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7月17日
副總統參加企業管理聯誼總會會長及幹部交接典禮
  連副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台南市,參加「企業管理聯誼總會會長及幹部交接典禮」暨「政府與企業講座」,並以「中小企業的活力,台灣的競爭力」為題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壹﹑前言

  今天很高興應邀來參加「成功大學企業管理聯誼會」總會長的交接典禮及「政府與企業」講座,本人除了要祝福 貴會會務推展順利外,也想藉這個機會向在座各位中小企業的朋友,表達個人對中小企業精神的敬意,以及對中小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想法。

貳﹑中小企業的活力與貢獻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家數高達一百萬家左右﹐占我國企業家數比重高達百分之九七,目前中小企業一年可以創造六百億美元的出口值﹐占我國全部企業出口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從而支撐起台灣的經濟成長﹐也吸納了七二○萬的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七八以上﹐成為經濟社會的中流砥柱。當前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台灣中小企業每年均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汰換工作﹐根據統計﹐每年約有四萬家中小企業因競爭而消失﹐但更約有四萬五千家新的中小企業誕生。不過﹐即使企業轉換率如此之高﹐但台灣的中小企業生命力仍是相當旺盛﹐平均每家企業經營年齡在十至二十年的高達二十四.八%﹐滿二十年以上的亦高達十三.一%。這百分之三十七的中小企業歷經最近一﹑二十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營環境快速變化﹐都能透過轉型而升級﹐並對外投資發展﹐成功地因應外在環境的挑戰﹐為台灣經濟開創出一條新的出路。事實上﹐許多的中小企業現在都已發展成為大型的或國際注目的新興企業。

  台灣中小企業何以有如此蓬勃的發展﹐除了政府的重視與輔導政策外﹐我覺得有幾項特質很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高度的企業家興業精神:台灣企業家的勤勞奮發、努力不懈、打拚到底的精神,具備了中國人傳統的美德。為了經營事業,每日工作時間都較他國企業家漫長;為了拓展市場,多能不辭辛勞﹐匹馬單槍在海外開疆拓土,縱使遭遇挫折或失敗,亦多能再接再厲,屢仆屢起重建企業。由於企業家興業精神的發揚,使我國中小企業生生不息。

  第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中小企業已經習慣在不斷的挑戰中,學習並累積對環境的應變能力,早期中小企業多從事勞力密集產業﹐如成衣﹑製鞋﹑雨傘﹑運動器材﹐隨著大環境的變化﹐目前留在國內之中小企業則多轉型至機械﹑汽車零組件﹑電子業等技術較密集的產業﹐甚至具備自行設計的能力。許多中小企業在海外發展成功的事例,證明了中小企業因應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很快。在訂單的接取及產能的調整等方面顯露高度彈性,有助於因應景氣的變動。

  第三、能發揮專精的利基優勢:中小企業高度的學習能力,運用日益進步的技術能力與熟練的管理技能,充份發揮專精的特長,在行銷、生產、技術等專業領域上具有利基優勢。

  第四、我國中小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網路:使產業聚合效果(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我國中小企業與個別廠商形成很好的分工網路﹐凡能由市場中提供更為低廉成本的產品﹐都委外加工生產﹐此一發展趨勢﹐不但發揮了生產最高的效率﹐也建構了我國完整的產業分工網路,使得各行各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體系相當完整,達到產業聚合的經濟效果,這也是我國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所以﹐可以這麼說﹐我國中小企業的精神與經驗﹐就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奮鬥過程。環顧世界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早期常選擇大規模企業經營策略﹐以致於整個社會的所得分配不太平均。相對地﹐政府所採取的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不但促成生產資源(尤其是勞動力)的有效利用﹐更由於低收入家庭有許多創業的機會﹐造成今日我國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效果﹐因此﹐中小企業除了在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外﹐在社會上也有它的貢獻﹐譬如:

 -創造均富的社會:台灣中小企業的資本來源是多元化的,中小企業的成員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往往是基於個人自主的判斷和自發的努力獲得成就。這無疑是台灣社會能接近均富的主要原因。

 -形成台灣經濟、社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小企業不同於大地主或大企業集團,他們是伴隨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新興階層。因此,中小企業沒有太多的依恃,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競爭下不被淘汰,發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時也促進社會的進步。

 -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中流砥柱:中小企業的成員可說是台灣「中產階層」的主要構成部份,更由於在數量上佔整個社會相當大的比例,無形中就整個社會財富和資源作了較為平均的分布,而此種量的平均,自然促進質的穩定,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中流砥柱。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我們應全力加以維護與發展。最近期間,有些人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有些疑慮,我個人當然也覺得經濟發展是一件不可掉以輕心的問題。但是本人今天要在這裡強調,解決經濟問題﹐要掌握正確的方向與作法﹐中華民國只要有眾多勤勞奮發的中小企業存在,我們經濟發展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參、為中小企業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磐石﹐維護與壯大中小企業一直是本人經濟政策的重點。從服務青輔會開始﹐本人就全力推動青年創業﹐提高創業貸款﹐舉辦青年創業楷模的選拔﹐開辦幼獅工業區﹐成立工商張老師﹐以專業之經營管理知識﹐協助已創業之青年發展事業。而當年之青年創業是規模很小的小企業﹐經這麼多年的努力經營與發展﹐本人感到十分的欣慰﹐目前已有多家優良企業﹐如永慶房屋﹑敬業建設集團﹑華豐鋼鐵﹑永信製藥等知名企業能成功地運作。在台灣省政府服務期間﹐則經常辦理經營管理訓練﹐培育中小企業發展所需人才﹐並在各縣市辦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診斷服務﹐協助中小企業克服經營困境。

  八十二年本人到行政院服務﹐更是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作為政策的重點。本人對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理念﹐在政策上是要以建立中小企業長遠發展的環境為前題﹐給予中小企業有利的發展機會:在作法上﹐要針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協助解決﹐做到「廣泛服務」﹑「重點輔導」﹐因此﹐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照顧可說是面面俱到。例如:

 -在法令制度上﹐八十三年成立「中小企業政策審議委員會」﹐充實「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大幅放寬中小企業認定標準﹐並於民國八十六年修憲時﹐將中小企業保護條款列入憲法。

 -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政府已協調二十三縣市政府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針對各地區中小企業之特性及需要﹐結合地方資源﹐就近服務﹐以達到「服務普及化」﹑「輔導地方化」目標。成立全省十九縣市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協進會﹐並遴選企業經營良好﹐熱忱且在地方具有人脈之企業負責人﹑經理人及專業人士﹐擔任企業服務志工。目前已累計三千三百六十名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併同律師﹑會計師等﹐積極參與企業諮詢服務工作﹐增強原有地方服務網路。

  至於中小企業在資金融通﹑產業用地需求﹑以及技術研發上所面臨的問題﹐本人也推動了很多措施﹐協助中小企業排除障礙﹐強化體質。

 -在資金融通週轉方面﹐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推動各項中小企業升級貸款﹑發展基金專案貸款及紮根貸款﹐並由發展基金參與台灣育成及華陽兩家中小企業開發公司之股本投資﹐透過這兩家中小企業開發公司投資具有潛力之中小企業。增撥資金捐助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擴大信保能量﹐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證﹐以扶助中小企業生存發展。

 -為解決中小企業工業用地取得問題﹐除積極規劃新工業區外﹐現在政府也已編列預算購買工業區土地﹐再出租予中小企業建廠使用。

 -為解決中小企業研發經費缺乏﹑研發人才與資訊取得困難之問題﹐本人指示要透過創新育成中心機制的運作﹐充分利用各大專院校資源﹐建立區域科技資源整合中心﹐目前已設立三十六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協助中小企業作好研究發展﹔未來更打算由工研院設立「中小企業研發諮詢顧問輔導中心」﹐充分掌握技術資訊網路﹐運用相關機構技術人員及設備﹐協助中小企業加速研發新產品。

肆﹑中小企業政策的努力方向

  中小企業今天所面臨的﹐又是一個新的國際政經情勢。一九九○年代以來,經濟自由化與資訊革命的風潮主導全球經貿局勢的變化,兩股力量交互影響,全球商品、資金、技術、資源都逐漸突破國界﹑快速流通﹐世界經濟已漸邁向全球化的時代。影響所及﹐企業經營也面臨結構性的轉變。

  在這個趨勢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企業在「世界觀」的經營策略下﹐在全球各地尋求利基﹐提高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突破市場進入障礙。另一方面﹐企業本身則追求塑身再造﹐結合資訊科技﹐來提高經營效率。

  簡單來說﹐現在國際間企業經營的主流價值是以「放眼全球」﹑「面對競爭」為緯﹐以「企業再造」﹑「提高效率」為經﹐開展企業經營的格局。因此﹐追求永續經營的企業﹐必須能面對全球的競爭。

  美國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在本人擔任行政院長時告訴本人﹐政府本身並不能幫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它的效果在強化產業的競爭優勢。因此本人也曾思索﹐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人力、財力有限,較不易承受景氣變動的衝擊,在自由化、國際化的經營環境下﹐也面臨新的挑戰。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應該針對國際企業發展環境及變化趨勢﹐積極建構一個更安定的環境﹑提供充分的資訊及資金的奧援﹐朝向「國際化」﹑「科技化」及「效率化」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要加速培養中小企業國際化實力

  希望能鎖定國內資訊﹑電子﹑生物科技﹑通訊﹑網路等技術變動快速﹐並有國際化特質的產業﹐協助這類的中小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實力。個人認為應該由政府協助中小企業來建立一套資源蒐集的系統或檔案﹐隨時保持更新及聯繫。例如在國際行銷方面﹐除了中小企業本身所建構的資源外﹐政府方面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貿易局及投資處等﹐都可提供許多輔導措施﹐這些措施涵蓋財務融通﹑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研究發展及市場行銷等等﹐對提升企業體質﹐實際進行拓銷也都有很大的助益。此外﹐個人希望外貿協會能更進一步協助中小企業爭取及接待外國買主﹑派員蒐集提供資訊﹑組團參加國外展覽等方式﹐逐步帶領業者走入國際市場﹐並協同業者開拓更多具有潛力的新興市場。

  第二、要強化中小企業的升級速度

  政府對於在國內逐漸失去比較利益或競爭優勢的產品﹐應該注入高科技成份﹐使產品再生。為了協助國內中小企業開發新的產品及新的技術﹐來提高附加價值﹐應該強化研發體系﹐建構產業技術發展的環境。

  個人認為產業升級應從科技的引進移轉與運用來創新產品﹑改善品質﹔從資本籌措的合理化與大眾化來降低成本﹐擴大經營規模﹐並從決策加速﹑資訊加速﹑物流加速等的結合來創造「高速企業」﹐亦即朝向「技術」﹑「資本」﹑「速度」升級的方向發展。

  為促進技術升級﹐經濟部已經成立「協助製造業技術升級服務團」,輔導對象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業者如有企業升級、研究發展等問題,都可透過該團獲得必要的協助。此外,個人特別強調應在研發方面,結合運用國內主要研究機構與學術機構,集中經費與人力,以共同研發方式,開發業界所需的技術,以提升產業升級。

  為促進資本升級,個人認為可從幾個管道來思考,其一就是創業投資公司的設立,此一設計係針對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資金的籌措需要,它結合國外先進科技的引進,經營者的管理以及策略性工業的低利融資,使新興科技事業發展初期可以獲得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有助產業的升級;另一管道則可透過公司股票上櫃或上市的途徑來籌集企業發展所需資金,此不僅有助企業規模的成長壯大,亦可經由社會大眾的監督,使企業財務透明化,邁向更合理的經營。

  為促進速度升級,個人特別強調企業加速轉型的重要性,因為新的經營理念,已不再強調「時間即金錢」,而更重視「時間即生命」的觀念,亦即決策加速、資訊流通加速、新產品加速以及物流加速,均為企業經營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希望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經由上述的努力,來提升中小企業競爭的優勢。

  第三、要善用資訊科技來提高效率

  過去中小企業在產業網路上的蓬勃發展﹐不但彼此交換資訊﹐對於產業接單﹑生產﹑供料﹑行銷等方面的相互支援﹐亦發揮了最有效的產業分工機能。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對於上述企業間相互資源及訊息的交換更為快速。網際網路改變了企業在資訊取得及行銷成本上空間的限制﹐對於全球資訊取得成本大為降低﹐此有利中小企業全方位出擊﹐但另一方面也由於區域網路的流行﹐降低大企業內部溝通的成本﹐有效克服過去大企業因規模過大﹑在決策及因應方面缺乏彈性的劣勢。

  針對此一趨勢﹐今後中小企業政策應加速網路產業發展環境。本人在行政院服務期間﹐為創備一個適合網路產業發展的環境﹐曾積極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加速網路光纖化的發展。面臨著未來決策加速﹑資訊加速﹑物流加速所產生的「高速企業」趨勢﹐中小企業必須在「速度」上力求升級。未來必須繼續提升工﹑商業自動化層級﹐朝加值型網路及數位自動化控制系統方向發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相信在目前國際市場快速變化之際﹐透過產業網路的發展﹐應可對於現有的產業分工體系﹐作更有效而緊密的結合﹐對於企業彼此共享資訊﹑掌握消費者訊息﹑縮短交貨時差﹐以及交換管理經驗上﹐應有更大的助益。各位工商企業先進為了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常從事國際旅行﹐在飛行途中﹐不管是頭等艙﹑商務艙或經濟艙﹐一定可發現很多人手中一部筆記型電腦﹐努力的在鍵入資料﹐他們不是在玩Game打發時間﹐而是在處理公務﹐因為飛行所需時間實在太漫長了﹐剛好利用時間把報表﹑心得﹑成果等做一番紀錄﹐同時打開電子信箱處理對方的來函﹐或是寫一封信給客戶﹐對他們來說﹐沒有電腦是辦不了事的﹐而且這麼好的工具﹐更是企業競爭之利器。

伍﹑結語

  以上是個人對中小企業的期許,再過六個月即將進入公元二千年,盼望我們大家在進入新世紀的前夕,能徹底檢視企業的體質,加速調整因應的步伐,補強所需的動力,以建立一個有活力、有希望的中小企業,昂首闊步成功邁向二十一世紀。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