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見國際大學校長會議與會外賓
中華民國86年05月21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接見國際大學校長會議與會外賓時表示,中華民國的高等教育,將以培養世界觀的國民、推動活學活用教育、樹立嶄新學術風氣、加強人文精神陶冶為重點,朝向多元化、卓越化、未來化及精緻化四大目標發展,進而導引國家社會發展的方向,迎向充滿希望的二十一世紀。
  總統指出,大學是研究學問、追求真理和傳承文化的搖籃,更是培育國家建設人才最重要的場所。高等教育的發展,因而受到各國的一致重視。二次世界大戰後,若干農業社會國家能夠順利轉型為工業社會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同時獲得結構性調整和重建,教育改革成功是主要因素。其中又以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最為深遠。展望未來,高等教育更將是世界各國迎接新挑戰、開創新文化,以及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動力。
  總統進一步表示,為因應二十一世紀的新潮流,高等教育應配合教育思潮,反映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方向。他認為,「人本化」即進行全人教育,啟迪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健全情操,使能充分發展潛能、實現自我;「民主化」即是要尊重教育的自主性,創造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與認同社群的責任感、守法精神及正確選擇的能力;「多元化」即是要學習欣賞﹑了解﹑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價值﹐並提供適才適性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自己的基礎上追求卓越;「科技化」即是要普及科技知識,推廣科學精神,並在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運用科技知識解決問題;「國際化」即是要培養廣博的視野與開闊的胸襟﹐使學生能尊重不同文化與族群的傳統,發揮本土文化的優點,健全地球村意識,促進對全球一體、世界一家的理解與關懷。
  總統也告訴訪賓,中華民國過去的教育建設,雖然成就斐然,但是面對國際潮流和國內社會的快速變遷,仍然必須不斷改革更新,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現階段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正如世界各國一樣,面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諸如:如何在「本國化」與「國際化」之間、在教育機會平等與能力取向之間、在承舊納新與繼往開來之間、在功能的多樣化與單一化之間、在個人利益與整體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均衡,都是各國高等教育共同面臨的挑戰。
  總統同時期盼這次會議能為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預籌宏規,並能提供我國今後高等教育改革的參考,進一步推動我國與世界各著名大學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同促成世界高等教育再進步,為增進世界人類的福祉,貢獻最大力量。
  總統對國立政治大學為加強學術發展國際化,邀請各國的大學校長與我國公私立大學校長齊聚一堂,共同為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尋求資源共享與合作交流的可行方案,達成地球村的理想,表示肯定。
  國際大學校長會議與會外賓一行是由教育部次長楊國賜及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鄭丁旺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及總統府副秘書長陳錫蕃也在座。與會外賓包括:David Robinson夫婦(澳洲蒙那西大學)、Flavio Fava de Moraes夫婦(巴西聖保羅大學)、Philippe Adrant夫婦(法國巴黎第二大學)、H.K. Chang夫婦(香港城市大學)、Hiroharu Matsuda夫婦(日本杏林大學)、Fawzi A. Gharaibeh夫婦(約旦大學)、Marwan R. Kamal夫婦(約旦雅爾穆克大學)、Chong Yang Kim(韓國漢陽大學)、Chung Bum Jin夫婦(韓國成均館大學)、Wlodzimierz Siwinski(波蘭華沙大學)、Verbitskaya Ludmila Alexeevna夫婦(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Andreas Herculus van Wyk(南非史特倫堡大學)、Gunal Akbay夫婦(土耳其安卡拉大學)、William Ritchie夫婦(英國蘭卡斯特大學)、Kenneth A. Shaw (美國雪城大學)、Richard L. Wallace夫婦(美國密蘇里大學)及Melvin D. George夫婦(美國密蘇里大學)。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