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7月09日
副總統參加跨世紀社會發展與創新社區生命力研討會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嘉義,參加台灣省政府所舉辦的跨世紀社會發展與創新社區生命力研討會,並以「營造美麗新家園,從社區做起」為題,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很高興能夠到嘉義來與各位鄉親見面。台灣省政府今天在這裡舉辦社區與基層建設研討會,趙主席特別要我來和大家見面,因為他和我共事多年,知道社區發展是我長期以來就一直關心的問題,心中也有很多的想法,所以希望我藉這個難得的機會,和各位鄉親分享彼此的看法。過去這些年來,各位在地方上盡心盡力地推動社區工作,也因為有了各位的關心和努力,才能凝聚社區的共識,反映地方民眾的需要,給我們社會帶來一股新的生命力,也讓我們對「關懷社會」的建立,燃起了很大的希望。本人要對各位的熱忱與努力,表示由衷的欽佩與感謝。

壹、從社區發展的歷史看社區發展的新方向:

  再過幾個月就要邁入西元兩千年了,在新的世紀來臨時,我有一個心願,希望我們的地方與社區生活品質能夠大幅提昇,居民生活不用憂心犯罪,能享有充足的休閒場所與設施,人與人之間也能相互關懷與照顧,而且不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每一位民眾都能享受人性化生活環境,這個目標達成,我覺得國家的建設和地方發展必須從社區做起。從世界社區發展的變遷過程來看;英美十九世紀末是以「睦鄰組織運動」為社區工作之開始,強調的是解決貧窮問題;一九五○年代的社區工作,著重在為中、下階層解決工業化過程所帶來的問題;到了一九八○年代以後,社區發展工作變成了提昇社區居民總體生活品質的重要做法。

  例如聯合國在一九五○年代開始相當積極要求世界各國,以社區工作的理念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英美先進國家當時也都響應「以社區發展作為解決社會問題之手段」的理念。那個時候,美國一些有名的社區工作學者就很有信心的指出,透過「社區計畫」與「社區整合」的工作,就足以解決社區問題,使社會轉型。他們認為,「社區計畫」是深入探究社區問題,提出解決之道,形成解決問題的行動;而「社區整合」可以活化社區,整合社區力量,提昇社區意識和社區居民的向心力。

  近一、二十年,第三世界國家慢慢開始重視社區發展工作,但仍然停留在以「社區」為中心作為解決社會問題、提昇社會進步的主要策略,並且是以中下階層的社會需求為主。反觀先進國家,社區工作的主軸又有新的突破,強調的新觀念至少有以下幾個:一、社區工作是提升總體生活品質的必要手段;二、社區發展必須是一個永續發展的觀念;三、社區工作必須是政府與民間第三部門共同結合、共同努力的工作。以美國、新加坡為例,許多社區型的服務組織,包括草根性組織和政府組織,已超越只是解決中下階層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包括都市更新、社區生活品質方案的提供,這是現代社區工作的特色之一。同時由於環保意識的覺醒,社區發展也必須考慮世代之間的永續發展,不可以犧牲下一代作為這一代發展的基礎,也因為這個永續發展的觀念,社區工作在先進國家以形成「整合發展」的觀念,換句話說,社區發展是要多元的,包括文化、福利、衛生、教育、經濟、政治等等多層面的發展,才符合永續發展的觀念。

  除了這個「永續發展」觀念之外,現代社區發展也特別強調社區發展的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以美國、英國、北歐國家為例,民間的社區發展組織和方案,以及民間的社區基金會對社區發展就有極大貢獻,像美國福特基金會就經由基金提供協助了許多社區中心推動社區工作;美國的企業基金會在九○年代初期成為地方社區發展主要機制,美國聯邦政府在一九九三年曾經宣布與主要基金會和企業合夥贊助「全國社區發展啟蒙案(natio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itiatives)」,利用這些社區發展中介團體來運用八千萬美元到二十三個都市社區團體。

貳、回顧台灣過去社區發展,展望「本土化」社區發展政策

  台灣的社區發展雖然未必和世界社區發展同步,但是發展的軌跡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早期台灣社區發展是以民國五十四年頒佈的「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為依據來推動社區工作。當時的社區工作傾向於解決中、下階層的生活需求為主,強調社區的三大建設,包括基礎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設,以及精神倫理建設。

  本人在台灣省政府服務時,就非常重視社區的工作。我還記得當時為了協助地方社區利用、開發本身的資源,解決經費上的問題,我一方面特別加強推動「公共造產」的方案,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金雞下蛋計畫」,設立「鄉鎮創業自立基金」來配合,這項基金目前仍有十三億多可以運用。在行政院服務時,我更是多管齊下來推動社區工作,包括:

  -「社區總體營造」方案,以社區文化來整合社區意識,促進地方的繁榮;

  -「守望相助」方案,建立巡守隊、家戶聯防、警民連線系統,以及錄影監視系統等等,來改善治安。

  -「城鄉新風貌計畫」與「都市更新方案」,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創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間,並且活化老舊的社區,再創生機。

  我推動這些社區政策,不只是定位在「生活問題的解決」,而是定位在「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只是「消極性」解決人民基本需求,而是「積極地」提升人民生命的尊嚴。

  這樣一路走來,個人深深覺得社區工作是相當有意義的。我也看到了國家的希望在基層,我看到了社會的力量在社區,我更看到了國家公共事務的落實必須經由社區。

  因此,今天看到來自基層、奉獻給基層的各位,特別感動。我也願意在此提出未來我國社區發展的三個新觀念和各位來共勉。

  第一個社區工作新觀念是「強調社區自主性,社區參與」:傳統社區發展比較依賴「上對下」的資源輸送,或說是「政府對社區」的補助,這種方式的社區工作很容易「夭折」,因為當政府未能補助,社區工作就空了,相當可惜。相反地,現代的社區發展應是「社區自主為第一」,因為社區的人最瞭解社區的需要,社區的資源往往也是充沛的(除了少數社區),靠社區的組織健全地方發展,規劃社區工作,讓社區居民有充分參與機會,如此社區才可能永續發展。當然政府也要協助,但不需要由政府來主導,法制要鬆綁,讓社區有更多的自主空間。

  第二個社區工作新觀念是:「強調社區整體需求,建立社區認同」;傳統上社區發展比較重視硬體建設,比較忽略了軟體建設。因此,社區發展好像是表像化,比較沒有發展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現代的社區發展應瞭解社區居民的多元需求,提出解決策略,唯有真正瞭解並解決社區居民生活需求,進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才能讓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和他的關係,進而產生對社區的認同,例如新加坡,許多社區中都提供有文化面活動,以及幼兒、老人照顧的福利服務,同時還提供了許多社區健康、育樂活動,就是要滿足社區內多元之需求。

  第三個社區工作新觀念是:「強調社區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現代社區不是孤立的單位,它重視與政府、社團及企業的夥伴關係。政府與社區形成夥伴關係,則不僅政策的形成更為週延,政策的執行也可因阻力減少而更為落實,社區居民的需要也能得到充分的照顧;企業與社區形成夥伴關係,則不僅可以改善企業形象,也有助於社區的繁榮與發展。例如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提出了一項「鄰里及家庭創新方案」,結合社區居民、學校、企業、社福機構等等,針對社區的需要,來規劃各種的計畫與活動,可以說是非常的成功。

  推動社區工作,一定要和社區居民的需要相結合,才能發揮功能,以我們社會當前的需要來看,我認為未來的社區工作可以從治安社區化、福利社區化、環保社區化、文化社區化、教育社社區化、休閒社區化、以及健康社區化這幾個方向來努力。實際上,台灣地區已經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像嘉義的山美社區,我聽說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彼此觀摩學習。

參、問題與對策

  由於各位的努力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已經具備了社區發展的基礎條件,但我也了解,各位推動工作非常的辛苦,有很多的困難,許多地方也因為遭遇到困難而放棄,這是一個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目前推動社區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第一、缺乏統整的政策與機制的問題。目前我國社區發展政策分散在內政部、環保署、文建會、營建署等,各部門之間的社區工作內容各有重點,在地方政府也是由各個不同的單位來主管一部份的事項,但是對基層社區而言,社區發展應是一體的,而不是零散的。因此,我最近和內政部黃部長談到這個問題時,他也同意我的看法,認為中央政府必須有一個更統整的「國家社區發展政策」,地方在執行上也應有一個統整的機制,使資源能做更有效的運用。我相信,黃部長會很快提出具體的辦法。

  第二、是經費不足的問題。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一方面政府的經費有限,企業的捐輸贊助也不足,所以很多社區都是靠居民自動自發的努力。我個人認為,社區發展的財源,可以考慮成立全國性的以及地區性的基金會,由政府、企業、居民共同捐助,以社區總體發展理念選擇特定社區,例如貧窮原住民社區,協助他們改造與發展;同時,也應鼓勵目前大型的基金會參與這一方面的活動。像前面提到的美國福特基金會協助落後社區就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的社區基金也很成功,也值得我們參考。此外,我認為社區也可以發揮更高的積極性,自己提計畫來與地方政府、鄰近企業協調並籌募經費,共同完成社區的建設。我個人也非常樂意來協助促成這一類的計畫。

  第三、是專業人力不足與行政支援不足的問題。現在台灣社區發展大多靠各社區發展協會內的少數幾個幹部來推動,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力來提供協助與諮詢,常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苦衷。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負起責任,協助各地的社區組織共同組成「社區發展協會聯合總會」,提供社區發展專業服務,開辦訓練課程,培養社區工作人才,並提供社區環保、社區福利、社區治安、社區文化、社區文教、社區休閒等方案規劃協助。

肆、期待與願景:社區永續發展

  我們不怕困難,因為社區發展就是在困難中走出了一條大道,今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行列。最近本人也因為特別有感於社區環境的改造是一件大家應該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也在我自己的社區開始,接受里長的邀請成為台北市仁愛里社區的鄰長,希望效法大家的奉獻精神,也為社區做一點事。社區建設是民眾直接參與的環境改造,惟有大家動手動口關懷社區,社區環境才可能脫胎換骨,要不然不會有奇蹟。各位都是社區環境改造的尖兵,也因為有各位的熱忱奉獻,才有逐步成長茁壯的社區。當新的世紀來臨時,希望我們一起攜手,拿出追求世界性品質的決心,把台灣的社區建設成適合世代長住、永續發展的社區。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創造美麗新家園,就讓我們從社區做起。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