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7年11月16日
副總統參加「廿一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會議」開幕典禮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參加「廿一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會議」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立台灣大學主辦「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會議」,本人有機會於開幕典禮中致詞,深感榮幸。
此次會議為台灣大學七十週年校慶之主軸活動,主要目的是在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互相交換學術研究與大學經營理念。如此大家可以彼此吸取經驗並探討在當前全球科技快速發展,政經文教情勢繁複劇變之際,高等教育在新世紀所面臨的新挑戰。藉這個機會,大家也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合作交流關係。我很高與看到今天受邀校長及學者均為來自世界各地最傑出、且在學術上與台灣各大學有傳統交誼的著名大學之教育家。諸位不僅是學術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更是知識創造與傳承過程的靈魂人物。
本人畢業於台灣大學,過去也曾在此任教,深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其不僅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更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一項指標。此次台灣大學能邀集世界各地區著名大學校長來台與國內高等教育家進行學術交流,除了可以提昇我國國際學術地位之外,對我國目前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社區學院之發展及各科技大學之技職教育,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各級教育都作了不少變革,但以大學教育變動的幅度最大。除了學生人數因學校升格連帶而來的擴充及開放私立院校的新設而快速成長外,更因教學師資的顯著成長而提供了公私立大學院校發展的良好條件。
高等教育在台灣其實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轉型期;一方面受了教育財政緊縮的影響,及快速擴充帶來的副作用,一向習於高成長的發展策略必須調節與修正;公、私立院校也開始要學習精打細算,講求成本績效;另一方面,各大學也在調整其行政運作體制,逐步貫徹大學自主的精神。在這過程中,我教育部與各大學院校的關係亦應重新調適,賦予各大學發展教育特色較為寬敞的空間。
有鑒於此,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目前採取「質量並重」的策略,以維持高等教育水準,並配合當前教育改革政策,積極調整城鄉教育資源,並推動大學入學方式多元化、輔導私立院校調整其財務結構、強調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不可分的理念,以及配合大學法的修正,落實大學自主的制度化。
廿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將因傳播與資訊革命帶來嶄新的風貌,大學的行政管理、上課方式與研究合作亦將配合資訊化而有澈底的改變。然而「資訊」、「知識」及「智慧」究屬不同的層次,如何使現代大學生透過現代化教育獲得完整的知識、開闊的視野與學術的素養,允為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同仁應當關注的課題。因為擁有充沛的資訊不見得能融會貫通而成為有用的知識;同樣地,較為博學多聞的知識分子,亦不一定具有較多的人生智慧,這也是今後大學教育在提倡科技發展之餘,必須宏揚人文精神、貫徹人文教育理念的緣故。
當前的社會變遷快速,個人擁有的知能必須不斷更新充實,規劃終身學習社會不僅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亦為世界教育發展勢之所趨,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不僅順應不同年齡層民眾進修的需求,也是我國邁入廿一世紀成為現代化國家應該完成的教育建設。為此,台灣在各大學院校積極推動回流教育,加強安排各項成人及推廣教育活動,俾使我國的社會成為學習社會,每個人都能終身學習,貫徹「人人是學生、處處是教室」之理念。
各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可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之指標,此次會議能促使國內外各著名大學校長及行政負責人有機會共聚一堂,提供高知卓見,交換寶貴經驗,藉由各大學直接的學術交流,除了可以增進彼此間長期之學術合作關係,對各國高等教育學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或將進入另一嶄新的境界。
最後,本人預祝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