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8年03月13日
副總統在國際扶輪社第十五屆地區年會上作專題演講
連副總統今天在國際扶輪社第十五屆地區年會上作專題演講時,期許國內的中小企業,體認國際之間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加速邁向國際化;面對網際網路社會的來臨,朝向資訊化、網路化;持續產業升級,增強企業競爭的優勢。
國際扶輪社第十五屆地區年會下午在台南縣舉行,有來自雲、嘉、南及澎湖地區的一千七百多位社友參加。
副總統在專題演講中,也特別提到台灣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四項特質:高度的企業家興業精神;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能發揮專精的利基優勢;具有完整的產業網路,使產業發揮聚合效果。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國際扶輪社是一個國際知名的公益團體,創辦人Paul Harris先生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夠結合企業界的人士,對社會中較為弱勢的人,以服務的方式來加以幫助。現在這個理念已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認同,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國際扶輪社在一百五十八個國家及地區中,已經有二萬九千多個分社,擁有一百二十多萬名社友,遍佈全球,繼續地默默在為人群服務,本人深感敬佩。
今天大會希望本人作一個專題講演,經過思考以後,由於在座的各位多數都是從事中小企業,因此想就個人對中小企業的一些看法就教各位。
中小企業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受到重視,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有特殊表現。台灣的中小企業,除了家數眾多、產值、附加價值以及在就業上的貢獻外,尤其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可以說是台灣經濟成長重要動力的來源。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雖然隨著經濟發展,面臨了調整與衝擊,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卻顯著存在:
--中小企業的家數高達一百萬家左右,佔我國企業的比重高達97.8%。
--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接近720萬人,佔全國就業人數78.43%。
--中小企業的銷售額,民國八十六年高達六兆八千餘億新台幣,佔全國企業銷售額的比重為32.11%,出口值亦高達六百億美元,佔全部企業出口值百分之五十左右。
台灣中小企業何以有如此蓬勃的發展,除了政府的重視與輔導政策外,我覺得有幾項特質很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高度的企業家興業精神:企業家的勤勞奮發、努力不懈、打拚到底的精神,是中國人傳統的美德。為了經營事業,每日工作時間都較他國企業家漫長;為了拓展市場,多能不辭辛勞--我常常回憶早年許多朋友在海外以手提箱招攬客戶的情景,縱使遭遇挫折或失敗,亦能再接再厲,屢仆屢起重建企業。由於企業家興業精神的發揚,使我國中小企業生生不息。
第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中小企業已經習慣在不斷的挑戰中,學習並累積對環境的應變能力,許多中小企業在海外發展成功的事例,證明了中小企業決策過程迅速使資源運用效率提高,因應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很快。在訂單的接取及產能的調整等方面顯露高度彈性,有助於因應景氣的變動。
第三、能發揮專精的利基優勢:中小企業高度的學習能力,運用日益進步的技術能力與熟練的管理技能,充份發揮專精的特長,在行銷、生產、技術等專業領域上具有利基優勢。
第四、許多外國朋友也告訴我,我國中小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網路,使產業聚合效果(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發揮得淋漓盡致,給大家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國完整的原物料暨零件供應廠商,構成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體系,以特有產業聚合連結成產銷合作通路,也是我國產業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環顧世界許多國家因急於現代化,往往採取錯誤的政策,在經濟發展的早期倉促選擇大規模企業經營策略,以致於整個社會的所得分配極不平均。相對地,政府所採取的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不但促成生產資源(尤其是勞動力)的有效利用,更由於低收入家庭有許多創業的機會,造成今日我國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效果。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我們要全力加以維護與發展。為了重視並協助中小企業發展,本人在行政院院長任內,也作過多項努力,諸如促成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之設立,推動辦理各項中小企業升級貸款、發展基金專案貸款及紮根貸款,並由發展基金參與台灣育成及華陽兩家中小企業開發公司之股本投資,透過這兩家中小企業開發公司投資具有潛力之中小企業。增撥資金捐助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證,以扶助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將「經濟部中區聯合服務中心」及「經濟部南區聯合服務中心」之功能擴大,責成相關單位人員進駐,建構完整之中小企業服務網,以確實協助各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並力求達到便民、利民之目的。同時,協助中小企參與公共工程及採購,以及積極堆動國營事業釋出土地,協助中小企業取得所需用地。推行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制度,以擴大服務各地區中小企業。
最近行政院為減緩亞洲金融風暴及部份企業財務危機對國內經濟之衝擊,協助中小企業渡過不景氣之難關,也公布「強化經濟體質方案」,增加更多資源來輔導中小企業,五年內將增加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捐助一百億元。其中八十九年度先核撥五十億元,並將承保倍數由原來十倍放大為十二·五倍,併同基金淨值可擴大信保能量達二千九百億元;由經建會中長期資金繼續提撥三百億元辦理中小企業紮根專案貸款第三期;由工研院設立「中小企業研發諮詢顧問輔導中心」;充分利用各大專院校資源,建立區域科技資源整合中心;編列預算購買工業區土地,再出租予中小企業建廠使用;以及強化中小企業投資障礙申訴窗口等各項措施,以協助中小企業強化企業體質。
同時,經濟部更成立了經營管理、技術升級、商圈更新再造、外銷服務、Y2K等五大服務團,更可針對中小企業問題及改善體質之需要,主動提供各項服務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面對未來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政府與企業對中小企業應採取下列作為:
第一、體認國際之間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因此中小企業的經營應加速邁向國際化:中小企業應該由政府協助來建立一套資源蒐集的系統或檔案,隨時保持更新及聯繫。例如在國際行銷方面,除了中小企業本身所建構的資源外,政府方面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貿易局及投資處等,都可提供許多輔導措施,這些措施涵蓋財務融通、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研究發展及市場行銷等等,對提升企業體質,實際進行拓銷也都有很大的助益。此外,業者也應爭取外國買主、派員蒐集提供資訊、組團參加國外展覽,逐步走入國際市場,並開拓具潛力的新興市場。
第二,面對網際網路社會的來臨,企業的經營應朝向資訊化網路化:回顧工業發展演變的歷程,我們深深感覺到人類已從工業化社會進入資訊化的社會,並正以快速的步伐邁向網際網路的社會,面臨此一新的變革,不僅影響生產體系,而且大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從前企業的經營都學習「日本第一」,但為何最近幾年日本企業一蹶不振,而美國企業仍然欣欣向榮?根據諸多研究發現,日本生產力在這段期間雖有提升,但比不上美國的快速,因為美國在這幾年因其資訊技術力遠超過日本,並創造了更多機會。因為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會觸發新需要、新交易、新溝通和新知識,促而產生所謂「延伸需要」及「延伸企業」。
個人在行政院服務期間,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規畫中也將建構資訊化社錢列為施政重點,舉凡建構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NII)、建立資料庫與國際網路聯結、推動行政流程制式化、推動資訊教育、以及加速網路光纖化等,均列為努力目標。
政府應繼續運用各種力量協助小企業進行研究發展。首先,目前政府在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已設立三十六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協助中小企業作好研究發展,未來更將充份利用科技人才、專長、儀器設備等資料建檔,以供查詢。並運用該整合中心之人才,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生產合理化及開發新產品。
再者,由工研院設立「中小企業研發諮詢顧問輔導中心」,充分掌握技術資訊網路,運用相關機構技術人員及設備,協助中小企業加速研發新產品。本人呼籲這些工作應該予以加強。
第三、持續產業升級,增強企業競爭的優勢。過去的經驗中,我們清楚看到產業升級是經濟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尤其在今日面臨國際激烈的競爭,加速產業升級更是刻不容緩。個人認為產業升級應從科技的引進移轉與運用來創新產品、改善品質;從資本籌措的合理化與大眾化來降低成本,擴大經營規模,並從決策加速、資訊加速、物流加速等的結合來創造「高速企業」,亦即朝向「技術」、「資本」、「速度」升級的方向發展。
為促進技術升級,經濟部已經成立「協助製造業技術升級服務團」,輔導對象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業者如有企業升級、研究發展等問題,都可透過該團獲得必要的協助。
為促進資本升級,可從幾個管道來思考,其一就是創業投資公司的設立,此一設計係針對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資金的籌措需要,它結合國外先進科技的引進,經營者的管理以及策略性工業的低利融資,使新興科技事業發展初期可以獲得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有助產業的升級;另一管道則可透過公司股票上櫃或上市的途徑來籌集企業發展所需資金,此不僅有助企業規模的成長壯大,亦可經由社會大眾的監督,使企業財務透明化,邁向更合理的經營。
為促進速度升級,個人特別強調企業加速轉型的重要性,因為新的經營理念,已不再強調「時間即金錢」,而更重視「時間即生命」的觀念,亦即決策加速、資訊流通加速、新產品加速以及物流加速,均為企業經營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灣的未來發展的前景決定於經濟,因為經濟繁榮,社會就能安定,國家就能進步,而中小企業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希望企業與政府攜手合作,經由上述的努力,來提升中小企業競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