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5月18日
副總統參加「一九九九年華商國際投資合作研討會」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華僑與中華民國的發展可說是息息相關,華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從台灣經濟發展初期,華商即大力對台灣投資,有效地促進台灣產業發展及社會的繁榮。因此,海外華人與中華民國不僅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華商投資與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的結合,更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副總統也強調,在全球即將邁入另一個千禧年之際﹐國際間投資潮流至少有三項重大的趨勢﹐預期對於未來各國的競爭優勢及產業發展型態﹐都將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

  第一、跨國併購風潮四起,企業加速邁向國際生產時代;

  第二、國際短期資金移動轉趨審慎﹐長期生產投資更趨自由化;

  第三、區域經濟整合深化﹐對外形成經貿投資排擠效應。

  副總統認為,政府的政策亦將配合企業的全球版圖配置,與各國相互競爭,吸引國際資金對台灣投資,特別是希望爭取高附加價值產品在台灣生產,研發及總營運管理部門在台灣設置。而在國際產業競爭的意義上,台灣也有能力發展成為亞太科技島。目前台灣正朝這個目標邁進,從培育人力資源、鼓勵企業研發及發展科技產業等層面,建構經濟發展的藍圖。

  副總統是上午參加「一九九九年華商國際投資合作研討會」,應邀致詞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很高興參加由全國工業總會、僑務委員會及經濟部聯合主辦的「一九九九年華商國際合作投資研討會」,看到這麼多華商企業家由世界各地返國,和國內企業家就我國的經濟發展交換意見,備感欣慰。

壹、華商與台灣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華僑與中華民國的發展可說是息息相關,華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從台灣經濟發展初期,華商即大力對台灣投資。據統計,自一九五○年迄今,海外華僑回國投資累計已超過三十五億美元,有效地促進台灣產業發展及社會的繁榮。近年來,由於許多旅外高科技人才回國,投入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行列,對提升台灣產業的科技水準及企業的國際化,更有莫大的幫助。同樣地,政府非常重視僑胞在台的投資,也願盡力為華商提供服務,例如提供華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僑社造就高等人才,而國內廠商在全球各地投資,對繁榮僑社經濟也有所貢獻。因此,海外華人與中華民國不僅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華商投資與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的結合,更應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貳、國際投資潮流與動向

  近年來,國際投資的動向已產生結構性的變化,值得注意。在資訊科技快速進展﹑自由化加速落實﹑新興工業國家積極吸引外資等因素推動下﹐全球經濟活動更趨緊密﹐形成一個精細的國際分工體系。根據個人的觀察﹐在全球即將邁入另一個千禧年之際﹐國際間投資潮流至少有以下三點重大的趨勢﹐預期對於未來各國的競爭優勢及產業發展型態﹐都將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

  第一、跨國併購風潮四起,企業加速邁向國際生產時代

  一九八○年代以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以平均每年約三○%之速度成長﹐隨著生產國際化﹐跨國企業家數亦由八○年代的二萬家爆增到目前超過四萬家﹐海外分支機構則高達二十五萬家。跨國企業向外延伸的發展趨勢﹐將世界從「國際貿易」時代推向「國際生產」的時代。

  近三年來﹐國際間重要企業體藉策略聯盟或相互併購(Mergers & Acquisitions, M&A)﹐來獲取競爭優勢﹑掌控市場通路的作法﹐已蔚為新一波的經營風潮﹐而競爭對手的併購活動﹐更可能因而激發競爭廠商亦採取併購策略﹐來競逐市場版圖。統計顯示﹐近三年來全球併購活動急速增加﹐一九九八年較九七年增加六十五%﹐併購金額達一兆三千餘億美元﹐顯示國際企業競爭已無國界。對於國際併購可能形成對產業發展生態﹐及市場通路之控制能力等影響﹐均值得關注。

  第二、國際短期資金移動轉趨審慎﹐長期生產投資更趨自由化

  一九八○年代以來﹐由於通訊技術﹑金融自由化的影響﹐短期國際資金流動更為頻繁﹐不但「量」方面快速成長﹐在移動速度方面﹐也幾乎可在彈指之間完成跨國交易。例如﹐全球外匯市場目前每日的成交金額即超過一兆五千億美元﹐每年的外匯交易額更高達五百兆美元以上﹐約為國際商品貿易額的一百倍﹐由此可見國際金融自由化之程度。不過此一趨勢﹐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已凸顯短期資金流動失控問題,使許多新興國家對於短期國際資金的移動﹐採更為審慎﹑更為周全的管理方式,並由加強金檢機制及建立金融防火牆著手﹐以穩定國際金融秩序。

  相對於短期國際資金移動將受到更大之規範﹐國際長期生產性投資則有更趨自由化的現象。未來不論在WTO架構下﹐根據與貿易有關之多邊投資協定(TRIMs)或在OECD多邊投資協定(MAI)之規範下﹐跨國投資對於加盟國之投資範圍與條件﹐勢必更趨於自由化﹐因此﹐對於廠商對外投資將有更為寬廣的發揮空間。

  第三、區域經濟整合深化﹐對外形成經貿投資排擠效應

  目前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頗盛。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估計﹐目前世界上約有超過一百個區域整合協定。尤以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及歐洲聯盟(EU)的規模最為龐大﹐也最為國際矚目。

  由於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通訊、資金、產業、市場相互結合,依賴日深,人力、物力、資本在區域內自由移動速度加快,使區域內的投資與貿易依存度日益提高﹐區域內成員間的經貿活動,形成更為綿密的合作網﹐甚而有利於區域內成員技術之取得及生產行銷據點的設立,對於區域外的貿易夥伴自然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基於此一情勢﹐如何提高國際投資的競爭優勢﹐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投資課題。

參、積極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科技島

  面對國際投資活動的趨勢,華商與國內廠商都需及早因應,政府的政策亦將配合企業的全球版圖配置,與各國相互競爭,吸引國際資金對台灣投資,特別是希望爭取高附加價值產品在台灣生產,研發及總營運管理部門在台灣設置。本人在行政院長任內,即特別提出建立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我們所憑藉的是,台灣在亞太地區所擁有的地緣優勢、豐沛的資金、高素質的人力、高水準的科技實力、健全的產業體系,以及政府與民間的強烈意願;在全球區位的意義上,台灣絕對是亞太市場的機會,在國際產業競爭的意義上,台灣也有能力發展成為亞太科技島。目前我們已有相當成績,也正從培育人力資源、鼓勵企業研發及發展科技產業等層面,進一步建構經濟發展的藍圖。

 第一、培育人力資源:隨著台灣人力素質的提升及海外高科技人力的回流,人力資源已成為提升台灣產業水準最珍貴的優勢。目前我國就業人數中,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所占比例高達二五.七%,而最近十年返國留學生人數亦不斷增加,已占國內研究所畢業人數的一成。未來將以建立人才資料庫,結合教育資源及在職技能培訓制度,培育更多產業所需人才。

  第二、鼓勵企業研發:配合國內高素質人力資源、海外華人的科技實力,以及政府積極的引導,目前我國科技研發水準已大幅提升,而研發總經費占GDP比率已達一.九二%。未來將以創備良好的科技基礎建設、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及優質化的金融體制等,營造良好的研發環境,使台灣成為亞太研究重鎮。

  第三、發展科技產業:經由研究創新,我國將積極加速發展半導體、通訊、資訊、精密機械、生物科技及航太等重點高科技產業,並促進傳統工業轉型與升級,建構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產業體系,形成「高科技產業群」,希望在二○一○年時,技術密集工業產值占製造業總產值五十%以上,屆時我國將有更多高科技公司發展成為跨國公司,也有更多世界級公司來台進行策略聯盟,台灣將可成為亞太科技製造中心。

肆、結語

  今天,藉由這項研討會,海內外企業家共聚一堂,相信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形成共識,將海內外華人的資金、人力、技術、網路以及經營理念有效整合,必能開創出華人經濟的新契機,也讓我們的國家更快速地發展。謝謝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