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5月04日
副總統出席五四文藝雅集慶祝五四運動八十週年集會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各種制度的生命內涵,也在於它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精神之所依;今天從這兩個方向來思索台灣的文化,會發現兩大問題,那就是制度層次與文化層次的落差問題,以及缺乏文化的自主性。

  同時,副總統也提出二個現今台灣社會令人憂心的現象,第一是缺乏共同的願景與願望,以致心靈空虛,茫然無所遵從;第二是人的品質。

  因此,副總統繼今年初提出的三個願景:「優質的民主」、「成熟的經濟」、「關懷的社會」之後,今天也進一步提出「要營造一個有共同願景的豐美文化」的構想。

  副總統是上午出席參加「五四文藝雅集」慶祝五四運動八十週年的集會,並以「只有『文化』才能把我們變成『大國』-營造新世紀台灣的豐美文化」為題應邀致詞。副總統特別針對台灣社會文化內涵上所面臨的問題、令人憂心的現象、以及今後文化政策的推動方向,提出極為深刻、精闢的觀察與見解。

  副總統認為,談文化,當然還是要回歸到「人」的本身來著眼,「人」才是文化的主體。要提昇人的品質,一方面應提倡美學的觀念,培養個人對「美學」的愛好與興趣,營造一個重視「美學」理念的社會;另一方面是從傳統個人的修養方面著手,因此,孔子的儒家思想值得重新認識。

  副總統強調,當台灣社會擁有了富有文化內涵的高品質生活之後,就容易成為「文化大國」。構建文化大國是值得政府與民間追求的目標。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年是五四的八十週年,很多經驗到八十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很深刻的意義,值得大家省思,因為,當時我們國家是一個專制落後的地方,知識份子在那個時代,認為「德先生」(民主)可以治國、賽先生(科學)可以強國,因此當時的知識份子可以說,非常快速地、全面地擁抱了西方傳來的理念。

  但是,「德先生」、「賽先生」之後,今天在台灣地區,依我們的環境與條件,還不是很周延。一個現代化國家除了民主與科學,還要大力提倡經濟、教育與文化。有了經濟,才能富國;有了教育,才能立國,有了文化,才能變成真正的大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在文化觀念與文化建設上有大突破,將是一個缺少雄心壯志、沒有深厚基礎的國家。這個問題不僅是文化人關心,本人到各地訪問及與海外來訪貴賓交談時,也聽到類似的聲音。李總統近年來一再提倡的心靈改革,在某一層意義上,他也有這種感想。

  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各種制度的生命內涵,在於它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精神之所依。任何一項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作為基礎,制度的運作往往會荒腔走板,不能達到原來設計的目的。進一步觀察,一個文化如果不能建立自主性,不能自我向上提昇,不能形成共同的願景,那麼將會變成一個文化的染缸,看起來像是五光十彩,但卻雜亂不協調。文化的問題是每一個人的問題,每個人都要生活在文化環境中,因此基本上,本人先要針對當前文化大環境,談一談我的一點觀念與看法。

  台灣文化源自於中原文化,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因為台灣過去特殊的歷史環境,與歷史的經驗,所以對於台灣今天的文化,也產生其特殊性,就是充滿生命力、充滿創造力、充滿包容力、與充滿多元性的一種文化。這是因為我們在過去從漢族的移民到殖民的時代,乃至於包括我們南海語系的原住民文化,讓台灣的文化景象非常的多元,也有強烈的包容性,尤其我們地理、人文的環境非常的艱辛,所以我們也充滿了強烈的生命力,以及創造力,來因應各種的挑戰、各種的困難,我們今天身為這個文化體系的一員,大家都非常的驕傲,因為無論是如何的艱辛,我們都走過來了,今天所達到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榮景。

  但是,我也必須很坦誠的向各位報告我個人的一點觀察。今天我們在台灣有兩大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及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制度層次與文化層次的落差問題。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快速成長的社會,我們有很多的典章制度,必須去學習、引進,但是任何的制度,其基本的精神,持有的內涵,乃至整個的成敗,要視其有無文化的基礎;但是,今天我們要很坦誠地講,文化層次和制度層面產生了落差,而且還相當的嚴重,今天我們有許多制度的發展,都是制度在先,文化在後,結果荒腔走板,比比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無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發展,不調和的現象,非常地嚴重,以民主政治來講,因為沒有民主文化的涵養,所以庸俗、賄選、紅包的文化,變成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化,這是我們大家必須要關心的。為什麼制度層面與文化層面有這種落差,而且這種情況不只限於一般人,一些領導人、負責任的人、甚至有受教育的人,有宏觀、前瞻的人,也一樣有這些問題存在。很多年以來,我一直希望把傳統與現代、通俗與精緻、本土與外來能夠加以融合,至於融合能不能成功,是另外一個問題,但這必須是一個努力的方向,中國民本的思想,如何與自由、責任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民主政治。在經濟上,如何將台灣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創業的勤奮,與國際自由法治的思想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經濟體系;我們民胞物與的固有的傳統,如何變成一種自動自發的,長期的對社會的關懷,像國外志願服務、第三部門發展的等等情況,這都是一種融合的努力,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方向。

  台灣文化的第二個問題在於缺乏文化的自主性,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有自己的願景,文化才能形成一股本土長遠發展、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這個問題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在台灣人相當貧乏的文化生活上。有學者指出,當前文化生活缺乏創意,我們的人民:

-靜態、消極的文化生活多於動態、積極內容;

-消費性的文化生活活動,也多於創造性和生產性的活動;

-外來性的文化多過自發性的文化;

-模仿性的文化多過原創性的文化。

  這些現象,其實在一些高度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國家也都出現。台灣不能免疫,可能由於我們的文化基礎淺薄,文化自主性不足遂致缺乏定力。當然,台灣社會還是充滿愛心、善心,對宗教也充滿熱情。但是深入觀察後,我們發現許多善心善行屬於一種即興式的關懷,而非自發性、主動性和長期性的付出;在宗教熱情上,神壇廟宇處處可見,但私設未登記的家庭神壇卻高達五千多座,其中也有部份不肖之徒利用人心尋求慰藉與寄託的弱點,假借宗教之名行詐騙之實,造成當今許多社會問題。這些都暴露當今台灣人民在宗教行為上的功利色彩和心靈空虛。

  最近本人常常思索這些問題,深深感覺到我們的社會雖然富有了,但是許多現象依然使人憂心。根據許多學者意見,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來探討。第一是缺乏共同的願景與願望,以致心靈空虛,茫然無所適從。第二是人的品質。

  我國的社會學者蕭新煌教授曾指出,過去台灣人因為窮,知道缺乏經濟成長;因為不自由,知道缺民主政治,所以奮力追求成長,爭取民主。現在的台灣人「衣食足,有自由」之後,反而不太清楚再缺什麼,心靈無法充實。這種觀察,值得我們大家來思索。

  近年來,根據行政院研考會的調查,民眾對生活安全、生活品質、環境保護、休閒生活、以及社群關係愈來愈關心。這些關心反映出人民對未來願景的需要,本人在年初曾提出三個願景:優質的民主、成熟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即是本人對這些問題思考的一些收穫。今天,我要進一步指出,除了優質的民主、成熟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之外,我們也必須營造一個有共同願景的豐美文化。

  談文化,當然還是要回歸到「人」的本身來著眼,「人」才是文化的主體。要提昇人的品質,一方面應提倡美學的觀念,培養個人對「美學」的愛好與興趣,營造一個重視「美學」理念的社會。一個重視美學內涵的人,其內心真正關注的是個人精神層次的是否提昇、人與人之間是否和諧互動、社會是否充滿溫馨與關懷、自然生態與社會發展是否調和相容等問題;如果人人重視「美學」,個個發自內心的追求「美」,則社會必然不會有暴戾之氣,不會有貪婪的惡習。另一方面是從傳統個人的修養方面著手,孔子的儒家思想值得我們重新來認識。研究儒家著名的學者傅佩榮教授,他對孔子思想的詮釋,對今天的社會很有啟示性。儒家認為,人的本能與慾望首先是求生存,之後就求發展,也就是所謂的「富與貴」。孔子其實並不反對人人追求富與貴,因為這是人的本能,不過他反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追求,對得到富與貴的人,儒家更重視他是否盡到社會責任。以今天的社會來說,人人應以合法而正當的手段去追求財富,但不是以此為滿足,而是在獲得一定的財富之後,能夠提昇其目標到更高層次的價值。在生存與發展之上,人應追求的是禮法與情義,一方面以禮法規範行為,另一方面以「有情有義」的情操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溫馨與和諧。但人最終的目的,所追求的應是無私與至善,也就是普遍的關懷人群,願意為人群盡心盡力、犧牲奉獻。儒家的這些價值觀,其實就是利他的觀念。我認為,傅教授的這些詮釋,與許多歐美學者的詮釋,在理念上是相同的,例如,美國社會學家貝拉(Robert N. Bellah)在反省美國社會後,提出了「好社會」的三個元素:(1)超越功利或個人主義的社群認同和守望相助、(2)包容與和諧、以及(3)責任與信賴。本人則認為,台灣要朝向一個更好的社會,首先大家要來共同思索,我們想要建構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些理念的基本看法,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超越自我,成全大我,關懷社群為一個基本的出發點,而中國人所謂「內聖外王」、「以天下為己任」、注重和諧及品德的教育,這些就是含有利他的思想在裡面,此外,經濟學者赫伯.賽門(Herbert Simon)指出,任何利他的主義,都包含了一種非常明智的利己的思想在裡面,假如社會裡一天到晚不是暴戾、冷漠,就是燒殺搶掠,這樣的社會如何利己,如何獨善其身,這些問題都是今後我們從教育與學習過程來大力推動的,這也是改善當前社會與文化問題,每個人都應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透過知性的活動追求真;透過意志的活動追求善;透過感性的活動追求美,這才是邁向比較完美社會的途徑。

  此外,讓我們再從世俗面來探討落實。過去我們努力的方向都非常正確,第一個方向是我們先後成立了文化的部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之後,各方面的施政,在歷屆主任委員的領導之下,應予肯定,但這畢竟只是階段性的,我們的國家將來要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我們在行政部門一定要有一個相呼應的文化部門,這也就是我一再強力支持要成立的文化部。其次,我們要集合政府與民間的各種資源,來推動我們文化、藝術各方面的事業,我個人引以為傲的一件事,就是國家文藝基金會的成立,這個基金會是在孫院長時代,他所提出的理念,但當時的主、客觀環境及條件沒有成熟,但我們一直沒有放棄這個理念,所以本人在行政院服務的時候,終於通過立法,成立了這個基金會,相信對文藝界的各項工作,會一步一腳印地逐步推動,今後,像國家級的哲學講座、人文講座、藝術講座,我尤其希望政府、基金會乃至於民間有關的團體能夠共同集合資源,向這方面努力。第三,我們不能忽視我們的社區,因為文化的事業不能只侷限在少數的人,一定要深入基層,而今天在台灣的社區文化,相當的蓬勃發展,如何繼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落實書香的社會、落實學習的社會、落實守望相助的社區照顧等等的理念,讓我們的社區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家庭,一個真正的新桃花源。所以,文建會過去希望在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展點,每一個村里都有活動,這個目標是非常正確的,當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相當的可觀。今年四月底本人也才推動為期兩天的「社區永續發展」觀摩會與研討會活動,會中我看到治安社區化、福利社區化、健康社區化、休閒社區化、教育社區化、環保社區化、文化社區化等社區工作都卓然有成,更堅定了我的想法∣社區將是我們改造社會,提昇文化與生活品質的中堅力量。因此,文建會許多透過地方或社區而推動的文化政策,都值得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

  以上這些世俗層面的問題報告之後,我要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第一,要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必須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科技與學術水準。第二,在創作面,我們的文化產品(如書籍、文學、藝術、音樂、雕刻、舞蹈、電影、唱片,乃至於各種新的媒體產品^必須要能源源不絕的發展,繼續的開拓,才能得到國際的肯定。可惜,我們目前只是在文化產品輸入上是「大國」。以一項關鍵性的指標來看-向國外購買書籍版權的數目與外國向我們購買中文書籍版權數目相比-兩者的差距約為一七:一。這意謂著在知識交流上我們倚賴外人的多,外人倚賴我們的少。在二十一世紀,如果台灣再能以文化產品受到各國重視,那麼台灣所賺到的不僅是外匯,更是外國人的尊敬與自身的驕傲。

  要加快推動台灣高科技產業,可以透過專利購買、策略聯盟、引進外資及人才等方式。文化產品則需要靠本土環境的改善、本身實力的展現以及本國擁有的人才。

  在我們推動文化理念、文化建設、文化大國等等構想時,靠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與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靠全民的反省,及由下而上匯聚各方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發生效用。學術界、文化界、文藝界的朋友,觀念新、表達能力強,素來就受到一般人的尊敬,應在其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本人願意在五四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與各位共同許願:讓我們的國家一步步向前進,踏踏實實、堅堅穩穩地向文化大國的目標邁進。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