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6月30日
副總統出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系友大會
  今天有機會回到母系,看到這麼多前輩、老朋友及新朋友,感覺非常親切。

  四十多年前我在母系做了四年學生,三十多年前我又回到母系教了七年書,人生之中重要的十餘年都與台大政治學系密不可分。今晚我可以說,台大四年激發了我的求知慾,也讓我有機會與同學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它是我年輕時代力求上進的搖籃,也是日後我投入公職的發源地。今天與大家相聚,除了感恩與懷舊,我有特別的感觸,因此想藉這個機會來表達一些我自己內心的想法。

  風起雲湧的「全球化」

  在這世紀之交的年代,世界舞台上的情勢與國內的社會生態,都出現了重大的轉變。

  國際上,從二次戰後開始的冷戰,終於在柏林城牆倒塌及蘇俄解體後瓦解。近十年來,在「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下,代替冷戰的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風起雲湧,使我們看到:

  -國際社會以集體的約束或干預來維護區域或國際和平,已是非常穩固的作法。

  -第三波民主化的潮流,波瀾壯闊,逐漸襲捲了整個國際社會。

  -資訊與通訊的快速傳遞,使全球人民息息相關,天涯若比鄰;網際網路(WWW)躍升為新世紀無遠弗屆的新主角。

  -資金、科技、商品、勞務、與人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跨越國界,尋求市場。

  -國與國之間不再以「武力」,而是以「競爭力」作為成敗的核心。所爭者不再是有形的疆土與自然資源,而是「知識」與「創新」。

  -智慧型產業將躍居領先地位,科技與人文的結合成為共同追求的新主流。

  另一方面,國際化當然也帶給各國新的挑戰。但我們發現,中華民國現在身為一個開放、民主、自由、進步的國家後,在全球化的趨勢中佔有相當優勢,可以一展身手。

  當前國內的問題

  在國內方面,半世紀以來的「經濟奇蹟」,使我們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寧靜革命」,使我們的人民享有了充分的自由與民主。如果不挑剔地來評斷,我們已經在台灣構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的多元化社會。

  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自滿,因為我們不能只跟自己比,也不能只拿現在跟過去比,大家必須要承認,無論以先進國家為標準,或以人民嚴格要求為尺寸,今天台灣社會在各個層面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我們要坦率地面對這些問題,不掩飾、不巧辯,然後盡心盡力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人民所抱怨的、批評的、關心的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

  一、整體來說,一些人民覺得社會上,還缺乏公義與公平;人際關係上,還缺乏溫暖與尊重;工作上,缺乏品質與倫理;使社會上許多人胸中有不平之鳴。

  二、台灣社會已走出貧窮的陰影,但並未走出污染的陰影-這不僅是指外在的周遭生活環境-如公害的污染、色情的污染,更指政商關係中所呈顯的一些特權污染、金錢暴力的污染。

  三、有些人因為求利,出現了一波一波的股票投機;因為爭權,出現了一陣又一陣的惡質鬥爭;因為要名,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作秀。今天的台灣社會,雖然充滿了生命力,但仍缺乏現代社會應有的分際與秩序。

  四、普遍地說,人民在生活上仍有眾多的抱怨:行政效率低落、納稅不公、垃圾處理不當、飲水不乾淨、山坡地濫伐、偽藥猖獗、農藥濫用、砂石車經常造成的車禍,以及天天不斷出現的犯罪…。

  負責而理性的改革

  我不是刻意要挑剔我們的毛病,而是希望坦率地指出,我們社會中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之際,的確仍有一些問題存在,應該找出原因並加以解決。

  今天面對這些問題,執政黨或執政者既不能逃避、更不應掩飾,而必須勇於面對並提出明確方向,讓全民能夠同心協力去解決,這就是負責任而理性的改革。

  我們要進行負責而理性的改革,首先必須重視速度與效率。「速度與效率」正是美國高科技的代表人物比爾蓋茲所一再強調的。他宣稱:八○年代的主題是「品質」,九○年代是「企業改造」,二十一世紀來臨後的關鍵就是「速度與效率」,它們能夠決定成敗。所以在我們認定目標後,就應全心全意來進行,也必須要堅定地結合危機意識、團隊精神與革新動力。在這個大原則之下,我們沒有任何不能合作的朋友,大家都可以共襄盛舉,朝向既定的共同目標邁進;我們也沒有任何需要迴避、不能夠談論的議題,任何議題只要為了社會公益,都可以開誠佈公地談。我們所要求的只是讓國家社會能在快速平穩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除了效率與速度之外,我們還必須務實。很多問題不是以口號或標新立異就能解決的,我們當前社會所需要迫切的改革,其關鍵是在「改」-改善、改良;不在「變」-為變而變,尤其不是放言高論的數日一變或一日數變;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全面的、有秩序的、理性的改革,來面對種種挑戰。

  至於進行負責而理性改革的步驟,必須透過共識的形成、團隊的建立、政策的訂定、機制的發揮,才能克盡其功。

  要從事負責而理性的改革,我們在決定任何政策時,也必定要仔細考慮成本收益、長短期的影響;必以全民福祉為首要,永續發展為依歸;必須要「求好」而不「討好」,「做事」而不「做秀」,這是我們應該念茲在茲的。

  要進行負責而理性的改革,還必須有宏觀的看法。我們不應被很多表象所迷惑而不知所措,病急亂投醫;我們需要穩健務實,宏觀的態度,來看待問題。台灣社會今天面臨的問題,有些是我們特殊環境下的產物,有些則是先進國家曾經面對的。例如,政治民主化,先進國家花了上百年才建立民主政治,台灣嚴格說來則是最近十年才完成制度與法令的建立,但我們制度雖有,民主文化的內涵卻不足,產生了落差。很多外國學者都曾談到民主制度與民主文化落差的問題,例如Robert Dahl、Gabriel Almond、Sidney Verba、Lucian Pye等人。民主政治不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不是只有制度而沒有內涵。因此優質的民主成為我國必需努力的目標。

  又例如,我們的經濟發展快速,但在公共領域層面的建設發展卻沒有真正落實,環境維護工作也有待加強。今天台灣的經濟發展,平均每一平方公尺的GNP為七千六百美元,這代表我們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與造成環境惡化的潛力高居世界第一或第二;其次我們的人口密度高,也居世界第二位,都市化現象快速擴張;還有兩岸問題,帶給我們一個不平和的環境,這些都是我們特有的現象。

  但其他的問題,例如私有財與公共財的發展失衡,則是先進國家曾經遭遇過的問題,在這方面,美國在五○及六○年代也曾經發生,許多學者,如John Galbraith、Paul Samuelson、Lester Thuron 等人都曾檢討美國在經濟富裕之後,在公共財發展方面的落後。我回憶到六○年代卡森(Rachel Carson)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也批評美國的生態保育問題;七○年代羅馬俱樂部呼籲重視「成長的極限」問題;八○年代後聯合國所提出的「共同未來」,及地球高峰會議。我也回憶到西方國家對環境保護與生活品質日漸重視,並逐漸發展成許多衡量的指標。例如九○年代前Tobin所代表的GNP僅是單純的經濟發展指標,到後來演進到「綠色GNP」觀念,要把污染、環境損害及自然資源損耗,自傳統的國民所得帳扣除的努力。

  事實上,重視國民生活福祉已經不再侷限於先進國家了,已演變為世界性的潮流,聯合國於一九九五年在丹麥就舉行了「社會發展世界高峰會」,會中明確將「社會發展」及「全人類福祉」的提升,視最重要的工作,並提出「希望」、「承諾」、「行動」三個標竿,來建構我們共同的願景。

  所以我們的問題很多是先進國家從前走過的路。今天,我們必須以宏觀視野來看待,不必懷憂喪志,只要認定自己的目標,努力以赴,必能開創光明未來。

  這讓我想到,美國前總統布希在競選他的首任總統任期時,曾與對手杜凱吉斯的論辯,杜氏提出「效率、機動、革新」等政見,但布希則反駁:「你的火車雖已開動,但卻沒有方向」,換言之,他可能開的是倒車。這給我的啟示是:今天我們要對國家發展的目標確立方向,建立共識,才能掌握光明未來。

  塑造台灣社會的驕傲、榮耀、尊嚴

  任何國家在關鍵時刻,必須要有關鍵性的作法來扭轉時勢,開創新機:

  -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時,羅斯福總統推出「新政」。

  -一九八○年代英國經濟日衰時,柴契爾首相推動「民營化」。

  -一九八七年面對民主潮流時,經國先生晚年毅然廢止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

  -李總統登輝先生過去十年審度國內外情勢,提出主權在民,完成寧靜革命,今天我們才有完全民主化的國家。

  今天我們要進行改革,不只是要讓民眾不要失望,更要增進民眾的福祉,讓大家生活在一個尊嚴、榮耀、可以驕傲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

  本人經過長期的思考,認為負責而理性的改革必須包括八個層面:

  一、政治方面,由庸俗的民主升級為優質的民主,優質民主的涵義,我最近已多次在其他場合說過,不再贅述。

  二、外交方面,全方位地推動務實外交,突破今天加諸於我們的不合理、無正義之國際孤立。

  三、兩岸關係,由不確定的敵對關係升級到正常化的雙贏關係,不要在不確定的陰影下進行一味的「零和遊戲」。

  四、環境方面,由消耗的環境升級到永續的環境,讓地狹人稠的台灣能永續發展。

  五、經濟方面,由發展中的經濟升級為成熟的經濟,讓自由化、國際化、紀律化、永續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骨幹。

  六、社會方面,由冷漠的社會升級為關懷的社會,包括人文關懷與自然關懷。

  七、教育方面,由功能的教育升級為全人的教育,必須重視均衡發展,勿以智育掛帥。

  八、文化方面,由功利的文化升級為豐美的文化,使我們的文化更具傳統與創新。

  這些理性的改革,是政策的延續,更是內涵的創新;是品質的提升,也是制度的建立;是目標導向,更是行動取向。

  八十六年三月青年節前夕,我曾與台灣大學學生座談,當時距離公元兩千年恰好還有一千天,我當時期勉大家「深耕千日」;我也說,新世紀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竟然千載相逢,何其有幸。一千年前正是中國北宋時期,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等知識份子為他們的社會、民眾做出貢獻,今天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社會、民眾做出貢獻。我們要以宏觀、務實、前瞻的態度,有目標、有方法、更要有大格局。國家發展不能只靠少數人或一群人,而是要團結所有有愛心、有經驗、有智慧的人一起行動。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不能只顧今天,不顧明天;不能只顧這一代,不顧下一代;不能只顧自己的家園,不顧別人的故鄉;不能只接受,而不貢獻付出;不能只批評指責,而無具體的看法行動。

  要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我們必須要實踐「行善業,得善果」的利他主義,不要心裡只想著「我」,這是本人最坦誠的看法。今天很高興能回到母系來,跟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感想,再一次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