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7年05月18日
總統主持國父紀念月會
  總統府今天舉行國父紀念月會,由李總統登輝先生親自主持,並聽取內政部長黃主文的專題報告。
  月會是於上午十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陪同蒞臨會場時,副總統連戰先生及與會的政府首長都起立致敬。
  隨後,黃主文以「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為題,提出專題報告。
黃主文專題報告全文為:
總統、副總統、各位長官、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奉 示在總統府 國父紀念月會提出專題報告,深感榮幸。謹以「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為題,提出報告,敬請指正。
壹、社會風氣奢靡治安敗壞
  近幾年來,治安有日益惡化趨勢,治安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價值觀念被嚴重扭曲,功利瀰漫,投機盛行,大家爭相追逐金錢,社會風氣奢靡。就以去年來說,發生全般刑案共二十萬二千四百六十五件(不含二十二萬四千件之機車竊盜),其中強盜、搶奪、強姦、殺人、擄人勒贖、恐嚇取財等暴力犯罪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八件,重大竊盜、普通竊盜及汽車竊盜案件共九萬五千九百四十二件。其他諸如賭博、色情、走私、販毒,均皆相當嚴重。這些案件的行為人都非貧窮而犯罪,亦非飢寒起盜心,而是因為好逸惡勞、浪費奢靡,最後走上犯罪之路。
  台灣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傲人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國人對政府仍有相當的怨尤。不可否認地,這是許多人有鑒於近年來治安惡化、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所發出的聲音,我們享受經濟成長與自由民主的成果,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與犧牲。內政部現正積極建構嚴密的海內外治安網,以行動來展現打擊犯罪的決心,結合所有的警力和民力,以團隊來發揮打擊犯罪的力量。但這些作為也只是改善治安治標的方法,其實要澈底根絕犯罪,讓人民享有免於恐懼、免於怨尤的自由,唯有改善社會風氣才是治本解決之道。
  或許我們曾經為了現今青少年不良的行為感到失望,他們缺乏我們當年的勤儉樸實,或許我們也曾義正辭嚴地訓誡這些青少年,要感恩、要惜福,可是,似乎很少有人會深入反省-會不會是我們這一代的行事風格,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現代的青少年耳濡目染我們這一輩追逐金錢的作為所產生的後果。畢竟當前的諸多不良社會風氣,絕不是一夕之間冒出來的,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前的許多社會問題及亂象,都是經過一段時日的浸淫而習染成形。
  因此,今天所提報告「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其基本的做法就是要檢討過去的缺失所在,在釐清問題癥結之後,方能對症下藥,以收藥到病除的功效。
貳、培養勤儉樸實風氣的重要性
  依社會學的觀點而論,社會風氣指的是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尚。所以我們形容風俗,必曰厚薄:淳厚的風俗是眾人一致向上的行為趨向,澆薄的風俗是眾人一致向下的行為趨向。向上的行為是進步的行為,是社會上所需要的;向下的行為是衰退的行為,是社會上所不需要的。因此,社會風氣是社會上眾人行為一致的趨向,這種趨向是由上位者的倡導做為眾人的模範,眾人效法做為行為的標準,於是習而成風。
  社會風氣在社會上流行,因其具有一種社會標準,對於個人有約束的力量;若社會風氣不適合社會的需要,它可能造成社會的負面效果,更遑論帶動社會的進步,故培養健全的社會風氣自是必要的。
  至於健全社會風氣的關鍵和做法,由於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絕非單靠政府或某些特定民間團體的力量就可以完成,也不是單靠社會中某一個單一體系就可以做得到。基本上,要培養良善健全的社會風氣,必須結合教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福利等各個部門的努力,才能具體展現。
  事實上,社會風氣與社會的本質有極密切的關係,台灣原本為農業社會,生活節儉樸素,風俗單純而少變化;但在台灣發展後進入工業社會,生活浪費奢侈,風俗複雜而多變化,尤其是現代社會追求物質生活與個人主義價值的發展,而造成現今風俗的主流,恐怕可說是「爭利」,而不是「赴義」,這種社會風氣即不適合整體社會全面性進步的需要。
  社會風氣的形成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其居於倡導地位者,包括家庭中的父母、學校中的老師與社會上的領導人,他們必須要擔負起倡導與轉移社會風氣的責任。
參、如何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
  論及如何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著實很難具體描述此一抽象的改善步驟,在此謹提出「改善社會風氣,力行心靈改革」等兩項努力的原則,希望各位長官不吝指教:
一、上行下效,改善社會風氣:
  這是指由在上位的倡導者以身作則,並倡導有利的社會風氣與轉移不利的社會風氣。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有賴家庭父母、學校老師及各級機關、團體領導人士共同倡導勤儉樸實的美德。有關作法臚陳於次:
 (一)領導人士以其理智特質,對現有的風氣加以分辨,認為有益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需要即予以遵行倡導,不然,應予轉移改變。
 (二)領導人士在追求利益時,應注意正確的價值觀念,創造有益於團體生活的習慣與行為。
 (三)父母在提升物質生活水準之際,更應充實孩子的文化素質,避免子女養成偏差的習慣。
 (四)父母不僅要有意引導孩子發展適當的行為,更要留意本身無意創造的環境所可能帶給子女的錯誤示範。
 (五)學校不可能完全解決植根於社會的暴力問題,更需要父母及社區領袖的共同支持與合作。
 (六)學校應釐清何者是淳厚的風俗習尚與文化特質,並灌輸給學生。
 (七)領導人士、父母及老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樹立典範,以引導子女、學生及一般社會大眾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自動自發,力行心靈改革:
  這是指激發社會大眾自動自發地由內而外,以簡樸的生活改造內心,這也是一項價值觀念的改造工程。正如總統前曾昭示國人:「心靈改革」就是要導引國人建立一些現代社會必須具備的價值觀念,包括:「尊重與關懷」、「守法與倫理」、「勤儉與整潔」、「效率與品質」、「溝通與和諧」等價值體系。這些都是一個有情有義、高度人文化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價值觀念。因此,「心靈改革」更是現階段亟須積極推展的精神文化建設工作。
  當然,心靈改革這項重大的改造工程,除了須由全民自動地力行實踐外,政府各相關部門亦應積極致力推展此一理念,以具體行動來帶動全民共同響應。其中,我們深深覺得「宗教」及「教育」是最具影響力的兩大重點工作,茲分述如下:
 (一)以宗教來教化人心:宗教信仰可說是教化人心最主要的傳媒,只要是好的宗教、正當的宗教、勸人為善的宗教,都是以宗教信仰的力量,來感化世人,來教化眾生,這也是宗教發揮其潛移默化功能的最佳寫照。最近有兩件有關宗教界的大事,都呈現出宗教教化人心無遠弗屆的感召力量:其一是,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地方多少信眾虔誠地追隨、迎駕及祈求,在在均顯現宗教信仰影響人心及教化人心的功能;其二是,迎佛牙回國的活動,許多佛教界的信徒,無論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都能抱持一顆誠摰的心,以歡喜的態度來參與這件莊嚴神聖的事情,場面盛大感人,令人印象深刻難忘。試想,如果社會上人人均有其良善的宗教信仰做為其為人處事的衡量準據,每個人頭上一片天,觀照四方也觀照自己,人心自然向善,終至「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化人心的目標。
 (二)以教育來改造思維: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每一個人終生學習的過程,除了一般學校教育之外,尚包括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方面。正如宗教教化人心一般,教育的最大功能即是在於對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緩慢漸進的過程,雖然沒有快速完成的捷徑,但是,藉由教育的過程,將良善的觀念內化於個人本性,並導正其日常言行舉止,進而建構溫馨祥和的整體社會環境。
  此外,內政部為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也透過結合各界民間團體力量關懷社會弱勢族群、加強社區互助關懷及推展志願服務等方式,期能基於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發揚「尊重與關懷」的價值觀念,促使社會大眾能尊重生命、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關懷社會、關懷家人也關懷他人;對於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貢獻與成就均予肯定,愛我們的社會也愛我們的國家!
肆、結語
  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可說是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長期以來,政府未平衡發展人文及精神建設,人民的心靈未隨經貿實力的提升而充實,我國甚至被國際社會譏為「富裕中的貧窮」,或稱台灣為「貪婪之島」,這也再度說明了「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我們認為,培養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必須即時展開,但不奢望一朝一夕完成,而是應以密植深耕的態度,作務實力行、永不止息的開拓,更應從各個不同角度與不同層面宣示並力行,如此,社會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的重整,不但有利於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心靈境界,更有助於社會秩序的重整與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讓我國在造就了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等經驗之外,以「勤儉樸實的社會風氣」為基礎,也將中華民國在台灣建設成精神豐裕、文化淳厚的現代化社會,成為開發中國家追求經濟發展之典範。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