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主席參加中央黨部舉辦的年終工作檢討會-挑戰與重生
中華民國83年12月30日

中國國民黨李主席登輝先生今天親自參加由中央黨部舉辦的年終工作檢討會,並在會中以﹁挑戰與重生-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奮鬥志業﹂為題,發表談話。

李主席談話全文為:

許秘書長、各位同志:

民國八十三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就要來臨。在這新舊年關交替的時候,中央黨部舉辦年終工作檢討會,大家上午開分組檢討會,下午綜合檢討會,辛苦了一天,相信一定獲得具體的結論。回顧過去一年,本黨推動了許多重大工作,有讓我們感到欣慰的,也有讓我們覺得應再加強的;但綜合起來看,本黨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確實得到了民眾的肯定。本黨的努力,不僅使社會保持安定,經濟繼續發展,而且在政治民主化的改革和建設上,也獲得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國民大會今年通過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的制度,落實了﹁主權在民﹂的理念;上個月初,全體國人以高度的民主熱情和理性成熟的態度,完成省市長選舉,提昇了地方自治,也建立了民主政治的新典範;都是創造我國歷史新開端的傲人成就。

為了使本黨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再接再厲,精益求精,今天本人特別要藉這個機會,有系統地、完整地,向大家說明當前本黨推動國家建設的理想和信念,期望全黨同志進一步掌握內外形勢變遷,釐清未來前進方向,以堅持必勝的堅強決心,克服挑戰,迎向未來。

以下分成十個方面來說明。

壹、世界的潮流

在這二十世紀最後的一、二十年間,整個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東西冷戰體系,終於全面解構;蘇聯以及長期受到它控制的共產國家,都接連走向民主化的重建;殘餘的中共、北韓、越南、古巴,也在強大的內外壓力之下,進行程度不一的改革。相對的,一些在冷戰時期親西方的威權體制國家,也擋不住民主意識的衝擊,紛紛向民主改革之途推進。我們可以說: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格局,就是以各國民主改革為主要動力的國際新秩序重建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之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長期違背民主改革的潮流。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擁抱民主、進行改革,否則政治就不會安定,也不會為人民所接受。國父所說的﹁沛然難禦﹂,就是這個道理;本人深信,一個不民主的政治體系,終究會被人民所唾棄推翻。

除了這個民主潮流之外,國際新秩序仍有另外兩個特點:其一是以和平對話為解決爭端的主要方式。其二是以經貿合作為國際互動的主要內容。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不根據這些原則,順應這些趨勢,加強經濟競爭實力,參與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一方面善盡國際義務,一方面也爭取應有的國際權利,共同促成世界的和平、合作與繁榮。這也正是中華民國,從自己的枷鎖(漢賊不兩立的框框)解放出來,並提升國際地位絕好的機會。

貳、國家的形勢

處在這樣的國際新潮流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內在政經格局,必然也要隨著外在形勢的變化,而調整改革。幾年來,我們的國家至少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變遷情勢:

第一,隨著人民教育程度的提升,社會經濟的持續繁榮,民主意識不斷高漲,對政府的要求也顯著提高。過去四十多年來形成傳統的政治結構和行事方式,面臨強大的改革壓力,不得不進行突破性的變革,甚至連憲政改革也成為不可迴避的課題。

第二,經濟與安定的相互依存,益形重要。經濟是我們生存的命脈,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就沒有一切。在改革的努力之中,必須保持安定的政治社會環境,才能提供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改革是為了發展,也是為了安定,所以改革不能影響經濟,破壞安定。

第三,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退出聯合國以來的﹁漢賊不兩立﹂政策,必須有所調整。冷戰已經結束,國際新秩序正在形成,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採取新的思維與策略,積極重新參與國際社會,才能符合民眾的期許與國家的需要。務實外交在這個形勢下應運而生,雖然阻力重重,但國際關係的主導因素已不同往昔,國家主權觀念也隨之蛻變,我們參與國際組織亦有顯著的進展,前途大有可為。

第四,台灣海峽兩岸,從軍事對峙中發展出和平交流關係。兩岸過去是一個統一的中國,將來也以此為目標,但現在是處於分裂分治的現實。國家統一綱領是我們追求以自由、民主、均富完成中國最終統一的階段性政策規劃,目前我們正以民間交流,積極營建兩岸和平競爭、互信共榮的基礎。

以上四方面的變遷因素,對我們國家而言,既是嚴苛的挑戰,更是重生的機會。如果我們政策正確,因應得宜,必將克服挑戰,突破困境,為國家與民族創造更寬廣、更遠大的前途。反之,我們未來的命運將不可想像。

參、本黨的任務

本黨是中華民國台灣四十多年來長期執政的政黨,是目前唯一有能力、有經驗負起國家經營管理重任的政黨,更是我國未來克服內外各種考驗,完成﹁民主化﹂與﹁現代化﹂目標的主要政黨。沒有本黨過去的執政,不可能有今天的台灣。沒有本黨現在的執政,台灣的未來,更難逆料。這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歷史與現實的問題。我們可以說:本黨與台灣的命運和前途,是緊密相倚、不可分離的。

目前我們國家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是本黨的任務。而本黨所負的任務,是雙重性的任務,必須兼顧黨的改革與政治的民主改革。唯有進行黨的改革,才能有效推動政治的民主改革;而在政治的民主改革過程中,也必須進行黨的改革,才能避免本黨失去民主競爭能力,反而在自已營建的民主環境中,遭遇挫敗。

內外環境的變遷,使若干過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習以為常的觀念與作法,不能再行適用。抗拒改革,就會累積民怨,就會產生政治紛擾,就會傷害本黨的形象,影響民眾對本黨的支持。社會的進步,也帶來大量的新情勢與新問題,促使本黨必須啟發新的思路,拿出新的政策,去有效因應和解決,否則就會落在社會期許之後,受到民意的否定,動搖本黨執政的根基。

這幾年來,本黨推動政府體制的民主化改革,無論速度、廣度和深度,都是驚人的,受到世界各國高度的重視。但是,短短幾年之間,變化這麼大,進步這麼快,本黨自身的改革,顯然跟不上本黨所推動的整個政治結構的民主改革。譬如說,政黨政治是本黨推動民主改革的理想,也是本黨積極促成的目標,但本黨在政黨政治的競爭環境下,壓力卻越來越重,每一次選舉都要進行艱苦的動員。表面看來,本黨這樣做,好像是自討苦吃,十分矛盾。其實不然,政黨政治本來就是本黨建黨建國的理想,也是不可阻遏的世界潮流。我們既要全力推動政黨政治,便要加速黨的改革,以提高和充實本黨在政黨政治下的競爭實力。本黨在選舉中之所以遭受強大的競爭,固然證明本黨推動政黨政治是真心誠意的,是有績效的,但也說明本黨適應政黨政治所必須進行的自我改革,顯然做得還不夠,還有待加強。

本人也要強調:本黨所進行的改革,必須秉持反共產及反台獨兩個基本原則。中華民國在台灣要生存、要發展,反共、反獨是必然的道路。共產主義與共產制度非但不能與我們三民主義的立國精神併存,而且完全悖離國家民族與人民的需要。事實上,我們在台灣的三民主義建設,已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歷史上,最自由、最民主、最繁榮的典範,實足證明這一寶貴的﹁台灣經驗﹂,應該成為未來統一後的中國所要走的康莊大道;更顯示我們反共的目的,也是為全體中國同胞謀求福祉。

反獨更是負責與前瞻的做法;大家可以清楚看出,台灣的前途和發展,不可能自外於與大陸的關係。反獨是為了台灣地區二千一百萬人的發展與需要,反獨也是愛護台灣的表現。

本黨反共、反獨的中心思想,從未改變,也絕無妥協。不像其它政黨,有的把﹁反共﹂視為﹁反華﹂,有的把﹁反獨﹂當做﹁反台﹂。反共不是反華,反獨也不是反台!本黨是理性負責,代表全民的政黨,只有本黨堅決主張在台灣的二千一百萬人,都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我們一定要相互扶持,緊密團結,才能成功地實踐反共與反獨的理想,創造光明美好的未來。

肆、改革的策略

任何國家的歷史和國情都不一樣,改革沒有現成的範本可循,必須根據自己國家的歷史和國情,依據民眾利益,發揮機動靈活的創造性策略,力求以最小的社會成本,達到最大的改革效果。這是所有負責任的政黨,必然的體認和作法。本黨過去幾年推動民主化的改革和建設,就是秉持這樣的思路,至少有以下五項原則:

第一,理性原則:理性是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只有經過理性思考,才能產生正確的策略,也只有理性作為,才能符合人民的需求。本黨近年的改革就是一本冷靜、平靜的理性原則,絕不像他黨的激進、狂熱、極端,甚至情緒化,所以不會失控,也因此才能讓國人放心付託,讓國人感到安全安定。本黨的改革,一定強調理性、必要與平和,這是本黨以理服人的基本立場。

第二,協商原則。在改革的過程中,涉及思想觀念和利益關係的調整,必然要重視溝通。因而,在每一個具體的議題上,如果各有關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就應該以全民利益為導向,進行坦誠而善意的協商,儘可能化異為同,取得共識。

第三,平衡原則。政治上的現象,總是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而政治問題的發生,常常是因為各種力量的交會,失去了協調與平衡。我們推動民主改革,就是要把因為欠缺民主所造成的失衡問題,透過民主的原則來加導正,使之達成新的平衡。因此,改革是為了求平衡、求安定,不是要製造不平衡、不安定。在改革初期所出現的一些失衡現象,事實上正是達到新平衡的過程,是短暫的、過渡的,不是長久的。當然,過猶不及,如果改革過緩或過激,必將使原來失衡的現象,直接導致新的失衡,這是改革者最應該避免的。當政治上的不平衡,經由改革而達到重新平衡時,就是改革已經推進了一步。這種平衡關係,也可能又會產生另一種新的不平衡,又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推進,乃成為不平衡與平衡不斷循環交替的過程。因此,在任何一個具體的改革議題上,都是一種追求平衡的過程,平衡永遠是改革的目標。本黨推動民主 改革,每一個階段都是在追求階段性的平衡,從而貫串成不斷改革進步的總體進程。

第四,漸進原則。一個和平的、協商的、平衡的改革策略,本質上就是一種漸進的過程,而不是急求速效的劇變,更不是一般所說的革命。劇變或者革命,固然可能大快人心於一時,但它所產生的後遺症,卻常要花費更多的代價去彌補和善後,甚至可能造成相當長期的動亂,這是應該避免的。今天台灣的處境,完全沒有劇變或者革命的條件,卻完全擁有和平漸進改革的空間。

第五,堅定原則。民主改革是宏觀的目標,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必行之路。為了確保和平安定,在採取協商、平衡和漸進原則的時候,有時難免要走迂迴起伏的道路。但迂迴和起伏並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有原則的、暫時的顧全大局,目的是要使改革的目標在較少的代價下,順利完成。須知,政治上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未必是直線,可能是曲線。不過,我們推動民主改革,不能在曲線中迷失了方向。我們固然要力戒躁進的情緒,更要堅持既定的信念,不達目的,絕不中止。

伍、兩端的偏見

在民主開放的多元社會中,人們彼此有不同的意見,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們不必過度緊張,而應予以包容。尤其是在舊時代向新時代過渡的民主改革階段,黨內會有不同的意見,黨外也會有不同的意見。正確的意見應該採納,使我們的政策更週延可行;不正確的意見應該溝通,使能建立最符民意的共識。當然,也有些不正確的意見,是出於特殊的政治目的,或出於根深蒂固的偏見,實在很不容易溝通。此時我們只有明確表明信念,訴諸民意,以期黨內同志不會受到誤導,廣大民眾也會認清是非。惟有如此,民主改革才不會走向歧路。

本黨近年來在民主改革的過程中,誠然是在各種尖銳複雜的偏見責難聲中,不斷突破進行。歸納起來,這些偏見與責難,大致可以區分為兩類:

第一種似乎是抗拒改革:也許是出於對舊有價值的認同情感,或許是出於對既得利益關係的戀棧,有人總是不能適應民主改革,以致對本黨產生誤解。舉例而言,本黨依據﹁國家統一綱領﹂擬定的大陸政策,竟被歪曲為所謂的﹁獨台﹂或者﹁台獨﹂,實在令我們痛心。難道我們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不應該在保障台灣地區兩千一百萬人福祉的前提下,以審慎負責的態度去進行嗎﹖難道我們不能瞭解,奢談統一而沒有實力、沒有規劃、沒有步驟,其結果不是和平民主的統一,而是被統一、被吞併嗎?另外,本黨為追求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生存發展,大力推動務實外交,也被歪曲為所謂﹁獨台﹂或者﹁台獨﹂手段。殊不知中華民國若沒有外交空間,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如何能夠生存發展?若不能生存發展,又如何談論遠大的國家理想與民族統一?

第二種顯然是太過激進:以政黨政治的制衡理念而言,在野人士對執政黨提出質疑或批評,是很正常及必要的。但質疑或批評,不能因一黨之私而危及全民利益。有人不顧國家內外的現實處境,主張改國號、換國旗,主張宣佈建立﹁台灣共和國﹂,從而貶低國家統一綱領及務實外交的必要性,並且在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問題上,刺激一部分國人的情緒,刻意加以杯葛和反對。他們總是見樹不見林,抱著一步登天的想法,甚至一心只想利用對現狀不夠滿意的部分選民,作為個人的政治資源。他們的意見,看來好像很進步、很有理想,其實是不成熟、不安全的,對民主改革的順利推展,經常造成負面的影響。

對這兩種截然對立的偏見,本黨總是一貫堅持人民總體福祉的立場,寧為中流砥柱,絕不片面迎合。因此,仍然會繼續受到相互矛盾的污衊與毀謗。但本人堅信,真理總是在各種偏見的交互激盪中,更加突顯、更加明確,國人也絕對能夠明辨是非,不受迷惑。即使是一時不察而受誤導,相信也能很快地覺悟過來,為國為民,為人為己,選擇一個穩健進步的和平改革政黨。

陸、進步的動力

本黨堅持民主改革政策,就是要還政於民,一切為人民利益著想,一切相信人民。只要我們認真貫徹民主改革政策,一定可以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加入我們的行列,推動改革事業的前進,取得最後的成功。

幾年來,本黨民主改革的事業歷經艱難曲折,總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困境,持續前進,其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絕大多數的民眾已經覺醒、不願見到改革挫敗。

人民的力量絕不是抽象或不可捉摸的,而是可以具體掌握的,其關鍵在於本黨的一切作法能不能切實體現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能不能將本黨的組織,深入於民眾之間,而不是孤立於民眾之外。

我們不能諱言,過去數十年來,本黨與廣大台灣民眾的關係,並非全然理想。大家或許記得,以往每逢選舉,總有若干本黨候選人,不願強調與本黨的關係,甚至不願懸掛黨旗!這個狀況在本黨推動民主化之後,稍有改善,但仍然值得我們深刻檢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本黨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完全改變一部分民眾對本黨的成見,但是隨著民主改革的逐步落實,和改革績效的持續彰顯,今後本黨務必要能在廣大民眾中建立革新的形象,以期贏得更多民眾的認同與支持,讓﹁青天白日﹂的本黨黨旗,成為全民共同的驕傲。

本黨今後要真正、完全地與民眾站在一起,我們相信,離開了民眾的意志與利益,本黨的一切努力將變成毫無意義,本黨的生命力也將因此枯竭。唯有牢牢掌握民眾的意志與利益,一切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本黨才有明確的、必勝的奮鬥目標,才有生氣勃勃的生命源泉,才有不斷前進的堅強動力。

柒、認同的釐清

民國三十八年,本黨撤退來台,迄今成為長達四十多年的執政黨。四十多年以來,本黨的貢獻在台灣,本黨的基礎也在台灣。我們可以說,本黨的命運,和台灣這塊土地,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易而言之,在民主化蔚為強大潮流的今天,本黨的生存和發展,完全建立在台灣地區兩千一百萬人民的多數支持上。唯有在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的支持,確保執政的地位,本黨才有更高一層的理想可言。否則,黨之不存,任何遠大理想,都將成為空談。

本黨要清楚地讓二千一百萬同胞明白,本黨認同台灣這塊土地,也認同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認同是相對互動的,本黨認同台灣,台灣當然也會認同本黨。任何人在台灣面對政黨政治的激烈競爭,若不能誠心誠意認同台灣為最優先目標,必然不能生存。而且,事有本末先後,道理淺顯易見。若是超越對台灣的認同,而只企求更高層次的認同對象,其結果必然是雙雙落空。

在台灣的兩千一百萬人當中,有原住民,也有數百年來先後從大陸來台的同胞。在我們之間,不應該有任何族群分化論調。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只要認同台灣,為台灣的生存發展奉獻心力,不論那一個族群,不論來台先後,大家也都是台灣人。判定誰是台灣人,絕不可依據所謂﹁蕃薯芋頭﹂的荒謬說法,以來台的時間先後為準。認同台灣,愛惜台灣,為台灣努力奮鬥,就是台灣人;不放棄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努力與希望,就是中國人。本黨從大陸遷台,從沒有失去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護與認同,所以本黨就是全台灣兩千一百萬民眾的政黨。這種認同觀,就是﹁存在就有希望,存在才能發展﹂的體現。發揚這樣的認同觀,才能對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賦予時代新意。

不能夠認同自己命運所繫的土地,就會失去認同感,在個人,就會產生存在的迷惑,也會發生方向的模糊,成為虛無主義者。在組織,就會軟弱無力,產生內部分歧,成為一個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競爭力,隨時可能被時代淘汰的政黨。沒有台灣,何來大陸!釐清正確的認同觀,疼惜台灣,展望大陸,是本黨一切奮鬥的根本。

捌、奮鬥的信念

鼓舞我們奮鬥前進的目標,是一個美麗的遠景,是一個有生氣、有和諧、有文明的社會藍圖。﹁主權在民﹂理念的落實,就是要激發每一位國民發揮自己是國家主人的意識,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實現做為一個人的完整人格與應有的尊嚴。而﹁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則是要使個人的自由意志與整體社會的福址利益相互整合,建立一個有個體的自由,又有整體和諧與福祉的文明社會。

自法國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愛﹂以來,全世界所有的人道主義者,無不朝著這個人類文明的目標積極奮鬥。但在中國大陸,曾經有多少先進分子為此付出慘重的犧牲,到今天卻仍然可望而不可及。我們在台灣的兩千一百萬位同胞何其幸運,在即將邁進二十一世紀的此時,﹁主權在民﹂與﹁生命共同體﹂整合而成的文明社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為中國人五千年歷史,浮現一幅前所未見的美麗遠景。今天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但對台灣兩千一百萬人有具體的意義,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必將有深遠的歷史性影響。

數百年來,在中國大陸歷次變亂的衝激下,一代又一代的大陸同胞,漂洋過海,聚集在這裡,與早先的住民共同生活、共同奮鬥。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始終沒有機會和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如此難免在本土的深層文化中,潛藏著一股悲情的意識。甚至到現在為止,試問我們今天共同奮鬥在這塊土地上的二千一百萬善良同胞,能不為我們目前的外在處境,感到遺憾嗎?許多深深影響我們共同權益的國際決策,是否過分向中共霸權讓步呢?是否尊重過我們的意願呢?

平實而言,只有本黨四十多年來,特別是最近幾年,為台灣地區的尊嚴與權益,開闢了一條生機蓬勃的道路,更在海峽兩岸的互動交會中,開啟了中華民族重生的新頁。現在,正是不分族群的台灣兩千一百萬同胞,拆除藩籬,同心同德,攜手走出悲情,重建民族繁榮,迎向新希望、新世紀的時候了!

玖、作風的改造

具備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掌握了前進的道路方向,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改造我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才能使認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切實發揮黨的組織和決策作用。

在民主的洗煉之中,本黨已從過去的支配性政黨,轉變成今天的競爭性政黨。黨的體質,有了改變,黨的作風,亦要調整進步。在很多方面,不少同志都能夠以新的認識和新的方法,去達成工作目標,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不能否認,在若干方面,我們還必須嚴肅認真地自我精進,以下再談五個問題。

一是官僚文化。本黨歷史悠久,積習日深,是一個複雜的官僚組織,長期形成一種僵固的官僚文化。在今天政黨政治時代,黨的組織固然是我們寶貴的資產,但官僚文化隔阻民眾親近,妨礙工作效率,堵塞組織活力,是本黨順應環境變遷的障礙。尤其是浸淫在官僚文化中,一些同志誤將黨務工作當作純辦公室的工作,忽略了黨務工作就是宣傳工作、就是動員工作,就是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間,生動活潑的服務整合工作,更影響了本黨的改革。本人認為,官僚文化是一道要不得的圍牆,阻隔了本黨與人民群眾交流思想感情的機會,阻隔了本黨與社會進步的脈博互動,應該儘速拆除。

二是被動習性。民主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本黨經營政治基礎的傳統方法,要求我們必須以富有創意的積極主動作為,去鞏固和擴大力量。但一些同志的工作態度,仍然太過被動,對新情勢、新問題欠缺預見力,甚至遇到了問題就採取駝鳥政策,拖一天算一天。殊不知挑戰與重生是一體之兩面,若能主動採取有創意的正確對策,挑戰往往就變成了發展壯大的機會。遲延應變的結果,再好的機會也會變成失敗的先兆。想想看,為什麼每次選舉都會被誘發出那麼多民怨﹖不能說不是本黨被動作風種下的惡果。未來幾年,社會變遷將更快速,糾正被動習性,主動從事更革,滿足民意需求,就是本黨成敗的關鍵,應該認真面對。

三是形式作風。官僚文化必然產生形式作風,造成文書政治。下級對上級只求交差,不求實效;上級對下級只知指揮,不知領導;組織內部不是生動靈活的運作,而是僵化機械的組合。遇事就開會,沒事也開會,大會小會忙得團團轉,可是經常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問題還是擺在那裡。大家想一想,工作就是要解決問題,心中沒有問題意識,沒有解決問題的強烈意圖,當然就變成一切照章辦事,只看形式不問實質,結果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問題。

四是教條主義。任何一種思想、理論或概念,凡是正確的、不能適用的,必定可以在實際的政治社會生活中得到證明,它是一種活生生的道理;適用的,就要立即調整。數十年來,本黨在每一個階段都提倡過一些思想理論,現在有些還適用,有些則必須調整。究竟是適用還是過時,應該斟酌實際情況,認真評析。如果不加思考地因循苟且,抗拒改革,就是教條主義,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自誤誤人。本黨從事黨政和憲政改革,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追求整體進步。凡是符合這個目標的,都應該贊成、提倡,凡是違背這個目標的,都應該調整、排除。

五是消極心態。在民主競爭的環境中,我們作為執政黨,難免遭受在野人士各種不同方式的抗爭。不可否認,本黨各項施政仍有若干不足或缺失,但本黨推動民主改革進步,並確保社會持續安定繁榮,對社會人民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一方面要勇敢面對人民群眾的善意批評,另一方面也應該理直氣壯反擊各種惡意的指摘。本黨有些同志缺乏分析反對聲音的信心和氣魄,看到惡意的攻擊時,不是無動於衷,就是心虛惶駭,甚至積非成是,迷失了自己。這種消極心態,對維護本黨的光明形象,對信任本黨的廣大人民,對保障國家的和諧安定和發展,都是有害無益的,應該儘速改變,積極振作,才能邁向最後的勝利。

此外,負有領導責任的從政同志和黨務幹部,尤其應該注意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以下扼要說明三點:

第一,思想認識要明確堅定,領導方法要彈性靈活;對思想認識不足的同志,應該拿出耐心與誠意,盡力溝通、說服和引導,幫助他們解除疑惑,建立正確的觀念,提高工作的質量。

第二,從團結的共識出發,強化組織運作;對不同的意見,必須加以分析,正確的要採納,錯誤的要更正,化阻力為助力,以最大程度的團結強化我們的組織,使組織有生命、有力量、有效運作。

第三,要有全局觀念,掌握工作重心;領導工作總是複雜的,首先要有戰略眼光,要掌握全局,抓緊每一個階段的工作重心,才能分清優先利弊。否則見樹不見林,本末倒置,必然凌亂無章,事倍功半,削弱自己的力量。

拾、光明的前途

當前世局中之民主浪潮,勢不可擋,以民意為基點的國際新秩序廣受認同,尊重人性價值與人本尊嚴,亦成為至高無上的共同道德。

而台灣的兩千一百萬人,在創造繁榮富裕的經濟成就後,也決心進一步落實全面民主,確立國家主人的尊嚴和信心,奠定社會高度文明化的基礎。凡此種種,一方面證明了本黨的奮鬥志業,完全符合於全人類的正義潮流;另一方面更證明了本黨的所作所為,充分反映了廣大台灣人民不分族群的共同意志和願望。甚至在中國大陸,現代化的欲念,也正在突破傳統封建僵化的枷鎖,導引出改革開放的光芒,益加證明本黨現階段的努力,代表了全體中國人的新生希望。

這就是我們面對未來,充滿樂觀與信心的根本憑藉,也是我們事業必定勝利成功的最大保證。

同志們:黎明之前必有黑暗,改革之途難免險阻,但我們明知光明在望,民意在我,決不能心存觀望,或竟迷失了自己。歷史的大好機會正擺在我們面前,美好的前途正等待我們去創造。我們應該加速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拿出不惜以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作戰的決心,迎向改革之挑戰,掌握重生的契機,向民主大道,無怨無悔的大步邁進,完成本黨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最高使命!謝謝大家。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