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4月18日
副總統參加國際扶輪社三五二O地區年會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面對日益競爭的國際環境,國內中小企業今後應朝向「國際化」、「科技化」及「效率化」三個方向發展,也就是:要加速培養中小企業國際化實力;要強化中小企業的升級速度;要善用資訊科技來提高效率。
副總統是中午應邀前往台北圓山飯店,參加國際扶輪社三五二○地區年會,並以「為中小企業加油,為經濟注入活力」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作了上述表示。
由於扶輪社的社員中很多都是中小企業的負責人,因此,副總統就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我國中小企業數十年來奮鬥的歷史,代表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精神;同時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台灣社會的安定,也提供了重大的貢獻,值得大家共同關心。
副總統指出,台灣的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家數高達一百萬家左右,占我國企業家數比重高達百分之九七,目前中小企業一年可以創造六百億美元的出口值,占我國全部企業出口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從而支撐起台灣的經濟成長,也吸納了七二0萬的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七八以上,成為經濟社會的中流砥柱。
副總統表示,台灣中小企業能有如此蓬勃的發展,除了政府的重視與輔導政策外,他覺得有幾項特質很值得我們重視:第一、台灣企業家胼手胝足、努力不懈、開疆拓土的高度興業精神,使我國中小企業生生不息;第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有助於因應景氣的變動;第三,充份發揮專精的特長,在行銷、生產、技術等專業領域上具有利基優勢;第四,我國中小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網路,不但發揮了生產最高的效率,也建構了我國完整的產業分工網路,使得各行各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體系相當完整,達到產業聚合的經濟效果,這也是我國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副總統並分析,中小企業除了在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外,在社會上也有它的貢獻,譬如:
--創造均富的社會:台灣中小企業的資本來源是多元化的,中小企業的成員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他們往往是基於個人自主的判斷和自發的努力獲得成就。這無疑是台灣社會能接近均富的主要原因。
--形成台灣經濟、社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小企業不同於大地主或大企業集團,他們是伴隨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新興階層。因此,中小企業沒有太多的依恃,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競爭下不被淘汰,發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時也促進社會的進步。
--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中流砥柱:中小企業的成員可說是台灣「中產階層」的主要構成部份,更由於在數量上佔整個社會相當大的比例,無形中就整個社會財富和資源作了較為平均的分布,而此種量的平均,自然促進質的穩定,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中流砥柱。
副總統強調,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磐石,因此,維護與壯大中小企業一直是他本人經濟政策的重點。從服務青輔會期間開始,他就全力推動青年創業,提高創業貸款,舉辦青年創業楷模的選拔,開辦幼獅工業區,協助青年創業。在台灣省政府服務期間,則經常辦理經營管理訓練,培育中小企業發展所需人才,並在各縣市辦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診斷服務,為協助中小企業克服經營困境。八十二年他到行政院服務,更是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作為政策的重點,對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理念,在政策上是以建立中小企業長遠發展的環境為前題,給予中小企業有利的發展機會﹔在作法上,則針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協助解決,做到「廣泛服務」、「重點輔導」。
不過,副總統也表示,中小企業今天所面臨的,又是一個新的國際政經情勢。一九九0年代以來,經濟自由化與資訊革命的風潮主導全球經貿局勢的變化,兩股力量交互影響,全球商品、資金、技術、資源都逐漸突破國界、快速流通,世界經濟已漸邁向全球化的時代。影響所及,企業經營也面臨結構性的轉變。在這個趨勢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企業在「世界觀」的經營策略下,在全球各地尋求利基,提高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突破市場進入障礙。另一方面,企業本身則追求塑身再造,結合資訊科技,來提高經營效率。
副總統認為,現在國際間企業經營的主流價值是以「放眼全球」、「面對競爭」為緯,以「企業再造」、「提高效率」為經,開展企業經營的格局。因此,追求永續經營的企業,必須能面對全球的競爭。
副總統回憶幾年前國際競爭力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應邀來訪時曾向他表示,政府本身並不能幫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它的效果在強化產業的競爭優勢。因此他本人也曾思索,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人力、財力有限,較不易承受景氣變動的衝擊,在自由化、國際化的經營環境下,也面臨新的挑戰。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應該針對國際企業發展環境及變化趨勢,積極建構一個更安定的環境、提供充分的資訊及資金的奧援,朝向「國際化」、「科技化」及「效率化」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要加速培養中小企業國際化實力,希望能鎖定國內資訊、電子、生物科技、通訊、網路等技術變動快速,並有國際化特質的產業,協助這類的中小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實力。個人認為應該由政府協助中小企業來建立一套資源蒐集的系統或檔案,隨時保持更新及聯繫。例如在國際行銷方面,除了中小企業本身所建構的資源外,政府方面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貿易局及投資處等,都可提供許多輔導措施,這些措施涵蓋財務融通、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研究發展及市場行銷等等,對提升企業體質,實際進行拓銷也都有很大的助益。
第二、要強化中小企業的升級速度。政府對於在國內逐漸失去比較利益或競爭優勢的產品,應該藉著注入高科技成份,使產品再生。為了協助國內中小企業開發新的產品及新的技術,來提高附加價值,應該強化研發體系,建構產業技術發展的環境。副總統並認為,產業升級應從科技的引進移轉與運用來創新產品、改善品質;從資本籌措的合理化與大眾化來降低成本,擴大經營規模,並從決策加速、資訊加速、物流加速等的結合來創造「高速企業」,亦即朝向「技術」、「資本」、「速度」升級的方向發展。
第三、要善用資訊科技來提高效率。過去中小企業在產業網路上的蓬勃發展,不但彼此交換資訊,對於產業接單、生產、供料、行銷等方面的相互支援,亦發揮了最有效的產業分工機能。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對於上述企業間相互資源及訊息的交換更為快速。網際網路改變了企業在資訊取得及行銷成本上空間的限制,對於全球資訊取得成本大為降低,此有利中小企業全方位出擊,但另一方面也由於區域網路的流行,降低大企業內部溝通的成本,有效克服過去大企業因規模過大、在決策及因應方面缺乏彈性的劣勢。
針對此一趨勢,副總統指出,今後中小企業政策應加速網路產業發展環境。他本人在行政院服務期間,創備了一個適合網路產業發展的環境,曾積極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加速網路光纖化的發展。面臨著未來決策加速、資訊加速、物流加速所產生的「高速企業」趨勢,中小企業必須在「速度」上力求升級。未來必須繼續提升工、商業自動化層級,朝加值型網路及數位自動化控制系統方向發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最後,副總統期勉中小企業繼續秉持「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踏實精神,一步一步地調整發展,來創造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