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6月28日
總統府舉行六月份國父紀念月會
  總統府今天舉行六月份國父紀念月會,李總統登輝先生親臨主持,月會中除舉行宣誓典禮外,還聽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遠輝教授的專題報告。

  月會是於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及民意代表參加。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陪同蒞臨會場,與會人員都起立致敬。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總統首先主持教育部部長楊朝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啟林、人事行政局局長張哲琛及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蕭峰雄的宣誓儀式。

  隨後,李遠輝教授以「台灣海域環境的現況及永續經營」為題,提出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為:

今天本人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談談台灣的一些海洋問題,很覺榮幸。回來台灣十個多月,對問題的瞭解有什麼不夠深入或甚至錯誤的地方,敬請各位原諒指正。

壹、前言

  近三十年來的「台灣經濟奇蹟」使國民每人所得提升到今天的一萬三千美元,已和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相距不遠,加上「台灣民主化」的成果,更值得國人自傲的。可是台灣地小人多,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五百九十人,是世界最高的(都市國家除外)。台灣每平方公尺的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 GNP)也高達七千六百美元,僅次於日本的一萬二千美元,及荷蘭的八千三百美元。單位面積的 GNP大致可以代表單位面積的環境惡化潛力。先進國家和台灣不同的是他們已設有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及執行管道。所以台灣環境實際遭受的人為污染與破壞程度,已可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台灣和荷蘭的面積、人口、單位面積 GNP很相似,荷蘭的環保和開發政策實值得做我們的借鏡。另加一個有趣的統計是:每個台灣人只可以分到八公分的海岸線。所以廣大的海洋勢必是我們將來發展的重要活動空間。

  目前台灣和海洋有關的經濟活動包括遠、近洋捕漁,沿海、沿岸養殖,休閒漁業及賞鯨,海砂採取,海埔地工業區的開發,各種港口、漁港、防波堤、突堤之興建,沿岸發電廠、飛機場、垃圾場、海洋放流管的興建,置放消波塊、人工魚礁等等。這些繁多的活動若事先不好好的瞭解海洋環境特性做適當規劃的話,則常造成生物、生態及景觀等資源的嚴重破壞。海洋環境特性的瞭解則需靠長期的海象資料觀測及收集:如水深、海流、海水溫鹽、營養鹽、潮位、潮汐流、沿岸流、波浪、浮游及底棲動植物分佈、海底沉積物分佈等。甚至也包括海上氣溫、氣壓、濕度、風速風向等;台灣海域這些海象資料的不周全或缺失,已影響到海況的預報、環境保護政策的訂立及海事工程的設計、規劃和施工。下面將分別說明我們對台灣海域環境的瞭解現況及盲點,並提出一些建議。

貳、台灣海域環境之現況

 一、海底地形

最新台灣周圍海域海底地形圖,顯示最深的琉球海溝及與它平行的琉球島弧,還有在台灣島南方的馬尼拉海溝及呂宋島弧,挾在這兩個海溝之間的就是菲律賓海板塊。海溝是板塊隱沒到地函而形成的。菲律賓海板塊目前以每年七公分的速率向西北方移動而與台灣島碰撞。台灣島卻以每年四到五公厘的速率上升,造成台灣東部海岸陡峭的地形。

  台灣海峽水深的海底常被細泥覆蓋。細泥覆蓋的澎湖水道是海峽南部運輸細泥到南海的主要管道。水淺的海底則是砂礫組成,有豐富的海砂資源。

 二、海流

  台灣四周西南季風及東北季風季節,各測站在水深二十公尺的海流流速及流向。台灣東邊有極強的黑潮洋流,速度可達每秒一公尺或每天八十六公里。黑潮有個分支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並經由澎湖水道流向北,而在台灣東北部外海再與黑潮主流會合。北太平洋赤道海域是黑潮的起源地也是迴游魚類如黑鮪、日本鰻的產卵地。孵化後的黑鮪、日本鰻的幼魚,即隨黑潮北上到西太平洋邊緣海域或附近河川內成長。為永續經營這些寶貴的漁業資源,研究魚群在黑潮上、下游的生活史及成長環境是重要的課題。台灣東部黑潮也是觀賞鯨豚的好地方。在台灣海峽尤其靠近大陸沿海的海流資訊奇缺,是將來需要補充的重點。

  目前我們每天接收一次海面水溫分佈圖,可以看到不同溫度的水團如何混合的動態。黑潮水與大陸棚水交互混合成混合帶。混合帶常是重要的漁場,尤其在台灣東北方的混合帶。冷的大陸沿岸水,它往南流移,是大陸沿海的重要漁場。利用遙測科技收集其他資料,如海面顏色分佈(包括葉綠素),海面風速、風向、海流,海面油污,海面懸浮物等等,將會越來越重要。

 三、潮汐、風浪及沿岸流

  精確地預報潮汐是國防、海運、漁業、工程上重要的基本資料。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的成功,部分靠正確的潮汐預報。

  台灣海峽乾、漲、滿、退潮時的潮流方向及水位高低,來回潮流速度可高達每秒一公尺。

  台灣沿岸漲退潮的方向及在各港口的最大潮差。如台中港的最大潮差可達四公尺,有利於稀釋港灣及鄰近河口的污染物。沿岸潮流的南北反覆流動,可把污染物稀釋,但同時也把污染物限定在沿岸內,使污染區擴大。

  台灣東北及西南季風及其造成的風浪方向,它常與台灣西部海岸線斜交,故風浪打到海岸時造成強大的沿岸流。一般而言,曾文溪口以北,沿岸流往南,以南往北。沿岸流與潮流是搬運沿海泥砂的主要動力。

 四、海埔地和漂砂

  沿岸流與潮流搬運從河川帶進沿海的泥砂,造成台灣西部沿岸的海埔地(也包括濕地、砂洲、砂丘、潟湖等),總共面積有五萬四千公頃(一公頃等於一萬平方公尺)。在曾文溪口之北因沿岸流往南,海埔地亦形成在各大河口之南。在曾文溪口之南,海埔地則大致形成在河口之北。海埔地及河口是海岸生態系最豐富的地方。生育極多底棲動植物,也是幼魚成長的重要搖籃。各種珍貴稀有保育鳥類(包括許多候鳥)亦依靠海埔地覓食。保護海岸侵蝕的紅樹林及其生態系也在河口附近泥地形成。缺少泥砂的岩岸如台灣南北端、東岸及離島則成為重要的珊瑚礁成長地。為保護這些寶貴的海洋自然資源,政府亦劃定沿海自然保護區,可惜的是這些保護區又常與政府的濱海工業開發區重疊,其計畫開發面積高達三萬八千公頃,佔海埔地的百分之七十,不難想像對環境的衝擊。每個濱海工業區幾乎都設有專用港口,加上兩百五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現有漁港,台灣海岸目前平均每六公里就有一個港口,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原則,也對保護沿岸環境不利。設有專用港的工業區開發計畫,必定是偏重基礎工業及石油化學工業。但我國是否值得繼續支持這些高耗能源、水資源,又高污染的工業,實在值得商榷的。

  填海造成的濱海工業區及垃圾掩埋場,除整體地破壞當地海埔地的生物、生態、景觀資源外,各港口建築的突堤更會造成沿岸泥砂的重新分配。一般而言,面向沿岸流的突堤上游會造成漂砂堆積,下游則造成海岸侵蝕,使得海岸線變遷。把問題更複雜化的是:歷年大量開採河川砂石及水庫興建的結果,使河川運輸到河口的砂石量大減,而使海埔地普遍地受到侵蝕。

  台灣西海岸三、四百年來本是泥砂淤積的環境,在這一代就變成侵蝕環境。為防止海岸侵蝕,大量任意放置的消波塊,則再一度地破壞景觀資源。並且常在大風浪下,許多消波塊及人工魚礁埋沒到砂裡不見,補不勝補。和美漁港(位在台灣東北角)尚未建造前,沿岸流把砂匯集到金沙灣,形成良好的海水浴場。但在民國八十年,興建漁港之後,其防波堤改變海灣內的海波方向,產生往北流的沿岸流,而把金沙灣內的砂帶入漁港中,造成經濟上及生態上的損失。有系統地觀測、調查及瞭解台灣海峽的海象、自然資源、及兩者之間的依附關係,應是任何經濟開發的基本依據。

 五、沿海污染

  台灣西岸大小城市的家庭污水垃圾,工業廢水廢土,建築業棄土及畜牧業廢水等常直接排放或倒棄到各河川、港口及沿海。這些污染物被潮流、沿岸流沿著海岸搬運擴散,造成台灣西岸沿海的高度污染,這些已有許多污染報告。如各地牡蠣和蚵類含銅量遠超過背景值的百萬分之八十(80 ppm),有的甚至高達百萬分之四千以上(4000 ppm),形成所謂的綠牡蠣。近十年來幼魚與鰻苗在近海、沿海捕獲量有下降趨勢,其原因實在值得深入探討。各種廢棄物、塑膠製品、空罐等,佈滿各地海灘,也是有目共睹的常態。最近台十一線的公路拓寬工程造成大量泥砂倒入東部沿海,各種珊瑚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加上沿路消波塊林立,影響景觀至巨,凸顯出各有關單位之間的協調不周。合理的開發和環保應可共存的,如何量化各種污染物進入沿海、沿海之自淨能力及生態的敏感度是重要的課題。

 六、沿岸養殖與地層下陷

  近海、遠洋捕魚一直是台灣的主要漁業。近十年來遠洋漁業變為主角,另一方面內陸養殖(主要為沿岸養殖)生產量自民國六十三年一直增加到民國七十九年的頂峰,之後就平平或略減。這些沿岸養殖業抽取了大量的地下水,已在宜蘭、西岸中南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沿岸地層下陷。受地層下陷影響的總共面積高達十二萬公頃,約有海埔地的兩倍大。屏東沿岸累積最大下陷量已高達二點九公尺,海水入侵地下水造成當地五公里內的井水嚴重鹽化。沿岸地層下陷已影響建築物的安全性,也造成暴潮海水的倒灌、土地鹽化、及西岸中南部海岸防風林的大量枯死。為防止暴潮海水之倒灌,台灣西岸從北到南幾乎全被海堤及河口堤圍堵。海堤的設計又常缺乏親水性的景觀考量,心理上它反變成新的「萬里長城」(已有五百三十公里長),即海堤外不屬於家園,被看成可任意破壞、亂倒廢棄物的無人地帶。一方面填滿海埔地為新陸地,一方面則由海岸侵蝕及地層下陷而失去寶貴的國土,得不償失,足見整體國土規劃的重要性。

參、結語

  以上舉例說明了有系統地長期收集台灣海域各種海象、自然資源資料的重要性。目前國內海象資料的觀測、收集主要是靠各大學研究單位、海軍海洋測量局、中央氣象局、各港務局、港灣技術研究所、水產試驗所、中油、台電等十幾個單位,但觀測項目、重點常不一,觀測頻率也不同,加上測量精確度良莠不齊,實在無法做有效的整合,更談不上資料的分析。

  好資料的收集只是科學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更須是訂立有關海域活動的法令及其執行辦法的重要依據之一。目前國內有關海域開發的法令繁多,管理單位也不少。如單一個濱海工業區的開發案就牽連到二十九個法令,八個管理單位。

  我們真需要參考國外經驗,建立一個有實權的專責機構(如美國的「國家海洋暨大氣署」、日本的「海洋科學與技術中心」及「氣象廳」、南韓的「海洋研究發展中心」、中共的「國家海洋局」),來推動與協調國內各種海域資料的觀測、收集及研究,並以研究結果為依據來訂定各種法令及管理辦法,又提供資訊服務,促進公民教育與社會共識。要不然無事實作根據的「開發」與「環保」之爭,只會兩敗俱傷。所有對海洋的開發認真的國家都具有完備的近海和遠洋研究船隊。目前台灣只有三艘近海研究船,我們實需添加一艘先進的遠洋研究船。海洋科學本來就是冷門,然而它又是國家社會不能或缺又花錢的學門。政府實需有一貫的鼓勵政策來培育優秀的海洋研究人才。目前台灣海洋學門出來的學生無太多就業選擇,來念的學生也就越少,程度也會越差。如果後繼無人,更談不上面對二十一世紀科技資訊世界的挑戰。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