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7年05月30日
副總統蒞臨國際法學會第六十八屆大會閉幕典禮致詞
  連副總統今天上午蒞臨「國際法學會第六十八屆大會」閉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該項活動是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行,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本人今天應邀參加「國際法學會第六十八屆大會」閉幕典禮,深感榮幸。本屆大會在中華民國召開,承蒙各位與會,敝國政府及人民同感光榮。
  貴會兩年一次的大會向為國際法學界的盛事。各位過去一週來的報告及研討,使我們獲益良多,相信各位亦覺不虛此行。尤其本屆大會深入探討許多切身相關的議題,對國際法學之發展極有助益。
  誠如一九五○年Hersch Lauterpacht所揭櫫,國際法之目的在於促進世界安定和平、保障人權、及減少國家濫權。司法體制如能運作良好,紛爭自可大為減少。身為國際法學界之一員,各位必然清楚國際法之制定及執行仍有兩大問題亟待解決。第一,我們如何將多元的國際社會內的行為準則法制化;其次,如何在缺乏一個超國家之執法機制的情況下,執行這些法規。這些問題的解決,仍有待各位學有專長的專家殫精竭慮。
  此外,國際法學界人士在法律之援用及法律、政策之制定上,也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雖然他們經常隱於幕後,但影響力卻不容忽視,司法機關也常視之為專業諮詢對象,向他們請益。因此,他們的著作學說往往成為國際法發展之根基。而在法學專家啟迪下,文明國家法律通則之演化均源自於該國的習慣與常例,此一發展也必然導致諸如環境、電信、人權等國際法學新領域的誕生。
  此類會議的功能之一,在令與會人士跟得上國際法發展與趨勢的腳步,這些發展與趨勢都是我們在邁向廿一世紀之際所必須留意的課題。其中一項新的趨勢為:新興實體要求參與國際團體、會議及其他組織之聲浪逐漸增高。此類新興實體包括次國家實體、非政府組織、法人團體、甚至聲稱所屬國家未適度代表其利益之個人。這些新興實體當有助於促進新國際規範之發展。
  本次大會過程顯示,有些學者專家認為以上看法有其存在之空間。他們認為國際法不應只是現有「規則」的集合與一套不變的規範而已,這些規則與規範必須能夠因應制度的需要。因此他們認為一味依賴充斥法學文獻中的傳統「主、客體二分法」,並無實益。如能將國際法視為一特殊、動態的決策過程,將更有益處且更符實際,此外,有許多的與會專家學者也提出跨國界主張,冀望將多元化價值作最大幅度的提升,他們堅持國際法之體系內僅有參與者,而無主體或客體,而個人與國家、政府間組織、次國家實體、非政府組織及法人同樣居於參與者之地位。
  諸如國際法學會大會等類似的會議,也將促使人們更加了解未來國際法所將帶來的挑戰。在冷戰時期,由於全球政局呈現東西陣營之兩極對立,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之緊張關係,國際組織之功能因而成效不彰。時至今日,有關國際立法及執法方面的障礙均有改善的跡象,雖然國家仍有許多自主之處,例如行使治外法權、使用武力及起訴戰犯等,但目前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已遠較以往可行,譬如「禁止使用化學武器公約」、「禁止使用人員殺傷地雷公約」、「馬斯垂克條約」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之簽訂即為明顯例子。未來國際法必須能夠涵蓋更多的問題類型、主題、技術以及對象,而這些就是各位國際法界人士面對的挑戰。
  本人深信,各位這幾天的集思廣益必將有助於克服前述挑戰。「國際法庭規約」第三十八條明定授權該法庭援用「各國最卓越公法學家的學說,藉以輔助法條之確定」。值此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之際,建立新世紀國際法的重責大任就在各位身上。
  本次大會極為成功,本人謹向主辦單位「中國國際法學會」,特別是丘總會長宏達,表達祝賀之意。本次會議的各項報告及討論內容均極為具體與充實。在會議的良好氣氛下,大家也得以和老朋友及新朋友歡聚一堂。
  國際法學會第六十八屆大會即將結束,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在此祝福各位回程平安愉快,並祝各位事業順利,更重要的是,我們期待各位很快再度訪華,謝謝大家。
  中午,副總統並且在台北國賓飯店宴請與會代表。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