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8年01月04日
副總統參加「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政經發展」國際研討會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優質民主」、「成熟經濟」、與「關懷社會」這三個願景的實現,才是真正的台灣經驗,也是中國未來的道路。
  副總統也表示,中國百年來的夢,在台灣已漸漸成型,而且內涵更為豐富,基礎更為堅實,如果我們社會能夠成功地轉型,超越自己,超越物質生活的概念,進而造就了人民生活安全的確保、造就了環境品質的確保與提升、造就了溫暖社會的建立,這個社會會是人民安居樂業、子子孫孫願意在此生根立命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除了繼續追求成為經濟上的先進國家以外,也會成為生活品質上的先進國家。
  副總統是上午應邀赴國立政治大學,於該校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舉辦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政經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的演講主題為「願景與承諾-優質民主、成熟經濟、與關懷社會」,其內容如下:
  中華民國在過去四十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兩方面,先後被國際稱為兩大典範。這一段的發展過程,本人因為親眼目睹、親身參與許許多多巨大的變化,心中自有特別的感受。尤其是此時此刻,站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交會點,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雖然艱難,但也有收穫,我們可以說:
  在經濟發展方面,
  -經濟快速成長,但沒有擴大貧富差距;
  -產業不斷升級,但中小企業仍為發展的主力;
  -市場機能增加,但政府仍善盡職能。
  在民主化的道路上,
  -有過激情,但沒有失序;
  -有過抗拒,但仍勇往直前;
  -有過衝突,但也能妥協。這也是我們被稱為「寧靜革命」的原因。
  當然,我們還有不足的地方,展望未來,我們有願景,我們也立下承諾,不達目標,絕不終止。
  關於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學術界的討論已經是汗牛充棟,本人不必在此多所贅述。但本人要特別強調兩點:第一,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與民主化,雖然學術界稱之為典範,但是這兩個典範的內涵卻是不斷地在變化,因為不論是經濟發展與民主化,我們僅達成了一些階段性的目標,距離我們的理想還有一些距離。第二,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談政經趨勢,不能忽略了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這是一個有待我們建立的新典範。本人認為,這三個典範的完成,才是真正的台灣經驗,也是中國未來的道路。這三個典範的完成,其實就是我們願景的實現,這些願景,我認為可以用優質民主、成熟經濟、與關懷社會這三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來包括。
  民主,是中國人從十九世紀就開始構築的夢想,是累積了多少慘痛的教訓才體悟的真理。過去十年來,我們以驚人的步伐實現了中國人百年的夢想,一波波的改革與開放,像報禁、黨禁的解除、國會的全面改選、傳播媒介的鬆綁、憲法的修定等等,浩浩蕩蕩的展開。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政治的大轉型更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我們是從將近五十年的基層地方自治歷程中逐漸累積經驗,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進。
  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雖然是民主化的象徵,但民主化並不以總統直接選舉為終點,我們也不以此為滿足。近幾年來,國會議事效率低落,議事過程充滿肢體動作;政治人物討好的人多,求好的人少;民粹的文化在抬頭,制度的尊嚴被忽視;政黨之間的良性互動,尚未建立,影響議事運作;基層選舉惡質的現象仍然存在;當然,政府的效能也仍未能完全符合人民的期望。
  為儘速縮短、甚至迎頭趕上歐美先進國家,我們必須致力於建立一個優質的民主政治。我們認為,一個能夠充分反映民意的民主制度,一個重視政治道德的民主文化,一個高效能的民主政府,以及一個能夠促進新興人權的民主體制,才是我們心中優質的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民意政治,不是民粹政治。民粹是以激情的民意來凌駕制度,民主是以制度來反映民意。在我國民主化之後,人民參與政治意願大幅提高,如何讓各種民意反映到制度之中,進而形成政策,是我們必須走的方向。未來,我們有必要檢討目前的選舉制度,尤其是立法委員的選舉,是否應從複數選區走向單一選區,從一票制走向兩票制度。
  民主政治如果缺少了政治道德,我們就會看到許多挑起省籍對立的政治人物,看到以抹黑來取勝的政客,看到黑金勢力以選舉來漂白的現象,以及紅包文化的盛行。這些現象,必須早日清除,否則將侵蝕我們民主政治的根基。為建立具有道德內涵的民主政體,我們不僅要健全陽光法案,讓政策透明化、公開化,更必須改變現有的選舉制度,讓黑金勢力無法利用選舉來漂白。
  民主政治固然能落實主權在民的理想,讓民眾透過政治參與影響政治結構與政府政策,但是由於民眾積極參與的結果,政府在面對各種不同團體的壓力下,往往不易儘速有效的針對問題,提出最適解決方案。換言之,在政治民主化之後,政府更重要的是應如何大幅提升其效率與能力。政府目前已在進行政府再造,增加機關在組織調整與用人方面的彈性,學習企業運作的靈活性。未來政府應儘速釐清中央與地方之權力關係,一方面強化二者間的協議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化解彼此有關事權爭議的機制,加強大法官會議審查地方自治爭端的功能。當然,目前的行政區劃是否合理,也應一併列入政府再造的重要工作。
  人權,也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一項價值。本人認為,人民基本權利保障的成效,可以作為判斷該國法政文明的指標。但人權的內涵是隨著科技與社會的演變而增加內容。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我國人民已享有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遷徙自由的保障,但從積極面來看,未來,我們應將環境權的實踐、人身安全的保障、兩性平權、兒童權利的重視、外籍人士權利的重視、弱勢族群的照顧、以及人民工作權機會的促進,作為政府促進人權工作的重點。
  其次,在經濟發展方面,現在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已達到一萬三千美元,資訊產業的產值居世界第三位,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一九九八年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我國「國內經濟實力」的世界排名由上(一九九七)年之第十七位升至第八位。在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八年間,我國的競爭力總排名雖有起伏,但經濟實力一項始終維持在第十名左右(一九九七年降至十七名為唯一的例外)。我們也了解,現在的實力並不保證未來的成功,因為貿易全面自由化後,國際的競爭是愈來愈激烈,各種風暴的考驗,也是非常嚴厲。在這一次的金融風暴中,許多國家像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俄羅斯、與我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也考驗出許多國家經濟體質的強弱。在這一波風暴中,我國受傷較輕,但也難免被波及,我們實在要提高警覺,審慎因應。同時我們更要瞭解,風暴雖總會過去,但競爭將不會停止。面對新一波的競賽,我們在經濟發展上必須掌握幾個原則,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
(一)自由化與紀律化同步進行
  我們從全球的發展趨勢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全球貿易量的成長遠高於各國平均經濟成長,這表示全球正在朝向一個分工愈來愈細的體系發展。但是要維持有效率的分工,也必須同時維護一個自由開放的競爭性市場,所以自由化的基本方向不應該改變。目前政府努力地在推動自由化,打算在貿易、投資、金融市場、運輸市場、通信市場和專業人員進出各層面陸續作進一步的鬆綁,這個方向是絕對正確的,不能因這一波的金融風暴而有所遲疑。
  當然,我們也要吸取金融風暴的教訓,在自由化的同時,不能忽略了紀律化。所謂紀律化,我們要有新的觀念與作法。紀律化不是政府事事都要管,事事都要審核,綁手綁腳,而是政府應當要求民間部門本身建立風險控管的制度。例如以金融業來說,政府不可能事事深入、事事躬親,最重要的是要求金融機構本身建立內部控管和新商品審核的程序,將這個程序透明化,而後監督其管理者依循此程序確實在做。如果這種觀念能夠建立,而且能夠普及,紀律化將更容易達成,自由化的腳步就可以更快。
(二)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經濟成長
  科技發展是現代文明進步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近年來資訊革命的飛躍發展,電腦與通訊快速結合,國際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全球已邁入資訊化時代。可以預見,資訊、電子、航太等高科技工業,將成為新世紀產業發展的主流;科技創新亦將成為決定各國國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隨著國際綠色環保革命的快速開展,亟需科技研發的支援,益發凸顯技術創新的重要。
  近年來我國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八十六年技術密集工業產品占整體製造業的比重已增至三九.○%,顯示高科技工業已成為帶動我國工業發展的火車頭。惟目前我國若干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技術與零組件,仍多依賴進口供應;另在通訊、環保及生物科技產業方面,我國現有技術能力依然不足,顯示我國現階段科技研發能力仍待提升。因此,我們應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促使高科技工業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三)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的經濟成長
  半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不幸地也帶來了環境過度的負荷與生態的遭到破壞。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已共同體認到環保之重要。面對國際上對環保規範之推動,以及環保議題成為工業國家貿易談判的籌碼,生產技術的淨化,已成為我們必須恪遵的步驟。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也必須要主動積極地因應此一發展趨勢。
  為了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未來我們將以事前的規劃預防來避免事後整治補救,尤其是政府機關在推動國家建設時,必須進行國土規劃、環境影響評估、健康風險評估、資源循環再利用之規劃等,以保護環境,降低環境負荷,減少公害糾紛發生。此外,政府亦應擴大採用市場經濟誘因機制,來提高我們環境的品質。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以「綠色國民所得帳」(綠色GNP)的方式來衡量國家社會經濟的實質進步。由於傳統的國民所得帳沒有將環境污染及資源的消耗納入計算,造成如污染越大則GNP越大(因把污染防治及災後重建等費用納入計算)的矛盾,為落實憲法的「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基本國策,政府將先試編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以衡量國家的社會經濟的實質進步,並在各國對計算方法達成共識後,與先進國家同步正式編製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
  除了優質民主、成熟經濟之外,我們二十一世紀的重點應是建立一個關懷的社會。本人曾多次提及「關懷的社會」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自然的關懷,第二個層面是人文的關懷。自然的關懷,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育、也包括生活環境的規劃。
  我現在強調的是人文的關懷。每一個社會都難免有不幸的事件,有不幸的人。沒有一個社會是沒有缺口的;但我相信,除了政府的責任外,每一個人的關懷才是彌補社會缺口最好的良方,也是達成社會正義最溫馨的手段。
  人文關懷有三項重要的內涵,一是保障生活安全、一是促進弱勢權益、一是提升教育文化,它的目的是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降低社會的暴戾之氣,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新的社會主流價值-關懷生命、尊重他人、以及自律與互助的精神。
  生活安全,這是人民最基本的權利。隨著社會日趨複雜,威脅生活安全的因素也愈多,它不只是社會治安、公共安全、也包括了交通安全、幼童上下學安全、公共衛生方面的安全、免除傳染病威脅的安全、以及職業上免受傷害的安全與保障。只有生活安全,生活才能安心,社會才能祥和。
  在促進弱勢權益方面,社會中有一些人因為能力、機會、資源分配的不平均,因此其權益往往得到相對較少的保障,例如年老的人、身殘的人、婦女及幼兒、原住民等值得特殊關心的人。這些人也都是我們社會中構成的一分子,我們不僅不能忽視他們,更應該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採取具體行動,需要照顧的要給予完善的照顧,需要機會的要給他們機會,需要補助的要給他們補助。
  在提升教育文化水準方面,不僅要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國民,並且要在本土養分的滋潤與國際文化的激盪下,推動我們的文化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同時要讓優美精緻的文化往下紮根,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這些工作,政府固然責無旁貸,但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社會各界可以採用這樣的觀念,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會獲得更完滿的解決。我們的社會將不止在物質上有富裕的生活,也會是一個安全、乾淨而溫暖的大家庭。於是整個社會就更進步了,超越了過去的水準,邁入新的境界。
  最近有一份民意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七成的受訪者曾經捐款給公益團體,有五成的受訪者願意參加志願服務。這個數據顯示,民眾不再只是關心個人的生活,開始關心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可以說,關懷社會的種子已普遍灑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事實。
  如果我們社會能夠成功地轉型,超越自己,超越物質生活的概念,進而造就了人民生活安全的確保、造就了環境品質的確保與提升、造就了溫暖社會的建立,這個社會會是人民安居樂業、子子孫孫願意在此生根立命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除了繼續追求成為經濟上的先進國家以外,也會成為生活品質上的先進國家。從這裡,我們也了解到,優質民主、成熟經濟、與關懷社會是三位一體的,彼此缺一不可。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中國百年來的夢,在台灣已漸漸成型,而且內涵更為豐富,基礎更為堅實,如果要說這是三個典範,不如說是一個典範,一個現代化的典範。今天,我們很幸運,有前人的耕耘播種,才有今日的成就,同樣地,我們也要面對我們後代的子孫,許下對願景的承諾,讓我們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