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見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回國訪問團
中華民國82年04月26日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表示,兩岸關係的推動,朝野一定要有共識,一定要很謹慎、很務實。總統特別強調,「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自亂陣腳」。

「為保障民間的利益,我們同意了『辜汪會談』的舉行」。總統重申,「這是民間性、事務性的會談」。

由蔡仁泰率領的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回國訪問團,下午四時三十分由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章孝嚴陪同,到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參軍長林文禮等在場作陪。

晤談時,總統提及本(四)月八日他接見民進黨國民大會代表黨團成員時,所說的一段重要談話。

「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說一次」,總統說,「台灣人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追求統一是我們的目標,至於何時統一,我們並沒有時間表,要看兩岸發展的情形而定。在統一之前,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要保障台灣的安全。兩岸之間的關係,要秉持務實、穩健的原則來進行,每一個步驟都非常慎重,最重要的就是以全民的利益、福祉為依歸,所以,根本不會有出賣台灣的事發生」。

在談到務實外交時,總統表示,「國際社會基於現實需要,接納我們的時機已逐漸成熟。我們必須掌握時機,以務實的策略爭取在國際間發展的空間,我們要讓世界各國了解」。

總統強調,「在統一以前,中華民國應有一合理的國際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以參與聯合國為未來外交工作的目標」。

在談話中,總統特別就近年來政府所做的幾件重大政治工程,例如舉行國是會議、推動憲政改革、務實外交及大陸政策等作簡要的說明。總統談話內容為:

章委員長、蔡團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此次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組團回國訪問,登輝有機會與各位見面感到非常高興,同時表示歡迎之意。

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創立雖然只有五年,但是由於宗旨深受北美地區台籍工商界人士的歡迎,會務發展非常迅速,成員分佈包括了亞特蘭大等十四個地區商會,公司行號多達三千餘家。就成員及活動幅地來看,已經成為台商在北美地區至具規模與影響力的社團。更難得的是各位身在海外,忙於商務之餘,猶關心故鄉、國是,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各位長年身處國外,今天回到國內來,心裡一定很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國家發展的真實狀況。登輝今天想藉著這個機會,就政府所做的幾件重大政治工程,像舉行國是會議、推動憲政改革、務實外交及大陸政策作簡要說明。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日趨成熟,我們的經濟奇蹟,近年來大家也習慣了。比較少再聽到有人讚賞。但是,我們的政治改革成功,也愈來愈受世人矚目、欽羨。

大家知道,一部人類發展史,可以說就是改革史。「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過,由歷史的驗證得知,「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一定對社會造成激盪。但是,決不能因害怕激盪而不敢改革。因為,不改革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反而造成更大的動盪。所以,難就難在這裡,既要改革又要穩定。

可是,這些年來,我們做到了在穩定中從事改革。我們秉持和諧的精神,以合法的方法順利的依序完成政治改革。相信各位在海外也可以充分體會得到,我們並沒有因為改革而影響社會安定,妨礙經濟發展。這是最難得的。

我們看大陸的情形,堅持了幾十年的共產主義,拖到後來還是非改革不可,但是已經付出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慘痛代價,如今做的也只是經濟改革,雖然大家都抱以熱烈的期望,可是心裡很明白,結果會是如何,仍是高度的不確定,至於政治改革,更是不敢提了。

最近亞洲華爾街日報有篇社論指出:許多中國大陸年輕人認為,台灣是證明政治和經濟自由價值,並不悖離中國人社會的「鮮活證明」。這就是登輝日前所說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發展經濟,使民生富裕;中國社會可以實行民主政治,使國家長治久安。

我們的政治改革能成功主要在於事先建立了朝野的共識。民國七十九年本人擔任第八任總統後,即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共聚一堂,進行政治對話,建立如何改革的共識。結果,我們把國是會議所建立的共識予以落實,在短短幾年內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在平和的氣氛下完成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的退職,且分別於八十年、八十一年選出第二屆的中央民意代表。這些成就,有一層很深的意義,就是建立一個以全民自由意志為基礎的民主社會。

最近,本人重新讀黑格爾的著作,深深同意他所提出的歷史演變的三階段:由一人統治到一群人統治,然後再到全民民主社會。我認為,尊重全民自由意志的民主社會,才是最高境界。這才是我們從事政治改革的歷史意義所在。

其次,向各位說明為什麼我們要推動務實外交,要推動參與聯合國。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從民國三十八年到今天,中國還未統一,仍然是分裂的局面。中華民國和中共實際上與世界各國,分別擁有不同數目的外交關係,並維持不相隸屬,而又同時存在的個別政治實體,這種情況,已將近半個世紀。非常獨特,是近代國際政治史上絕無僅有的。

我們再看中華民國的現狀: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國民生產毛額居全球第二十位,平均國民所得已超過一萬美元,外匯存底居全球第二位,且已成為第七大對外投資國,多年以來並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及開發資金,一九八八年政府設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加強援外工作,並與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中美洲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方案。台灣近年來快速的民主及憲政改革已開創中國社會多元化及現代化的新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已使我們具有強烈的意願及足夠的力量回饋國際社會,並扮演合作者、貢獻者及參與者的角色。事實上,我們已成為國際社會中具有活力及有實力的成員。我們全面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對國際社會具有正面的效益。這點,已漸漸獲得國際社會的體認。因此,我們與中共同列為亞洲開發銀行(ADB),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會員,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觀察員。可見國際社會基於現實需要,接納我們的時機已逐漸成熟。我們必須掌握時機,以務實的策略爭取在國際間發展的空間,我們要讓世界各國了解,在統一以前,中華民國應有一合理的國際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以參與聯合國為未來外交工作的目標。

最後說明我們的大陸政策。中國的分裂,是歷史因素造成的,歷經近半個世紀,使兩岸關係變得錯綜複雜,更難的是,沒有前例可循,也缺乏任何歷史經驗足以作為處理的借鏡。我曾舉過例子,假如我們的隔壁住了一個壞鄰居,要如何處理?不理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就算這一代不往來,也要讓下一代相互往來,這樣才能藉由相互的了解,化解衝突。兩岸的交流也是同樣的道理。彼此敵對了近五十年,那種敵視、猜疑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消除的。

所以,我們從民間的交流開始。既然開始交流,就必須有依據、有規範。因此我們制訂了「國家統一綱領」,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但是何時統一,如何統一,可以說仍是未知之數。另外,立法院也通過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規範。民間的交流必然衍生很多問題必須解決。為保障民間的利益,我們同意了「辜汪會談」的舉行。這是民間性、事務性的會談。兩岸關係的推動一定朝野要有共識,一定要很謹慎、很務實。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自亂陣腳。前面提到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也指出:「…在交流中,台灣經驗將比所謂的四個堅持更具吸引力」。

四月八日本人和民進黨國民大會代表黨團見面時,曾有一段談話,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說一次,我說:「台灣人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追求統一是我們的目標,至於何時統一,我們並沒有時間表,要看兩岸發展的情形而定。在統一之前,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要保障台灣的安全。兩岸之間的關係,要秉持務實、穩健的原則來進行,每一個步驟都非常慎重,最重要的就是以全民的利益、福祉為依歸,所以,根本不會有出賣台灣的事發生」。

我同時說:「本人堅信,中共必須走向我們走的道路」。也就是說,台灣發展的歷程,正是未來中國大陸必須借鏡的經驗。

今天,和大家談了很多,總結一句話:我們對近年來人民與政府努力所獲致的成就是肯定的,對未來的發展更是樂觀的。我們是以「歷史的開端」來看民國八十年代。

以上僅就政府近年來所作的幾件重要工作,向各位作提綱挈領的說明,目的在讓各位對當前政府的施政方向,有個正確的了解。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有人常回來,有人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回國,希望各位利用這次返國的機會,到各地去看看,一方面與國內工商界交換意見,一方面可將在國內了解所得,帶回僑居地,讓海外同胞對國內有個正確的認識,藉以凝聚海內外同胞力量,為國家未來的進步發展作出貢獻。

最後,敬祝大家健康快樂,家庭幸福,事業發達。謝謝。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章孝嚴今天特別強調,僑胞只有到達僑居地時間先後的差別,而不應有任何省籍的差異;政府在政策上絕無只重視老僑,或不要老僑,也絕無忽略新僑,或轉為只照顧新僑。

他說,僑委會今後要展開無歧視性、無差異性的服務工作,以所有海外國人為服務的對象,對所有在海外國人的社團,不分其新舊,不論其背景,均應作平行接觸,相等對待,期使長期存在於不同性質社團間之隔閡與藩蘺,能逐步消退、拆除,而擴大團結的基礎,強化合作的空間。

李總統登輝先生上午主持總統府 國父紀念月會,並聽取章孝嚴,以「掌握海外情勢,落實僑務工作」為題的報告;李副總統元簇先生與中央、地方政府高級首長都與會。

由於近年來,海外華人的世界,隨著國內外政經情勢的發展,有很大的轉變。章孝嚴指出,過去三十年來,因為國內人口外移數量的不斷成長,事實上,台灣地區幾乎已成為一個新的「僑鄉」。

他說,根據統計數字的推算,一九五0年以來,從台灣地區出國,且在海外長期居留的人數大約已有七十萬八千餘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以其他名義及管道出國而長期居留在外國者,亦不包括他們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因此,章孝嚴表示,台灣地區顯然已逐漸成為另一個名副其實的「華僑的故鄉」。是以未來的僑務工作將與台灣地區國人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這是必然,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趨勢。

在報告中,章孝嚴說,北美是華人新移民最集中的地區。美國華人,據一九九0年美國人口普查統計有一百六十四萬五千四百七十二人,其中僅三成是在美國本土出生。

這項數字和十年前的八十餘萬人比較,成長了一倍。章孝嚴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台灣、大陸、香港三地大量新移民的湧入;目前在美國第一代的新移民有超過半數是從台灣地區去的。

他同時指出,非常有意義的是,在該次美國人口普查時,若干異議人士及組識曾發起全面性的運動,強烈要求美國政府把「台灣人」(Taiwanese)從「中國人」(Chinese)當中分裂出來,結果只有百分之四不到,約六萬人在表格之填寫上自認他們是台灣人,有別於中國人。

章孝嚴強調,美國華人不僅在量上快速增加,在質上也普遍提升;傑出的華人不斷在美國的各行各業嶄露頭角,華人參政的風氣也已然形成,但是,不論是老僑、新僑,他們與中華民國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關係和感情始終未曾稍減。

他指出,這些年來,他們曾盡力促進中美間的經貿往來,他們也引進了許多為國內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科技,他們並曾為中美兩國實質關係之穩定發展,經常向美國各級政府提出呼籲;而他們對國內民主政治的發展尤為關切,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或依據不同的資訊議論時事,品評政治人物,雖然各有各的立場,且對事理的了解各有深淺,惟所表現出對國家的熱愛,則無二致;不論老僑、新僑,為了回國參政,更不惜放棄僑居國的國籍,一遂回饋故鄉的心願。

在報告中,章孝嚴也就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華僑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強調,由於我國僑民遍佈世界各地,在無邦交的國家中也有許多非常傑出且有地位的僑胞,透過他們在當地政經界的影響力,常能在改善我國與當地政府的關係方面提出貢獻,並協助我國在當地拓展經貿關係。在未來,我們若能努力以赴,將外交與僑務工作結成一體,必能相輔相成,使得與我有邦交的國家,因為尊重我們的國家而尊重我們的僑民,與我沒有邦交的國家,也因為重視我們在當地的華人力量,進而重視與我國的關係。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廿六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親臨主持新任考試院院長邱創煥等十位政府首長的宣誓典禮。

典禮是於上午十時在總統府 國父紀念月會中舉行。李副總統元簇先生、中央與地方政府高級首長都在場觀禮。

邱創煥及司法院副院長呂有文、考試院副院長毛高文、考試委員趙其文、考試院秘書長吳容明、總統府副秘書長戴瑞明、財政部政務次長李仲英、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植珊、蒙藏委員會委員楊仁煌、陳式武面對國旗、國父遺像與監誓人,高舉右手,宣讀誓詞:余誓以至誠,恪遵國家法令,盡忠職守,報 國家,不妄費公帑,不濫用人員,不營私舞弊,不受授賄賂,如違誓言,願受最嚴厲之處罰。

宣誓後,邱創煥等十位首長並向總統行禮致敬。儀式莊嚴隆重。

總統接見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回國訪問團講話(稿)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章委員長、蔡團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此次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組團回國訪問,登輝有機會與各位見面,感到非常高興,同時表示歡迎之意。

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創立雖然只有五年,但是由於宗旨深受北美地區台籍工商界人士的歡迎,會務發展非常迅速,成員分佈包括了亞特蘭大等十四個地區商會,公司行號多達三千餘家。就成員及活動幅地來看,已經成為台商在北美地區至具規模與影響力的社團。更難得的是各位身在海外,忙於商務之餘,猶關心故鄉、國是,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各位長年身處國外,今天回到國內來,心裡一定很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國家發展的真實狀況。登輝今天想藉著這個機會,就政府所做的幾件重大政治工程,像舉行國是會議、推動憲政改革、務實外交及大陸政策作簡要說明。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日趨成熟,我們的經濟奇蹟,近年來大家也習慣了。比較少再聽到有人讚賞。但是,我們的政治改革成功,愈來愈受世人矚目、欽羨。

大家知道,一部人類發展史,可以說就是改革史。「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過,由歷史的驗證得知,「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一定對社會造成激盪。但是,決不能因害怕激盪而不敢改革。因為,不改革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反而造成更大的動盪。所以,難就難在這裡,既要改革又要穩定。

可是,這些年來,我們做到了在穩定中從事改革。我們秉持和諧的精神,以合法的方法順利的依序完成政治改革。相信各位在海外也可以充分體會得到,我們並沒有因為改革而影響社會安定,妨礙經濟發展。這是最難得的。

我們看大陸的情形,堅持了幾十年的共產主義,拖到後來還是非改革不可,但是已經付出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慘痛代價,如今做的也只是經濟改革,雖然大家都抱以熱烈的期望,可是心裡很明白,結果會是如何,仍是高度的不確定,至於政治改革,更是不敢提了。

最近亞洲華爾街日報有篇社論指出:許多中國大陸年輕人認為,台灣是證明政治和經濟自由價值,並不悖離中國人社會的「鮮活證明」。這就是登輝日前所說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發展經濟,使民生富裕;中國社會可以實行民主政治,使國家長治久安。

我們的政治改革能成功主要在於事先建立了朝野的共識。民國七十九年本人擔任第八任總統後,即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共聚一堂,進行政治對話,建立如何改革的共識。結果,我們把國是會議所建立的共識予以落實,在短短幾年內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在平和的氣氛下完成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的退職,且分別於八十年、八十一年選出第二屆的中央民意代表。這些成就,有一層很深的意義,就是建立一個以全民自由意志為基礎的民主社會。

最近,本人重新讀黑格爾的著作,深深同意他所提出的歷史演變的三階段:由一人統治到一群人統治,然後再到全民民主社會。我認為,尊重全民自由意志的民主社會,才是最高境界。這才是我們從事政治改革的歷史意義所在。

其次,向各位說明為什麼我們要推動務實外交,要推動參與聯合國。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從民國三十八年到今天,中國還未統一,仍然是分裂的局面。中華民國和中共實際上與世界各國,分別擁有不同數目的外交關係,並維持不相隸屬,而又同時存在的個別政治實體,這種情況,已將近半個世紀。非常獨特,是近代國際政治史上絕無僅有的。

我們再看中華民國的現狀: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國民生產毛額居全球第二十位,平均國民所得已超過一萬美元,外匯存底居全球第二位,且已成為第七大對外投資國,多年以來並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及開發資金,一九八八年政府設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加強援外工作,並與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中美洲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方案。台灣近年來快速的民主及憲政改革已開創中國社會多元化及現代化的新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已使我們具有強烈的意願及足夠的力量回饋國際社會,並扮演合作者、貢獻者及參與者的角色。事實上,我們已成為國際社會中具有活力及有實力的成員。我們全面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對國際社會具有正面的效益。這點,已漸漸獲得國際社會的體認。因此,我們與中共同列為亞洲開發銀行(ADB),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會員,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觀察員。可見國際社會基於現實需要,接納我們的時機已逐漸成熟。我們必須掌握時機,以務實的策略爭取在國際間發展的空間,我們要讓世界各國了解,在統一以前,中華民國應有一合理的國際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以參與聯合國為未來外交工作的目標。

最後說明我們的大陸政策。中國的分裂,是歷史因素造成的,歷經近半個世紀,使兩岸關係變得錯綜複雜,更難的是,沒有前例可循,也缺乏任何歷史經驗足以作為處理的借鏡。我曾舉過例子,假如我們的隔壁住了一個壞鄰居,要如何處理?不理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就算這一代不往來,也要讓下一代相互往來,這樣才能藉由相互的了解,化解衝突。兩岸的交流也是同樣的道理。彼此敵對了近五十年,那種敵視、猜疑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消除的。

所以,我們從民間的交流開始。既然開始交流,就必須有依據、有規範。因此我們制訂了「國家統一綱領」,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但是何時統一,如何統一,可以說仍是未知之數。另外,立法院也通過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規範。民間的交流必然衍生很多問題必須解決。為保障民間的利益,我們同意了「辜汪會談」的舉行。這是民間性、事務性的會談。兩岸關係的推動一定朝野要有共識,一定要很謹慎、很務實。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自亂陣腳。前面提到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也指出:「…在交流中,台灣經驗將比所謂的四個堅持更具吸引力」。

四月八日本人和民進黨國民大會代表黨團見面時,曾有一段談話,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說一次,我說:「台灣人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追求統一是我們的目標,至於何時統一,我們並沒有時間表,要看兩岸發展的情形而定。在統一之前,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要保障台灣的安全。兩岸之間的關係,要秉持務實、穩健的原則來進行,每一個步驟都非常慎重,最重要的就是以全民的利益、福祉為依歸,所以,根本不會有出賣台灣的事發生」。

我同時說:「本人堅信,中共必須走向我們走的道路」。也就是說,台灣發展的歷程,正是未來中國大陸必須借鏡的經驗。

今天,和大家談了很多,總結一句話:我們對近年來人民與政府努力所獲致的成就是肯定的,對未來的發展更是樂觀的。我們是以「歷史的開端」來看民國八十年代。

以上僅就政府近年來所作的幾件重要工作,向各位作提綱挈領的說明,目的在讓各位對當前政府的施政方向,有個正確的了解。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有人常回來,有人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回國,希望各位利用這次返國的機會,到各地去看看,一方面與國內工商界交換意見,一方面可將在國內了解所得,帶回僑居地,讓海外同胞對國內有個正確的認識,藉以凝聚海內外同胞力量,為國家未來的進步發展作出貢獻。

最後,敬祝大家健康快樂,家庭幸福,事業發達。謝謝。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