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表示,「天下為公」不僅僅是一句政治上的口號,事實上,這句話適用於每一個層面,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有這種胸襟,則我們的社會必然更有制度也能更為和諧。
總統上午接見榮獲第二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特優廠商負責人時,特別表示,當前的環保工作已是舉世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就地球村的觀念而言,環境的保護與維持,不是只有政府的責任,而是全民的共同責任。
總統表示,經濟的發展到了某一個層次,並不是一味只求再發展,或是口袋有錢即可,而應追求生活品質的更進一步的改善,尤其是環境的維護,需要大家來共同努力。
總統有感而發的表示,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雖已達到了基本的水平,但是,「私心作祟」的觀念仍遠大於「公共的利益」。例如中秋夜後公園、綠地等都可見滿地的垃圾,這點顯示國人的私心有待改進,公德心有待提昇。
總統指出,「天下為公」的觀念不只是政治上的口號,事實上,這句話如果能落實在生活上,相信社會的制度與社會的正義,都能普遍的提昇。
總統表示,人難免都有私心,但是應秉持不以私來害公,公私能相互配合的原則,也就是如何不以「私心」來影響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如何建立正確的觀念,這都是當前政府與人民所應重視的努力課題。
總統同時強調,國人對環保的觀念已漸有共識,如何能進一步落實,就必需要重視環保的教育,也唯有紮實的教育,才能培養國人正確的環保觀念。
對於政府的環保政策,總統也相當重視。不過,總統強調,環保標準的訂定必需要以漸進的方式來要求廠商,否則,標準訂的最高,但廠商一時無法改進,就會影響到法令的執行成效。
第二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特優廠商得主:翁振昌( 中油桃園煉油廠)、岸本滋則(國瑞汽車公司)、蔡水松(台煻南靖糖廠、吳紫標(尚鋒興業公司)、市川一(台灣松下中和廠)、張弘育(中華汽車楊梅廠)、沈再生(中美和高雄廠)、程東照(台中榮總)、曲文超(台灣陶氏化學公司南崗廠 )、顏期瑞(台塑林園廠)。他們是由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陪同到總統府。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在場作陪。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十二日
第九次介壽館音樂會訂於本(十)月十六日(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在總統府介壽堂舉行。
為了鼓勵優秀青年音樂家,這次音樂會特別邀請近年來曾獲海外音樂比賽大獎的青年音樂家演出,有小提琴、鋼琴和豎笛的獨奏及合奏。
這次音樂會邀請的對象是歸國參加十月慶典的僑領,以及推動音樂有貢獻之學術界、工商界人士。
有關這音樂會的記者會訂於本月十四日(星期四)上午十時假中正文化中心音樂廳的演奏廳舉行,歡迎各新聞媒體派藝文記者前往採訪,郭新聞秘書岱君將會有詳盡的說明。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十二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最近接受法國「世界報」駐北平特派員德龍專訪時,再次期望大陸當局要勇於面對兩岸當前分裂、分治的事實,放棄以武力做為解決中國統一問題的手段。
總統更進一步希望大陸當局,要認清兩岸只有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的情形下,才有助於雙方建立互信合作的基礎。
總統同時強調,在政治民主化運動逐步實現後,台灣社會勢將走向分權化及多元化的方向,政府施政必須隨時反應民意要求,以民意為依歸。在民主制度的架構內,台、澎、金、馬的二千一百萬中國人的自由意志能夠充分發揮,社會的公理與正義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政黨政治能夠澈底貫徹實現,以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
總統是於今年十月五日下午四時接受德龍特派員的專訪。之前,德龍並已擬就書面問題請教總統,總統也做了答復。五日當天的訪問,總統府副秘書長戴瑞明與新聞局局長胡志強都在場作陪。
有關書面的訪談內容,經整理後全文為:
問:貴國即將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二年國慶,貴國政府自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以來,現在又積極打算重返此一組織。鑒於貴國以往的孤立情形,本身也應負擔部分責任,那麼,貴國為何現在又重新要求被國際承認?所根據的法律基礎為何?
答:中華民國被排除於聯合國組織之外已達廿二年之久,究其原因,乃由於國際社會幾近半世紀來受到冷戰的影響,致使西方世界普遍存有「聯中共制蘇聯」的觀念與當時力量逐漸擴增的第三世界國家多以中共代言人自居所致。廿二年來,經過全國上下努力,中華民國已成為一經濟雄厚、政治民主的國家,且國際局勢自邁入後冷戰時期後,全球已以合作取代意識形態的對抗,不論人權、環保或保護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均須靠全球人士不分彼此,共謀解決問題之道。今天中華民國已有實力、更有強烈意願為回饋國際社會貢獻己力。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雖解決了中共代表權之問題,惟對居住在台灣地區二千零八十萬中國人的代表權卻未能顧及甚至完全漠視,實令人遺憾,此應歸咎於今國際社會仍囿於傳統國際政治與國際法之觀念而未能予我一公平合理之國際地位,故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不僅為一法律問題,更是一政治問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動本案即在導正國際間對我國處境與立場之偏頗看法,進而完全肯定中華民國存在之事實。
問:閣下自認(加入聯合國之)成功機率如何?貴國尋求那些國家的支持?您對重返聯合國一事是否已設有時間表?對那些認為貴國政府未就此事向大眾提出一個進程表,顯示其對此事並不太認真的批評,閣下有何反應?
答:本人願坦誠指出,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均對我參與聯合國充滿信心,但我們深知在達到目標以前,尚須克服重重阻礙,絕非一蹴可幾。我國了解聯合國各會員的支持是我們成功與否的主要關鍵,故政府相關單位目前正積極向各國說明我參與聯合國的真義,盼各國基於聯合國會籍普遍性的考量,以客觀態度審視並進而支持我們。這項工作不僅規模十分龐大,而且尚須不時慮及冷酷的國際政治現實,我們目前的工作重點乃在國際間致力營造有利我國參與的氣氛,並積極部署準備,設法排除障礙,在主、客觀條件成熟時,參與聯合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而奉獻。
問:對於西方國家擔心支持貴國重返聯合國會引起中共過於強烈之反應一事,閣下有何反應?
答:中共政權自成立以來,對我外交的推動處處掣肘,且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揆諸以往史實,中共並不因我國不在國際社會上尋求扮演積極角色即放鬆對我國的孤立,此次中共在聯大對七國研究案的強烈反對及其日後所可能採取的各項行動均在我們意料之中。中共刻意迴避目前台海兩岸分裂、分治的現實,仍期以傳統國際法及國際政治觀念脅迫其他國家反對研究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問題,是極不合理的。本人認為,在冷戰結束後,國際間已邁入以合作代替對抗的時代,各國實無須過於顧忌中共之蠻橫反應。中共想以老舊觀念解決新問題,根本是行不通的。我們深信追求民主自由乃世界潮流之所趨,台灣海峽兩岸不可能長期維持一邊民主,一邊專制的局面。本人深信,祇要我們持續各項參與聯合國工作之進行,必能以信心與毅力克服各種困難,一俟國際友我力量累積至一定程度,中共自將無法抵擋。
問:有些亞洲國家人士關切的是,假如台灣得以重返聯合國,那麼在許多國際爭端上必須訴諸於投票表決時,台灣將會與中國大陸採取一致的立場,如此一來將會在聯合國組織裡帶來額外的親中共票數。請問閣下,台灣如何還能算作是自由世界的一部份?另在個人的立場上,閣下對於排斥西方世界人權觀念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帝,以及與主張在民主政治價值上建立法治的香港總督彭定康,二者間在感覺上以何者理念較為接近?
答:一、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立國以來向以自由世界一分子自居,對於參與各項國際活動,均以是否有利於增進全人類福祉與世界和平作為決策之基本考慮。中華民國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在聯合國的投票紀錄足資證明此點之不虛。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後,自亦將以維護聯合國憲章精神為投票之準則。二、每一國家的領袖,往往因各該國的文化傳統、政治環境、人民信仰等因素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政治理念,本人不願評述其他國家或地區政治領袖的信念。就中華民國而言,本人希望建立一個能發揮個人自由意志的民主社會,並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推動政黨政治,期望全中國人有一天均能過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問:貴國政府曾經表示可接受中國領土暫時分裂的客觀性以及現存事實,請問閣下,台灣對與中國大陸統一所設定的條件為何?在鄧小平過世之後,這些條件是否會作一些修正?
答:中國的統一有賴海峽兩岸共同的努力,唯有在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差距縮小之時,中國統一的時機才會成熟。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八十年三月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作為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對於統一的進程區分為三個階段,亦即交流互惠階段;互信合作階段及協商統一階段。現階段為民間交流時期,期能透過交流,增進兩岸相互瞭解,逐步化解敵意。我們更在八十年五月主動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就是具體的行動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來取代兩岸四十年來以武力對峙的局面。我們始終主張兩岸必須以秉持理性、和平、平等、互惠的原則,來達成自由、民主、均富統一中國的目標。
我們期望大陸當局要勇於面對兩岸當前分裂、分治的事實放棄以武力做為解決中國統一問題的手段;認清兩岸衹有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的情形下,始有助於雙方建立互信合作的基礎。
鄧小平死後,大陸情勢的發展很難預測。事實上,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大陸當局堅持馬列毛主義與共產黨專政,如果中國大陸具有新聞自由,實施政黨政治,舉行自由選舉,則統一易如反掌。
問:有史以來頭一次,在台灣,中國人世界裡的一部分人口得以生活在接近西方民主政治規範的自治政府之下,請問您如何在面對中共不斷呼籲中國統一的外在現實下,達到如此的成就,但又不拒絕中共的這些籲求?閣下對中共犯台的風險作何評估?
答:中華民國政府自民國三十八年播遷台北市以來,歷經「建設台灣,反攻大陸」、「建設台灣,光復大陸」及「建設台灣,統一中國」三個階段,無不以建設台澎金馬為優先,統一中國為目標。過去五年來,本人大力推動政治民主化,是因為本人深信,實施民主政治不僅有助內部共識的凝聚,也是影響大陸轉變最有力的武器。
至於中共侵犯台、澎、金、馬的可能性,本人認為始終存在。最近大陸當局所發表的「白皮書」,重申不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統一中國問題的手段。面對中共的威脅,我們有實力,也有決心迎接挑戰,維護二千一百萬自由中國人的自由與安全。
問:請問閣下,對於中國大陸親民主化的異議人士以及部份台灣企業界人士所主張中國未來最好放棄中共集權制而形成一個聯邦政府的反應為何?對香港在九七後之政策為何?閣下贊同由中國大陸、台灣和港澳成立一個﹁大中華經濟圈﹂的理念嗎?
答:一、我們主張中國統一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對於統一後的國家體制問題,我們沒有預設的立場,我們衹希望兩岸應適時成立統一協商機構,「秉持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
二、中華民國政府希望「九七」後香港能繼續維持安定與繁榮。在「九七」、「九九」後,我們將港澳定位為不同於大陸一般地區之特別區域。在此一基礎上,各機關駐港澳的機構並不打算撤退,目前台港澳間經貿、金融、交通及文教等關係亦將繼續維持加強,更將草擬台港澳人民關係條例,使未來台港澳關係發展更具法律保障。
三、本人基本上贊成在後冷戰期應加強區域性經濟合作,避免軍事衝突。從地理、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互補性看,中國大陸、台灣和港澳形成一個經濟合作地區是個很好的主意,但從三者在政治與經濟體制上的差異看,成立一個大中華經濟圈在可見的將來還有困難。
問:請問閣下,對未來貴國與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關係發展看法如何?閣下是否贊同此一區域內若干國家擔心美國勢力撤出後將有利於日本擴張的看法?又閣下對未來日本與此一地區國家關係的看法為何?
答:一、日本為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在世界各國重視經濟發展及區域整合的國際現勢中,雙方加強合作,非但符合彼此共同利益,更有助於亞洲的安定與繁榮,相信今後中日雙邊關係會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成長發展。至於我與中國大陸關係,我們希望依循「國家統一綱領」所定的進程,和平競爭,逐步改善兩岸關係。
二、冷戰結束後,亞太地區的新秩序有待建立,美國不僅沒有後撤的跡象,且由於亞太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大,更有增強與本地區國家政治、經濟與軍事合作的趨勢。本人認為,在此情形下,日本在未來會扮演積極而建設性的角色。
三、日本欲提升其國際政治地位,對世界提供積極貢獻,首先必須誠心誠意改善與鄰近各國貿易失衡的問題;同時對亞洲各國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日本必須提供具體的援助並擔負更大國際義務。復鑒於亞洲各國基於過去受到日本軍事侵略之慘痛經驗,對日本仍存戒心,故日本應慮及亞洲國家的感受,致力消弭各國疑慮,一方面自我克制,另方面在實際行為上有所表現,始能與亞洲國家建立互信、互助、互利的關係。
問:在亞洲缺乏一個可信賴的安全體系下,有人建議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結構成立一個亞洲政治論壇。貴國對這一方案立場為何?
答:目前冷戰雖已結束,但鑒於亞太各國間仍存有種族、文化、宗教及政經發展各領域之高度異質性與若干潛在衝突,本人於去年就曾提出成立沒有假想敵的亞太安全體系架構,設立集體安全保障基金,由有關國家捐款來共同開發南海地區,以期援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今年七月,東協及其對話伙伴國外長在新加坡舉行會後對話會議中,一致支持設立「東協區域論壇」,並將於明年在泰國舉行,涵蓋國家及組織據悉除東協六國外,尚包括美國、加拿大、歐體、日本、澳洲、紐西蘭、南韓、寮國、越國、巴紐、俄羅斯及中共,惟令人遺憾者,亞洲國家中,獨缺中華民國。以中華民國之地理位置、經濟與軍事實力而論,本區域中如南海主權的問題與海峽兩岸的爭端皆與我們切身相關。不論談區域安全、經貿合作或任何亞洲國際事務問題,沒有我國的積極參與,非僅對中華民國極不切實際及不公平,抑且將使其功能受損。本人樂見此一組織之設立,惟殷盼該組織能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之事實,允許中華民國參與,為本區域之安全與繁榮盡一份心力。
問:鑒於貴國正遭遇無法促使北京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的困難,請問貴國是否從最近國際間所關心的兩項發展,亦即波斯灣戰爭以及國際組織無法阻止前南斯拉夫內戰上獲得教訓?
答:這個教訓就是國家安全不能完全憑藉外力來維護。本人一向認為有實力才有安全;有實力才有和平。近年來,我們向法國與美國採購高性能戰機,就是為了加強我們的國防,強化嚇阻力量,使中共不敢貿然輕啟戰端,侵犯台、澎、金、馬。
問:讓人有種感覺是,僅管貴國行政人員大多受有高等教育,但卻沒能形成一個連貫性的外交政策,反而多是依賴外交突襲策略例如以經援方式來引誘貧困國家或是向法國等國家購置武器以謀求政治利益,請問貴國未來的外交走向為何?
答:本人對這個問題的前提完全不能苟同,我國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援與技術援助是為協助其經濟建設,絕非「引誘」,向法國等國家購買武器,是為滿足我國防需要,並非為了謀求政治利益。當然,此種交往能增進我國與各國的關係,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應視為我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
我國一貫的外交政策是要保護國家利益,促進國際合作,確保世界和平。過去如此,今後亦不會改變。四十多年來,我們在外交上遭遇的最大問題,乃是由於中共的破壞與阻撓,使我國在國際上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因此,目前我國外交工作的重點,是爭取平等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的權利,以務實的作法,使我國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國際事務,共同合作,為人類福祉及世界和平奉獻。
問:貴國所期望於法國的是什麼?法國曾已兩次不顧北京當局的憤怒,同意對台出售法製武器,而貴國將予以何種回報?
答:近年來中法兩國關係在各個層面都有長足的發展,除了軍售之外,其他諸如經貿、科技及文化藝術的交流亦十分密切,令人欣慰。最近法國政府同意出售武器予我國,是符合中法雙方共同利益的。本人深盼法國與中共間的關係及法國與我國間的關係應該平行發展,不作偏袒。
問:總統閣下可否對台灣近年來內政演變過程作一結論並描述一下未來可預期的發展?
答:近年來台灣內部的演變,可以用一句話來綜合,那就是:政治民主化及社會多元化的充分實現。台灣地區內部演變的方向可以從下列指標來觀察:
一、人民的基本權利獲得更多的保障:開放新政黨及新報紙的登記、集會遊行法及人民團體法的制定、入出境管制的大幅度解除、以及有線電視的納入法律規範等等,使人民得以充分享有憲法所賦與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新聞及遷徙等自由。此外,人民的參政權也同樣獲得充分保障,自從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全部退職、國會全面改選、以及未來省市長及總統民選之後,台灣地區公民已經可以選出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公職人員。
二、民主憲政改革:政府宣布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廢除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使中華民國完全恢復平時狀態的憲政運作。為了因應當前的政治環境兼顧憲政精神,政府推動二階段修憲,一方面反應台灣地區民意要求,二來使憲法更具周延性。
三、民主制度的建立:第一是確立政黨政治,使台灣地區七十四個合法政黨都可以公開、公平競爭。第二,厲行軍隊國家化政策,並限制現役軍人參與執政黨內政治活動。第三,貫徹行政中立原則,將黨務與政府事務分開,爭取人民對公正行政之信賴。
在政治民主化運動逐步實現之後,台灣社會勢將走向分權化及多元化的方向,政府施政必須隨時反應民意要求,以民意為依歸。在民主制度的架構內,台澎金馬的二千一百萬中國人的自由意志能夠充份發揮,社會的公理與正義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政黨政治能夠澈底貫徹實現,以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