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7年11月04日
副總統參加由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時報、遠流出版社主辦的「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國家圖書館,參加由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時報、與遠流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這次由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時報、與遠流出版社共同主辦「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曾要求本人作專題演講,雖然我與諸位相同,都是金庸先生的讀者,對於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以及新聞界上的貢獻,非常敬佩,但是談不上研究,所以不敢擔任。但是這一次金庸小說的研究者共聚一堂,談文說武,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一項「武林大會」,本人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和大家見面,表達祝賀之意。
  武俠小說向來就是中國文學中別具特色的瑰寶,不但歷史悠久,從《史記‧游俠列傳》和唐人傳奇開始,就展現出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無數的讀者,更藉著小說中英風磊落的俠客,傳遞了中華文化中例如忠、孝、仁、義等許多珍貴的情操。據我所知,在海外的華人社會,特別是東南亞地區,武俠小說一直是華僑子弟認識中華文化的津梁。尤其是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更是廣受歡迎,學者稱譽之為「華僑子弟的中華文化教科書」、「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已經成為華人世界中最具魅力的大眾文學。
  金庸先生能夠一手辦報,一手寫小說,可以說是「出入古今,文武全才」,非常難得。更難得的是,不論是報人與俠客的角色,金庸都有超水準的演出,不僅在國內得到肯定,也得到國際的讚譽。金庸的小說在台灣不但擁有廣大的讀者,而且已經堂堂走入我們的生活圈,從電影、電視、漫畫到電腦軟體,從小說出租店、家庭客廳到大學圖書館,觸目皆是。套句武俠小說的術語來形容,金庸的武俠小說,是武壇中的「武林盟主」,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是未來,相信都會風靡世世代代的中華子弟。近來,有三家電視台不約而同地播映了《神鵰俠侶》,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絕不是偶然的。就政治家人物角度而言,「文化」永遠是從政者最首要的關注對象;文化與人心無法分隔,而人心的向善、淨化,則與讀書有關。因此,我們的李總統登輝先生積極倡導「心靈改革」,而本人在行政院長任內,也一直以「營造一個書香的社會」為目標。在我看來,金庸小說的廣受歡迎,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研究的「文化現象」。
  這個「文化現象」,首先當然與金庸先生精湛、高妙的文學藝術造詣有關。青少年喜歡看金庸的小說,因為其中有俠有情,有扣人心弦的情節,有盪氣迴腸的篇章。成年人愛看金庸,除了這些因素之外,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小說中的人情事故,相當程度地反映了人性,也投射了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世界,值得我們深思。像忠肝義膽、剛毅木訥、為國為民的郭靖,像慷慨豪邁、捨己為人,但被貼上標籤的蕭峰,甚至像沽名釣譽、口蜜腹劍、玩弄權術的岳不群,還有很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節,但直到今天,都仍然具有非常活潑的現實意義。
  其次,金庸小說的廣受歡迎,與小說中傳遞的濃厚的傳統中華文化也息息相關。深植於我們心靈中的文化傳統,受到武俠這樣一個富有趣味而生動的題材激盪,究竟可以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因勢利導」,重新發揮力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功利氣息彌漫的現代臺灣社會中,年輕人往往以讀書為不急之務,不過,他們一談到金庸小說就眉飛色舞起來。這樣的現象,當然是由於武俠小說的趣味性衍生的,我們是否可以更進一步,藉「趣味」為開端,導引年輕人開拓心靈視野,更廣泛地去閱讀各類型的書籍,或是透過小說,讓年輕人更進一步地走入歷史之中,認識我們的文化精神?我覺得,武俠小說,包括金庸先生的小說,既然已經成為社會大眾喜愛閱讀的作品,就應該有學者、專家正視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加以研究,挖掘武俠小說之所以吸引讀者的奧秘,探討武俠小說與傳統中華文化的關係,同時,更應該告訴讀者,如何去讀這些小說—讀出趣味、讀出品味,並讀出深度來。據我所知,學界對武俠小說的研究還未真正展開,因此,今天來到這裡參加這樣的一個討論會,心裡非常高興,很希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今天,在座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專長的學者專家,濟濟一堂,針對著這個「文化現象」的主導力量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從文化、歷史、宗教、社會、心理、甚至科技等不同的層面加以研究、探討,相信一定能激盪出各種精闢的論見,足以引領我們朝向一個文化傳承、心靈改革的「書香社會」邁進!在此,本人衷心祝願這次「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