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參加「從中共十五大看鄧後時期大陸政策發展動向」國際研討會餐會活動
中華民國87年02月19日

  連副總統今天中午應邀前往台北圓山飯店,參加由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共同舉辦的「從中共十五大看鄧後時期大陸政策發展動向」國際研討會餐會活動,並以英文發表專題演講。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首先我要藉這個機會表示個人應邀餐敘講話的誠摯謝意。中華民國一向非常關心大陸同胞的福祉。從歷史、地緣的角度來看,台灣未來的發展也與大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中華民國經常密切觀察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展。這次會議討論「十五大後的中共﹂,我相信必將會有豐碩的成果。各位學者的高見也將增加我們對大陸的瞭解。
  關於這些問題,本人也經常做些思考。首先我認為一般通稱的「台灣問題」(Taiwan issue)不足以涵蓋全貌。「台灣海峽問題」(issue of the Taiwan Strait)才能更清楚表達它內涵的複雜因素,包括台北、北京各自的政經發展,彼此互動關係,以及國際因素。
  針對「台灣海峽問題」,最近,本人曾提出「三不」和「三要」的說法。
  「三不」就是不獨、不統與不對立。所謂「不獨」,就是台灣沒有本錢獨立成為所謂的「台灣共和國」;但是,中華民國原本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點十分明確。所謂「不統」是指現在兩岸統一的條件尚未成熟,台灣不急於統一,更不能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不對立」是指,兩岸不應該相互刺激與排斥;兩岸關係上不要刻意產生對立或對抗,造成不安。
  我主張「不獨」,因為,中華民國是個有八十七年不間斷歷史的主權國家,中共的打壓不可能否定這項事實,我們也沒有必要重新宣告獨立,或自行更改國號。
  我主張「不統」,因為,第一,大陸目前還未進化成自由、民主、均富的社會。在台灣與大陸的經濟與社會差距大的情況下統一的話,台灣人民的福祉將被犧牲。這不僅不是中華民國政府負責的行為,也不是重視人道價值的國際規範所允許。第二,更重要的,我們對統一的最低條件是大陸的民主化。道理很簡單。只有一個民主化的北京政府才會透過它內部的制衡機制,確保北京遵守所有的相關協議。也只有民主化的統一後的中國才最可能與鄰國和平共處而不對它們形成更大的威脅。過去幾十年,在中國大陸獨裁專制的政府,對它的人民、對鄰國曾經自以為是地製造了多少痛苦與災難。台灣的人民抗拒了五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更不會愚蠢到接受中共片面的安排。
  但是,我強調的目前的「不統」並不排斥兩岸政權都同時努力營造準備「統一」的條件。也因為要創造未來兩岸「統一」的基礎,我才提出第三個不-「不對立」和有助於兩岸交流統一過程的「三要」。依照我的意見,「三要」加上前面提出的「不對立」是推動兩岸交流與統一過程的最佳基礎。「三要」包括「要和平」,「要交流」及「要雙贏」。我們認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最佳模式是「交流」,所以,我提出「要交流」的呼籲。兩岸社會持續的交流不僅在於增進雙方瞭解,也在於減低敵意與預防衝突。我提出的「要和平」意思是說,兩岸關係的基礎是和平的環境。兩岸社會循序漸進的「交流」是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的最好方法。「要雙贏」指的是,兩岸政權的領導人要以「雙贏」規劃與推動兩岸社會的交流。雙贏的結果是,台灣海峽兩岸都能從交流中獲得利益。台海兩岸分享交流的共同的利益,則台灣海峽可避免衝突,維持和平。
  以上我談的「三不」、「三要」,目的在於為台灣海峽問題提供解決之道。十年來台北與北京雙方透過對話與交流已經為兩岸關係奠定好的基礎。這是台灣海峽問題好的一面。但不好的一面是,北京與台北還有潛伏的﹁對立﹂氣氛。
  截至目前為止,兩岸關係的好的一面可以從二方面來看。第一,台北的「海基會」與北京的「海協會」已累積制度化協商的經驗。自一九九二年一月至一九九五年五月,雙方已經進行了十七回合的協商。一九九三年四月「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還簽署了四項協議。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的好的開始。第二,兩岸社會與經貿交流活動持續不停。譬如,一九九七年一到十一月為止兩岸進出口總額高達220.08億美元,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10.2%。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為149.41億美元。一九九0年至今,台灣居民寄錢給大陸親友的郵寄匯款累計約二十三億美元。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七年十月為止,台灣企業家到大陸投資總額據官方統計約八十一億七千萬美元。一九九0年至今,每年平均有一百萬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訪友或觀光。這也是兩岸交流好的一面。
  近十年以來兩岸交流遠比過去四十年交流頻繁,那麼為什麼台灣海峽發生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間軍事緊張局勢呢?這是大家都非常擔心的兩岸關係潛在對立衝突情況。
  個人的意見認為,導致一九九五年以來的台海僵持理由有三點。
  第一點是,北京政權與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嚴重地不平衡。
  在中共方面,雖然北京政權在經濟上開始努力「改革開放」,並開始與世界經濟體系規範接軌。但是,北京政權本質上仍是「列寧式一黨專政」。事實上,中共內部經濟越發達,領導人內心越恐懼,越要加強控制輿論及資訊自由。相反的,中華民國近十年以來加速度自由化與民主化。台灣民眾越習慣自由民主生活,則台灣人對中共「一黨專政」的認同感越來越淡薄,異化感越來越強。
  第二,雙方的政治差距在各自內部造成政治約束。中共相信使用「一黨專政」可以改善經濟、維持社會穩定並能有效地統治。但用「一黨專政」概念來看待台灣,就造成中共狹隘的「一個中國」主張,忽略台灣存在的現實,且具備有排他性、強制性及併吞的含意。
  相反地,台灣的政治發展情況完全不一樣。在今日台灣,台灣民眾充分地參與政治,不同政治意見的民眾都有合法管道質問政府的政策。台北的「大陸政策」經常受民意監督。一個負責的中華民國政府的「一個中國」主張當然不能隨著北京當局的版本。中華民國要求的不多,只是要中共認識到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有效統治台澎金馬領土的事實。我相信,想維持執政的國民黨或其他在野政黨都不會茍同北京對「一個中國」的狹隘詮釋。
  第三項造成台海問題緊張的因素是,兩岸政權外交的競爭。最近討論一九九五年台海軍事危機時,有一種說法認為,中華民國推行務實外交,特別是李登輝總統以校友身份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之行是導致台海軍事危機的主因。我認為,這種推論與事實不符。中共利用各種手段在國際社會孤立中華民國的活動早在李總統訪美之前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從來沒有停止。所不同的只是北京使用的藉口不同而已(從早年的「美帝走狗」到「蔣幫」到今天的「台獨」。事實真相是北京政權一直有意消滅中華民國。在它取得武力絕對優勢之前,限制我國外交空間一直是它立即目標之一,希望在實際征服前,先達成「口頭併吞」。我們現在身處冷戰後的時代,世界都已是「地球村」了,以我們的實力與意願而不能充分參與國際社會,可說是「地球村」一詞最大的反諷。而中共在這方面的持續打壓,只會加深我國民眾對中共政權的惡感,不利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的前景。
  兩岸衝突的根源主要仍在政治制度。而制度差異的縮小,需要相當的時間。本人建議在這段時間內雙方都儘量從「三不」、「三要」出發來思考具體的相處之道。譬如我建議,北京方面用「雙贏」的概念來確實估計中華民國的外交活動。兩岸政權在國際間相互尊重,協力互助,共同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攜手邁入合作的新階段,不僅可以為全體中國人謀求最大的福祉,還可以共同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具體的貢獻。
  此外,我認為,交流仍然是解決台海問題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我們相信,十年以來兩岸交流的經驗是個好的開始。在這個基礎之上,兩岸若能不預設任何前提條件,不排除任何議題,坐下來重新協商,則台海問題不會是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將來當兩岸在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逐漸拉近距離並融合的時候,在中華文化基礎上謀求國家自由、民主、均富的和平統一目標,自然會水到渠成。
  預祝大會成功,各位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