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最近答覆美國「總統與首相」雙月刊的書面訪問
中華民國83年01月13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最近答覆美國「總統與首相」雙月刊的書面訪問時表示,中華民國在參與聯合國後,可以進一步對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協助他國發展,對中國問題之和平解決也必然有正面意義,並有助於亞太地區之和平及穩定。

總統進一步表示,中華民國雖遵守聯合國相關國際條約,卻因非簽署國而常受到相關制裁之威脅,且無適當管道表達意見,這對我們來說,不但是不公平也是不道德的。

總統指出,中華民國早已對外提供援助,近年來更擴大援助範圍,惟因我非聯合國成員,使得此一善意常常無法落實,對於有關全球性問題如環保等亦因而難以作出積極貢獻。

「自一九四九年來,中國即處於分裂分治之狀態,中共與中華民國政府隔海分治,此為一不可否認之事實」。總統強調,中國並非即是中共,在中國尚未統一前,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之兩千一百萬人民在國際社會之基本權益實不容抹煞。南、北韓與統一前之東、西德的案例,證明分裂國家彼此取得聯合國會籍,並無礙於中國未來之統一。

面對國際間強烈競爭之情勢及區域性經濟整合,總統認為,中華民國應不斷積極向外拓展多邊的經貿關係,與世界整體經濟體系成為互補性的結合,並以區域貿易平衡發展政策來回饋國際社會,使我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總統並就有關國內外之政治、經貿、國防、地區衝突等問題一一作答。美國「總統與首相」雙月刊是於本(元)月刊出書面晉訪總統的問答。全文如下:

 一、中華民國經濟發展成就斐然,足為開發中國家典範,請問 貴國成功之因素為何?

 答: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大致可歸納成政策面、制度面與經濟面等三大因素:

(一)政策面-中華民國政府自播遷來台以來,即致力維繫政局與民心的安定。在經貿政策方面,則以民生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推動各期經建計畫,一方面採取加工出口導向的經貿發展策略,另一方面則吸引僑外資金及技術的流入,適時掌握戰後國際經濟旺盛之需求,成功而漸進地促進農業、輕工業及重化工業與高科技的發展。

   (二)制度面-為配合經貿政策的推動,中華民國政府除了陸續在金融、外匯、農地、稅制及基本建設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外,在教育制度的設計方面,亦採取人力資源投資的觀點,有效培訓及供應業界所需各項經建及工業與科技人才。

(三)經濟面-台灣經濟發展早期豐沛而勤奮的勞力、教育水準的普遍提升,以及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均有助於中小企業採取靈活彈性之經營策略。而中小企業的成功,則對出口就業、所得分配及社會的穩定,貢獻至鉅。

二、一旦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之一員,其會員身分對國際社會及 貴國將有何裨益?請列舉短程及中程之助益說明之。

答:中華民國如成為聯合國之一分子,對聯合國本身與我國均將有如下助益:

(一)我國政府與人民在國際上將得享有公平合理之地位,權益也受到應有之尊重:中華民國目前因被排除於聯合國體系之外,使我目前所管轄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兩千一百萬人民參與國際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之基本權利與尊嚴,受到嚴重的歧視與傷害,例如我雖遵守聯合國相關國際條約,卻因非簽署國而常受到相關制裁之威脅,且無適當之管道表達意見,這對我們來說,不但是不公平也是不道德的。本人深信,中華民國在參與聯合國後,由於國際法人地位受到確認與尊重,我國之權益將可因此獲更大之保障。

(二)我國得以進一步對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協助他國發展:我國早已對外提供援助,近年來更擴大援助範圍,惟因我非聯合國成員,使得此一善意常常無法落實,對於有關全球性問題如環保等亦因而難以作出積極貢獻。例如聯合國大學校長德索嘉來台洽談設立環保研究中心之舉,中共亦強以政治因素多方干擾,如此造成聯合國無法以全球福祉角度思考相關問題,實為一大憾事。如我得以參與聯合國,此種不合理之現象當可消除。此外,中華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如能在聯合國體系內,當可提供予其他國家參考,有效促進國際經濟合作。

(三)在聯合國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的目標下,間接促使和平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自一九四九年來,中國即處於分裂分治之狀態,中共與中華民國政府隔海分治,中共統治大陸,其統治從無一日及於台、澎、金、馬地區;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有效管轄台、澎、金、馬地區,此為一不可否認之事實。因此中國並非即是中共,在中國尚未統一前,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之兩千一百萬人民在國際社會之基本權益實不容抹煞。南、北韓與統一前之東、西德之案例,證明分裂國家彼此取得聯合國會籍,並無礙於國家未來之統一。循此,我如參與聯合國,對中國問題之和平解決必然有正面意義,並有助於亞太地區之和平及穩定。

三、閣下認為中華民國在與鄰近國家、歐洲共同市場、北美洲及其他國家之貿易關係上,有那些方面值得加強?

答:中華民國所治理下的台、澎、金、馬由於幅員及資源有限,因此有賴對外貿易之發展,始能保持經濟之發展。一九九二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一五三四億美元,較一九九一年成長一○.四%,名列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近年來,國際貿易活動日趨多元化,各國經貿政策的互動性及互補性更趨密切,導致世界貿易體系益形複雜,面對國際間強烈競爭之情勢及區域性經濟整合,如歐洲共同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貿集團的形成,中華民國已在不斷積極向外拓展多邊的經貿關係中,與世界整體經濟體系成為互補性的結合,並以區域貿易平衡發展政策來回饋國際社會,使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國政府秉持自由化及國際化的貿易政策,分別針對各市場之特性,以及與我國之經貿互動關係,擬定具體之經貿拓展計畫,並藉由積極加入亞太經合會議(APEC)、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性經貿組織,以加強與各國之經貿關係。

四、貴國在﹁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打算實施那些重要的研究發展計畫,以維持貴國之經濟成長率?

答:「厚植產業潛力」為國建六年計畫的四大政策目標之一,為促進產業發展,支技經濟持續穩健成長,我國決加強科技研究發展工作。依一九九三年八月完成的國建六年計畫期中檢討結果,六年期間我國擬推動之重要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七十五項(其中已完成八項),金額約達新台幣二千二百億元(折合八十餘億美元)。其中較重大之研究發展計畫包括:「電子與資訊」、「電信科技」、「基礎設施與整備」、「機械與自動化」、「軍民通用基礎及應用科技研究」、「生物醫藥」、「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建立國家實驗室」、「食品與醫療」、「太空科技研究」、「材料與製程」、「電子與資訊科技基礎研究」及「改善基本研究環境設施」等。

五、在前蘇聯民主化之後,中華民國在國防預算上是否已作了若干調整?如果已作調整,對其他項目之預算有那些影響?

答:中華民國國防預算在政府總預算及國民生產毛額中所佔的比率,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俾使更多的資源可用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以增加未來可用的資源,並提升人民生活水準,前蘇聯民主化後,美蘇冷戰結束,世界之緊張情勢緩和,主要之西方國家紛紛削減軍事費用,然而亞太各國反而增加軍事費用、武器裝備及軍隊訓練,而中國大陸軍事費用擴充尤其迅速,並大量自俄羅斯採購高性能武器,引起鄰近國家緊張,我國為加強防禦能力,曾通過特別預算,採購高性能戰機,惟經常性國防預算則未作調整。

六、在六年國建計畫中,中華民國期待與蘇聯共和國在那些主要生產業及服務業上加強進出口往來?

答:中華民國六年國建計畫之各項對外招標工程,原則上均採國際標,歡迎包括前蘇聯各共和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參與競標。目前我國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如紡織品、電子、電器、個人電腦設備及鞋類等,為前蘇聯共和國亟需進口的產品項目;相對地,前蘇聯共和國之天然資源如煤、鐵砂、黃金、石油、木材、棉花、天然氣及各項金屬原材料或初級製品,以及化學製品等,也正是我國亟需進口之生產原料,雙方產業間的互補性極高。我國自一九九○年二月開放與蘇聯直接貿易以來,雙邊貿易即大幅成長,一九九二年雙邊貿易達六億一千九百萬美元,較一九九一年成長一七二%。政府為因應蘇聯解體及邁向市場經濟之新情勢,已於一九九三年七月擬定具體計畫,以加強對前蘇聯共和國之經貿拓展工作,俾進一步開拓雙方之經貿合作。

七、中華民國將採那些步驟以協助、確保目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所達成之和平及維護該地區之安定?中華民國是否計畫對以色列或巴勒斯坦提供任何財力或其他援助?

答: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能達成加薩、耶利科自治協議,顯示雙方均願結束四十餘年來之流血衝突,此種以協商方式所獲致之共識,確有助中東全面和平之達成,惟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錯綜複雜,且為中東問題核心,中華民國政府一向支持以色列與阿拉伯雙方摒棄意識形態上之成見,經由對等談判途徑,共謀該地區永久和平。中華民國政府願在互助合作基礎上,透過各種途徑,加強國際合作,促進該地區之安定與繁榮。

八、中華民國對波斯尼亞內戰之和平解決之道,有何高見?貴國對支持聯合國為該區和平所做之努力採取何種行動?

答:我國一向認為波士尼亞內戰應經由斡旋、對話、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我目前雖非聯合國會員國,惟亦努力回饋國際社會、善盡國際責任、維護世界和平。我政府除配合聯合國對南斯拉夫聯邦制裁之決議,自本(八十二)年年初起先後對塞爾維亞及蒙地尼哥羅暫停核發輸出入許可證及實施船舶禁運等措施。並於本年元月十二日捐贈克羅埃西亞人道援助金十萬美元,以濟助流落當地之波士尼亞人。今後中華民國政府將繼續密切注意波國局勢發展,配合聯合國之決議及國際社會之呼籲,透過適當管道提供必要之人道協助。

九、一九九二年的立委選舉,對中華民國政治、社會民主化有那些影響?

答: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係資深立法委員退職後第一次全面改選,所有區域及山胞代表均係由人民直接選出,故就實體意義言,可謂充分反映民意,使民主政治邁向新的階段。本次當選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代表的立委,係採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除具有全國性代表之象徵意義外,更係落實政黨政治首次創舉,咸信此舉,對未來政黨政治開展,政黨良性競爭,已樹立新的里程碑。由於本次選舉過程順利,顯見我國人民對民主政治之體認已邁向成熟階段,選民也已養成容忍不同意見與觀點,以及理性、獨立判斷等民主素養,我國民主政治的穩定發展已可預期。

十、請描述中華民國憲政改革的顯著特徵及其對中華民國與鄰近國家關係之影響?

答:中華民國憲政改革的特徵,就是透過理性和平的憲政方式,落實政治民主化的工作。我們經由法定程序,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分階段完成了憲法的增修工作,這是我國在創造了「經濟奇蹟」之後,為「台灣經驗」再增添豐富的內涵。而憲改的完成,不僅使民意得以充分展現,也使國家的根本大法更能符合時代潮流以及國家統一前的現實需要。憲政改革的成功,加上經貿的發展,國民所得的提昇,使中華民國邁進已開發國家之林,足為鄰近國家及中國大陸地區的表率;我國在維持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已逐步完成政治民主化。此一憲政改革的範例,將可提供鄰近國家寶貴的經驗,對其政治化及區域和平安全有莫大裨益。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