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7年09月12日
副總統訪視高雄地區
  連副總統今天前往高雄地區訪視地方。
  上午十一時四十分,副總統抵達佛光山參加八十七年度供僧法會,副總統於致詞時指出,佛教以農曆的七月為供僧月份,也是報恩的月份。供僧的意義在於促使有道有學的人免於物質的匱乏,得以全心弘法立生,將佛法遍布於人間;報恩的意義則符合中國人弘揚孝道的精神,進一步改善社會的暴戾之氣,淨化人心,建立人間淨土。
  由於今天適逢星雲大師七十二歲華誕,副總統特別致贈壽軸乙幅,祝福他無量壽佛,並讚揚星雲大師出家一甲子以來,秉持「以眾為我」的慈悲胸懷,仁澤廣被。
  中午,副總統並與出家眾及信眾一起食用齋餐。
  下午,副總統前往高雄市參加台灣扶輪基金會獎學金頒獎典禮,並應邀以「建立關懷的社會」為題致詞。
  副總統指出,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由於全民的努力,使得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獲得舉世讚揚,但也由於工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社會造成結構性的衝擊,產生了很多問題,例如:山坡地過度開發,造成土石流失,遇雨成災;下水道普及率低,加以農牧用水排放,引致河川污染;公共空間狹小,戶戶鐵窗、招牌林立,景觀不良;犯罪率逐漸增加,對社會安全構成威脅;自八十二年起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安養、休閒、保健問題日益重要;兒童受虐、兩性平權等方面的問題亟待改善。
  副總統指出,台灣目前面臨的社會問題類似美國六十年代初期的情況,即如當時美國經濟學者高伯瑞斯在其「富裕的社會」一書中所述,每個人的私人所得大幅增加,社會富裕,但社會治安、環保、交通、教育等公共領域的發展未同步提升,造成失衡的現象。副總統因而提出「國民生活福祉」的概念,他認為,「國民生活福祉」包括私有財及公有財兩方面,後者即是治安、環保、交通、教育等公共領域的發展;他也指出,「國民生活福祉」也包括成長的經濟與關懷的社會兩方面,成長的經濟提供關懷的社會源源不斷的資源,而關懷的社會則提供成長的經濟源源不斷的動力。
  副總統認為,要建立關懷的社會有三個切入點:第一是,我們社會中有上百萬義務服務的志工,他們平常在文化、醫療、教育等方面出錢出力;第二是,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的民間團體,他們的共同特性是以服務而非營利為目的;第三是,以人緣、地緣、血緣而結合的社區。
  副總統表示,他最近看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內容指出,我國有九成民眾認為社區成員應該互相照顧,但僅有一成六的民眾參加過社區活動,原因是能夠帶領社區活動的人不多,因此,副總統期勉像扶輪社這樣的公益團體的成員,能夠多多帶領民眾參與社區活動,領導志工及民間團體去為建立關懷的社會作出貢獻,使得中華民國在跨入廿一世紀時能成為真正現代化的國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