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6月27日
副總統出席弘道獎頒獎表揚大會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教育工作應該要以人為本,必須推動以「人」為「主體性」、「目的性」的人性化教育,倡導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本精神,以全人教育的理念取代偏狹的知識填充,是教育改革中最具挑戰的工作。
副總統是上午應邀出席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舉辦的「弘道獎」頒獎表揚大會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說,台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面對競爭愈加激烈的二十一世紀,我們唯一可利用的資源是人力資源,因此,如何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傑出優秀人材,蔚為國用,是我們教育界的重責大任。
不過,副總統指出,近年來,我們看到台灣由於經濟的發達、社會的進步,以及政治的日趨自由化及民主化,成就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社會,但也導致社會結構和國民生活形態的轉變,逐漸背離了傳統倫理規範,尊師重道風氣日見式微,以致教師士氣受到貶抑,學生受教意願也不同往昔,令人憂心忡忡。因此,如何正風易俗,遏阻社會的奢靡衰頹,唯有仰賴於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但要以學校教育為樞紐,重振師道,並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遞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如何形塑,和價值觀的如何建構。
副總統也回顧他本人在行政院長任內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開啟教育改革的里程。日前在教育部召開的「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中,他也曾提出教育工作應該要以人為本,必須推動以「人」為「主體性」、「目的性」的人性化教育,倡導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台灣教育向來最受批評的是升學主義的盛行,造成學校教育只著重智育,學生全心投入激烈競爭等偏差現象。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本精神,以全人教育的理念取代偏狹的知識填充,是教育改革中最具挑戰的工作。而他也相信教改工作在大家的共識下,必能一步一步實現。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教育經費由國家提供就是公平和正義,增加個人的教育負擔,就不符合社會正義。然而今天時代已經改變,許多先進國家的成功實例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深思,政府所有的收入都來自人民的租稅支出,公、私立學校間不合理的學費比例,將影響教育的品質,進而導致公立與私立學校競爭不公平的問題。為了配合高等教育機會的擴增與終身學習制度的建立,他在「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中也主張,在教育的每一階段,都應鼓勵私人興學,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審慎考慮學費自由化的可能方向,同時,副總統認為應增加對學生的獎助與貸款,幫助他們取得求學所需的經費,獲得受教的機會。
副總統並且強調,教育改革不只是制度的改進、課程的調整和教材的翻新,更重要的是終身學習觀念的推動,讓每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能回到教育體系內,去吸收新知或學習必要的技能。他期盼全體教師都能率先做一位主動的學習者,不斷汲取新知,持續研究和改進教學,進而帶動全民追求新知,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
最後,副總統指出,學校雖有公私立之別,人才培育則無公私之分,他對私立學校多年來為國家培育很多優秀人才,分擔政府所應負擔之公共教育之責,對整體國家社會的進步所做的貢獻與努力,申致的敬佩和感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