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7年11月01日
副總統出席中國時報主辦的「德國領導人物之經驗及展望二十一世紀之挑戰」演講會
連副總統今天下午出席由中國時報在台北圓山飯店所主辦的「德國領導人物之經驗及展望二十一世紀之挑戰」演講會,並應邀致詞。
在演溝會之前,副總統先接見了主講人德國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並對他的來訪表達歡迎之意。副總統指出,德國多年來一直是中華民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中華民國企盼與德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使雙方均能互惠互利。
副總統也向施氏說明,我國近十年來經濟轉型十分成功,目前高科技產品已占總出口產品近半數,農業雖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但我們仍然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同時,由於我經濟體質良好,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相對較小,今年經濟成長率預計可達百分之五以上。
對於施氏此次來華的演講會,副總統則希望他能提供自身的豐富閱歷與經驗,給我國年輕人在面對廿一世紀挑戰時一些啟發。
隨後,副總統也在施密特的演講會中致詞,其內容為:
首先本人謹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對德國前聯邦總理施密特先生前來我國訪問,表示誠摯而熱烈的歡迎。中國聖賢孔子的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正可以形容今天所有與會者的心情。
施密特先生是德國知名的經濟學家,他的從政生涯早自一九六一年擔任漢堡邦內政廳長(Senator for Interior Affairs)開始,歷經一九六八年擔任社民黨(SPD)副主席、一九六九年擔任國防部長、一九七二年擔任財經部長(Federal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Finance)、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二年擔任德國聯邦總理。總計二O多年期間,造就了施密特先生成為戰後德國最具有政治歷練、亦最有建樹的領導人。我想在座的貴賓都很清楚,施密特先生擔任聯邦總理之初,歐洲(特別是兩個德國)正邁向和解之路,施密特先生能夠洞燭機先,在內政方面大力推動革新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福利、稅賦與能源政策,把德國的經濟發展帶入戰後的另一次高峰。施密特先生對德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多,就以環保政策為例,他在一九七八年建立的全球第一個環保標籤制度,即所謂的「藍天使計畫」(Blue Angel),從今日全球普遍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角度來看,可說是洞燭機先,讓人感佩他的高瞻遠矚。
就對外政策方面而言,施密特先生不僅加強了德、法兩國的軸心功能,也與美國維持著緊密的軍事結盟關係,尤其他推動成功的「東鄰政策」(Ostpolitik)與強調共同體國家整體利益的歐洲政策(European Policy),不僅因此紓緩了東、西兩大集團間的緊張關係,歐洲經濟整合也因為施密特先生推動建立的審計制度、維持成員國的預算穩定、甚至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直選,都成為今日德國來主導歐洲統合進程的關鍵基礎。就以目前的歐洲貨幣聯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為例,如果不是一九七O年代末施密特先生與法國前總統季斯卡(Valery Giscard dEstaing)兩人積極推動建立歐洲貨幣匯率機制(European Rate Mechanism),歐洲單一貨幣也很難能夠在明年元月正式生效。 今天國際間普遍把剛卸任德國聯邦總理的柯爾(Helmut Kohl)比喻為「統一德國的總理」,但我國年輕的一代或許不很清楚,施密特先生其實才是「奠定德國統一大業的先驅」。迄今,國際間在回顧冷戰時期的歷史時,不僅給予施密特先生極高的評價,「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更把他視為德國社民黨(Social Democrats)之中「最有智慧的一位領導人」。
施密特先生卸下聯邦總理職務之後,美國耶魯大學曾經在一九八五年出版了一本他的專著: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West。從書中施密特先生精闢地闡述與分析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發展等問題,讓人感受到他多年來從政生涯確實擁有他人難以媲美的豐富政治閱歷,也讓我們充分瞭解到他的全球戰略觀。更重要的是,他的許多論點依然符合今日國際情勢的發展,甚至還可能成為未來西方制定共同戰略的參考指標,堪稱一部研究歐洲政治的經典之作。此外,我們從許多研究德國政治的文獻中也可以感受出,施密特先生非常謙虛。他曾經多次期許自己「把目標訂得過高相當危險」,這種謙虛而務實的態度和風格,正是全球政治人物的最佳典範。
談到中華民國與德國的關係,雙邊雖然沒有正式的邦交,但近幾十年來我國與德國卻能維持頻繁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層面的互動和交流。德國早在一九六三年即在台北成立「德國文化中心」,繼而於一九八一年設立「德國經濟辦事處」﹔我國也分別在波昂、漢堡、慕尼黑等地設置「駐德國台北代表處」。雙邊多年來的互動結果,已使德國成為我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達到九O億六千餘萬美元的貿易額,德國就享有近十七億美元的順差。從近年來中華民國與德國在金融領域方面的密切互動,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雙邊的經貿活動將有更寬廣的空間。
各位貴賓,冷戰結束之後,歐、亞兩大洲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同時都發生劇烈變化。歐洲貨幣統合的結果,很可能因此成為全球最大也最繁榮的經濟區,亞太地區的發展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同樣可能在下一世紀初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強勁的地區。事實上,我們從一年來歐洲國家政要紛紛訪問亞洲國家來看,歐亞間今後趨於更緊密的經貿互動,顯然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在關注這兩大地區情勢發展的同時,似乎還有一些思考的空間,那就是如何進一步去推動亞太地區的整合與歐、亞兩大洲的合作。我個人以為,德國社民黨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新政府加強與中華民國的合作,進而把台灣視為進軍中國大陸與亞太市場的跳板,是一項值得考慮的倡議。因為,以中華民國台灣的地緣、語言文化、企業人才與貿易經驗以及充沛資金等優勢,如果能配合德國的技術和資金,當可創造德國在亞太地區更大的商機。
針對此,本人願意提供許多想法中的一項,藉此機會就教於施密特先生。例如,我們知道,德國的勞工成本冠於全球,目前德國中小企業在沉重的稅賦與龐大失業人口的壓力下,事實上已經影響到它們前往中國大陸和香港尋求商機的成果。德國政府與其計畫公元二OOO年在上海浦東興建完成一座專門為德國中小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並提供資訊服務的「德國工商中心」,倒不如考慮和台灣的中小企業合作以共同開發亞太市場,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的投資環境、政治的穩定度、健全的經貿法規等,皆遠比現階段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環境更好,另一方面是台灣中小企業十多年來在亞太與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經驗,可以減少德國中小企業未來在亞太地區投資的阻力。我們兩國的中小企業今後如果能夠充分合作,不僅可以降低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風險,未來創造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也絕對可以預期。
各位貴賓,鑒於施密特先生曾經積極參與帶動歐洲的統合,對兩德統一更不乏具先見之明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德國係在施密特先生任內奠定了扮演歐洲經濟發展領導角色的基礎。因此,施密特先生的來訪,對擴大我國朝野的國際觀與思考如何加強兩國在各層面的合作領域,應該可以提供許多智慧結晶。我們期盼施密特先生訪問台北期間,能為未來中華民國與德國的雙邊關係,形成另一股新動力。最後,本人預祝施密特先生的訪華之行成功而圓滿,同時也祝福各位在場貴賓身體健康,事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