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6月22日
總統針對落實教育改革,解決青少年問題及開放農地自由買賣等問題提出綜合說明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在第三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國是建言後,針對落實教育改革,解決青少年問題及開放農地自由買賣等問題,提出綜合說明。
總統說明內容為:
壹、落實教育改革,解決青少年問題
最近,由於爆發幫派介入校園吸收學生事件,再度引起國人對青少年問題的重視;多位代表也對此一問題表示關切。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們若不能及早採取有效的輔導措施,根本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以目前每年產生近三萬的少年犯和層出不窮的校園事件來看,青少年問題不但已成為我們社會的隱憂,將來也可能成為國家發展的絆腳石。
過去,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雖然已推動不少相關輔導措施,但成效卻仍未彰顯。登輝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們尚未真正掌握問題的癥結,未能採取根本的解決辦法。基本上,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較不平穩的階段,本來就容易遭受挫折和困擾;同時,我們的社會正處於快速變遷的時期,而在急遽變遷的衝擊之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進而衍生若干對青少年不良的影響因素,例如,破碎家庭的增多;升學競爭的壓力和色情暴力之類的大眾傳播資訊等,已交織構成一個相當不利於青少年發展的成長環境。
其次,我們過去的青少年工作,一直偏重消極性的禁防措施,比較缺乏積極性的輔導措施,不能充分發揮預防和疏導功能;以致只能一時遏止已發生的青少年問題的蔓延;不能有效地紓解他們潛在的困擾,導引他們正常發展。
因此,本人認為今後的青少年工作,必須秉持「預防勝於處置,疏導重於禁防」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針對青少年的需求與可能遭遇的困擾,研訂積極性的輔導措施;另方面則須致力消除不利於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同時,在執行上,由於青少年問題形成的因素牽涉頗廣,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現在,本人就舉幾個涉及關鍵性因素的例子來說明。就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已充分顯示中輟學生是犯罪的高危險群。目前,每年中輟學生高達數千人。有這麼多孩子流落社會,遊蕩街頭,隨時可能發生問題,少年犯罪率怎麼可能降低?那麼,我們就應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留不住這些學生?今天,在升學競爭壓力之下,學校明顯傾向關心成績好的學生,疏於照顧這些課業趕不上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聽不懂、考不好,又缺乏有趣的活動,他們在學校挫折多,快樂少,當然待不住。因此,我一直非常關心教育改革的進展,也一再要求教育部門,不但要進行制度改革,更要從課程、教材和教法革新著手,提供適合他們的課程、教材,以及足以吸引學生、有利其發展的活動,營造一個「快樂學習成長」的教育環境。
現在,我要特別呼籲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今天我們已經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可以依據個人的性向和潛能,追求自己的生涯發展;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行業,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空,出人頭地。不一定要成績好,才會有出息;也不一定非得考普通高中,上普通大學,才會有成就。數學、英文不好,但音樂、美術有天分,運動、唱歌有潛力,一樣可以有傑出的成就;唸職業學校,一樣可以上技術學院,成為專業技術人員;即使暫時不升學,將來還有許多進修的管道和機會,可以更上層樓。這就是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終身學習」、「回流教育」和「建立職業教育體系」等教育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配合多元社會,提供青少年多元發展的管道和機會。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和家長要配合改變觀念,不要硬逼學生考高中、上大學,而要協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向和興趣,在學校提供「適性發展」的教育,讓他們有機會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快樂地學習。俗語說的好:「一枝草一點露」(台語),讓孩子朝自己的性向去發展,比較容易發揮潛力,也比較容易成功;學習起來也會比較快樂,比較不會出問題。
其次,有關資料也顯示,青少年犯罪的發生,與涉足不良娛樂場所,有相當密切的關聯。但是,我們不能只靠「取締」來防止他們涉足這些場所。畢竟青少年精力旺盛,又承受相當沉重的壓力,迫切需要休閒活動來疏解。因此,多興建青少年休閒場所,多舉辦適合他們的休閒活動,才是積極的做法,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策略。青少年休閒活動的推展,則必須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從學校和社區推廣開來。
至於家庭方面,輔導專家也一再強調破碎的家庭和失和的父母,是製造青少年問題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離婚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與我們的家庭價值觀念和社會風氣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人一再苦口婆心地倡導「心靈改革」,就是希望能夠導引國人重建正確的價值觀念,改善社會風氣。
本人充分了解,目前教育改革已穩健地在推動中,但是我仍期盼教育界的工作同仁能加速推動的步伐,尤其要落實到課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澈底改造學校教育環境。最近幾年,青少年休閒活動也有明顯的增多,但仍須擴大推廣,必須普及到各學校、各社區,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
登輝對於教育改革、心靈改革和青少年發展一向特別關心,本人會繼續督促行政院及相關部會加速改革,落實相關輔導措施。同時,也要呼籲國人共同來關心青少年的教育與輔導工作。希望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同協助我們的青少年快樂學習,正常發展。
貳、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農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過去,農地的利用著重「生產面」,主要在於提供糧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人生活水準的提升,農業經營已由單純的糧食生產功能,擴充到提升生活品質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功能。所以,農地政策不僅要考慮農地使用的問題,還要從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及農民權益等問題,作通盤的考量。
當前,社會各界對「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政策,極為關切。根據現行「土地法」的規定,耕地移轉的承受人,須以自耕農為限。在買方資格受限的情況下,農地市場交易低迷,使得有志於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因未具自耕農的身分,難以投入農業經營的行列,導致農村勞力老化;同時,非農業資金與管理技術也難以引進農村,並不利於農業結構的調整。針對此一嚴肅的課題,行政院農委會廣徵各方意見,經研商溝通後,已逐步獲得「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的共識。
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是國家土地政策的重大變革,牽涉的層面極為廣泛,對未來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及農民權益,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落實農地農用的政策,除了「土地法」有關條文,及「農業發展條例」必須配合修正外,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必須審慎規範,才能避免衍生負面的影響。
農委會所提「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中,多數問題已取得社會各界的共識,例如:耕地分割的合理放寬、「農企業法人」得以申請經營農地等。至於新購農地禁止興建農舍,以及嚴格限制重要農地和保育用地的變更使用等問題,各界意見較則為分歧。不過,為了維護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確保自然生態資源,在維護農民的權益之下,我們都必須堅持「農地農用」的政策,才能避免農地自由買賣後,農地淪為投機的對象。
展望未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農產品市場勢將更為開放。為減緩貿易自由化對農業的衝擊,今後農業經營的目標,必須結合科技、文化、生活、休閒等領域,發展精緻農業及觀光休閒農業,以提升農業的產值,維護農民的權益;同時,也必須以「生產、生活、生態」一體的觀念,確保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平衡,為我國永續發展的農業,開創亮麗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