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7月23日
副總統參加教育部軍訓人員暑期工作研習會
連副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南投中興新村,參加教育部軍訓人員暑期工作研習會,並對軍訓人員在工作崗位上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表示由衷嘉勉之意。
副總統表示,由於軍訓人員長年無私辛勤的付出,無論在從事軍訓教學與生活輔導、服務工作上,均有傑出的表現,尤其在校園安全維護上,為學校與學生營造了一個安定、純潔的學習環境,這對台灣社會的發展與安定,提供了一個強而穩固的支持力量。
副總統指出,中華民國今天的成就,植基於過去我們教育工作的成功,因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地狹人稠,加上我們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兩岸關係等等,都使得我們所處的大環境非常艱因,然而政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厚植國力,才能擁有今天的進步與繁榮。
副總統強調,教育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導引心靈改革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推動教育改革工程,建立全民學習社會,是當前國家的重大施政目標。而現階段教育改革的目標在結合國家資源和全民力量,建構現代化教育體制,以終身教育,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網路,一起營造適合於學生健全發展的環境,培養健全優秀的國民。
副總統特別重申,今天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在人格、知識、技能、智慧上不斷成長。換言之,教育工作應該要以人為本。一方面要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修養,同時也要具有適應社會生存的謀生知能。因此,今後的教育不能再專注於知識傳授,還必須著重生活教育,從生活教育當中培養以「人」為「主體性」、「目的性」的人性化教育,作好人文關懷。
對於當前軍訓工作,副總統認為具有以下幾點重大的意義與價值:
一、軍訓教育實現全民國防的理想
我們常說:「教育是廉價的國防」。學生軍訓制度的建立,主要著眼於全民國防教育之實踐,期能為國家培養「文武合一」的現代化國民,達到厚植國力,積蓄國家永續生存力量之目的。現行軍訓教育是以國防通識教育為主要範疇,並區分為:國家安全、兵學理論、軍事戰史、國防科技、軍事知能、軍訓護理等六大課程領域。透過國防通識教育的傳授,讓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充分瞭解國家的國防政策、中外兵學知識、人類戰爭經驗與教訓、現代武器科技的發展、軍事常識以及護理保健等。這對我們因應未來國家安全危機,建立國家安全共識有深遠與重要的價值。
二、生活輔導幫助學生成長
學生在學校裡,無可避免的會遭遇一些生活與情緒適應的問題。此外,目前青少年的問題,已經凸顯出「種因在家庭,顯象在學校,危及在社會」的現象,這在在都需要有人能隨時陪在他們的身旁,從旁給予協助。在學校裡透過教官與老師的輔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全的群己關係,並對偏差行為適時給予個別導正,這對幫助同學融入正常的社群生活,具有莫大助益。
目前我們軍訓教官在生活輔導、服務工作上,已經建構出一套非常完善的「全國教官為全國學生服務」的服務網絡,這個網絡不只是在校園圍牆裡為同學們做服務工作,更跨出校園圍牆之外,結合社區與社會資源,當同學在校外需要幫助時,教官就能即時趕到同學身邊,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與問題,這是教官發揮團隊力量,服務學生的最大特色,非常值得推展並發揚光大。
三、校園安全維護工作,確保學生安全
學校是社會組織建構的次級體系,校園文化深受社會變遷與價值觀改變的影響。近來一些社會重大犯罪,校園往往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軍訓教官負責校園安全維護工作,例如,執行交通安全維護與教育宣導工作,以及推動校園「拒菸、反毒、預防愛滋病」的「春暉專案」等工作,一直都有很好的成效,不但減少車禍意外傷亡事件,確保了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的問題,並且讓學生遠離毒品的誘惑與危害,消弭校園犯罪,維護學生的健康。此外,教官們實施「二十四小時」住校值勤工作,能發揮校園「危機處理」的高度應變能力,將校園意外事件的傷害減至最低程度,相信教官在校安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一般教職人員很難做得到的。
副總統並表示,教官在校園的功能與價值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近來由於校園生態的變動,教官們只能默默的努力與奉獻,可惜今日社會上一般的習性是容易為炫耀表演者鼓掌聲,卻吝嗇給誠樸耕耘者支持,所以教官在各方面所受的委屈,他都深切瞭解。雖然孫子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但是真正的善戰者不應該被隱藏,也是隱藏不住的。副總統也特別稱許軍訓人員都是國防界、教育界的無名英雄。
副總統也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來期勉全體軍訓同仁:「軍訓工作的重要性,關係青年未來的前途,關係國家民族的利益,也關係一般社會的風氣」。副總統更駁斥有些人所主張「軍訓教官退出校園」,他認為,這不僅昧於現實,不了解教育的目的,更忽略了全人教育的精髓。
最後,副總統說,我們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但我們今日所處的大環境,包括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仍然非常困難,未來要打開一條路,必須靠一代又一代的傑出青年,因此,副總統勉勵軍訓人員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光與熱,開拓人礦,幫助年輕人,以為國家開創千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