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參加第一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
中華民國87年02月17日

  連副總統今天應邀前往台中東海大學,參加第一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並以「真正疼惜的動因,永續經營的勝券-深切認識臺灣鄉土歷史文化之重要」為題,於開幕式中發表演說。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今天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的「第一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在這裡舉行開幕式,今後三天各場次的研討,都是邀請當代學界頂尖的鴻儒碩彥擔任主講人與對講人,其內容之精彩可以預期,真是本年學術界的一大盛事。個人得以參與,感到十分榮幸,謹在此向主辦單位敬致謝忱!更要向在座的諸位長年埋首於臺灣鄉土歷史文化的研究而成就斐然、並且對我們的國家社會有著重大貢獻的學者專家,表達個人的崇仰與敬意!
  承這次盛會的主人─王校長的雅意,希望個人利用這個機會能表示一些看法,個人欣然應命,一則回應大會的邀約,聊充引言,期盼拋磚引玉,一則將個人多年來對於宏揚臺灣鄉土歷史文化的若干看法,「野人獻曝」一番,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來就教於諸位從事臺灣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專家,敬請不吝指教!
    一、深切的認識
  臺灣曾經是所謂「海上荒土」,也曾經以「美麗之島」馳名國際,如今為我們生長於此的各族群之共同家園。 李總統在今年元月二十七日即農曆丁丑年除夕談話中呼籲我們:「大家一起來疼惜臺灣,還她本色」,以及「堅定認定這塊土地上所孕育出來的文化和價值」,從而實現「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好」。要成就以上的願景,必須植基於我們大家對臺灣鄉土歷史與文化的認識,並且必須是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否則,恐怕不徒無益,抑且有害。
  先祖父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之<自序>中有一段話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而此書所表現的「惟仁惟孝,義勇奉公」的民族史觀,從而所體現出來的著者之勇氣與志節,研究臺灣史者大多知之。據老一輩的臺灣史權威學者楊雲萍教授<新序>推崇《臺灣通史》「為古典的存在,將與臺灣之河山,同其不朽」,即使這樣,由於百年來史料不斷出土,楊教授也指出因時代所囿,《臺灣通史》有史料不備之憾。
  我們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除了史料文獻的廣泛蒐羅、精確考證及各種異說的折衷去取、適切處理外,還要歸納其歷史的特色,俾能明瞭其歷史過程中的發展趨向與精蘊之所在。例如文化多元為臺灣歷史的一大特色,無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包括高山族與平埔族諸族群的原住民社會,以及歷史時代的國際競爭時期、明鄭時期、清代前期、清代後期、日據時期、光復以來,無不同時存在各種文化,這就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臺灣歷史特性。又如臺灣歷史上由各時期「自中華大陸來居茲土,涉重洋、冒危難,披荊斬棘,以闢田廬、宏子姓」之先民所締造鎔鑄而成之「臺灣精神」,據著名的史地學家張曉峰先生的分析,包括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與海國精神,把握由這四種精神組構而成的「臺灣精神」,來考察臺灣史上的很多現象與問題,顯然將具有快速解析的效果。
  我們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當我們面對或考察臺灣史上的一些現象或問題時,我們必須能先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歷史現場」,以該歷史時空來評論其時的人與事,然後再以現在自處的時空來重行評估。
  我們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必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亦必須儘可能消除「不知」的「死角」,特別是該「不知」的「死角」為「非知不可」者,更不可「以不知為知」,自欺而欺人。
  我們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必須恢宏心胸、擴大眼光,不能完全以「漢人中心」立論,應該照顧到不同時期的高山族與平埔族諸族群的同胞,無論原住民九族的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曹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雅美族(達悟族),或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則海族、貓霧棟族、邵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這些族群也都生於斯、長於斯,他們的族群關係、涵化、遷徙等,都是臺灣歷史不可或缺而尚待重建的部分。
  我們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不能沒有主觀性,而這主觀性必須是俯仰無愧,對得起天地父母,對得起良知血性,可無怨無悔的!切不可為一時的利害,曲解歷史,乃至竄改歷史,與歷史為敵,以剎那抗永恆,其害最大!
  其次,對臺灣鄉土文化的認識而言,如上所述,多元文化是臺灣歷史的特色之一,各個時期都同時存在多種文化,在當時彼此影響,而或多或少殘存於以後的時期。今日一般所說的四大族群便是如此。歷史與文化乃至於民族,其間相互的關連性很高,當代史學大師錢賓四先生便認為歷史、文化與民族三者其實是一體的,賓四先生的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便會造成什麼樣的文化內涵與現象,也就形塑出什麼樣的民族。總之:歷史、文化、民族三者的演進息息相關。
  我們如果要落實 李總統除夕談話「堅定認定這塊土地上所孕育出來的文化和價值」的期勉,除了要深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之外,也必須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臺灣各大族群的文化,始克有濟。因為越是能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各大族群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也才越能真正地彼此認識,相互尊重,融洽無間,面對共同的問題,精誠團結,不分你我,共同貢獻心力。至於如何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文化,其大旨同於前面關於如何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所談的,這裡就從略了。
    二、真正的疼惜
  臺灣,是各族群的共同家園,是歷代先民以來冒險犯難、艱苦卓絕、胼手胝足、流血淌汗所開發建設的生存空間,有史以來,在這塊土地上的種種悲歡故事,她一律默默承載,隨著歲月的腳步,她不斷成長,日趨成熟。
  她幾度淪陷於異族,殖民統治的印記依然清晰,且已盡收歷史,永銘心版。那些日子裡的種種,她同樣記憶著,過往的創傷,尤其歷久難釋,然而,不是椎心的仇恨,而是恆久的儆惕。
  她已然擁有真正的免於恐懼的自由,已然「出頭天」,已然當家做主。
  她走過風雨飄搖、風聲鶴唳、喘喘難安的動盪年代,在美國經軍援助停止之後,卻締造傲人的經濟奇蹟,以及其他各種建設的輝煌成果。在對岸飛彈試射、文攻武嚇之下,如期圓滿成功地完成五千年來第一次國家元首的全民直接選舉,順利產生第一位由全民投票選舉出來的中華民國總統。在亞洲金融風暴狂飆的現在,鄰近的韓國、香港、東南亞各國,都遭受嚴重的衝擊,而她因「經濟體質穩健」,卻能屹立不搖!她,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美麗之島」臺灣。
  我們常說:「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家鄉的泥土何其芬芳,家鄉的人情何其親切!她是值得我們真正的疼惜,她也需要我們真正的疼惜。
  今人常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是的,從古至今只有一個地球,當然更只有一個臺灣。我們臺灣這塊土地是歷代先民墾闢所貽,也是我們要貽給後世子孫的「萬年之業」,不由得我們不來真正的疼惜她。
  李總統在除夕談話期勉大家要體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的事理,並且引用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二項:「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的規定,進一步懇切盼望大家:「今後必須澈底加以落實。當前首要之務,在於做好水土保持、水資源的維護,以及空氣和水污染的防治。讓大家能享有美麗的、安全的、乾淨的經建成果。」 李總統接著期勉大家:「我們亟須加速推動教育改革,全面倡行心靈改造,積極落實司法革新,切實整頓治安,讓我們的下一代能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實現人生理想,重建人性尊嚴,享有更安定祥和、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李總統以上的期勉,可以說也就是要全體國人都能真正地疼惜臺灣,而在疼惜臺灣的前提下自然而然落實為具體的行動。
  真正的疼惜,才使永續的經營成為可能;而真正的疼惜是以深切認識臺灣鄉土歷史文化為動因的,這一點已無需多贅言。
    三、永續的經營
  在綿綿不絕的歷史長河裏,任何一個時代,可以說都不過是瞬間俄頃之事,任何一個個體也都是其小無內的微渺存在,然而宇宙長存,歷史永續,我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共同家園-臺灣-的經營締造、建設發展也是永續的。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七日,也就是在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不久,個人曾在一項題為<攀登全球競爭力的巔峰-跨世紀的承諾與作法>的談話中,以政府行政部門負責人的身份,提出政府今後施政的大方向為:結合各界的力量,在全民的參與之下,一起攀登新的巔峰。簡捷地說,也就是要以政府結合民間的力量,一起來落實階段性的永續經營的方向,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
  個人在這篇談話中,曾提出:以競爭力為革新的主軸、以行動來解決問題及創造兩岸有利氣候三項重點。評估競爭力的衡量標準,大致有以下八類: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效率、金融實力、基礎建設、管理能力、科技發展、人才及生活素質,基於我國現況的考量,再加上兩岸關係及社會安寧兩項指標。既然以競爭力為政策主軸,於是要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不外是:一、對內全力貫徹行政革新、加強為民服務、改善投資環境與生活品質;二、對外加速國際化與自由化,把台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緊密結合在一起;三、在中國人幫助中國人的前提下,以善意及誠意積極地謀求兩岸關係的改善。另外就是創造兩岸有利氣候,因為我們都知道:穩定的兩岸關係有助於兩岸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乃至於統一大業。個人以上的承諾與作法,獲得各級行政同仁與民意代表的大力支持,也獲得來自各界的肯定與配合,並已由各相關的機關策訂可行的行動綱領,切實分期執行中。八十六年,繼任的蕭萬長院長所揭櫫的六項施政重點是:改善社會治安、賡續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增進兩岸關係、鞏固國防安全、推動心靈改革及加強文教建設,可以說是沿繼相同的方向,為永續經營臺灣、開創更大成果而接棒繼續努力,個人衷心期盼社會各界也繼續給予政府部門以肯定與配合。
  我們說過,唯有深切認識臺灣鄉土歷史與文化,才有真正疼惜這塊土地的動因;也唯有真正疼惜她,永續的經營才有可能,進一步,我們更有充分的自信,如果國人皆能深切認識臺灣鄉土歷史與文化,皆能真正疼惜這塊土地,那麼我們及後世的子孫永續經營她,不但是可能,而且穩操勝利成功的左券,這一「萬年之業」將永遠屹立,並且成為文化的「新中原」亦指日可待。
    四、結語
  以上所說,是個人多年以來對於宏揚臺灣鄉土歷史與文化的一點淺見,對在座的諸位學者專家來說,或許這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要請多多包涵及不吝指教。但是,由以上這些道理,我們就不難了悟到深切認識臺灣鄉土歷史文化的重要,因而也可以明瞭這次「第一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的意義之重大,在座諸位都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頂尖研究者,長年專注投入,各有極高的學術成就,個人在此有一點小小的請求與期盼,就是不知是否可以請各位學者專家將辛勤研究創獲的發現與心得,除了在專門的學術性刊物或研討會上發表之外,能撥冗寫成比較通俗性的短文,讓一般社會大眾得以很快分享諸位辛勤耕耘的果實,也盼望各種媒體分擔一點傳播鄉土歷史與文化研究成果新知的任務,協助全民全面地、深刻地、真切地認識臺灣鄉土歷史與文化,強化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疼惜臺灣的動因,讓我們共同永遠穩操經營大臺灣、建設新中原必勝必成的左券!最後,敬祝大家新春愉快,萬事如意!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