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4月29日
副總統接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台灣的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有助於因應景氣的變動。而且,我中小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網路,不但發揮了生產最高的效率,也建構了我國完整的產業分工網路,使得各行各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體系相當完整,達到產業聚合的經濟效果,這也是我國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副總統是下午接見來訪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時,作了以上表示。由於兩年前副總統也曾邀請波特教授來訪,此次再度聚晤,副總統感到非常高興。
談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一九九九年世界競爭力評比已於四月十九日發佈,我國一九九九年排名由一九九八年的十六名降為十八名,不過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競爭力評比中,一九九七年(第八名)及一九九八年(第六名)我國均名列前十名,其評比之差異何在時,波特教授表示,IMD與WEF使用不同的評比方式,而他自去年起也已應邀參與WEF的評比過程,覺得WEF採用的數據資料與評估方式,都比較完整。波特教授也肯定我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優異表現,證明我經濟體質健全,他並鼓勵我國繼續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不過,副總統表示,自由化固然是我政府所堅持的原則,但國內最近幾年也有加強「紀律化」的呼聲,因為很多人感覺我們的經濟、金融有「太多的自由,太少的紀律」。
波特教授也表示,他一直堅信科技創新的能力是中華民國與其他國家競爭的最大優勢,因為中華民國現在已有很好的基礎,而且擁有高素質的人力。副總統則指出,我國正積極發展台灣成為科技島,雖然過去我國中小企業投注於研發的經費,與大企業相比,相對較少,但近年來已有改善,不僅政府正推動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產業升級,而且政府在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已設立三十六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協助中小企業作好研究發展,未來更將充份利用科技人才、專長、儀器設備等資料建檔,以供查詢。並運用該整合中心之人才,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生產合理化及開發新產品。
當波特教授詢及台灣在經濟發展之後的下一階段發展目標時,副總統明確指出,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以及推動政府再造、提升政府效能,是今後中華民國持續不斷的努力目標,而這些做為,都是要提升中華民國的國家競爭力,「這些施政,也完全符合波特教授一貫提倡的理念」。
波特教授是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丙坤及副主任委員薛琦陪同,到總統府晉見連副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