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7年08月28日
副總統參加伯仲文教基金會聯誼餐會
連副總統今天晚間參加伯仲文教基金會的聯誼餐會,並應邀以「建立關懷的社會」為題致詞。
副總統表示,最近期間,他經常到地方基層去走走,很強烈地感受到這塊土地充滿了很強的活力與生命力,在蘊釀、發酵,一旦迸發而出,將是推動我們社會脫胎換骨的主要動力。這一股力量就是關懷社會的力量,也就是大家彼此相互尊重互助的精神。
副總統指出,回顧台灣發展的過程,前三十年,大家辛勤打拚,追求經濟的成長,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台灣經驗;最近十年,我們一步一步地推動各項制度的改革,包括修憲,完成了民主化的台灣經驗。但是不可諱言,我們政治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雖有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但也對我們的社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形成了一些問題,漸漸引起大家的關注。可以說,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更深層的社會轉型的問題-從觀念、生活型態到結構,都要改變。
副總統也列舉出一些現象,來說明目前我們社會的一些問題:
一、過去由於我們重視經濟成長,忽略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育,例如山坡地未加妥善規劃使用,水土嚴重流失,在豪雨時往往造成災害。在水污染方面,由於衛生下水道普及率低,再加上工業用水與畜牧業廢水,使我們河川污染的改善,難以收效。
二、我們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實力,但卻沒有已開發國家的生活型態。我們的居住環境只考慮到經濟與安全的需要,完全沒有考慮到美觀、休閒、與社會關係的需求,因此,戶戶鐵窗、市容不整、空間規劃不當、公共設施不足。
三、在治安方面,台灣地區刑案的發生率還是有待改善。七十六年是每十萬人口有四八一件,八十六年則是九四八件;暴力犯罪的犯罪率,七十六年是每十萬人口有三十一件,八十六年則有六十四件。
四、社會上許多人的觀念並未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改變,例如兩性平等關係、兒童是國家資產的觀念,都未普遍生根。例如兒童受虐的情形,目前台北市每年至少八百件左右,全台灣地區每年二、三千件。
五、在民國八十二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已超過百分之七,屬於高齡化的社會,而且老人人口增加的速度非常快,根據經建會的估計,到民國一○九年(西元二○二○年)時,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達百分之一四.○八,老人的安養、照護、與經濟安全,必定是社會的大問題。
副總統指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加以重視。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從事社會工作,包括原有的社會團體以及近來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新興社會團體,而現在台灣的社會團體,即如西方學者所稱的,是政府與人民之外的第三股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這些民間團體以提倡社會公益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例如伯仲文教基金會即是,如果能夠加以整合,將蔚為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
副總統並且引述美國經濟學者高伯瑞斯(John. K. Galbraith),在四十年前曾經寫過一本著名的書,書名是「富裕的社會」。他的基本論點就認為當時美國私人生活相當富裕,但是交通、垃圾、環境污染、犯罪、教育設施等公共領域的服務相形之下顯然不足,形成「社會失衡」,嚴重影響國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有鑒於此,副總統提出兩項呼籲:
第一,用「國民生活福祉」的觀念,來作為全國努力的目標。他認為,重視「國民生活福祉」,並不表示國民生產不重要了,而是表示,當生活水準進步到一定階段,我們需要重視的層面更廣了,超越了單獨所得和消費的層次。「國民生活福祉」的觀念之中包含所得的提升,但不限於「所得」這個範圍。如果大家願意用像「國民生活福祉」這樣的觀念來作為一個中心,相信台灣的社會馬上就會開始進步。社會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有了方向,大家朝這個方向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第二,副總統認為,要建立關懷的社會,社區是一個很好、很有效的切入點,讓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親身參與。副總統最近看了一份有關社區意識的民意調查報告,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應該互相照顧,但只有一成六的受訪者有參加過社區活動,更有八成多的受訪者認為,需要熱心人士起帶頭作用。他表示,伯仲文教基金會的成員都非常熱心社會公益,就是最好的領導人士。
副總統還強調,治安、休閒、老人安養、婦幼、環保等工作,都可以從社區開始推動。實際上,國內已經有許多社區發展非常成功的例子,雖然我們的社會已經有這樣的一股力量,但是並沒有加以整合,尚未能形成一股風潮。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能起帶頭作用的熱心人士來推動治安社區化、福利社區化、環保社區化、休閒社區化、教育社區化與文化社區化的工作。
最後,副總統呼籲伯仲文教基金會的成員,一起投入社區的工作,讓我們的社區發展能夠由下而上,蔚為風潮,為建立關懷的社會奠下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