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5月23日
副總統參加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八十八年度年會
  副總統今天指出,半世紀來,國人在臺灣地區同心協力,建設家園,無論在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方面,都已取得傲人成就。然而我們更應警惕到,在「臺灣經驗」的背後,存在著一些的問題,特別是在發展與環境的平衡、人與自然的調和上,出現了警訊。過去側重於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對環境生態帶來相當程度的破壞。

  因此,副總統認為,政府應該從「加強國土保安」、「珍惜海洋資源與水資源」、「充份改善生活環境」三個方面來加強努力,讓民眾得以享受「好山、好水、好生活」。

  副總統是上午前往高雄縣立體育館,參加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八十八年度年會,並以「好山好水好生活-永續發展愛台灣」為題發表演講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本人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被邀請來到高雄參加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八十八年度年會,貴會的宗旨是發揚人類互助博愛的精神,而共同關切的問題則是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因此,我覺得我應該與各位分享一些個人最近思考的方向。今天要向各位談的主題是「好山好水好生活-永續發展愛台灣」。
  
壹、世紀末的省思:我們共同的未來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相信各位都會熟悉。一八五四年,美國的一位印地安酋長西雅圖(Chief Seattle),有感於歐洲大陸移民對大自然無情的破壞與掠奪,曾寫給美國政府一封信,其中有這麼一段語重心長的話:

  我們知道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

  施加於母親身上的,

  未來亦將在兒女身上降臨;

  唾棄大地,就是唾棄自己。

  我們知道

  大地不屬於人類,

  人類卻屬於大地。

  萬物唇齒相依,

  宛如同一家族的血液。

  生命之網並非由人類編織,

  人類只不過是網上的線條。

  凡是人類對這網所施加的,

  必將施加於人類自己。

  現在,距離公元二千年只剩下短短二百餘天了。在此時刻,當我們回首二十世紀人類文明演進的點點滴滴,回想到一百五十年前的時空,我們當更能感受到西雅圖酋長深沉的呼喚,本人也覺得必需以嚴肅的態度,思考我們共同的未來。

一、回首二十世紀

  綜觀過去一世紀來的人類歷史演進,就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開卷名言所說的:「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一方面,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類物質生活富裕,可說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另一方面,工業化與都市化程度的加劇、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過度開發對環境所產生的破壞,卻一一湧現。例如:地球上的森林每年以相當於一個英國的面積消失中;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環境失衡現象,導致物種以空前的速率滅絕;就連曾經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資源,也在逐漸匱乏。

二、永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

  所幸就在這世紀末,正當攸關人類存亡的警訊不斷傳出之際,人類終於明瞭: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生態環境不斷耗損、破壞,大自然終將大舉反撲。屆時,生產、消費活動無法持續,人類的福祉也將化為烏有;只有當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取得平衡,人類才有未來。

  於是,象徵世紀末人類覺醒的「永續發展」思潮應運而生,並在國際社會中引起很大的共鳴,逐步落實,化為具體行動。

  -一九七二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首先正視環境問題;一九七八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永續發展題開始成為全球焦點。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在巴西簽署「二十一世議程(Agenda21)」,將永續發展的精神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為進一步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特別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

  在我國,行政院亦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對外會報全球環境變遷小組」,統籌國際環保相關事務;八十三年本人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有鑑於環保議題已成為國際議題,於是成立跨部會的「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研擬國際環保公約的因應對策。八十六年八月「指導小組」擴編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擬定整體永續發展策略。

三、永續發展的意涵

  「永續發展」的意涵是什麼?根據國際社會的看法,是指
「能滿足當代的需求,而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既能改善生活品質,也能保存環境的未來潛力」。這種永續的觀念,正與我國傳統思想中「生生不息」,以及道德經所言「周行而不殆」的意義相通。當然,永續發展或生生不息,並非只求繁衍、孳長,而是指有尊嚴、高品質、世代公平的發展。

  準此理念,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確保永續環境的關鍵世紀。我們一定要瞭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只是口號,而必須身體力行、百分之百的實踐;同時必須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大自然法則,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實現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貳、我國的特殊處境與面臨課題

  半世紀來,國人在臺灣地區同心協力,建設家園,無論在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方面,都已取得傲人成就。然而我們更應警惕到,在「臺灣經驗」的背後,存在著一些的問題。特別是在發展與環境的平衡、人與自然的調和上,出現了警訊。過去側重於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對環境生態帶來相當程度的破壞。例如:

  -臺灣地狹人稠,處處發生超限利用的情形。與山、水爭地的結果,除了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壤,並且干擾野生生物的活動,對環境負荷及自然生態承載量之衝擊頗大。

  -臺灣水資源原本不豐,加上人為過度的汲取,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盤下陷的現象。

  -臺灣地區原屬海島型生物多樣化的地區,但快速的開發,已使得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森林、海洋、河川、溼地生態系也都遭受威脅。

  -高度生產、消費的結果,家庭垃圾、廢水及事業廢棄物處理問題嚴重。

  -公共空間、公園綠地等設施不足、土地使用混雜、環境品質不良。

  眾所皆知,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甚高(民國八十七年商品與勞務輸出入合計占GDP的比率高達九五‧八%),對外貿易可說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是如此。面對新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在國際環保意識抬頭下,綠色生產已成為必須恪遵的信條;環保議題更成為工業國家貿易諮商的利器。今後,我國出口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必須符合一定環境管理規範,將是一件無可避免的事實。

  因此,本人在行政院服務期間,特別注重環保的工作,指示政務委員成立小組,專責推動、督導國內的環保相關工作,前後共興建二十一座焚化爐、並著手進行淡水河污染防治先期工作、以及二重疏洪道三百多公頃的綠美化工程,現在都已經看到成果,本人深感欣慰。同時,還大力推動環保標章制度,完成標章之國際相互認證,使我國綠色環保產品得以被國際所認同,以利國際競爭;另外,亦積極協助國內企業取得國際標準組織(ISO)所推出之ISO-1400環境管理系列之認證,消除環保所引發的國際貿易障礙,兼顧了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參、青山長在、綠水長流-臺灣永續環境的建構

  各位先生、女士,這幾年來,在永續發展的思潮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重視環境問題已成主流意識。我們的經濟規模(以GNP衡量),已經高居世界第十九位,有能力為地球村,貢獻更大的心力。當然應該順應國際潮流,對於一系列有關全球環保的條約、宣言,主動配合,善進國際責任。

  此外,臺灣由於地狹人稠,高度經濟開發所帶來的環境負荷,遠比大部分國家嚴重。因此,為謀求台灣永續發展,政府與民間必需建立起共識:

  第一,構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體認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不可跟大自然對抗,調整「雙手萬能、人定勝天」的心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經濟成長不可漫無極限,資源必須永續利用,也就是要跳脫以往「與山、水爭地」的方式。同時,經濟成長若只仰賴土地、勞力與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來驅動,必然有其極限;惟有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技術,以「技術進步」取代「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經濟才能永續成長。

  第三,國土資源的供需失調未來將趨於和緩。隨著人口老化與人口成長率趨緩,消費、生產等經濟活動相應轉變,對國土資源的需求成長可望減緩,供應相對充足,國土資源的利用也可以由以往講求「使用數量」的增加,轉為「使用品質」的提升。

  根據這些想法,本人在過去與現在,為台灣環境勾勒下一個世紀的新藍圖時,常常想到一個美好的畫面,那就是:「好山」、「好水」、「好生活」,我認為這這將是我們應該共同追求的另一項目標。

  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從「加強國土保安」、「珍惜海洋資源與水資源」、「充份改善生活環境」三個方面來加強努力。

  第一、所謂「好山」:就是要加強國土保安。這包括加強保護區與限制開發地區的管理,健全國土資源利用與規劃,並嚴格保護優良農地與國家公園,建立國土資源與監測系統,以及保育原生物種及其棲息地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而繁雜的工作。

  第二、所謂「好水」:就是要珍惜海洋資源與水資源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公里。要建構永續環境,首先應由以往封閉的「島嶼國家」心態,轉化為「海洋國家」胸懷,將國土概念擴及海洋,與國際社會更緊密結合;同時,鼓勵人民親近海洋、愛惜海洋。

  因此,積極研訂海洋整體管理方案,以確保海岸及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加強水資源保護,公平、合理分配水資源,並使水價能合理反應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成本,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同時加速「河川整體整治方案」暨河川生態復原工作,建立親水環境,都是急迫的工作。

  第三、所謂「好生活」:就是要充分改善生活環境。首先當然要加強污染的防治與取締,積極來興建廢棄物處理設施及下水道系統等環境基礎設施。不過,更重要的,是要以「系統」概念來規劃、充實城鄉的公共設施與都市的更新再造,特別是下水道、大眾運輸系統,以及具有特色的城鄉景觀等建設,塑造公園綠地、休閒遊憩設施等公共空間,營造城鄉新風貌,維護人文景觀特色。

  此外,倡行綠色生活文化,建立市場與經濟誘因,鼓勵企業綠色科技創新及綠色生產、管理、行銷等活動;並宣導綠色消費,推廣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培養民眾「愛物惜福」的儉樸生活觀念,都是大家要共同努力推動的工作。

  肆、永續願景,全力以赴-結語

  各位先生、女士,二十一世紀在望,我們可以預見:反映整體環境品質、支撐國家永續發展的「環境力」,將成為國力衡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如何經由永續環境的建構,提升國家整體環境力,將是政府在新世紀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然而誠如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行動綱領」所強調:「任何人的任何行動,都將影響環境與其他人;地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承擔保護地球的責任」,要確保臺灣永續發展,實有賴全體國人,摒除黨派、族群、意識型態的歧異,凝聚「生命共同體」意識,體認「今日我們珍愛臺灣,明日臺灣將珍愛我們的下一代」,共同攜手開創永續發展的大未來。

  本世紀初,先祖連雅堂先生在臺灣通史序文中,曾說:「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本人希望,在百年之後,我們的子孫也會用同樣的心情,來緬懷今日我們的省思、感念我們所付出的努力!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