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5月19日
副總統應邀出席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開幕式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體育不僅可以強健國民體魄,促進國際交流,也可以導正社會風氣,促進國家團結,因此,我們必須有效結合專業的素養來規劃、建構符合國人需求的運動休閒環境及運動人才的培訓體制,讓大家樂於參加運動,獲得健康與快樂。

  副總統是下午應邀出席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開幕式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回顧民國五十年代,我金龍少棒揚威國際,那時家家戶戶挨著電視,半夜看著電視轉播小將們勇奪世界少棒冠軍的英姿,寂靜的夜裡,全國上下一陣喧騰,鞭炮聲不絕於耳,那一刻,全國民眾的情感透過體育,超越了族群、地域的限制,緊密連結在一起,令人非常感動。這個例子說明了,體育除了能強健體魄、國際交流之外,更能凝聚全民的共識,導正社會風氣。

  副總統也表示在他兼任行政院長任內,積極規劃成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並於八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親為掛牌運作,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設立部會層級的體育行政機關,有效結合專業的素養來規劃、建構符合國人需求的運動休閒環境及運動人才的培訓體制,讓大家樂於參加運動,獲得健康與快樂,同時,運動競技實力也能隨著國家競爭力迅速提昇。

  對於如何讓運動在台灣生根、茁壯,成為全民的共同目標,副總統提出了幾點看法:

第一、落實全民的健康體適能: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青少年的體適能,遠不及歐美先進國家,甚至與亞洲地區的日本、大陸等國家相比較,我們仍然有所落後。衛生署的調查也指出,台灣北部地區有76%的民眾是屬於缺乏運動;在台北市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男性有71.8%的人屬於缺乏運動者,女性則有75.1%。這個警訊,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我國現今男性平均壽命為71.96歲、女性為77.9歲,與已開發國家相較,不遑多讓。科技與醫療技術延長人類壽命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提昇生命的品質。國人近十年來的死亡原因從傳染性疾病轉為慢性病,而運動是預防慢性病、提昇生命品質的最佳途徑之一。

第二、整合有限資源,充實體育條件:

  體育並不是少數選手的專利,全民體育已成為眾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們應致力實現「人人可運動,時時可運動,處處可運動」的理想,這可從你我身體力行做起。例如:在家庭,父母們以身作則,帶著家人走向戶外;在職場上,員工、老闆走出辦公室與冷氣房,與工作夥伴們一同活動,將可帶動全民運動的風氣。而副總統在民國八十二年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即提出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興建巨蛋的計劃,至今已有六年的時間,本人認為各級政府應加快腳步,滿足全民的期待。

  此外,應將不同單位的體育資源加以整合,發揮最大效益。例如:教育部應該早日全面開放校園,讓社區體育運動積極開展;交通單位應妥適的規劃旅遊觀光景點,全民運動休閒自能無往不利;勞委會大力闢建青少年之家及勞工運動休閒中心,將有助於職工體育的推動;經建會在國土規劃時,應佈建合宜的運動休閒設施,提升全體國民休閒生活品質。另外像農政單位管理的山林小屋、健康步道、森林浴、戶外野炊、露營場,還有衛生署籌設的兒童保健、遊戲場、健康資訊中心等,都可整合利用於國人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品質的改善。

第三、重拾奧林匹克精神:

  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原始精神是強調公平競爭,也強調超越自我,將人的能力發揮極致。然而現在由於經濟的繁榮、資訊傳播的發達、民眾閒暇時間增多,以及年輕一代國民生活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使得體育運動在今天的大眾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比尋常的角色。這一方面,固然是體育的正面功能受到肯定。然而,也衍生出一些弊端。因此,在「歐洲全民運動憲章」採行歷經二十年後,於一九九五年公布的「運動倫理綱領」,值得我們借鏡。該綱領指出,提倡青少年體育運動,不應藉助藥物,提升成績而傷害身體,更不能過度的商業化,造成利慾薰心,失去了運動精神,其他如暴力及賭博等偏差行為等,都應避免。坦蕩無私,公平正義的運動家風範,遠較於獎牌、勝利重要。

第四、透過體育活動,促進兩岸及國際交流:

  體育運動始終是世界共通的文化、無障礙的溝通工具。因此,透過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各個地區、國家、民族彼此的了解,增進相互的情誼,也能讓人們為共同的發展目標而一起努力。

  最後,副總統期勉全國體育會議的與會人士,集思廣益,以打造我國體育發展策略的新藍圖,他自稱也是「體育人」,更願意為國家體育工作盡一分心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