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7年11月18日
副總統蒞臨第五屆全國經營者大會
  連副總統今天下午在第五屆全國經營者大會中,以「建構一個更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承諾」為題,應邀致詞。
  副總統特別指出,台灣的優勢就在於經濟優勢,他並針對經濟與非經濟制限因素,配合國際局勢的發展,提出八項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策略,包括:一、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前提下,維持經濟適度成長;二、秉持自由化、國際化原則,穩定金融及物價;三、健全財政,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促進租稅公平;四、在財務健全的前提下,循序推動社會福利政策;五、因應國際貿易組織及國際環保規範,調整產業結構及能源政策;六、加強基礎建設,奠定經濟發展基礎;七、排除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不利衝擊;八、在雙贏策略下,推動兩岸經貿發展。副總統認為,面對激烈的國際競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副總統也闡釋了政府在經濟決策過程中所把握的四個重要理念,分別是:一、尊重市場機能;二、追求永續發展;三、重視技術創新;四、提升政府效能。
  不過副總統特別強調,經濟成長的最終目的是在提升國民的生活福祉,因此,除了「成長的經濟」,我們還需要有一個「關懷的社會」,包括對自然的關懷與對人文的關懷。他認為,「成長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關係,就是永續發展的真正意義,也是我們應全力推動的工作。
  副總統同時回顧了他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推動的六項重要財經措施,包括:一、實施「振興經濟方案」;二、推動「十二項建設」;三、規劃並執行「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四、修訂完成「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五、提升「國家競爭力」;六、實施「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
  最後,副總統指出,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充滿高度挑戰的競爭時代,也將是一個充滿無窮希望的世紀。他時時思考,走過二十世紀辛苦歲月的這一代人,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我們經濟上所遭遇的問題,要以什麼資產來傳承給下一代,副總統認為,或許最好的答案正就是:建構一個更開放的多元社會與自由的經濟體系。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本人很高興能夠應邀來參加第五屆的全國經營者大會,與全國企業界的菁英代表共聚一堂,一起來關心台灣未來經濟的走向。在座各位均是實戰成功的企業家,也都是台灣經驗的代表,面對快速而動盪的國際經濟競爭,心中不能不思考,台灣的優勢在那裡,我們經濟未來要走向何處。這也是本人常常在思考的問題,因此,今天本人願以「建構一個更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承諾」為題,提出個人的一些想法,就教於各位。
壹、「台灣優勢」就是「經濟優勢」
  二十世紀末葉對人類最大鼓舞的歷史事件,就是蘇聯的解體。它證明了:再多的核彈也無法挽救虛弱的經濟。真正能反應國力的不是武力,而是經濟實力。當國力不再與軍力劃上等號時,當國家發展與經濟實力互為表裡時,這樣的覺醒與認知,最能符合我們中華民國的比較利益,因為台灣的優勢就在於經濟優勢。
  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最近一年多來,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與擴散,不僅對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經濟造成重大傷害,東北亞的韓國、日本也無法倖免。接著俄羅斯經濟的動盪不安,以及拉丁美洲股、匯市的重挫,更令人對未來的世界經濟感到憂心,有人甚至稱此為「世紀末的詛咒」。
  在這股金融風暴下,我國經濟雖也受到波及,但影響相對輕微。對於我國為何能在這一波經濟風暴中受創較輕,各界看法不一。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為堅強的經濟基本面,包括外債少、貿易出超、外匯存底豐裕、銀行體系較為健全、有眾多靈活性高的中小企業、經濟結構本身堅實等因素。這些因素,在座各位都有很大的貢獻。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除了持續推廣進步的基本理念之外,我們又必須釐訂跨世紀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貳、基本的經濟理念
  英國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言:「理念可以改變歷史」。推動進步的理念是現代政府的責任,在經濟決策過程中,我們所把握的重要理念有四:
 一、尊重市場機能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以及亞太經合會有關自由化的決議,象徵「無疆域」的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唯有市場機能健全的國家,才能透過價格機能的運作,導引國內外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因此,修訂不合時宜的法規制度,維護市場機能的順暢運作,建構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是政府不可鬆懈的職責。
 二、追求永續發展
  半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不幸地也帶來了環境過度的負荷與生態的遭到破壞。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已共同體認到環保之重要。
  但是本人要進一步指出,「永續發展」要以經濟成長、社會文化及環境生態等三方面,綜合加以考量。最近本人特別推動「國民生活福祉」的理念,它包括了「成長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二個部份。一個國家要提高所得與促進投資,必須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的最終目的是在提升國民的生活福祉,因此,除了「成長的經濟」,我們還需要有一個「關懷的社會」,包括對自然的關懷與對人文的關懷。本人認為,「成長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關係,就是永續發展的真正意義,也是我們應全力推動的工作。
 三、重視技術創新
  科技發展是現代文明進步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近年來資訊革命的飛躍發展,電腦與通訊快速結合,國際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全球已邁入資訊化時代。可以預見,科技創新亦將成為決定各國國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我國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八十六年技術密集工業產品占整體製造業的比重已增至三九.○%,但不可諱言的,我國若干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技術與零組件,仍多依賴進口供應;另在通訊、環保及生物科技產業方面,我國現有技術能力依然不足。因此,我們應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促使高科技工業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四、提升政府效能
  美國的著名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常常大聲疾呼:「我們這一代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使政府部門能以企業經營的精神重新再現。」
  近年來隨著市場運作力量的明顯擴大,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的能力逐漸減弱,但是在自由化過程中維持市場公平競爭的角色卻更形重要,凸顯政府角色調整與效率提升的迫切性。我們政府自八十二年推動行政革新以來,效能已逐年提高,但與一些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待改進。這也就是為什麼本人一再呼籲:「提升政府效率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
參、近六年來重要財經施政
  本人在行政院服務近五年期間,時時以促進經濟成長,及推動經濟建設為首要施政;也積極策劃跨世紀的發展藍圖。現在容許我對過去若干財經措施作一些回顧:
 一、實施「振興經濟方案」
  我們當時從經濟體系的供給面突破,克服土地、人力、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瓶頸。結果,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由八十年的三.五%,增加至八十六年的一八.三%。
 二、推動「十二項建設」
  截至八十六年底,三八個子計畫中,已完成三個,其餘三五個子項,進度超前及正常者有二八項。
 三、規劃並執行「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
  一方面進行總體經濟的調整,一方面發展六種特定功能的專業營運中心。為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與科技化的基礎。
 四、修訂完成「國土綜合開發計畫」
  以民國一○○年為目標年,達成「維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活環境、建設生產環境」三大目標,澈底改善「家庭小康,社會大貧」的畸型現象。
 五、提升「國家競爭力」
  面對國際的競爭,本人提出「攀登全球競爭力巔峰」的構想與目標,並在行政院內設立「提升國家競爭力行動小組」,由本人擔任總召集人。根據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我國在一九九六年的競爭力總排名為二十三名,一九九七年則上升至第十六名,另據WEF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排名則由第八位升至第六位,顯示各部會的努力成果已立即顯現。
 六、實施「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
  揭示「提升國家競爭力、增進國民生活品質、促進永續發展,成為現代化已開發國家」的總目標,擘劃國家未來發展藍圖。
肆、未來發展方向與策略
  過去台灣經濟曾在「前有勁敵,後有追兵」的情勢下,突破「夾殺」,創造了經濟奇蹟;今後在全球自由化體系下,台灣經濟則要在「前後左右均是勁敵」的「圍攻」下再創高峰。
  面對這樣激烈的國際競賽,個人認為,我們必須以前述四項理念為基礎,針對經濟與非經濟制限因素,配合國際局勢的發展,提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一、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前提下,維持經濟適度成長
  為建構自由開放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們將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充分運用民間資源與活力,使其扮演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角色,維持經濟成長。依據「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的規劃,各項重要總體經濟目標訂定如下:
  (一)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五年經濟成長率平均為六.五%。
  (二)九十五年每人GNP將突破三萬美元之門檻,相當於日本一九九二、一九
九三年之水準。
  (三)九十五年失業率以不超過二.八%為努力目標。
 二、秉持自由化、國際化原則,穩定金融及物價
  為配合全球化的世界趨勢,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實現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目標,加速鬆綁貿易、投資、金融、運輸、通信等各層面的法規,擴大市場機能的運作,維持國內金融及物價的穩定。
  我們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另一方面要強化金融制度化、紀律化,檢討、修訂重要法規,改進金檢制度,強化金融監理效能,並建立信用評等制度,公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促進金融穩定發展。
  在穩定物價方面,我們應透過國內貨幣市場的健全發展、關稅的降低、服務業自由化的落實以及市場自由競爭的促進,維持國內物價的穩定。
 三、健全財政,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促進租稅公平
  穩健的財政為政府施政及經濟長期穩定成長的基礎,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我們要推動下列工作,達到「支出適度化、收支相對化、債務限制化、建設民參化」的目標:
  (一)繼續推動無障礙、低稅負的租稅環境,並擴大稅基,經由「兩稅合一」政
策的實施,降低稅率。
  (二)強化政府資金管理,落實「零基預算」,建立「由上而下」的預算籌編方
式。
  (三)控制公共支出成長規模,各級政府公共支出合計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控
制在三O%以下,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四)針對各級政府新增支出項目,應規劃相對財源以為支應,避免加重財政負
擔。
 四、在財務健全的前提下,循序推動社會福利政策
  為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應我國人口結構的急劇變遷,以及避免歐美社會所犯的錯誤,我們將充分整合社會福利資源,建立以民眾需求為依歸、主動為民服務的社會福利體系,並以社會保險年金給付方式,全面實施國民年金制度。更重要的是,整合各類福利服務資訊網路,落實社區發展、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並結合民間團體落實公設民營的服務制度,促使社會服務社區化。
 五、因應國際貿易組織及國際環保規範,調整產業結構及能源政策
  為因應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方案以及「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後續發展,首先我們要建立綠色GNP國民所得帳,將資源損耗及環境污染成本納入國民所得帳,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其次,我們應加強環保科技之研發,提升環保科技水準,並積極加強國際環保合作,落實環保技術本土化與國際化。
  在能源供給與需求方面,我們應儘量利用經濟工具調整能源供給結構,透過市場機制的運行,鼓勵新能源的開發與低碳能源的使用,並將產業導向高附加價值、低耗能的方向發展。
 六、加強基礎建設,奠定經濟發展基礎
  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們將致力克服土地取得困難、公共工程發包不順、行政作業緩慢等各項瓶頸,加速推動公共工程建設。尤其要鼓勵民間參與,以興建-營運-移轉(BOT)、興建-擁有-營運(BOO)、土地證券化、輸出入融資及土地聯合開發等多元方式,提升公共建設的質與量。
 七、排除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不利衝擊
  針對當前國內投資環境面臨的諸多經濟及非經濟因素之干擾,我們除將致力排除市場、勞工、土地、資金等經濟面因素的投資障礙外,並將從制度面及法律面著手,解決行政效率低落、公權力不彰、法令不合時宜等非經濟因素投資障礙,全面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八、在雙贏策略下,推動兩岸經貿發展
  兩岸關係的穩健發展,攸關我國經濟社會的安定,甚至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為發揮兩岸互補互利的雙贏效益,未來我們仍將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則,在和平、善意、保障的環境下,循序推展兩岸交流與合作。
伍、自由開放是傳承的最好資產
  本人今天的講話,也許跟諸位的期望有些不同。但是本人要鄭重指出,經濟的景氣本來就有起伏,政府適時採取對策,自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堅定正確的發展方向。本人在行政院服務期間,曾邀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來訪問,根據他當時對我的說明,美國至今仍是全球競爭力最高的國家,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社會與自由的經濟體系。但是我要加以補充說明,「自由」與「開放」不要解讀成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愈是開放與自由的社會,愈有嚴格的競賽規則、社會紀律、公平的法治、以及相互的尊重與容忍。
  自由與開放的一端是鬆綁,釋放各種限制,用以激發人類的創意與實踐;另一端則是規範,確保不會產生亂象。這是我們大家都要深思的問題。
  上面所討論到的基本理念與今後的發展方向與策略,也正是我個人對建構自由開放經濟體系的思考,現在提出來,誠懇地盼望各界提出指正與批評。
  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充滿高度挑戰的競爭時代,也將是一個充滿無窮希望的世紀。當我時時思考,走過二十世紀辛苦歲月的這一代人,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我們經濟上所遭遇的問題,要以什麼來傳承給下一代時,或許最好的答案正就是:建構一個更開放的多元社會與自由的經濟體系。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