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5月19日
總統「台灣的主張」新書發表會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在總統府參加「台灣的主張」新書發表會,並以作者身分發表感言。
總統感言內容為:
首先感謝大家光臨今天的新書發表會,按照原來計劃,新書發表會是要在我住所戶外的草地上舉行。我是民國七十四年搬進那個地方,第一次在那裡舉行公開活動,實在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因為,「台灣的主張」這本書,是我第一次將自己對台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想法,作一個完整而坦誠的說明。就像我們今天要敞開大門,歡迎大家去那裡參加盛會一樣,我也打開了心門,邀請大家一起來「了解李登輝」。
我想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怎樣的動機促使我寫下這本書?我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愛和對百老姓的感激」。我對這塊孕育我成長的土地、對多年來始終以堅定的熱情支持我不斷前進的同胞,有著無比的熱愛和無盡的感激。因此,我決定以具體的行動,為所愛的土地和人民,為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為我們一起努力、打造的現在、為我們即將共同迎接的未來,留下最翔實的見証,規劃最美好的願景。
身為國家領導人,我最關心,也一直不斷思考的,是「國家的前途與未來的發展」。近十年來,我們完成了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階段性改革,開拓了寬廣開放的發展空間之後,我們下一步努力的目標是什麼?面對多變的國際情勢和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我們生存的價值是什麼?面對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歷經「地殼變動」後的世界版圖,台灣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否也要像西門彼得問耶穌一樣:「主往那裡去?」(Quo Vadis Domint?)這句出自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第三十六節的話,也正是一九0五年,波蘭名作家顯克微之(Sienkiewics)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名著「暴君焚城錄」的原文書名。在感覺到劇變即將來臨,而未來又混沌看不清楚時,敏感的人必然會這樣問。同樣的,在跨世紀的前夕,我們是否也有著「台灣往哪裡去」的迷惘?誰都沒有辦法正確的預知未來,我也不例外。但以主政者的身分,我有責任提供我的經驗、我思考的邏輯和長期觀察的心得,供國人參考。
我在書的序言中,有很明確的說明:把這本書命名為《台灣的主張》,是希望能讓我深愛的台灣同胞和熱忱的國際友人,體會台灣的心聲,瞭解台灣的過去和未來。
在書中我雖然明確地說明了我們生存的理由和奮鬥的目標,但我希望這一切能在人民的討論之後,凝聚成全民的共識。
這本書的構想開始於去年秋天,初稿採用口述的方式,由專人負責整理潤飾,並以中文版及日文版、英文版分開授權的方式洽定出版社。日文版與英文版的部份,由日本PHP研究所負責,英文版計劃在八月中出版。中文版包括簡體字版的部份,交由遠流出版公司負責。不過所有的中、日文版的文稿,都經過我個人逐章、逐句的審訂、校正,直到確定沒有問題為止,不過到現在還有一個錯字發生,對此,本人要表示歉意。日文版定稿得較早,中文版部份則因為我又補充了較多的內容,並增加照片圖版,直到四月底才完成全書的定稿。整個出書的過程,相當辛苦,遠流的王發行人,是最知道的。有好幾次為了文句的斟酌,我們討論到深夜,肚子實在餓了,我還請太太準備,請他吃生力麵。
在寫作的過程中,藉著對台灣社會發展過程的回顧,我不免也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從成長的記憶、信仰的探索、思想的歷程、政治的哲學、從政的經驗,一路寫下來,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恩情緒。過去,我曾跟已故的司馬遼太郎先生談起「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但今天,我確實感覺到,「在悲哀歷史的同時,也正孕育著今天的幸福」,而且我也覺得這份「幸福」不僅僅是屬於我一個人,它應該也屬於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這一段心路歷程的轉變,我在書中有相當清楚的交待。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到會當總統。但我衷心感謝上天給我這一份特殊的「機運」,讓我有機會,把我所學、所知、所想的奉獻給這塊土地和人民。也因為如此,我能夠擁有一個豐富、有意義的人生,同時我也要感謝太太的支持。
在總統任期還剩下整整一年的今天,我要把這本書獻給全體國人,這是我所能想到最有意義的一件禮物。對所有參與這本書寫定、出版的朋友,我要再次表達最深的謝意。謝謝大家,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