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4年06月03日
副總統視訊參加「2025年國家特別競爭力AI+科技博覽會」爐邊對談

蕭美琴副總統昨(2)日晚間,應美國「特別競爭研究計畫」(SCSP)邀請,以視訊方式參與「2025年國家特別競爭力AI+科技博覽會」(2025 AI+Expo)爐邊對談(Fireside Chat),就臺灣的科技創新、經濟與國防安全、國家發展願景及臺美關係等議題,回應主持人SCSP總裁兼執行長Ylli Bajraktari提問。

爐邊對談問答內容如下:

問:很榮幸能出席您和賴總統去年的就職典禮,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您曾提及希望將臺灣打造成「AI島」,而賴總統也在演說中提到這點。能否進一步闡述這個願景,以及迄今取得的進展?

副總統:首先,感謝您邀請我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也很高興再次見到您。當我們談到「AI島」或「AI臺灣」時,我認為至少要著重三個不同層面。首先是政府部分,接著是社會和經濟,最後是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在第一個層面,我們希望將 AI 全面導入政府體系,以提升政府服務的效率,同時也擴展政府與整個公務體系的能力。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與經濟,我們希望運用AI 落實人民賦能。這不僅強化我們的民主,以及公民對公共決策的參與,同時也要將 AI 導入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亦談及跨產業經濟,從服務業、傳統製造業,到目前正在經歷重要轉型的中小企業。我們希望 AI可以被廣泛運用,並以包容性及成長導向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個層面是 AI 與臺灣的全球連結。臺灣在全球AI發展的供應鏈中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我們希望優化臺灣在促進穩定且安全的供應鏈方面之貢獻,同時也在全球創新與全球科技領域發揮作用。

最後,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繁榮,並願意與全世界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合作,攜手推動 AI 的發展。

問:如您所知,我們今年初曾訪臺。隨後在我們的電子報中撰寫一篇文章,稱臺灣為民主、創新及科技中心。你們也將技術擴展並輸出,例如台積電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在當今科技扮演關鍵角色的時代,您如何強化與盟友及夥伴的關係?

副總統:您說的沒錯。台積電已承諾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於美國晶片製造領域,加上原先已投入的650億美元。部分設施已在亞利桑納州建造中,有些設施甚至已開始量產。這讓台積電成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在美綠地投資案,這是深具意義的連結,也是臺灣對全球科技製造領域的貢獻。我認為,除了晶片製造之外,臺灣與美國在經貿投資上的合作還有兩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面向:一是我剛才提到人工智慧的領導角色,另一個則是協助美國的再工業化。我知道製造業對許多社會而言都是關鍵產業,特別是在確保供應鏈在特殊情況下不被干擾,這已成為全球許多政府的優先要務。

臺灣在各方面可發揮關鍵角色,不僅導入人工智慧,更可引進可靠且值得信賴的製造供應鏈,協助建構更具韌性的工業化生態系。臺灣不僅是終端產品的提供者,也是具備全方位製造能力的夥伴。我們相信,除了晶片之外,臺灣還可以在其他關鍵技術領域與美國持續合作。賴總統已經提出臺灣當前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次世代通訊、新興太空科技,以及關乎我們日常生活的技術。我們也有興趣發展國防科技,以及支持各領域促進人類進步的人工智慧。我再次強調,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至關重要且正面的角色。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強化這個角色,同時與我們的國際夥伴攜手合作。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決定是對客戶和全球科技業的回應,以擴大供應鏈並讓其多元化。

問:顯然要站在科技創新的最前線,就必須能夠同時保護創新生態系。就過去訪臺的經驗,我認為沒有哪個國家像你們一樣,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智慧財產權剽竊、經濟脅迫等問題。你們如何保護自己的珍貴資產和創新生態系,免受這些惡意行動侵擾?

副總統:首先,我要釐清基本觀念:我們認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重要的一部分。您剛才提到要保護科技和創新,這些確實是我們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議題。經濟脅迫一直是極具挑戰的問題,我們與對岸的經貿關係經常被操弄,做為對社會施壓、甚至企圖影響政治結果的工具。這也迫使我們必須讓臺灣更具韌性。當然,強化韌性的一部分是多元化,我們也採取各項措施進一步保護我們的科技與經濟體系,包括建立更健全的出口管制制度,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與國際夥伴及其他民主國家密切合作。

不過,面對中國產業的產能過剩,這有一部分來自商業竊取、智慧財產權剽竊,以及國家補貼與其他非市場行為,我們也啟動了自己的應對機制。我們也要積極推動反傾銷措施、確保供應鏈的完整性。很多工作正在進行中,其中多數是針對外部壓力與脅迫的因應措施。不過我也要提到這些工作中正向、積極的部分,那就是賴總統希望建立一個由自由與民主國家所組成的供應鏈體系;也就是建立可靠的供應鏈,讓那些在科技上與我們有共同理念、致力推動自由的國家能夠攜手合作,並在此過程中能更具韌性。

問:接下來我想談較為敏感的議題。臺灣顯然位處太平洋地區最關鍵的地緣政治位置。我們注意到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本週末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提到,中國在臺灣周邊的行動已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帕帕羅上將則稱這些軍演已不再是演習,而是實戰演練。以您的觀察,如何看待臺灣目前面臨的安全挑戰,不僅是對中國的關係,也包括更廣泛的印太區域。

副總統:地緣政治的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壓力與威脅也持續升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挑釁行為日益頻繁,不僅發生在臺灣海峽與臺灣周邊,也包括南海與臺灣以北地區。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們必須更努力強化自身防衛力量,以嚇阻潛在衝突。我們也從當前歐洲與中東等世界其他地區造成人道災難之衝突悲劇中深刻體會,和平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臺灣人民渴望和平,誠如您提及美國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發言,我們與美國在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上擁有共同的利益,且臺灣安全對全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感謝許多國際夥伴在包括G7峰會等全球高峰會中均強調臺海和平穩定對於全球繁榮至關重要,而這句話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此,強化我們自身安全、與國際夥伴合作以防止衝突,並運用外交手段維護區域和平穩定都是維持現狀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

問:顯然,在面對解放軍持續不斷的施壓行動,如網路攻擊、假訊息操作與軍事威脅,你們並未坐以待斃,而是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能否進一步說明這意謂什麼?目前的整備情況如何?未來預計如何具體執行?

副總統:針對您剛才的問題,我提到的是國家軍事安全與防衛,需要投入及建設更多資源,透過實力來維持和平。而這題則是關於我們的公民社會、民間體系,以及整體韌性的議題。臺灣非常熟悉天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會遭遇地震、颱風,挑戰人民日常生活與韌性,因此我們逐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韌性。但是當前我們面對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其他威權政權的複合式威脅,包括網路安全挑戰、通訊中斷、海底電纜遭破壞、海上民兵和灰色地帶的力量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以及各種複合式的假訊息,且威權政府正串聯彼此的手段。

因此,我們必須發展複合式的應對策略,以及更加全面且具韌性的應對機制。賴總統上任後親自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主持會議。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建立社會在危難時刻如天然災害或人為複合式威脅,確保韌性的支柱;其中的關鍵支柱包括通訊系統的韌性、糧食與能源安全、戰略物資及醫療儲備;也涵蓋建立、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能源網絡、網路安全防衛能力;還包括強化民間社會與公民團體的訓練,讓他們能更有效地應對災害,並在危難時刻找到自我保護的方法。

問:您剛剛提到歐洲大陸目前在烏克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中東地區持續發生的衝突。請問您從這些地區中汲取了哪些重要的教訓?在當前環境以及未來趨勢下,您如何因應戰爭本質與型態的不斷變化?

副總統:幾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臺灣社會來說是一記警鐘。雖然我們愛好和平也致力維持和平,但絕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更努力確保和平得以維持,避免衝突的悲劇發生在我們的土地和此區域。在汲取教訓方面,首先我們需要提高國防的投資,但不只是投入多少資金或GDP占比提高而已,還要投資對的系統和能力。我們持續專注於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且必須精準投資。

烏克蘭戰爭展現了創新科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無人載具、人工智慧與防衛系統的整合、以及一些新興的太空科技應用方面;這些新興科技在防衛上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也提醒我們,在善用私部門力量提升社會整體韌性及國家防衛上,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問:鑑於您所面臨的安全挑戰,以及可能面臨的時間壓力,請問您對於軍隊現代化和新技術採用的速度感到滿意嗎?

副總統:我認為再多的準備都不夠,也無法完全滿意。軍方正推動多項改革與現代化工作,包括指揮控制、分權、採用新技術、以及強化後備軍人的訓練機制。現在很多工作正在進行中,雖然過程充滿壓力與挫折,但這是不可或缺的必經過程。只要臺灣仍面臨威脅,我們就會持續努力不懈。

問:如您所知,我們在2月份邀請了8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菁英訪臺,目的就是想展現臺灣不同的面貌。通常一提到臺灣,無非就2件事—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以及台積電。

您回到臺灣後,還有什麼想讓大家知道的?我們來到臺灣參訪,親眼見證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以及所蘊含的活力。但你們最想讓大家留下的臺灣印象是什麼?

副總統:謝謝你們透過SCSP計畫帶領這80位傑出的青年領袖來臺,也歡迎今天在AI博覽會現場的所有年輕朋友們來訪。

有一個關鍵詞,我今晚大概已經提了10幾20次,就是「韌性」。臺灣就是在打造韌性,來守護我們社會的自由,而「自由」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綜觀我們的歷史,臺灣經歷過許多挑戰;我們經歷過殖民統治、世界上最長的37年戒嚴時期,以及民主轉型,造就今日強健且競爭激烈的多黨民主體制。也讓我們的社會具備了面對各種內外挑戰的更強韌性。

因此,我希望所有來臺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臺灣社會充沛的活力以及人民的堅韌、善良與親切,也感受到我們成為世界上良善力量的渴望、為全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精神已深植在我們的社會每個角落。

儘管面臨種種壓力,臺灣人民仍然希望成為這股良善的力量、成為捍衛自由的前線,並致力於支持全人類的發展以及共享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福祉。

問:我們的訪談已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問題有兩部分。第一,您曾在華府服務超過三年,對當地相當熟悉,也認識許多人。您對華府的懷念之處為何?不懷念的又有哪些?第二部分較為嚴肅,您目前已回到臺北,並擔任副總統,如何評估目前的臺美關係?

副總統:首先,對我而言,華府就像是政治與外交的「大聯盟」。雖然在擔任駐美代表期間面臨許多挑戰和起伏,這的確很有挑戰性,我投入大量時間工作,也結交到許多朋友,我非常懷念在那裡親自與人交流互動的時光。現在每當有類此視訊會議或線上通話、會議時,總有12小時的時差,經常不是在我思緒清晰的時候進行。因此,我非常懷念能在華府與那群優秀人士面對面地交流與互動。但能回到臺灣,對我而言也很有意義。畢竟,外交與國際關係不僅是與其他國家及夥伴建立橋梁,同時也要代表人民,爭取我們的利益。能貼近基層,瞭解臺灣人民及各行各業,並親身感受臺灣的日常生活節奏,對於思考如何最大化臺灣在全球作為「良善力量」的角色,也非常重要。運用視訊這類科技,隨時隨地與世界保持連結固然重要,但面對面接觸人民亦同等重要。

至於第二個問題,在華府擔任駐美代表時,我將確保所有工作皆能獲得跨黨派支持視為首要任務,避免讓臺灣議題成為政黨政治的爭議焦點,這不僅是在華府,在全球其他國家亦同,希望能凝聚各國對臺灣的支持與友誼。

雖然臺美關係正面臨不少挑戰,但目前雙方夥伴關係仍然非常堅固,這對臺灣而言至關重要。維持雙方強健的夥伴關係符合我們的利益。但近期關於關稅的討論,確實在民眾間引發了一些焦慮。我不在此討論細節,但我們希望能達成一個雙贏的路徑圖,讓臺美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的效果,共同推進科技發展,並結合彼此的競爭優勢,確保工業化與AI的領先地位,為我們的共同目標盡一份心力,也推動自由與韌性,這也是今天會議的關鍵詞。

在安全層面,我們將持續與美國這個強大夥伴合作,加速推動臺灣內部必要的改革,讓我們更有能力嚇阻衝突,維護和平。最終,這不僅是臺美之間的關係,我們也鼓勵並歡迎全球其他夥伴一同參與,確保臺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並在穩定的基礎上促進繁榮發展。

問:最後一個小問題,在您和賴總統任期結束之時,您希望臺灣呈現的樣貌為何?

副總統:除了維持我剛才提到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之外,我們也希望看到更有韌性的社會,以及更有韌性的民主,能夠對抗各種挑戰、假訊息及對民主制度信任的干預等。我們要鞏固民主並促進和平穩定。我們還希望確保繁榮是具包容性的,不僅是臺灣能為全世界做出貢獻,國內各行各業、各地區、各專業領域間的繁榮也能達到平衡,並且讓繁榮成為全球合作夥伴的關鍵基礎。在人工智慧時代,對年輕世代,包括現場許多年輕朋友來說,有時會感到挫折與困惑,但我依然保持樂觀,因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共同使命遠遠超過那些挫折感。對科技帶來的可能性,以及它將為下一代帶來的各種工具、創新與創意所產生的興奮感,確實激發了熱情,而這份熱情也轉化為我們社會的樂觀能量。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01日
副總統接見美國農業部次長 盼臺美持續推動農業合作共創繁榮
蕭美琴副總統今(1)日上午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乙行」,感謝其來訪展現臺美關係的深化與友好。並指出,農業是臺美雙邊貿易極其重要的一環,期盼持續推動農業貿易合作,共創繁榮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林德柏格次長此行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也展現臺美關係的深化與友好。並指出,農業貿易在臺美雙邊貿易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對於台灣及美國的農民與畜牧業者皆具實質助益。 副總統現場也特別展示包括鳳梨與芒果等臺灣優質水果,並對昨日美方正式宣布開放臺灣鳳梨進口美國市場表達高度肯定與感謝。副總統說,臺灣在氣候與環境條件方面與美國高度互補,除生產世界上最優質的鳳梨,臺灣芒果亦深受國際市場喜愛;而美國的蘋果與葡萄則是臺灣消費者最常選購的進口水果,顯示臺美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高度互補。 副總統指出,目前臺灣是美國農產品第七大出口市場,前不久農業部陳駿季部長率領「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前往美國,與當地業者洽談採購計畫,涵蓋小麥、玉米、黃豆與牛肉等項目;此外,臺灣市場也有眾多其他類別的美國農產品深受歡迎。 副總統說,為歡迎貴賓來訪,此次特別安排在臺灣虹廳與訪賓會面,虹廳展示有臺灣知名畫家林惺嶽老師的《天佑花蓮》畫作,描繪花蓮稻田的景觀,而花蓮近日受颱風與堰塞湖溢流重創,政府與民間團體正全力投入災後重建,也感謝像美國一樣在困難時刻與臺灣站在一起的朋友。 副總統最後再次感謝訪賓的到來,並強調,無論面對自然災害或其他挑戰,臺灣人民始終願意成為良善的力量,與美國人民並肩前行,而現在正是展現團結的時刻。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次長陳明祺、農業部次長杜文珍等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副總統接見奧地利跨黨派國會議員 盼持續深化雙邊夥伴關係
蕭美琴副總統今(30)日下午接見「奧地利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時表示,臺灣與奧地利近年來在經濟、貿易及文化領域持續合作,雙方產業間亦存在互補與合作關係,期盼未來能進一步深化雙邊夥伴關係。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奧地利友台協會主席艾蒙(Werner Amon)率領友台訪問團來訪。並表示,這是擔任副總統以來首次接見來自奧地利的訪團,很高興臺灣與奧地利近年來在經濟、貿易及文化領域持續建立強健且穩固的夥伴關係;目前臺灣駐奧地利大使是一位音樂家,充分展現奧地利所代表的強大文化底蘊。 訪團成員尚包括奧地利聯邦議會副議長魯伯特(Günther Ruprecht)、人民黨團副主席漢默(Michael Hammer)、新奧地利黨團副主席薛尼克(Nikolaus Scherak)及綠黨議員史德勒(David Stögmüller)等,由外交部次長葛葆萱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副總統接見英國保守黨影子商貿大臣訪團 盼持續深化臺英各領域交流與合作
蕭美琴副總統今(30)日下午接見「英國保守黨影子商貿大臣葛里菲斯(Andrew Griffith)訪問團」,感謝英國持續推動臺英經貿關係及支持臺灣國際參與。並表示,臺灣與英國在經貿、外交、安全與教育等各領域都有密切的交流與合作,期待雙方持續攜手,共同促進民主、自由與繁榮。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感謝訪賓長期致力於深化臺英夥伴關係。並提到,2023年臺英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ETP),是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進展,後續也持續推動相關合作,進一步深化和加強經貿夥伴關係。 副總統指出,英國是臺灣在歐洲第三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國,代表雙方為夥伴關係所奠定的基礎,已展現實質而有意義的成果,期待未來在數位貿易、人工智慧、科技及太空等領域有更多合作機會。 在外交方面,副總統感謝英國持續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國際組織,以及許多國會議員反對中國扭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作為排除臺灣國際參與的藉口。 在安全方面,副總統表示,臺灣正面臨來自中國解放軍的複合威脅,包括在海空域、認知作戰、政治干預及網路安全等層面,歐洲也面臨類似挑戰,期待與英國持續加強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對於英國透過「七大工業國集團」(G7)及其他國際高層對話與峰會,持續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副總統也表達感謝。 副總統提到,蔡英文前總統曾在英國求學;今天上午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演講,有許多來自英國的國際學生也在其中就學,顯示臺英雙方在教育及青年交流方面的合作深具意義。臺灣與英國同樣重視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並以憲法加以保障,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年輕世代學習、研究,並透過文化交流相互了解。 副總統表示,臺英在許多領域都有密切夥伴關係,感謝訪團不遠千里來臺為雙方關係做出進一步貢獻,期待未來持續與英國密切合作,共同促進民主、自由與繁榮。 訪賓一行尚包括英國國會下議員古博(John Cooper)、寶蘿(Rebecca Paul)等,由外交部次長吳志中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總統接見美國農業部次長 盼強化臺美農業創新科技及糧食安全韌性合作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下午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乙行時表示,臺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除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也有助於提升臺灣糧食安全。期盼未來運用臺灣高科技產業優勢,強化臺美在農業創新科技及糧食安全韌性的合作,讓雙方夥伴關係互利共榮。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臺灣的好朋友林德柏格次長相隔一年再度訪臺。並提到,臺灣籌組的「農產品貿易友好訪問團」才剛結束訪美行程,這幾天就迎來林德柏格次長率領美國數十位產業代表來訪,彰顯臺灣與美國的深厚情誼及緊密的夥伴關係,不僅要向訪賓表達誠摯歡迎,也要為臺美經貿交流更進一步而喝采。 總統指出,現在臺灣是美國第7大貿易夥伴及第7大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國也已成為臺灣最大海外投資對象以及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均顯示雙邊在農業及經貿領域彼此的需要及堅實的合作。 總統說,這個月臺灣再次籌組農訪團訪問華府及相關農業州,包括林德柏格次長的居住地—南達科他州,展現臺灣對持續提升臺美貿易夥伴關係的決心。同時提到,在訪美期間,臺美雙方業者簽署採購意向書,臺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黃豆、小麥、玉米及牛肉等美國農產品,希望藉由輸入高品質飼料用原物料,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美國農產品也有助於提升臺灣糧食安全。 總統強調,在科技領域,臺灣也是美國可信賴且重要的合作夥伴,未來希望運用臺灣高科技產業優勢,強化臺美在農業創新科技以及糧食安全韌性的合作。並提到,臺灣位於「印太第一島鏈」和身為「全球非紅供應鏈」重要樞紐,面對地緣政治的風險和挑戰,相信區域相鄰、理念相近國家更應攜手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 總統表示,林德柏格次長此次率團來訪,不僅是臺灣與美國在農業貿易跨越公私部門的互利共榮,更象徵雙方深化戰略經貿夥伴關係的腳步堅定且穩健。盼一起繼續努力讓臺美關係持續茁壯,為全球繁榮帶來貢獻。 林德柏格次長致詞時首先感謝賴總統撥冗接見,也向所有受到樺加沙強颱影響的臺灣民眾致上慰問之意。並提到,此次代表團由25間美國企業組成,期盼此行能協助推動美國農產品銷售及與臺灣方面建立持續的夥伴關係,也很高興能在中秋節這個別具重要意義的節日前夕來臺,和大家共同慶祝。 林德柏格次長感謝臺灣消費者持續購買美國農產品,臺灣的進口農產品及食品中有25%來自美國,也為臺灣糧食安全做出貢獻。身為臺灣的朋友,美國也致力於藉由保障能源安全讓臺灣更具韌性。 林德柏格次長表示,繼上週臺灣農業部長率領「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後,美國訪團也帶著善意而來,決定進一步開放讓臺灣鳳梨能銷售至美國市場。希望這項宣布能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為臺灣許多家庭帶來歡樂和富足。非常期待後續的交流討論,期盼雙方關係持續發展,共同繁榮。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梁凱雯(Karin M. Lang)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總統接見日本參議院自民黨議員會長松山政司 盼臺日持續深化夥伴關係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上午接見日本參議院自民黨議員會長松山政司乙行時表示,面對威權勢力持續擴張,民主國家更要團結一致。期盼與日本在安全和經貿等領域持續深化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民主非紅供應鏈」,提升經濟安全、穩定區域和平,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也為臺日情誼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總統致詞時,首先對松山政司會長撥冗率團訪問臺灣表達誠摯歡迎,並對訪賓此行持續深化臺日交流表示感謝。並提到,透過此次參訪行程,相信能讓訪賓更加了解臺灣的政經局勢及臺日關係的發展與成果。 總統指出,臺日之間像家人一樣相互扶持,日本各界對近來花蓮災情的關懷與慰問,令人感動。多年來,臺灣和日本攜手走過震災、疫情種種挑戰,也共同面對威權擴張的威脅。日本不僅長期關注臺海情勢,也持續以實際行動展現維護區域和平的決心。 總統提到,上週美日韓外長會議後的聯合聲明,是今年第三度重申支持維持臺海和平與穩定,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並對臺海周邊出現日益頻繁的破壞穩定行為表達關切。 總統表示,這些堅定的立場已成為國際民主陣營的共識,面對威權勢力持續擴張,民主國家更要團結一致。臺灣希望和日本在安全和經貿等各領域持續深化夥伴關係,包括透過半導體、氫能、人工智慧及無人機等產業合作,共同打造「民主非紅供應鏈」,提升經濟安全,也穩定區域和平。 總統說,2021年日本參議院首度全票通過決議案,籲請各國同意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除了再次表達感謝,也希望未來所有參議員繼續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讓臺灣在各項全球性議題加深交流,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並祝福此行圓滿順利、成果豐碩。期盼在共同努力下,必定能為臺日情誼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松山會長致詞時表示,在擔任日本青年會議所會長時曾多次來臺訪問,此次則以參議院自民黨議員會長身分首度訪臺,並有幸晉見總統,感到非常光榮。尤其近日花蓮遭受風災,感謝總統百忙中撥冗接見,也要對罹難者表達哀悼、對傷者表達慰問之意,衷心期盼災民能夠早日恢復平常生活。 松山會長指出,臺灣和日本都是面臨天災地變頻繁侵擾的國家,也會伸出援手協助彼此度過難關,期盼未來在防災、減災領域能加強合作。 松山會長提到,昨日訪團前往高雄赴安倍晉三前首相銅像獻花致意,深刻感受臺灣人民對安倍前首相的敬愛,以及對日本的友情。臺灣是日本共享普世價值非常重要的國家,兩國之間經濟交流、人員互訪都相當頻繁,是重要的夥伴及友人,期盼未來進一步深化交流及合作。 隨後,松山會長也將訪團此次對花蓮災情的善款捐贈目錄呈獻總統。 訪賓一行尚包括日本參議院參議員渡辺猛之、上野通子及堀井巌,由「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片山和之、外交部次長葛葆萱及「臺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張仁久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23日
總統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 強調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 並以四項調整回應人民期待
賴清德總統今(23)日晚間於總統府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總統表示,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 總統說,關於能源議題,人民要的是安心及穩定供電,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此外,為了回應人民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包括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調整施政順序,將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及青年等四個優先;調整行政、立法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確保財政穩定。期盼國人團結一致,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臺灣人民透過罷免和公投,再次展現了民主的力量。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 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憂心國會紛擾可能衝擊國家發展而站出來的百萬人民。大家用一張又一張連署書,期待以自己的力量帶來改變,在雨中、在烈日下,都不曾停止努力,我要向各位致上我的敬意。 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國家的主人是每一位公民。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了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 關於「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而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也充分理解。在核電議題交互辯證的數十年來,臺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就是「安全」。安全不只是科學的問題,也是人民安心的問題。然而,誠如我在公投前所說的,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科學需要驗證的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 而關於核能電廠是否能夠重啟,依照今年5月修法的《核管法》,政府的立場在程序上有「兩個必須」:第一個必須是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的辦法;第二個必須是台電必須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的安全檢查。 我要請核安會廣納社會各界意見,儘快完成相關辦法;也要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且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政府會堅守「三大原則」,也就是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這是我們穩健面對核能議題的堅定立場。 因此,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人民要的是安心、要的是穩定供電,這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 各位國人同胞,我上任已經一年三個月,對於政府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時時深自檢討,也必須調整改變。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在726罷免投票後,已經多次向我請辭。但此刻,臺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颱風和豪雨災後的復原工作還在進行;同時,今年有追加預算,特別預算也有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都在立法院審議,更有許多國家重大政策需要穩定推動。 所以,我希望卓院長繼續堅守崗位、承擔重任,和我們一起守住國家的關鍵任務。同時,為了回應人民的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第一,調整隊形。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 第二,調整施政順序。我們會把重心放在「四個優先」:經濟優先、民生優先、弱勢優先、青年優先,並且具體落實在各項特別預算以及政府的年度預算之中,來照顧人民生計、推動產業發展、強化經濟韌性,持續壯大國家。 第三,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我們會堅定守護國家利益,但同時期盼朝野更多對話,不分黨派,共同守護臺灣,推動福國利民政策。 第四,調整國家財政體質。國家財政的穩定,才能保障世代的永續。也期盼朝野能夠進一步共尋,健全國家財政結構的方式,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 今天也是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那一年,我們不分族群、不分你我,臺澎金馬的軍民同心,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臺灣。今天的挑戰雖然不同,但需要的團結是一樣的。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守護國家,確保我們珍貴的民主與自由。 我會以八二三的精神為鑑,和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共同攜手努力,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何志偉、張惇涵等亦在場陪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