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2年01月04日
總統在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國情報告

總統對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國情報告

大會主席、各位代表先生、女士: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自開會以來,深受海內外國人的重視。本次臨時會除將依憲法增修條文之規定,對第二屆監察委員提名人選行使同意權外,並聽取國情報告,檢討國是,提供建言。今天,登輝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首度向代表全國國民行使政權的國民大會提出國情報告,這是我國憲政發展史上的創舉,實具有重大意義。登輝躬逢其盛,內心至感愉快。

回顧政府播遷來台迄今的四十餘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發展過程,可說是開發中國家追求現代化最成功的典範。此一廣為世人所稱道的「台灣經驗」,始於土地改革的成功與國民教育的普及,繼之以產業的發展與貿易的開拓。我們對先總統 蔣公當年的高瞻遠矚,在國家處境最艱困的階段,猶能以最踏實的作法,建設台灣,奠定了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深致崇仰。民國六十年代,復在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領導下,毅然以最大的魄力,推動「十大建設」,突破了國家發展的瓶頸,獲致爾後經濟的飛躍成長。當然,在此期間,政府所採取的靈活發展策略及安定的政治環境,更是另外兩個不可或缺的要件。

安定的環境不僅使經濟的發展日益蓬勃,也使民主的胚芽日漸茁壯。政府審察世界大勢所趨及國人民主法治素養的逐漸成熟,乃於民國七十六年解除了實施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繼而開放報紙登記與組織政黨,並保障民眾集會遊行權利。此一因勢利導的作為,使多年來蘊藏於民間的豐沛能量,化為改革的動力,不僅使人權的保障更周全,民眾的參與更積極,也使我們得以在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的大道上,加速邁進。

憲政改革的如期完成

登輝自承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之初,懍於責任的重大,思慮再三,確認唯有憲政體制的正常發展,才是落實民主的根本之道,乃於就職典禮中公開宣示,希以兩年為期,就憲法做前瞻與必要的修訂。並隨即約請海內外有代表性人士舉行「國是會議」,獲致修憲而不制憲的共識。同時為使修憲工作能由具有民意基礎之機關及方式為之,並決定分兩階段完成修憲大業。

第一階段的憲政改革,制定了增修條文十條,為中央民意機關的全面改選,及規範兩岸關係發展所必需的法律,提供了憲法上的依據。登輝乃於民國八十年四月三十日宣布,自次日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一切政治運作復歸於憲法的大道。第一屆國民大會全體資深及增補選代表,並於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使命完成後,全體退職,展現了公忠體國的情操,使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革得以順利展開。

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革,制定了增修條文八條,調整了中央政府部分機關職權,對國家統一前的客觀需求更能切合。同時對實際推行了四十餘年的地方自治,賦予明確的法源基礎,而未來省市長的開放民選,更將擴大民意的參與。此外,並增列若干國家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政策綱領,強調文化、科技、環保與經濟的發展,及對婦女、山胞及殘障同胞的保障與照顧等,均使憲法的內容更為周詳完備,而合於公平正義的要求。在此一階段中,各位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不僅依憲法所規定的程序,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席,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以上的同意,順利完成了國家根本大法的增修,同時並體察民意,將總統、副總統之選舉方式,改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為之。這種民主的風範與無私無我的襟懷,充分證明我國民主政治的成熟,使我們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前途,充滿了無比的信心。

然而,我們也深切瞭解,憲政體制的改革,不僅在條文的更易,更有賴國人行憲的誠意。在憲政架構的調整告一段落後,我們當致力於憲政內涵的充實。因此,今後除當限期完成相關法令的增訂外,尤需政府以最大的魄力,從事國政的革新,以提升政府整體效能、徹底落實地方自治、重整社會秩序、增進民眾福祉。唯有修憲的成果能為全體國人所共享,才是我們力行民主,追求國家現代化的最終目的。

經濟建設的全面開展

經濟持續的高度成長,一直是「台灣經驗」中最光彩耀目的一環,不僅使國人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也贏得世人的欽羡與敬重。雖然我們的經濟在過去不同的時期中,曾遭遇過各種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但均在政府與國人共同的努力下,一一克服,並不斷締造成長的高峰。

民國八十一年是台灣地區國民生產毛額首度超過兩千億美元的一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則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外匯存底達八百五十億美元,而平均每人所得則達到一萬零一百九十六美元。此一傲人的成果,值得我們欣慰,但不容我們懈怠。因為經濟成長是產業結構不斷改善,競爭能力不斷提高的結果,任何政策的錯誤或決策的蹉跎,都將使我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屈居後塵。加以目前國民生活品質未能隨國民所得的提高,等量提升,環保、治安、交通、教育及居住環境等問題的改善,均尚未能充分滿足民眾的期望。政府有見於此,乃毅然自民國七十九年起,積極規劃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一方面藉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加速科技水準的提升與產業結構的轉型,謀求國家建設的均衡發展,一方面則為下一階段國家的長期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整體建設計畫。所需經費總額預估將超過新台幣八兆兩千億元。此一計畫的執行,雖將增加政府支出,但如能經由妥善的規畫,鼓勵民間企業共同參與,有效運用外匯存底,並加速國營企業的民營化,政府有信心可以在穩健財政收支的前提下,順利完成此一艱鉅的工程。

在國際經濟方面,我們將不會忽視全球經濟區域化的發展趨勢,及海峽兩岸經貿的互動關係。我們要秉持操之在我的能力與信心,加速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步伐,進而成為國際經濟組織中富有建設性的成員。經濟自由化雖在短期內難免帶給我們調整的壓力及適應的困難,但長期而言,則是成長的動力。我們相信,以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與經濟發展的成就,在「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完成後,將可成為西太平洋地區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及科技重鎮。預估在民國八十九年,即西元兩千年時,台灣地區國民生產毛額可達四千四百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可達三千億美元,而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將可達兩萬美元,使我們昂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大國。

外交情勢的光明前景

中華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在中共刻意的排擠,並在傳統主權觀念的限制下,對外關係長期遭受不利的影響。然而隨著我們經濟力量的壯大,民主政治的推行,與國際共產集團的瓦解,加上我們以務實的態度,鍥而不捨的努力,近年來對外關係已逐漸展現出新的局面,與各國關係亦持續改善加強。對與我國有邦交的二十九個國家,我們正積極以具體行動,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彼此間的合作交流。對其他與我無正式邦交國家,我們也積極致力於提升彼此間的實質關係。目前我們在五十九個無邦交國家設有代表機構,其中十七個冠有中華民國國號。包括歐美先進國家的各國高層政要,近來皆先後突破過去自設的限制,紛紛來華訪問,並表達其對提升與我雙邊合作關係的意願。

自東西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日趨式微,自由民主風潮大盛,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則由兩極的對抗轉為經貿的結盟。世界各國也無不致力於經濟的成長,以解決內部問題。國際間此一轉變,將有助於今後我國繼續拓展加強與各國間雙邊關係的努力。

在國際活動方面,近年來,憑藉中華民國不容忽視的經貿實力,我們除逐步推展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係外,並且順利加入中美洲開發銀行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我們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申請也已被接納。今後我們自當繼續善用「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及一切可能的資源,以更主動務實的精神,參與國際組織,善盡國際責任,以期儘速達成重返聯合國的最終目標。

兩岸關係的逐步演進

國家統一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我們當前所最關切的問題。我們認為,由於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含意認知不同,目前存有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暫處於分治狀態,才有所謂「統一」問題。任何無視此一現實的主張,均是不切實際的自欺之論。我們追求國家復歸統一的努力,即是本此認知逐步促其實現。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政府決定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隨後並不斷放寬國人赴大陸的限制。民國七十九年五月,登輝於就任第八任總統時,即懇切呼籲:「台灣與大陸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中國人同為血脈相連的同胞。當此全人類都在祈求和平,謀求和解的時刻,所有中國人也應共謀以和平與民主的方式,達成國家統一的共同目標。」登輝並鄭重宣示:「如果中共當局能體認世界大勢之所趨及全體中國人的普遍期盼,推行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制度,放棄在台灣海峽使用武力,不阻撓我們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開展對外關係,則我們願以對等地位,建立雙方溝通管道」,「期於客觀條件成熟時,依據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公意,研討國家統一事宜。」

民國七十九年十月,我們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翌年二月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確立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分階段逐步達成統一的目標。登輝並於第一階段憲政改革完成後,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放棄以武力做為統一的手段,以期待中共的善意回應。

登輝願在此強調,中國的統一,應以增進全體中國人的福祉為目的,而世局的演進已明白顯示,唯有在自由、開放的制度下,個人才有幸福與發展可言,也唯有在以民為主的制度下,政府才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誠摯盼望,中共當局能早日放棄「經濟向右,政治向左」的矛盾政策與「一國兩制」的統戰口號,以全體中國人的前途為念,誠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促進雙方的交流互惠,縮短雙方思想及制度上的差異,俾早日建立雙方互信互助的基礎與協商互訪的溝通管道,使中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國防安全的鞏固強化

國家安全是政府施政的首要考量。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中華民國國軍一向以效忠中華民國,維護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為建軍備戰的最高目標。近年來,除賡續執行精兵政策,有效運用國力資源,積極更新武器裝備,全力從事國防科技的研發外,對軍事教育的加強與國防組織法制化的研擬,亦均積極進行之中。

目前,雖由於蘇聯的瓦解與冷戰的結束,國際局勢日趨和緩,但區域衝突仍難避免,並隨時有爆發的可能。以東亞地區而言,由於中共領海法的頒布,並積極擴展海空軍,日本國會亦通過派兵赴海外參加聯合國和平維持工作,加上南海主權歸屬問題,是否將因之導致衝突,殊難預料。因此如何加強彼此間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合作,及南海資源的共同開發,以達成裁減軍備,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目標,仍有待此一地區國家共同的努力。

但是登輝要在此指出,就國家安全而言,任何物質的建設,均無法取代國人基於國家意識所凝聚而成的高昂精神力量。目前少數人分裂國土的言論與混淆視聽的主張,不僅可能造成我們內部的分歧,影響社會的和諧安定,甚至導致海峽雙方關係的倒退,實有百害而無一利。希望我全體國人,深明大義,審辨利害,發揮風雨同舟的精神,凝聚生命共同體的共識。唯有如此,才是國家安全最有力的保障,也才是爭取大陸同胞認同,促進中共當局和平演變,達成國家統一目標的根本之圖。

中華文化的復興再造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層次。任何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國家,無不是從經濟的改革開始,經由政治結構的調整與社會規範的重建,終而歸結於文化的復興再造。

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智慧的累積,也是中國人從生活中不斷檢討精進,去蕪存菁,所獲致的結晶。數千年來,國勢的強弱,民族的盛衰,無不與文化的興隆委頓息息相關。近年來社會脫序問題的惡化,亦無不基因於傳統倫理道德的不張與價值觀念的混淆。如何從立國根本的文化做起,早日建立合乎現代生活需要的倫理及社會秩序,實為當務之急。而文化的提升,固有賴每一個國民的自覺,從方寸之地做起,進而變化氣質,敦厚風俗,但如何獎掖學術研究,倡導藝文活動,以規劃營造一個高品質的文化環境,陶冶國民品格於無形,則為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

在目前積極進行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文化建設亦為其中重要工作,包括文化園區的闢設、文化機構的籌建、縣市文化中心的充實與國際文化交流的推動等多項。我們希望,經由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不僅能使中華文化的內容更為豐富,並能進而以中華文化的藝文修養,提升生活品質;以中華文化的倫理精神,重建社會秩序;以中華文化的民族大義,完成國家統一;以中華文化的崇尚和平,促進世界大同;使中華文化真正成為凝聚所有中國人的中心。

登輝在就任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之時,即曾指出:「在此復興基地的各項建設空前蓬勃之際,正是中華文化檢討融合,取精用宏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從國民教育做起,有計畫的深培厚植,以端正國人心性,變化國人氣質,養成國人重倫理、講公德、守信諾、崇法守紀的生活態度,進而發揚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特性,為人類幸福與和平,提供最寶貴的貢獻。」這是我們從事文化建設的堅定信念,也是今後我們必將矢志完成的目標,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中華文化大放光芒的世紀。

信心與展望

各位代表先生、女士:登輝自就任總統職務以來,無時不以恪遵誓言,毋負國人付託,奠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為念。在各位的督勵支持與全體國人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尚能依預訂目標,逐步達成。此一過程,看似和緩,今日回顧,堪稱不易。我們深知,「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主政治的可貴,在一切以民意為依歸。現代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即在尊重民意,把握方向,凝聚共識,進而訂定政策,付諸行動,俾為全體國人創造最大的福祉。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登輝所念茲在茲者,不僅在台澎金馬一隅之地的繁榮發展,更無時不以整個中國的前途為念,致力於制度的建立與人才的培養,並祛除一切狹隘的地域觀念與孤立心態。因為我們確信,中國必將統一,今天我們所走的,正是未來整個中國必然要走的道路。瞻望前途,任重道遠,但是由過去四十餘年間,全體國人所表現的化理想為現實的智慧,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毅力,都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無比的信心與樂觀。登輝必將於未來的任期中,團結國人,厲行革新,為提升民主法治品質,締造安和樂利社會,促進統一大業的早日完成,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克盡最大的心力。

最後,敬祝中華民國國運昌隆!各位代表健康愉快!謝謝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