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4年06月03日
副總統視訊參加「2025年國家特別競爭力AI+科技博覽會」爐邊對談

蕭美琴副總統昨(2)日晚間,應美國「特別競爭研究計畫」(SCSP)邀請,以視訊方式參與「2025年國家特別競爭力AI+科技博覽會」(2025 AI+Expo)爐邊對談(Fireside Chat),就臺灣的科技創新、經濟與國防安全、國家發展願景及臺美關係等議題,回應主持人SCSP總裁兼執行長Ylli Bajraktari提問。

爐邊對談問答內容如下:

問:很榮幸能出席您和賴總統去年的就職典禮,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您曾提及希望將臺灣打造成「AI島」,而賴總統也在演說中提到這點。能否進一步闡述這個願景,以及迄今取得的進展?

副總統:首先,感謝您邀請我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也很高興再次見到您。當我們談到「AI島」或「AI臺灣」時,我認為至少要著重三個不同層面。首先是政府部分,接著是社會和經濟,最後是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在第一個層面,我們希望將 AI 全面導入政府體系,以提升政府服務的效率,同時也擴展政府與整個公務體系的能力。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與經濟,我們希望運用AI 落實人民賦能。這不僅強化我們的民主,以及公民對公共決策的參與,同時也要將 AI 導入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亦談及跨產業經濟,從服務業、傳統製造業,到目前正在經歷重要轉型的中小企業。我們希望 AI可以被廣泛運用,並以包容性及成長導向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個層面是 AI 與臺灣的全球連結。臺灣在全球AI發展的供應鏈中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我們希望優化臺灣在促進穩定且安全的供應鏈方面之貢獻,同時也在全球創新與全球科技領域發揮作用。

最後,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繁榮,並願意與全世界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合作,攜手推動 AI 的發展。

問:如您所知,我們今年初曾訪臺。隨後在我們的電子報中撰寫一篇文章,稱臺灣為民主、創新及科技中心。你們也將技術擴展並輸出,例如台積電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在當今科技扮演關鍵角色的時代,您如何強化與盟友及夥伴的關係?

副總統:您說的沒錯。台積電已承諾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於美國晶片製造領域,加上原先已投入的650億美元。部分設施已在亞利桑納州建造中,有些設施甚至已開始量產。這讓台積電成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在美綠地投資案,這是深具意義的連結,也是臺灣對全球科技製造領域的貢獻。我認為,除了晶片製造之外,臺灣與美國在經貿投資上的合作還有兩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面向:一是我剛才提到人工智慧的領導角色,另一個則是協助美國的再工業化。我知道製造業對許多社會而言都是關鍵產業,特別是在確保供應鏈在特殊情況下不被干擾,這已成為全球許多政府的優先要務。

臺灣在各方面可發揮關鍵角色,不僅導入人工智慧,更可引進可靠且值得信賴的製造供應鏈,協助建構更具韌性的工業化生態系。臺灣不僅是終端產品的提供者,也是具備全方位製造能力的夥伴。我們相信,除了晶片之外,臺灣還可以在其他關鍵技術領域與美國持續合作。賴總統已經提出臺灣當前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次世代通訊、新興太空科技,以及關乎我們日常生活的技術。我們也有興趣發展國防科技,以及支持各領域促進人類進步的人工智慧。我再次強調,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至關重要且正面的角色。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強化這個角色,同時與我們的國際夥伴攜手合作。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決定是對客戶和全球科技業的回應,以擴大供應鏈並讓其多元化。

問:顯然要站在科技創新的最前線,就必須能夠同時保護創新生態系。就過去訪臺的經驗,我認為沒有哪個國家像你們一樣,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智慧財產權剽竊、經濟脅迫等問題。你們如何保護自己的珍貴資產和創新生態系,免受這些惡意行動侵擾?

副總統:首先,我要釐清基本觀念:我們認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重要的一部分。您剛才提到要保護科技和創新,這些確實是我們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議題。經濟脅迫一直是極具挑戰的問題,我們與對岸的經貿關係經常被操弄,做為對社會施壓、甚至企圖影響政治結果的工具。這也迫使我們必須讓臺灣更具韌性。當然,強化韌性的一部分是多元化,我們也採取各項措施進一步保護我們的科技與經濟體系,包括建立更健全的出口管制制度,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與國際夥伴及其他民主國家密切合作。

不過,面對中國產業的產能過剩,這有一部分來自商業竊取、智慧財產權剽竊,以及國家補貼與其他非市場行為,我們也啟動了自己的應對機制。我們也要積極推動反傾銷措施、確保供應鏈的完整性。很多工作正在進行中,其中多數是針對外部壓力與脅迫的因應措施。不過我也要提到這些工作中正向、積極的部分,那就是賴總統希望建立一個由自由與民主國家所組成的供應鏈體系;也就是建立可靠的供應鏈,讓那些在科技上與我們有共同理念、致力推動自由的國家能夠攜手合作,並在此過程中能更具韌性。

問:接下來我想談較為敏感的議題。臺灣顯然位處太平洋地區最關鍵的地緣政治位置。我們注意到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本週末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提到,中國在臺灣周邊的行動已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帕帕羅上將則稱這些軍演已不再是演習,而是實戰演練。以您的觀察,如何看待臺灣目前面臨的安全挑戰,不僅是對中國的關係,也包括更廣泛的印太區域。

副總統:地緣政治的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壓力與威脅也持續升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挑釁行為日益頻繁,不僅發生在臺灣海峽與臺灣周邊,也包括南海與臺灣以北地區。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們必須更努力強化自身防衛力量,以嚇阻潛在衝突。我們也從當前歐洲與中東等世界其他地區造成人道災難之衝突悲劇中深刻體會,和平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臺灣人民渴望和平,誠如您提及美國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發言,我們與美國在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上擁有共同的利益,且臺灣安全對全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感謝許多國際夥伴在包括G7峰會等全球高峰會中均強調臺海和平穩定對於全球繁榮至關重要,而這句話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此,強化我們自身安全、與國際夥伴合作以防止衝突,並運用外交手段維護區域和平穩定都是維持現狀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

問:顯然,在面對解放軍持續不斷的施壓行動,如網路攻擊、假訊息操作與軍事威脅,你們並未坐以待斃,而是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能否進一步說明這意謂什麼?目前的整備情況如何?未來預計如何具體執行?

副總統:針對您剛才的問題,我提到的是國家軍事安全與防衛,需要投入及建設更多資源,透過實力來維持和平。而這題則是關於我們的公民社會、民間體系,以及整體韌性的議題。臺灣非常熟悉天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會遭遇地震、颱風,挑戰人民日常生活與韌性,因此我們逐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韌性。但是當前我們面對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其他威權政權的複合式威脅,包括網路安全挑戰、通訊中斷、海底電纜遭破壞、海上民兵和灰色地帶的力量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以及各種複合式的假訊息,且威權政府正串聯彼此的手段。

因此,我們必須發展複合式的應對策略,以及更加全面且具韌性的應對機制。賴總統上任後親自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主持會議。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建立社會在危難時刻如天然災害或人為複合式威脅,確保韌性的支柱;其中的關鍵支柱包括通訊系統的韌性、糧食與能源安全、戰略物資及醫療儲備;也涵蓋建立、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能源網絡、網路安全防衛能力;還包括強化民間社會與公民團體的訓練,讓他們能更有效地應對災害,並在危難時刻找到自我保護的方法。

問:您剛剛提到歐洲大陸目前在烏克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中東地區持續發生的衝突。請問您從這些地區中汲取了哪些重要的教訓?在當前環境以及未來趨勢下,您如何因應戰爭本質與型態的不斷變化?

副總統:幾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臺灣社會來說是一記警鐘。雖然我們愛好和平也致力維持和平,但絕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更努力確保和平得以維持,避免衝突的悲劇發生在我們的土地和此區域。在汲取教訓方面,首先我們需要提高國防的投資,但不只是投入多少資金或GDP占比提高而已,還要投資對的系統和能力。我們持續專注於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且必須精準投資。

烏克蘭戰爭展現了創新科技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無人載具、人工智慧與防衛系統的整合、以及一些新興的太空科技應用方面;這些新興科技在防衛上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也提醒我們,在善用私部門力量提升社會整體韌性及國家防衛上,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問:鑑於您所面臨的安全挑戰,以及可能面臨的時間壓力,請問您對於軍隊現代化和新技術採用的速度感到滿意嗎?

副總統:我認為再多的準備都不夠,也無法完全滿意。軍方正推動多項改革與現代化工作,包括指揮控制、分權、採用新技術、以及強化後備軍人的訓練機制。現在很多工作正在進行中,雖然過程充滿壓力與挫折,但這是不可或缺的必經過程。只要臺灣仍面臨威脅,我們就會持續努力不懈。

問:如您所知,我們在2月份邀請了8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菁英訪臺,目的就是想展現臺灣不同的面貌。通常一提到臺灣,無非就2件事—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以及台積電。

您回到臺灣後,還有什麼想讓大家知道的?我們來到臺灣參訪,親眼見證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以及所蘊含的活力。但你們最想讓大家留下的臺灣印象是什麼?

副總統:謝謝你們透過SCSP計畫帶領這80位傑出的青年領袖來臺,也歡迎今天在AI博覽會現場的所有年輕朋友們來訪。

有一個關鍵詞,我今晚大概已經提了10幾20次,就是「韌性」。臺灣就是在打造韌性,來守護我們社會的自由,而「自由」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綜觀我們的歷史,臺灣經歷過許多挑戰;我們經歷過殖民統治、世界上最長的37年戒嚴時期,以及民主轉型,造就今日強健且競爭激烈的多黨民主體制。也讓我們的社會具備了面對各種內外挑戰的更強韌性。

因此,我希望所有來臺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臺灣社會充沛的活力以及人民的堅韌、善良與親切,也感受到我們成為世界上良善力量的渴望、為全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精神已深植在我們的社會每個角落。

儘管面臨種種壓力,臺灣人民仍然希望成為這股良善的力量、成為捍衛自由的前線,並致力於支持全人類的發展以及共享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福祉。

問:我們的訪談已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問題有兩部分。第一,您曾在華府服務超過三年,對當地相當熟悉,也認識許多人。您對華府的懷念之處為何?不懷念的又有哪些?第二部分較為嚴肅,您目前已回到臺北,並擔任副總統,如何評估目前的臺美關係?

副總統:首先,對我而言,華府就像是政治與外交的「大聯盟」。雖然在擔任駐美代表期間面臨許多挑戰和起伏,這的確很有挑戰性,我投入大量時間工作,也結交到許多朋友,我非常懷念在那裡親自與人交流互動的時光。現在每當有類此視訊會議或線上通話、會議時,總有12小時的時差,經常不是在我思緒清晰的時候進行。因此,我非常懷念能在華府與那群優秀人士面對面地交流與互動。但能回到臺灣,對我而言也很有意義。畢竟,外交與國際關係不僅是與其他國家及夥伴建立橋梁,同時也要代表人民,爭取我們的利益。能貼近基層,瞭解臺灣人民及各行各業,並親身感受臺灣的日常生活節奏,對於思考如何最大化臺灣在全球作為「良善力量」的角色,也非常重要。運用視訊這類科技,隨時隨地與世界保持連結固然重要,但面對面接觸人民亦同等重要。

至於第二個問題,在華府擔任駐美代表時,我將確保所有工作皆能獲得跨黨派支持視為首要任務,避免讓臺灣議題成為政黨政治的爭議焦點,這不僅是在華府,在全球其他國家亦同,希望能凝聚各國對臺灣的支持與友誼。

雖然臺美關係正面臨不少挑戰,但目前雙方夥伴關係仍然非常堅固,這對臺灣而言至關重要。維持雙方強健的夥伴關係符合我們的利益。但近期關於關稅的討論,確實在民眾間引發了一些焦慮。我不在此討論細節,但我們希望能達成一個雙贏的路徑圖,讓臺美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的效果,共同推進科技發展,並結合彼此的競爭優勢,確保工業化與AI的領先地位,為我們的共同目標盡一份心力,也推動自由與韌性,這也是今天會議的關鍵詞。

在安全層面,我們將持續與美國這個強大夥伴合作,加速推動臺灣內部必要的改革,讓我們更有能力嚇阻衝突,維護和平。最終,這不僅是臺美之間的關係,我們也鼓勵並歡迎全球其他夥伴一同參與,確保臺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並在穩定的基礎上促進繁榮發展。

問:最後一個小問題,在您和賴總統任期結束之時,您希望臺灣呈現的樣貌為何?

副總統:除了維持我剛才提到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之外,我們也希望看到更有韌性的社會,以及更有韌性的民主,能夠對抗各種挑戰、假訊息及對民主制度信任的干預等。我們要鞏固民主並促進和平穩定。我們還希望確保繁榮是具包容性的,不僅是臺灣能為全世界做出貢獻,國內各行各業、各地區、各專業領域間的繁榮也能達到平衡,並且讓繁榮成為全球合作夥伴的關鍵基礎。在人工智慧時代,對年輕世代,包括現場許多年輕朋友來說,有時會感到挫折與困惑,但我依然保持樂觀,因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共同使命遠遠超過那些挫折感。對科技帶來的可能性,以及它將為下一代帶來的各種工具、創新與創意所產生的興奮感,確實激發了熱情,而這份熱情也轉化為我們社會的樂觀能量。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7日
副總統接見丹麥國會議員訪團 盼進一步促進雙邊夥伴關係
蕭美琴副總統今(27)日上午接見「丹麥國會議員訪問團」,感謝友台小組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並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期盼訪團此行更深入了解臺灣社會,並進一步促進雙邊夥伴關係。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歡迎丹麥國會議員訪團來到臺灣,感謝友台小組一直以來在多方面支持深化雙邊夥伴關係,包括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也強調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副總統說,國際情勢對於臺灣而言一直十分艱難,在國際參與方面並未受到公平對待,但臺灣總能從世界各地的朋友得到支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副總統指出,臺灣與丹麥的合作也具有其獨特面向,例如丹麥再生能源公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為臺灣的能源韌性及能源組合的多元化做出貢獻。雖然兩國都不被視為大國,但總能找到機會超越自身規模,發揮在新興領域與尖端科技上的影響力,因此彼此是非常重要的夥伴關係。 副總統提到,丹麥在「世界幸福指數」中名列前茅,令許多臺灣人民感到欽佩。臺灣有些書籍介紹丹麥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既能保持高效、也能享受生活,臺灣人民也需要學習如何取得更好的平衡。相信兩國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也非常感謝胡格(Kasper Roug)議員率團訪臺,盼更深入了解臺灣社會,並進一步促進雙邊夥伴關係。 訪團成員尚包括國會議員延森(Thomas Jensen)、阿倫德森(Alex Ahrendtsen)及克萊森(Morten Klessen)等,由外交部次長吳志中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7日
副總統接見巴拿馬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 期盼雙方深化交流促進發展
蕭美琴副總統今(27)日上午接見「巴拿馬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感謝訪賓親自訪臺見證臺灣近年來的進步,為臺巴友誼付出心力,期盼未來雙方持續在民主、經濟與國際合作等領域深化互動,為區域與全球發展貢獻力量。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日非常榮幸在總統府歡迎訪團來到臺灣。各位議員不僅在各項政策議題上為巴拿馬人民倡議,也同時關心國際情勢,願意為推動臺灣與巴拿馬重建友誼付出心力,此行更親自來訪深入了解臺灣近年來的進步,深表感謝之意。 副總統提到,不久前才與柯恩(Manuel Cohen)議員、德格拉西亞(Roland Ameth De Gracia)議員等兩位IPAC 共同主席在布魯塞爾會面,相信訪賓也理解臺灣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地緣政治的壓力。但即使臺灣人民在艱難環境中,仍以勤奮、努力與創新,持續推動經濟成長,同時作為世界負責任的一員,對全球做出貢獻。 副總統指出,巴拿馬國土面積為臺灣的兩倍,雖然雙方都不是大國,但同樣期盼在國際發揮最大力量,並在千變萬化的國際情勢中展現關鍵影響力。最後,也再次歡迎訪團來臺,並祝福此行圓滿順利。 訪團成員尚包括巴拿馬國會議員謝德紐(Ernesto CEDEÑO ALVARADO)、德拉瓜帝(Julio DE LA GUARDIA ARROCHA)、鍾恩(Yamireliz Daymirelkis CHONG SMITH)、李察(Betserai Ayize RICHARDS TAPIA)、韋嘉(Jhonathan Edir VEGA)等,由外交部次長吳志中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賴清德總統於《華盛頓郵報》撰文強調提升國防預算以捍衛臺灣民主
賴清德總統以「我將提升國防預算以捍衛我們的民主」為題的投書,昨(25)日刊登於《華盛頓郵報》,向全球讀者闡明臺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堅定決心。其中提到,我政府會持續提升國防投資,並將於近期提出史無前例的400億美元特別預算案,以強調捍衛臺灣民主的承諾。除了要投資國防產業,發展尖端科技,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有效攔截解放軍飛彈、火箭、無人機及戰機威脅的防空系統,同時也將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以強化印太區域的共同嚇阻架構。不僅如此,也會擴展國內外各項協調工作,提升政府、軍隊及公民團體之間的合作,以提高社會全體在面對人為及自然災害的應變能力。總統強調,「實力帶來和平」是臺美共同信念,臺灣將以穩健與果決的行動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 總統專文內容為: 四十多年來,在1979年《台灣關係法》與雷根總統「六項保證」所建立的堅實基礎上,臺灣與美國持續攜手維護臺海的和平與穩定。雙方共同認知,守護印太區域的自由與繁榮,依靠的是明確的立場與強大的實力。 時至今日,這些原則仍至關緊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所未見的武力擴張,伴隨著在臺海、東海、南海及印太地區日益升高的挑釁行動,均彰顯和平與穩定的脆弱性。北京以武力改變現狀的意圖也更加昭然若揭。 我們感謝川普總統展現美國全球領導力的重要性,而國際社會也在川普政府追求「實力帶來和平」的理念下,變得更加安全。一個強大且積極投入國際事務的美國,仍是全球穩定的基石,並能防範潛在衝突於未然。 臺灣亦同致力於維繫印太區域和平與穩定。即使中國人民解放軍持續侵擾臺灣鄰近區域,並在從日本延伸至菲律賓群島的第一島鏈進行試探性軍演,臺灣始終保持冷靜及穩健,並堅決應對各項威脅和挑戰。  這堅持反映在我國大幅提升國防預算的計畫上。隨著北京的壓力日益加劇,我國近年國防預算已呈倍增之勢,預計明年將達到GDP的3.3%,我並將承諾於2030年前提升至GDP的5%,此將為臺灣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投資。 為配合這項努力,我國政府將於近期提出一項史無前例的400億美元特別預算案,以強調我們對捍衛臺灣民主的承諾。其中這項計畫不但會向美方採購新型武器的重大軍購案,也會著重於提升非對稱戰力,將為北京的軍事考量中,增添更大的成本及變數。 我要強調,臺灣對於和平穩定的貢獻從未動搖,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比我們更有決心來守護臺灣的未來。 展望未來,我們也將投資尖端科技,以及擴大臺灣國防產業的基礎。透過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我們將利用臺灣製造業的優勢來強化國防產業供應鏈及加速先進系統的部署,並及時應處新興威脅,而這同時將為國內外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 其中,我將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有效攔截解放軍飛彈、火箭、無人機及戰機威脅的防空系統。另結合其他人工智慧驅動及無人化平台,在創新與科技的加持下,這些戰力將使我們達成無懈可擊的願景。 不僅如此,我們將擴展國內外各項協調工作。去年我們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提升政府、軍隊及公民團體之間的合作,以提高社會全體在面對人為及自然災害的應變能力。相關的整備仍將持續強化。 同時我們將尋求與信任夥伴及盟友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合作關係。我們感謝國際社會持續強力表達對臺海和平的支持,包括近期來自日本、美國、歐洲、南韓、紐澳及G7的聲明皆提升區域威攝。我們將繼續在海事、資安、韌性及其他領域擴大交流,以強化印太區域的共同嚇阻架構。 唯有提高中國升溫情勢必須負擔的代價,同時降低情勢緩和的門檻,兩岸穩定才會更有保障。衝突的風險成本必須永遠大於追求和平的代價,而這項原則體現在我推動的國防改革步伐,以及我維護兩岸現狀的堅定決心上。 在民主和自由不可退讓的原則下,我會持續尋求兩岸透過對話化解分歧,而非建立在部分人士期待的一廂情願幻想上。我們會確保臺灣的安全與主權是透過穩健與果決的行動來守護。 川普總統與雷根總統都深刻理解「實力帶來和平」的重要性。站在民主前線的臺灣,始終夙夜匪懈地奉行此一理念。即使責任重大,臺灣具有堅定的決心。我們深信,只要與美國及理念相近國家攜手合作,和平必將勝利。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5日
總統接見史瓦帝尼眾議長 盼臺史繼續開創更多合作機會 促進繁榮發展
賴清德總統今(25)日上午接見史瓦帝尼王國眾議院議長馬布札(Jabulani Mabuza)乙行,感謝史瓦帝尼長期在國際場域為臺灣仗義執言。並表示,臺史在農業、公衛、教育、婦女賦權及再生能源等領域,累積豐碩合作成果,期盼一起繼續努力,讓史瓦帝尼成為臺灣連結非洲市場的重要基地,開創更多合作機會,促進彼此及全球進步繁榮。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馬布札議長繼2018年後再度率團來訪,以及各位眾議員首次訪問臺灣,訪團的到來,不僅展現史瓦帝尼對臺灣的堅定支持,也象徵兩國邦誼的持續深化,要代表臺灣人民表達最誠摯的感謝。並指出,馬布札議長在2018年以商工貿易部長身分來訪,代表史瓦帝尼政府與臺灣簽署「經濟合作協定」,為雙邊經貿往來奠定堅實基礎,相信透過這次訪問,馬布札議長與各位訪賓將對臺灣有更全面的認識,也讓兩國有更多交流合作機會。 總統表示,過去幾年臺灣和史瓦帝尼在農業、公衛、教育、婦女賦權以及再生能源等領域,累積豐碩合作成果。尤其兩國攜手推動的戰略儲油槽興建,不只提升史瓦帝尼能源安全,也促進國家永續發展。同時強調,史瓦帝尼是臺灣在非洲的重要友邦,除擁有穩定的投資環境與優質人才,更是「非南關稅同盟」以及「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重要成員,是臺灣極具發展潛力的合作夥伴。未來會持續鼓勵更多臺灣企業以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的視野,讓史瓦帝尼成為臺灣連結非洲市場的重要基地,開創更多合作機會。 總統也代表臺灣人民衷心感謝史瓦帝尼王國長期在國際場域為臺灣仗義執言。並指出,今年恩史瓦帝三世國王(King Mswati Ⅲ)在聯合國大會上,呼籲停止錯誤詮釋聯大第2758號決議,接納臺灣,才能落實不遺落任何人的聯合國精神。這份堅定支持,讓臺灣更有力量與史瓦帝尼及更多理念相近國家攜手合作、深化夥伴關係,也期待在訪賓的努力之下,兩國一起繼續發展,促進彼此及全球的進步繁榮。 最後,總統並再次感謝馬布札議長率團來訪,請向史王及王母轉達來自臺灣的問候,也祝福訪問圓滿順利。 馬布札議長致詞時表示,很榮幸以史瓦帝尼王國眾議院議長的身分來訪,並代表恩史瓦帝三世國王、王母及史國人民致上誠摯問候,及感謝臺灣長期以來堅定不移的支持與友誼。此行意義非凡,透過富有啟發性的會晤、豐富的文化交流,更深入了解臺灣在各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臺灣的科技進步、蓬勃民主,以及對社會福利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也由衷欽佩,並期盼在史瓦帝尼的發展過程中作為借鏡。 馬布札議長提到,賴總統對臺灣未來的領導與願景令人深感啟發,強調創新、教育、以人為本的政策,與史瓦帝尼的發展不謀而合。當共同面對從氣候變遷到經濟不平等的當代挑戰之際,相信兩國能彼此學習、攜手合作,尋求不僅造福人民,也惠及全球社會的解方。 馬布札議長指出,兩國的外交關係反映了主權、相互尊重與合作的共享價值。史國珍視多年來所建立的深厚情誼,並致力進一步深化這份夥伴關係。無論是在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或醫療衛生與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都看到強大的成長潛力與互利共榮的前景。 馬布札議長說,期盼兩國持續推動富有成效的雙邊關係,並探索新的合作領域,攜手努力為兩國人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也為區域和全球的和平繁榮做出積極貢獻。最後,再次感謝臺灣的熱情款待,以及作為史瓦帝尼王國堅定不移的摯友。 訪團成員尚包括史瓦帝尼王國眾議院眾議員曼巴(Lindiwe Mamba)、蘇薩(Joseph Souza)、席姆拉內(Jabulane M. Simelane)及維拉聶(Allen Vilane)等人,由外交部長林佳龍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19日
副總統接受立陶宛網路媒體「15min」視訊專訪
蕭美琴副總統日前接受立陶宛網路媒體「15min」總編輯Vaidotas Beniušis視訊專訪。該媒體係立陶宛主要網路新聞媒體,除文字報導,更以影片、Podcast等方式吸引閱聽眾,新聞資訊更新快速、立場中立,深獲民眾信賴。本次專訪提到地緣政治、臺灣國防安全及整備、中俄關係與俄烏戰爭、臺灣與立陶宛雙邊合作等議題,訪談內容已於今(19)日(臺灣時間)播出。 媒體首先針對地緣政治詢問副總統,處在動盪時代,立陶宛人擔心可能來自俄羅斯的侵略,而臺灣則面臨來自中國日益加劇的壓力,這些威脅之間是否有所關聯及北京與莫斯科之間是否有合作跡象?副總統回應表示,現在確實是極為動盪的時期,地緣政治也變得格外複雜。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俄羅斯和中國共同宣布「無上限夥伴關係」以來,我們已清楚看到這些威權國家之間的合作跡象,而且不僅是中國與俄羅斯,也包括北韓。並指出,立陶宛和臺灣同為熱愛自由的民主國家,且鄰近具侵略性的威權國家,我們有必要共同應對這種局勢。即使地理位置相距遙遠,但確實面臨許多必須應對的共同挑戰。 詢及俄羅斯與中國未來可能在軍事上協同行動,藉此分散美國與西方的應對能力。副總統表示,澤倫斯基總統先前曾指出,中國似乎並不希望看到烏俄戰爭結束。而我們也確實看到,中國一直是俄羅斯的重要夥伴,不僅在經濟上,也包括供應工業零組件等方面,提升了俄國延長戰事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他們正在共享同一套劇本;這不僅涉及軍事合作,也包含心理戰、各種混合手段的影響力滲透、認知作戰,以及干預民主制度等混合式威脅。此外,在社群媒體上出現大量的假新聞和操作不實訊息,也都呈現高度共通性。正因為他們共享相同的操作手法,也再次凸顯出民主國家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重要性。 媒體亦提到臺灣內部有不同的政治論述,有關國民黨主席最近公開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也不認為他應該為入侵烏克蘭負責,倘若未來臺灣政權更迭,是否可能走向更親俄的立場?副總統認為,我們在這一點上顯然存在分歧,執政黨完全不認同在野黨領袖關於俄羅斯的說法,並強調,相信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對民主制度充滿信心,堅定捍衛自由,以及我們努力為臺灣爭取來的價值。事實上,臺灣和立陶宛一樣,都是非常年輕的民主政體。直到1990年代才舉行首次總統選舉,那是第一次自由選舉總統,接著在2000年選出第一位民進黨總統。 副總統指出,做為年輕的民主政體,臺灣當然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中國大規模散播假訊息的外在地緣政治環境下。但同時,臺灣人民熱愛自由,普遍對烏克蘭人民的處境深感同情,也正因如此,臺灣政府及許多民間部門人士都積極提供烏克蘭人民人道援助,並與立陶宛、捷克和波蘭等國政府合作,支援該地區的難民及庇護設施。並提到,我們正處於複雜的時代,面對威權國家不斷採取激進作為,不能再坐視不理,而為了確保維護共同價值及利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對於川普政府甫批准此任期內首度對臺軍售的議題。副總統表示,美國是臺灣最重要的安全夥伴,感謝美國持續依據《台灣關係法》評估臺灣的安全需求,並為臺灣的自衛能力提供必要的安全援助,包括過去幾年的軍售,以及近年來《國防授權法案》中強調的新方案。也感謝自川普第一任政府以來,美國常態性評估臺灣的國防需求,並在如期發布的國防採購和對臺軍售公告中做出相應的回應。 副總統指出,國防安全合作不僅明文載入《台灣關係法》,包含現任川普政府在內的歷屆美國政府也保持相對一致的立場,臺灣將繼續與其密切合作。我們當然明白,川普政府非常強調盟友與夥伴也要承擔自我防衛的責任。因此,臺灣除了過去8年國防支出增長約80%之外,也將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於自我防衛,目標是按照北約標準在2030年前達到GDP 5%。但增加國防支出並非自我防衛的唯一努力,臺灣也推動多項改革,例如延長義務役、強化訓練及致力提升更廣泛的全社會韌性,這一切都展現臺灣在國防上的決心與承諾。在展現承諾的同時,美國也持續支持臺灣,我們將會緊密合作,目標是預防衝突及維持和平,也相信川普總統已將和平列為其政策的重要一環,期待能共同努力,確保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談到立陶宛與臺灣的雙邊關係,副總統指出,立陶宛和臺灣彼此是新的合作夥伴。幾年前,雙方人民對彼此的瞭解非常有限,但從剛才討論的各議題面向,包括威權主義對民主政體的威脅,彼此更深刻體會到相互支持及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做為新的夥伴,雙方企業也正積極相互瞭解,尋求經濟、優劣勢的互補,進而互相強化。 副總統說,相信雙方優勢將會相得益彰,彼此關係也一定還有許多發展潛力。兩國有多項成功合作的領域,例如立陶宛在雷射技術方面實力堅強,與臺灣共同成立「超快雷射研發創新中心」,該中心不僅為產業帶來附加價值,也為更廣泛的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許多重要層面做出貢獻,可在此優勢基礎上繼續發展。此外,有些臺灣公司也與立陶宛在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與產業建立夥伴關係。 副總統進一步談到,無人機領域或國防產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領域,因為兩國都致力提升國防韌性,並降低對來自不可靠地區零組件的依賴。民主國家之間必須有可信賴且可靠的供應鏈,無論是電池、鏡頭、雲台,或是涵蓋更廣的無人機、機器人及無人系統等其他零件。期待在這方面與立陶宛合作,許多臺灣與立陶宛的公司已經就此進行非常具體的討論。 針對立陶宛至今仍是唯一使用臺灣名稱設立代表處的歐盟國家。副總統指出,雙方必須在既有關係基礎上持續發展,這是非常新的關係。立陶宛是臺灣堅實的盟友、夥伴,擁有共同理念及共享價值,而這就是進一步合作的動力。立陶宛是歐洲唯一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的國家,很有勇氣抵擋來自威權社會的各種脅迫,這也凸顯立陶宛在價值外交上的重要性。我們將繼續在剛才所提的各項領域發展實質經濟夥伴關係中,尋求機會。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總統主持「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 強調以實力守護台海和平 以決心掌握國家命運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上午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針對中國對臺灣與印太區域日益加劇的威脅,提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及《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兩大行動方案。 總統表示,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將展開行動,向世界展現堅定守護國家、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並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及民主防衛機制,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總統強調,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守護民主臺灣是政府、朝野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期盼全體國人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與臺灣人民的自由。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稍早,我召集了國安高層會議,就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聽取國安團隊簡報。 北京當局近來全面推進企圖把「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的相關行動,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以及臺灣的自由民主帶來嚴重威脅。經過充分討論,我們研擬了兩項「守護民主台灣國家安全行動方案」作為具體的因應策略,以下由我來向國人報告。 一如國際所關注,中國對臺灣、對印太區域的威脅正在加劇。近期以來,在日本、在菲律賓、在臺海周邊各類型的軍事侵擾、海上灰色地帶、假訊息認知操作等複合威脅不斷,讓我國在內的區域各方深感不安與困擾。 不僅如此,北京當局也以2027年完成「武統臺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臺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臺灣周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臺灣。 武力之外,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臺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臺灣實質「治理」的假象。 在臺灣內部,中國正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國人的國家認同,削弱我們的團結,以強加實踐他們主張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愛國者』治臺」目標。 這些作為,目的都是要把自由繁榮、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民主臺灣」,關進威權專制的「中國臺灣」裡,達成併吞臺灣,稱霸、宰制印太區域的野心。 因應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國安團隊已經規劃兩大行動方案,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第一項行動方案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 我要重申,「民主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因此,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利用二戰歷史文件竄改史實,妄稱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更高度警惕,中國在加快「武統臺灣」軍事整備的同時,更在國際、兩岸及各領域,加大推進假和平為名的「強制性統一」,企圖把臺灣變成中國管轄的一部分。 國家安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立國的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而是我們要捍衛「民主臺灣」、拒絕臣服為「中國臺灣」之爭,這就是臺灣人民的共同立場。 為了捍衛主權,打造堅強民主防禦機制,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國安團隊將偕同相關部門成立常態性專案小組,以「『民主臺灣』vs.『中國臺灣』」為主軸,研擬行動計畫,透過國際及國內的戰略溝通、歷史敘事、反制法律戰等多元手段,結合全社會及友盟國家,向全世界展現我們守護「民主臺灣」、堅定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全面反擊北京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沒收臺灣人自由等破壞現狀的霸權作為。 第二,事實和真相是民主國家凝聚社會信任,強化國家認同的基礎。行政院將評估在各項重大施政及選舉期間,中國的介入干擾與可能衝擊,藉由事實揭露及正確資訊的充分流通,加強各界對北京干預我國內部事務、推進「強制性統一」的認識與警覺,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團結內部一致對外。 第三,今年三月發布實施的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及國安威脅的十七項策略,已經有初步成效,政府將持續落實執行,並加速推動國安十法立法及相關行政措施,強化國家安全的維護。 第四,對於中國對臺灣人民的跨境鎮壓,行政院將偕同國安會採取具體措施、有效的反制作為,包括:建立受害者通報連繫及保護機制;加強與友盟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戰略溝通,強化跨國合作保護潛在受害者;健全法制,對協助中國進行跨境鎮壓,傷害國家和國人的在地協力者,一定給予嚴懲。 第五,歷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國人壓倒性反對中國設定統一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我們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臺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政黨、法人團體、民間社團等與中國進行交流及政治對話,建立制度性規範,以民主治理及透明化原則,杜絕中國利用臺灣內部矛盾,推進「強制性統一」。 接下來,我要向國人說明第二個行動方案:推動《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和平必須靠實力,「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安全、投資和平」。面對中國對區域、對我國不斷升高的軍事威脅及霸權野心,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是澳洲等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正逐漸形成「島鏈防衛、責任分擔」的共識,進行更多的國防投資,強化對中國威脅的因應。 臺灣作為防衛第一島鏈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更不能夠變成區域安全的間隙。我們必須展現決心,承擔更大的自我防衛責任,以「自主防衛」及「聯合嚇阻」加速強化國防戰力,應對威脅;我們將以「拒止」、「韌性」、「智慧化」三大策略,達成以下三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2027年之前達成國軍聯戰部隊的高戰備能力,有效嚇阻中國威脅;第二個目標是,2033年進一步建成高度強韌、全面嚇阻的防衛戰力;最終的目標是:建構可以永久捍衛「民主臺灣」的國防戰力。 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因應全球國防發展趨勢,有序增加國防支出;按照北約標準,明年度國防預算,將超過GDP 3%;並且在2030年前達到GDP 5%,展現我們守護國家的決心。 第二,為了籌建因應未來戰爭型態的關鍵戰力,國防部已經完成《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及預算的規劃,預計在未來八年(2026-2033年),投入1兆2,500億元的經費,來建構包括: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先進防空系統;引進高科技及人工智慧,建構高效決策、精準打擊之強韌防衛作戰體系;以及提升國防自主,壯大國防產業,邁向經濟與安全雙贏等,具備三大特色的先進防衛作戰體系。 第三,行政院將會完備條例審查並函送立法院,並請財政部、主計總處妥適規劃財源,做好財務管理,避免排擠其他預算。 第四,考量新科技的成功導入及快速迭代特性,國防部將全面優化、健全裝備採購的相關機制,加速各項裝備獲得及建軍期程,落實防弊、避免延宕。 第五,引進先進裝備、配合不對稱戰力及防衛韌性持續建構的同時,國防部將全力就兵力結構優化、新式訓練、戰術、後勤支援等革新配套,全面而即時到位。 增加國防支出,不僅是提升戰力及國家安全,更是壯大國防產業發展,增加國民所得的重要途徑。這次的特別預算除了對外採購,更有相當部分是投資國內工程、商購及委製項目,將可以創造可觀的產值以及工作機會。 以臺灣在高科技及製造上面的雄厚實力,包括半導體、ICT、AI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系,以及精密機械及相關基礎產業,將可以在全球先進國防及軍工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可以帶動國內產業及經濟的轉型升級,也讓更多的工程師、科技人才共同參與國防安全的強化,達成國強民富的目標。 第六,政府將儘速訂定國防及軍工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研擬全面提升臺灣產業及經濟的推動計畫。 第七,為了助益與友盟國家合作,打造非紅供應鏈,我們將強化高科技的保護管制,全面落實對高科技的保護與運用。 第八,國安會將會同國防部及相關部會,以「投資國防,及投資和平,投資臺灣經濟未來」的理念,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共識,爭取國人的支持與認同。 各位國人同胞,在中國所有併吞臺灣的劇本當中,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有一些人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下,甚至把堅持民主、擁有自由都視為對中國的挑釁,錯以為只要臺灣人願意「割捨一些自由」、「犧牲一些主權」,屈辱地接受「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就可以換取「和平」。 然而,歷史證明,向侵略者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1938年的歐洲,曾經相信只要捷克割讓一些土地給法西斯,就可以換來「一世代的和平」,結果迎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無數的苦難和悲劇跟著而來。1951年,西藏人民一度以為和北京簽署了「十七條協議」,就可以守住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結果是西藏人民的雪國,變成了共產黨腳下的紅色高原。 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 作為民主國家,或許朝野藍綠各有不同立場,但我們深深期待,在守護中華民國臺灣的民主自由,確保國家主權,反對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前提下:守護「民主臺灣」,不讓臺灣被武力或其他強制性方式所併吞、淪為「中國臺灣」,必須是政府、朝野以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我們只能團結,也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守護作為臺灣人民的自由。 現在,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也將展開行動,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以及民主防衛機制,為鞏固臺灣安全及國家主權,樹立無可動搖的基礎。 為了臺灣,為了中華民國,我們一起動起來!謝謝大家。 天佑臺灣!臺灣加油!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經濟部長龔明鑫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