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6年10月18日
總統參加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開幕典禮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參加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由中日兩國學術機構、民間團體和企業界人士共同舉辦的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今天舉行開幕典禮,登輝應邀前來致詞,深感愉快。
「亞洲展望」研討會每年為中日兩國各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大家一起思考共同關切的問題,相互交換意見與經驗。在歷屆會議中,中日雙方代表針對不同主題,深入剖析,不但促進彼此交流,更加強兩國對亞太問題的了解,值得肯定。本屆會議以「東亞地區間之互補與競爭」為主題,探討東亞地區的發展,尤其具有正面意義。
對於冷戰結束之後的國際關係,學界已有許多討論,從亞洲的觀點來觀察,我們可以提出下列三點看法:
第一、亞洲區域內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使得亞太地區的經濟活動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驟增,其中尤其以東亞地區的發展最為迅速。整體而言,從一九八○到一九九○年,東亞地區各國的年平均成長率均高達世界成長率的二倍以上,進入一九九○年代之後,有些國家的成長更超過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三倍以上。其中日本早已成為世界經濟強權,中共在對外開放經濟改革後的快速成長,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導向的經濟創造了經濟奇蹟,以及東南亞新興工業國家的興起,都顯示出東亞經濟充滿活力的前景。然而,東亞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其限制,除日本之外,大部分國家都缺乏資金、技術,並且高度依賴國外市場,使得各國缺乏自我發展經濟的能力,對亞洲地區經濟發展難免發生影響。
第二、整個世界局勢在冷戰結束後,逐漸趨於緩和,不過在東亞地區,若干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其中可能引發衝突的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及南海地區。然而,由於我們不斷的呼籲,同時採取了具體的措施,兩岸關係已由低潮逐漸回升。我們希望未來的台海及西太平洋情勢能更為穩定,維護地區安全的各種對話能繼續進行,相關的機制也能早日建立起來。
第三、區域內的政治民主化步調遠比經濟自由化緩慢。這種發展上的差距尤以中國大陸地區最為明顯。中共的經濟發展在最近幾年雖受外界注意,但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卻停滯不前,除未放棄共黨體制之外,更在軍事方面不斷擴張,影響到地區的安定。相對的,中華民國在經濟發展起飛之後,持續的推動政治民主化,去年三月間的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後,中華民國已成為澈底民主化的國家。兩岸出現如此的對比,確是東亞地區政治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
因此,此次會議以東亞地區的互補與競爭為重點,所得到的結論將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各國歷史背景的不同以及發展政策的差異;同時使我們在面對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能逐漸為東亞地區的合作創造出更美好的遠景。只要東亞國家誠心合作,以和平方式解決所有爭議,我們相信一定可以共創亞洲經濟的永續發展,避免區域性軍事衝突的發生,同時促進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的雙軌發展。
在邁向廿一世紀的道路上,中日雙方尤應擴大合作的範圍,提高彼此來往的內涵,攜手合作,共同為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奉獻心力。從地區發展的角度來看,日本早已被認為是世界的經濟大國,在亞洲經濟早有其領導地位,隨著工業發展所形成的亞洲經濟結構,一般認為以日本和其他工業國家為首的「雁行模式」應當更有實現的可能。在地區的分工大原則之下,日本應能藉著明顯的經濟優勢,更積極的扮演市場開放,經濟援助,資源開發和科技移轉的角色,與整個區域的發展共同前進。
就區域安全而言,日本與美國在九月間簽署防衛合作指導方針之後,亞太地區的安全維護進入另一新的階段。根據該方針,日本在周邊地區發生緊急事態時,將為美軍提供後勤及其他支援。這些規定對於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將有多方面的助益,我們對此除表示歡迎外,更期盼美日安保體系能為西太平洋的安定發揮積極作用。
至於中華民國,我們將在經濟方面繼續建設,將台灣建設成為「科技島」,透過更多科學園區的建立,整合科技人才,提升研發水準,強化國際競爭力。另外,我們也將積極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希望以台灣地處西太平洋航運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發展成為製造、海運、空運、金融、電信、媒體六大專業營運中心,儘速營造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經濟體系,使台灣地區成為亞太地區與工業先進國家的經濟橋樑。除此之外,在國際上,中華民國也希望憑藉多年來努力的成果,善盡國際責任,回饋國際社會。除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外,我們在一九九一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後,便積極參與各項會議及活動,在貿易、投資、技術交流及對外援助方面,均有具體貢獻。
在政治方面,我們透過和平、理性、漸進的方式,經過四次的憲政改革,建立了政黨政治的民主宏規,塑造了尊重人權,講求法治的多元化社會,完成國家現代化的民主工程,真正落實「主權在民」的理想。現在我們正積極的進行民主的鞏固與強化的工作,希望再創第二階段的「台灣經驗」,期望在廿一世紀建立一個精神文化與物質文明均衝發展的現代化國家。
在對外關係上,中華民國雖遭遇若干阻礙,然而現代國際關係已不能用傳統的國際法觀念來界定一個國家的存在與地位,必須從實際參與的國際活動去認定其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事實上,在經濟和科技力量的帶動之下,當今的國際體系已經有許多重大的變化,不是傳統的國際法可以解釋的。國際企業的快速發展、資訊科技的更新以及國際組織的活躍,各種跨國的文化與社會交往更日趨熱絡,象徵超越主權國家的國際關係正在快速成長。因此,今天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存在與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事實,理應獲得合理的待遇與尊重。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將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為促進人類福祉而與其他各國加強往來,共同維護區域與世界的和平。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在冷戰結束後,區域主義雖已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以往的「亞洲展望」研討會也以此為討論的主題。然而,不論從經濟發展、政治制度、傳統文化或國際趨勢來看,亞太地區本身的多元性以及既有的差異均使得區域內的合作不易落實。誠如本次會議主題所揭示的,地區整合的第一步工作在於探討國家發展的互補性與競爭性,進而降低彼此的差異,擴大政治與經濟的合作面。我們期盼各位與會的代表能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建言,為本地區的平衡發展和繁榮進步,貢獻寶貴意見。
最後敬祝大家健康愉快,會議圓滿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