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3年03月01日
總統府發言人記者會

一、問:立法委員林正杰今日上午召開記者會,由「五十年代政治案件處理委員會」提供資料指出「李總統其實是白色恐怖受難人」等語,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看法?

答:這個問題我不太清楚,需要瞭解一下。

二、問:今天有部分報紙說李總統五月份要到中南美洲訪問,有沒有這回事,請談談這個計畫。

答:總統目前還沒有出國訪問的計畫。

三、問:報載共產黨將在台灣成立,也有人提到民進黨員吳樂天要成立共產黨。雖然在台灣的共產黨不會像一般的共產黨,但究竟意義很特別。請問總統府的看法如何?

答:這是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確有此事,內政部會處理,因政黨登記是由內政部辦理的;同意與否,相信內政部都會依法處理。在國安法中有規定,不得成立宣揚共產主義的政黨。總統府並非主管單位,請大家問問主管單位內政部的意見。

四、問:今天全省進行縣市議長及副議長選舉,暴力與金錢介入的情形嚴重,請問總統對此是否有表示意見?

答:今天我還沒有時間和總統談這個問題。不過,我想總統一直希望,我們的民主政治能夠逐漸的上軌道,能夠理性的來問政,所以他對民主政治的期望是建立制度,逐漸地讓我們的民主政治在法律的規範之下運作,民主才會健全。西洋社會常常講到法律與秩序,也就是說民主要靠法律、法治,在法律之下運作,這樣的民主才健康;自由就需要秩序,不能要侵犯他人的自由,在西洋民主先進的國家,通常都是講法律和秩序,我們的國家也走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所以我們將來也都要強調法律與秩序,要守法、要守秩序,這樣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

五、問:報載蔣秘書長向農委會蒐集中南美及非洲農業的相關資料,請問這是不是與總統下次出國訪問有關?

答:今天我看到媒體報導,蔣秘書長到農委會蒐集資料。大家都曉得蔣秘書長和總統都是學農業的。總統這次到印尼去,因為印尼的農村改革計劃需要我們來協助。至於蔣秘書長是否要求農委會蒐集資料,我不太了解,我還沒問蔣秘書長這個問題。據我個人的判斷,這恐怕和總統是否到中南美訪問,沒有什麼關聯。如真的要出去,作業不是這樣子的,如果,總統要出國訪問,尤其是要到有邦交的國家去,我想大家要了解到,中南美地區與我國有邦交的國家很多,到底去那一個國家訪問,都要經外交部審慎的規劃。從總統本人的意向來看,正如他在今年元旦的祝詞中所講的,他是願意出國訪問的,把我們的國人帶向國際社會去。我相信總統一定還會出國訪問的,大家不妨稍為等待,這段時間大家都很敏感,風吹草動的。就像前幾天蔣秘書長赴日本訪問,大家就問是不是會跟日方談總統要去日本訪問的事。後來我和幾位記者朋友講,蔣秘書長赴日是祭悼日本反對黨的領袖灘尾弘吉,目前自民黨在在日本是一個在野黨,總統赴日訪問是要得到日本執政的新黨細川政府同意才行,而且蔣秘書長訪日的時間那麼短,這怎麼會有可能的呢?有一些人說,總統要到美國去,經過那些國家。總統是講過,他有意願要去,但需要周詳的規劃,並且要時機成熟。所以我想,在這方面,請各位新聞界的朋友要稍為等一等,看一看。而且四、五月間可能也要舉行國民大會,所以國內、國外的情形都必須考慮進去。以上供各位作背景了解。我也可以說明,此次到菲律賓、印尼、泰國去,主要是我們和他們的投資貿易關係非常密切,都在前幾名。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目前國內勞工這麼貴,我們一定要用外勞,泰勞已有七萬多人在這裏工作,其他印尼、菲律賓的勞工也在這裏很多,那就是表示中華民國勞力密集的工業要向外去發展。總統出去和這三個國家元首談一談,成立專業的工業區,讓我們的中小企業去得到專業區的好處。專業區的好處是什麼呢?大家融資方便,另外,開發的話,不必由一家中小企業來做,治安的方面也比較好。總統出去主要是為我們的老百姓找商機,另外用政府的力量來幫助大家發財。大家發了財以後,我們的外匯存底也會更多,既可以用之於出國投資,更可以用之於自己國家的建設。中華民國的外匯存底第一,是世界第七大投資國,貿易是第十四。我在英、美時常看外國刊登廣告,吸引英、美的投資,在廣告上常常有一句話,"TRADE AND INVESTMENT ARE TWO SIDES OF A COIN",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投資的話,貿易會更好,貿易好了以後,投資也會去,這樣子就會不斷成長。就因為這樣,中小企業的力量不夠,需要國家的力量來幫助。前幾天總統接見英國「中國季刊」沈大偉先生,總統告訴他說,我們就像坐在凳子上,已經太胖了,必須動一動,否則太擠了。動一動的意思就是要走向國際社會。人家說中華民國又胖了一點,這表示你的力量又大一點了,人家又更重視你了。我們要讓大陸當局了解,中華民國出去是要和大家合作的,如我們幫助東南亞這些國家,讓他們的收入提高,購買力增強,有一天大陸的貨品被美國三0一條款所禁,他們的貨品就可轉向東南亞。這是為了長遠的打算,所以總統出國,並不是為了去玩,去打球的,基本上,總統出國訪問相當辛苦,主要的目的就是我們的國家發展到這個程度以後必須要向外發展。以上也供各位做一個參考。

六、問:總統訪問印尼對印尼農業有很多的指教,我國正和美國談判關稅減讓,也正積極要加入GATT,農業所受到的衝擊最大,總統和秘書長都是農經專家,是否先拯救自己的農業,再去協助他國的農業?

答:冷戰結束後,已進入一個國際經貿合作的時代,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自我孤立。今天我們百分之九十六是工業產品,農業佔的比率很低,但是我們仍有相當多的農業人口。總統認為我們的農民相當聰明,而且對價錢的反應相當敏感,所以我們的農民常轉作,對於附加價值高的農作物馬上就會轉作。我追隨總統到全台灣各鄉村去訪問過兩次,我有很深的感觸:第一:我們的農民有自我調適的能力;第二:總統一再的指示,政府要對農業多照顧。我想農委會、經建會、經濟部都不斷在努力,就是面臨如此大的衝擊時,我們應如何來幫助我們的農民慢慢來轉業,以及在面臨如此大的衝擊,我們的農業還能繼續生存發展。第三:這次總統出國訪問,也是因為面臨農業人口愈來愈缺乏的問題,例如台糖,因為台糖種甘蔗,需要有很多農民去做,總統認為農民人口既然已不足,造成相關工業產品成本過高,不合算,又無法找到替代的人員,所以想把工廠、技術、人才搬移到印尼,利用當地廉價的人力、土地。各位也曉得,我國的農耕隊在國外幫助當地的人發展農業,以我們的人才來訓練當地可供利用的人力。現在,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愈來愈多,一般的人都希望做服務業,因為服務業不需像下田一樣辛苦,所以總統出國也是為了農業來找尋一些工作人力,這樣將來糖成品從當地過來時,價格就比較便宜,也可得到保障。有一些國家農民也到國外去發展農業,像日本農民就到巴西去發展,因為當地人工、土地便宜,同樣我們的農民也可以到印尼等地去當老闆,這就是農業的調適。中華民國農民的調適力很強,我們從勞力密集到技術、資本密集的工業,調適的很不錯,一九八二年時我們就想到一九九七香港的問題,台灣怎麼辦?如果到時候香港不能去,大陸的勞力又很便宜,我們的工業就不能和大陸競爭。一九九七年以後,台灣就必須發展技術資本密集的工業,我們現在做得很成功。現在,我們每個縣都有工業區,農民種田之餘也可以把人力投入工業裏。總統常說我們的農民比日本、韓國的農民調適能力還強,可能是和我國長期以來重視農業有關。政府剛到台灣時,總統及秘書長都曾在﹁農復會﹂任職,這個機構是美國與我國在大陸上就有的,為的是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的農業問題,因為我們畢竟是個農業國家。而這些專家到了台灣以後,經過一番努力,成果是很令人驚奇的,以前沒有的水果現在有了,而且附加價值比稻米還高,目前米的價格,政府都給予補貼,但是在加入GATT之後,就不可以了。但整個來說,我們農民的調適能力很強,農委會以及過去的農復會在協助農民轉作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所以你們關心的問題,政府是相當重視,而且總統也很重視,因為加入GATT之後,有很多需要作調適,所以總統已經和有關單位首長們開過會,討論相關的問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