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7月15日
副總統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局長杉江弘充訪問
連副總統今天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局長杉江弘充(Sugie Hiromitsu)的訪問。當訪賓問到對於日前李總統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看法時,副總統表示,基本上這項談話具有務實性、持續性與平等性的特點,因為中華民國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復如此。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杉江弘充即將卸任返回日本總局,上午和新任支局長矢島誠司(Yajima Seiji)由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張平男陪同,到總統府晉見副總統。
副總統答問內容為:
問:李總統日前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請問總統這樣的宣示,其動機與目的為何?
答:李總統的談話,基本上是具有務實、持續以及平等的特性。因為中華民國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復如此。兩岸關係一定要在和平、理性、對等、互惠的原則下來推動,也只有在這樣的原則下兩岸才能真正良性互動,逐步化異求同,達到安定、和平、發展的目標。
我過去一再說,兩岸不是統、獨的問題,也不是軍事的對峙,而是一個制度評比的問題。中共若能快速發展自由、民主化,一切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所以,總統的談話是全盤性的看法。我們在一九九一年修憲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對於兩岸關係,我們希望兩岸基於「對等政治實體」相互對待。然而,近九年來,我們的善意並未獲得對方相對的回應,而中共所謂的「一個中國」則是無限的擴大,無限的上綱,中共更以所謂的「一國兩制」來逼迫中華民國就範,甚至認定我們是「叛亂的一省」,凡此種種都是過去十年來發展的過程,我想每一個人都很瞭解,所以,「務實」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不能務實,由現實面出發,則不能夠解決問題;而沒有平等的對待,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發展。
所以,總統提出的看法是有其持續性的,而總統也曾強調,他希望中共能加強民主制度的推動,以加速未來民主政治的發展。
問:對於李總統在此時機提出「兩國論」,您的看法如何?
答:這問題已經研究很久,也是經過很多機關、專家、學者研究後共同的看法。事實上,我個人過去在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曾多次提到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偶發性」的想法,是有脈絡可行的。
兩岸關係的分治已有五十年,所以這問題絕不是突然發生的。剛才我所提到的都是我們因應兩岸關係應有的作為,並不是因為突然的環境改變才有的想法。
問:對於李總統的「兩國論」,中共有很激烈的反應,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答:兩岸應以理性、和平、交流、雙贏等基本原則來推動彼此的關係,因為,這不但是對兩岸,甚至是對整個國際社會都是具正面的意義。我方才說過,澄清一個現狀,並不等於改變現狀,所以,我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希望能基於現實的認定來解決現實所產生的問題,這是理性的作法。因為,只有在認定現實的基礎上,才可能解決問題。否則彼此談的是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理念和心態,而無法就事論事,因此,我們以善意與理性出發,應該得到同樣善意和理性的回應,這是我們的期盼。
問:我以一個外國人的立場來看,此項宣言,是否會對汪道涵先生十月的來訪造成影響?
答:我們一直是很歡迎汪先生到台灣來。
問:以我外國人的身份來看,汪先生可能會取消來訪計劃。
答:這我們還不知道。
問:您剛才提到很多有關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交流,請問未來貴國在兩岸關係方面會作如何的調整?另外,您對「戒急用忍」的看法如何?
答:兩岸之間的交流很重要,應該繼續在各領域推動。在經貿方面,雙方無論是投資或貿易都相當密切,當然這種關係要看市場因素決定。我們也瞭解,大陸和東南亞國家在競爭力上已有所差距,但是市場的吸引力是由企業界來決定,政府並無扮演任何鼓吹的角色。
關於「戒急用忍」,我想大家可能忽略,對於五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我們才有一定的設限,並不是對所有的投資都加以限制。大陸市場整個的發展方向,並不是很明確,也沒有制度化及保障。在中共對我們台商的權益及優惠有進一步明確、制度化的作法之後,相信在這方面,日後我們會有調整,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出來。
問:貴國明年將舉行總統大選,今年八月底左右,國民黨會召開會議決定總統候選人,請問您是否會在這段時間內宣佈參選?
答:我現在還不是國民黨的參選人。按照國民黨規定,今年八月上旬將進行連署工作,中、下旬會進行全黨代表投票,八月底由全會通過認定,目前的情形是這樣。
問:假如今年八月底國民黨推舉您為明年總統參選人,您將以何種政策與方針來參與選舉?
答:這個問題範圍很大。基本上,台灣即將進入一個新世紀,我們希望在新世紀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在過去我們做了很多,今天在各個領域也都有前所未有的境界。但我們覺得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簡單來說,就是國家要安全,社會要安定,生活要安心。要達到這個階段,一方面要有所變,一方面要有所不變,換言之,就是「安定」、「改革」並重。未來我們主要有幾個方向,可歸納為八個體系:
一、從目前的民主政治,更進一步推動優質的民主。
二、從目前發展的經濟,進一步推動成熟的經濟。
三、從一個兩岸不確定的敵意,建立一個正常的雙贏關係。
四、我們推動務實外交已很有績效,但仍不夠全方位,未來將更全力推展務實外交。
五、在環境方面:台灣環境受天然限制,我們希望能從一耗損的環境進入一永續發展環境。
六、在社會方面:都市化造成社會的冷漠,我們希望能將之改變為關懷的社會。
七、在教育方面:為經濟、科技發展,本以「功能」為出發點,我們希望能提升為以人為本,全人的教育。
八、在文化方面:由一功利思考走向豐富、真、善、美的文化。
問:台灣媒體強調民意很盛行,政治人物也都以民意為主張,您對「民意」看法如何?
答:民主政治是民意的政治。但台灣有特殊的環境,我們地方較小,交通很方便,媒體也很發達,我在政府服務多年,從幾個管道可以瞭解民意,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自己到每個角落、層面、地區及團體做廣泛的接觸。我接觸的層面很廣,不僅現在如此,過去許多年也是這樣,對民眾真正的想法和期盼,我有很深入的感受。
我在地方及中央政府服務前後近卅年,也在各部會服務,大家都很瞭解,政府機關對民意管道,包括議會,國會,以及自己體系對民意的研考,掌握都很清楚,政府單位原本就是全面服務民眾的機關,因此,這方面我很瞭解。
另外,民意機關時常有很多反映,也是一種我們瞭解民意的直接方法。
而媒體反映民意有各型各樣,五花十色,有時是需要做些判斷的。
相信對於民意,我們是比別人還瞭解與掌握,這是我有信心的事。我以前在省府,平均每三天就到地方視察,前後走了二百七十幾趟,而任職行政院時,因為一年中往往有半年時間在國會,直接下鄉的時候較少,但也經常到地方訪視,現在,我一個星期就南下二、三次,所以任何人說對民意的掌握與瞭解,我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應該是在前面的。
問:剛才您對於國家未來發展與政策,做了很詳細的闡述,請問您對貴國國民有何期待?
答:中華民國國民是非常支持自己的國家,也深愛國家,同時都有明智的判斷。國家今天發展到現在,幾十年變化很大,但我們仍在安定中求發展,這表示我們民眾的成熟與理智。我對我們的國民很有信心,尤其現在教育普及,社會自由開放,民眾有很多管道可以接觸地方事務,並參與政治,現在已是全面政治民主化,可以說,台灣是第三波民主化中最傑出的範例。今後,我也將和全民一起努力,落實我們共同的目標。
問:日本政府以及日本許多政治家,逐漸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問題,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答:在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共建交,提到「一個中國」的問題要由兩岸中國人各自表述。這是他們也知道兩岸間有這麼一個現實問題存在。然而,有一部份人慢慢地漠視兩岸間存在的現實,甚至遺忘還有另外一岸,而現實是兩岸分有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若不能認定這個現實,就無法由「現實」解決彼此的問題。
中華民國不僅存在,而且發展地非常快速和健康,是第三波民主化最耀眼的實例,如此一個在政治、經濟都有很亮眼成就的國家,在國際外交上竟受到有意無意的忽略,這是現實認定的一項錯誤。從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而言,也是一大錯誤。這種耀眼、健康的事實怎可視而不見。我想,不僅日本政府如此,在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情形存在,但是,我認為這是他們忽略了我們的政經成就以及雙方存在的政治現實。
對於以上問題,我想以一句中國話做為結語,就是:李總統和本人所提出來的都是「對症下藥」,中共不要「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