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3年10月19日
總統府常設展全新開展 總統:每位國人都是民主方舟的領航者 以民主與團結引領國家繼續前進
總統偕同副總統出席「總統府全新常設展《民主方舟:臺灣永續前行》暨漫畫特展《超!台!漫!--漫畫裡的臺灣百味》開展活動」

賴清德總統偕同蕭美琴副總統今(19)日上午出席總統府全新常設展《民主方舟:臺灣永續前行》暨漫畫特展《超!台!漫!-漫畫裡的臺灣百味》」開展活動時表示,本次展覽具「跨領域」、「跨時代」及「跨宇宙」等三大特色,常設展以「民主方舟」為主題,象徵著每位國人都是民主方舟的領航者,政府會以民主與團結引領國家繼續前進,歡迎民眾前來參觀,進一步了解總統府歷史脈絡及臺灣在不同時期的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為爭取民主而誕生,一路走來,和臺灣人民共同打拚,一方面突破黨禁、報禁、戒嚴、廢除刑法一百條,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另方面全力推動總統直選、國會全面改選,讓臺灣由專制走向民主。

總統說,2000年民進黨首度執政,開放民眾非假日參觀總統府,充分展現民主精神,民主就是人民作主,總統府只不過是總統、副總統及相關同仁的辦公地點,產權是屬於國民全體,國民有權利進到總統府來,進一步了解這棟建築及臺灣的過往。

總統指出,蔡英文前總統更設置總統府常設展,同樣秉持民主精神,進一步的開放,提供民眾了解民主更深一層的意涵。上次常設展主題是「世界臺灣」,這次常設展的主題則是「民主方舟」,意即民主臺灣是太平洋上的一艘方舟,以和平為燈塔,民主為指南針,自由、人權、法治為旗幟,文化及生態永續為船身,以科技為動力。每個臺灣人民都是這艘方舟的領航員,我們團結合作,航向世界、迎向未來,這就是民主方舟策展重要的內涵。

總統認為,這次展覽有三大特色,第一是「跨領域」;介紹臺灣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科技成就,呈現臺灣是生態、科技、文化、民主的多元方舟。第二是「跨時代」:除了有歷任總統的影像,也展示臺灣半導體發展的歷史、臺灣的公民運動及爭取民主的進程;在一樓迴廊上也有總統府建築的歷史說明。讓來參觀的民眾來到這裡,可以清楚了解臺灣每項成就都得來不易,值得珍惜,我們也應該更團結,進一步獲取更好的成果。

總統說明,第三是「跨宇宙」;其中一個展間運用AI技術,生成各種「如果沒有臺灣」的多重宇宙,凸顯AI的科技性、未來性,也凸顯臺灣的重要性。我們要將臺灣打造成「人工智慧島」,這也是AI應用第一次出現在總統府的展覽。

總統表示,這次展覽內容非常豐富,他感謝在場經濟部、文化部、農業部、內政部、交通部的支持,以及文化總會同仁的辛勞與努力,順利完成全新的常設展。

總統也提到,除了常設展,文化部特別策劃的《超!台!漫!—漫畫裡的臺灣百味》特展,也讓我們看到臺灣漫畫豐沛、多元的創意。在漫畫的世界裡,呈現另一個面向的臺灣,同樣令人讚賞。稍後,他也會和大家一起看展覽。展覽的最後有拍貼機,歡迎大家和他及蕭美琴副總統一起合照,傳到臉書、IG與朋友分享。

最後,總統再次邀請國人來總統府參觀《民主方舟:臺灣永續前行》常設展。因為每位臺灣人民都有權利來到總統府,大家都是民主方舟的領航者,我們會以民主與團結引領國家繼續前進。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高興和總統一起開箱總統府展場。從520到現在,很多臺灣鄉親詢問何時能再回到總統府參觀、拍照,相信大家都很期待,因為總統府就如同賴總統所說,是全體臺灣人民的共同資產,有歷史,也有正在努力求進步的重要足跡。

副總統說,這次展覽的內容非常多元,包括生態、民主、國際、科技、公民運動,更有臺灣韌性的精神,還有總統府歷史以及相關規範、物件等,讓民眾來到總統府,可以進一步了解總統府歷史脈絡以及臺灣在不同時期的發展。

副總統指出,「民主方舟」顧名思義就是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很多外國朋友來到臺灣,看到臺灣雖是一座小小的島嶼,卻有很多不同意見、多元主張,但最終大家都能找到共識、一起向前,因為我們在同一條船上,必須要團結努力。

副總統認為,臺灣的產業非常多元,世界所肯定的高科技產業,也可以在這次常設展中看到其歷史脈絡,以及在百工百業中為了讓臺灣安居樂業、和讓國家更好,共同努力的人們。

副總統說,臺灣的生態非常多元,在這個小小方舟上,很多外國朋友會注意到,臺灣有山、有海,而且可以在短短二、三十分鐘內,從海邊到山上,從山上再到海邊,這樣的多元生態同樣呈現在民主方舟上,一起承載著國家的美麗與哀愁,以及所有國人的夢想與未來。她期待稍後能與總統及各部會首長一起開箱,更期待臺灣各地鄉親有時間能來總統府走走看看,共同分享這些歷史以及臺灣民主所賦予的榮耀。

隨後,總統與副總統也參觀「歡迎光臨民主方舟」、「中華民國歷任總統」、「生態博物之嶼」、「不可或缺的世界科技隱形骨幹」、「民主高分貝,領航與世界同行」、「成為我們」、「民主方舟持續前行」,及當代臺灣漫畫群像特展等各個展區,親自體驗每個展覽的精彩特色。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張惇涵、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文化部長李遠、內政部次長吳堂安、交通部次長林國顯、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2月04日
總統邀請國人參加台北國際書展 盼文化幣幫助更多年輕人接觸臺灣文化
賴清德總統今(4)日上午出席「2025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時表示,政府今年擴大「文化幣」發放對象,期盼幫助更多年輕朋友接觸臺灣文化。文化是國家的根,也是臺灣的靈魂,他邀請國人前來參加2025台北國際書展,踴躍買書,一起看書。 總統致詞時表示,每年春節連假過後,「台北國際書展」就上場,這是非常棒的活動,也是臺北的盛事,他很高興受邀前來和大家一起逛書展,並祝活動一切順利。 總統說,今年書展主題是「閱讀異世界」,他要代表國人歡迎參與的29個國家;此次很榮幸邀請到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且工業進步的義大利作為活動主題國。他歡迎國人進入29國的文化世界,未來前往這些國家旅遊時,就能進行深度旅遊。 總統提到,投資股票有賺有賠,但是投資自己穩賺不賠。「知識就是力量」,買書、看書都是非常值得的事。此次書展未滿18歲的年輕人可以免費參加,18到22歲青年持「文化幣」亦可免費入場,歡迎國人踴躍參加。 總統也提到,今年文化幣發放對象從原本的16到22歲,向下延伸至13到15歲,目的是希望幫助更多年輕人買書、看書、看表演,接觸臺灣文化。並強調,文化是國家的根,也是臺灣的靈魂,他要向出版界表達敬意,大家是傳達文化重要的工作者。最後,他呼籲國人千萬不要錯過「2025台北國際書展」,並祝福大家都能滿載而歸。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開展儀式,親頒「金蝶獎」及「2025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予得獎人,接著參觀義大利主題國館、文學書區、臺大出版中心、公民書區、臺漫專區等展區。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文化部長李遠、客委會主委古秀妃、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龍博文(Marco Lombardi)、義大利出版協會國際關係部主任寶拉•瑟吉(Paola Seghi)、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立法委員郭昱晴、洪孟楷、監察委員范巽綠、葉大華及各國駐臺使節代表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31日
「BEHIND THE CHAMPION:冠軍之路特展」開展 總統邀請國人前來參觀、感受臺灣精神
賴清德總統今(31)日下午出席「BEHIND THE CHAMPION:冠軍之路特展」開幕記者會,感謝「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我國代表隊」用球技在國際上詮釋臺灣精神。此次展覽除展出冠軍獎盃榮耀,也能看見「冠軍之路」背後的辛苦及不容易,他要邀請全國熱愛棒球的好朋友前來參觀,感受充滿臺灣精神的冠軍故事。 總統抵達後,首先與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蔡其昌會長、中華民國棒球協會高人傑常務理事、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代表隊總教練曾豪駒,共同將冠軍獎盃放置於展示台,進行揭幕儀式。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很榮幸出席「BEHIND THE CHAMPION:冠軍之路特展」開幕記者會,再次感謝我國代表隊為國爭取最大光榮。他也提到日前出訪三個邦交國及過境夏威夷、關島時,在邦交國及美國的僑胞朋友都以大家的表現為榮,感謝選手們透過球技在國際上詮釋臺灣精神,身為總統,他也感到與有榮焉。 總統說,身為棒球迷,很高興今天有機會摸到冠軍獎盃,他要祝福展覽圓滿成功,也呼籲全國熱愛棒球的好朋友前來參觀這個非常難得的展覽。 總統感謝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蔡其昌會長、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辜仲諒理事長及政府各單位共同舉辦展覽,讓每位前來參觀的朋友可以了解「冠軍之路」何其不易。並提到,每位球員及教練都是從小開始打球,臺灣棒球迄今也有百年的歷史,一代一代累積,加上足夠的社會力量和大家持續的努力,才有辦法將冠軍獎盃抱回來。他也希望透過展覽,讓參觀民眾看見冠軍獎盃的榮耀,也看到選手與團隊背後的辛苦及不容易。 總統指出,他一直認為有人、有土地,就會有歷史;有歷史就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唱自己的歌;臺灣精神就是2,300萬人在這塊土地上,各行各業盡心盡力付出,獲得不同成就,累積匯聚而成,也得到世界各國對我們的肯定。 最後,總統再次邀請所有熱愛棒球的朋友前來參觀展覽。並提到,我們的冠軍故事還沒結束,未來大家的成就會出現在臺灣的紙鈔及紀念幣上。很多球迷都希望將500元紙鈔上的國小冠軍棒球隊圖像變成12強冠軍棒球隊,他會努力讓這件事付諸實現,也希望可以先推行紀念幣,展現對棒球選手的尊重。 隨後,總統在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會長蔡其昌陪同導覽下,與現場貴賓一同參觀展區。 包括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體育署署長鄭世忠、立法委員吳沛憶、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27日
屏東王船文化館開幕 總統:保存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讓文化代代相傳
賴清德總統今(27)日下午出席屏東縣「王船文化館」開館記者會時指出,文化是我們的根,「王船文化館」保存臺灣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王爺文化,讓文化得以代代相傳。讓臺灣人民爲自己的文化感到光榮驕傲,對國家產生認同,團結為這塊土地努力打拚。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是屏東東港「王船文化館」開幕的好日子,也是臺灣宗教文化的盛事,很榮幸能與東隆宮等11間宮廟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 總統感謝總統府秘書長、屏東縣前縣長潘孟安及現任周春米縣長,一棒接一棒,從動土到今天完工開幕,讓建設順利完成;也感謝東隆宮所有幹事及文化界前輩共同用心規劃,讓文化館內容豐富、周全,並祝福文化館開幕順利、營運成功。 總統說,「王船文化館」的建築非常漂亮,相信未來將成為觀光景點,也希望東港未來能吸引更多觀光客前來,除了品嚐黑鮪魚外,也能了解「王爺」文化。 總統提到,屏東「迎王平安祭典」是由小琉球三隆宮、東港東隆宮及南州溪州代天府接續舉辦,屬於南臺灣重要的宗教文化。這項祭典是三年一科、八天七夜,吸引上萬人參加,最後的送王儀式「燒王船」最為精采。王船融合紙雕、彩繪等各種臺灣傳統文化元素,在祭典的最後燒化,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總統指出,「迎王平安祭典」於2010年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現在將此國家文化資產呈現於「王船文化館」,大家不用等三年,只要在文化館開放時間就可以參觀。另外,文化館還結合新媒體科技及沉浸式劇場,讓大家體驗祭典的熱鬧,非常精彩。 總統提到,臺灣不能沒有文化,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民族的靈魂,也是世界各國認識臺灣的根據。「王船文化館」保存臺灣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王爺文化,讓文化得以代代相傳,每個臺灣人民都能以自己的文化感到光榮驕傲,並對國家產生認同,讓大家團結為這塊土地努力打拚。這也是「王船文化館」背後的重要意義,他要感謝每位參與籌備文化館朋友的付出。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啟動儀式,接著聽取王船館解說導覽,並為王船點睛。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文化部長李遠、屏東縣長周春米、東港東隆宮董事長潘慶士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19日
總統接見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臺灣漫遊錄》得主 盼更多文學作品傳播臺灣故事
賴清德總統今(19)日下午接見2024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大獎得主—《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及譯者金翎,恭喜兩位翻譯文學大獎得主獲得美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耀,彰顯臺灣文學放眼世界的格局和實力。並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文學作品,能將臺灣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讓每一代的臺灣人都能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也獲得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肯定與尊敬。 總統致詞時首先恭喜作家楊双子及譯者金翎的作品,榮獲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這是一項非常難得的成就,也是臺灣文學作品首次獲得美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耀,彰顯臺灣文學實力已有國際級的格局與實力。 總統指出,《臺灣漫遊錄》描寫兩位女性在臺灣的鐵道與美食之旅,反思殖民主義和國族認同的議題,這樣的獨特視角,令人欽佩。 總統表示,楊双子在得獎時提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回答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他能夠理解,因為臺灣數百年來,不斷受到不同民族的統治。身為臺灣的總統,希望可以團結臺灣所有人民共同打拚,讓臺灣人從此以後就是臺灣人。臺灣這塊土地是屬於臺灣人的,臺灣人要在這塊土地上永遠自主、做自己的主人,「這是我們應該要有的目標」。 總統認為,臺灣文化的內涵其實既深又廣,需要更多人的發掘及創作。期盼未來有更多的文學作品,讓臺灣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讓每一代的臺灣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訴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獲得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肯定與尊敬,「大家一起來努力」。 訪賓一行由文化部長李遠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14日
「嘎呼拉斯山中音樂節」登場 副總統:展現臺灣共融的美好 為音樂傳承與文化多元性注入力量
蕭美琴副總統今(14)日下午前往高雄出席「第五屆嘎呼拉斯山中音樂節」活動,肯定多元文化彼此交流、分享最美麗的歌聲,用音樂展現臺灣共融的美好。期盼持續為音樂傳承與文化多元性注入更多源源不絕的力量,讓臺灣更好。 副總統抵達後,首先由高雄市尼布恩人文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俊志醫師導覽市集攤位,接著為演出學生加油打氣並合影。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高興受邀參加「第五屆嘎呼拉斯Kahuzas山中音樂節」活動,在2024年歲末年終之際,和大家一起享受此音樂慶典,也用在地文化和美妙的歌聲連結及溫暖彼此的心。「嘎呼拉斯Kahuzas」在布農族語是「唱歌」的意思,它是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是藝術的展現,更是文化的傳承。 副總統說,今天的天氣特別適合在戶外欣賞演出,土地是我們的舞台,山是我們的布景。山孕育生命,也帶來大自然的力量。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許多挑戰,我們要建構最強大的韌性,不斷以最正向的力量共同面對,彼此幫忙。 副總統指出,「嘎呼拉斯山中音樂節」集結十多所學校的師生和社區成員,甚至還有來自邦交國的夥伴共襄盛舉,非常難得。除原住民族群外,還有閩南與客家等各種多元文化,在這裡彼此交流、分享最美麗的歌聲,用音樂展現臺灣共融的美好。 副總統提到,由陳醫師所帶領的寶來國中、尼布恩合唱團與嘎呼拉斯兒少合唱團等優秀團隊,在今年紐西蘭第13屆世界合唱比賽拿下3金1銀的優異成績。他們的歌聲展現臺灣美麗的力量,更是值得我們驕傲的臺灣之光。 副總統表示,許多知名歌手今天也大手牽小手,一起在山中音樂節展現臺灣的多元與美麗。期盼大家一起加油,共同學習大自然所帶來的生命課程;讓我們用美好、正向的力量一起往前走,也請大家持續為音樂傳承與文化多元性,注入更多源源不絕的力量,讓臺灣更好。 隨後,副總統欣賞尼布恩合唱團演出「日出之後」曲目,並觀看該合唱團得獎紀錄片。 包括高雄市長陳其邁、立法委員邱議瑩、蔡其昌、許智傑、林岱樺、監察委員范巽綠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3月13日
總統主持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 提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 籲請國人團結抵抗分化
賴清德總統今(13)日午間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分別針對臺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包括中國對國家主權之威脅、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以及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 總統強調,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政府不會停止努力,全力確保國家主權不受侵害,也期盼全體國民團結抵抗分化。他期許國人一起:提高媒體識讀能力;參與、組織公民教育活動;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以及拒絕參加所有犧牲國家利益的活動。只要每個國民都在國家的繁榮和安全目標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齊心合作,沒有甚麼可以擊倒我們。 總統致詞內容為: 最近,在許多場合,不少國人向我表達同樣的憂慮。他們看到,有現役、退役軍人被中國收買,出賣情報,甚至組建武裝力量,計畫傷害自己的國家和國人;有藝文工作者,為了個人事業上的利益,不惜配合北京的指令,說自己的國家不是國家。他們也看到,中國官媒用來挑弄臺灣內部對立的訊息,總是很快的被特定管道傳播。有人甚至以協助中國官媒錄製統戰節目為業,散播民主無用、疑美疑軍,操弄分化和對立。很多人憂心,我們的國家,還有得來不易的自由和民主,共同打造的繁榮進步,將因為這些統戰操弄,一點一滴的流失。 誠如知名戰略學者葛宣尼克(Kerry K. Gershaneck)對中國統戰作為的分析,他說:「中國是透過顛覆、滲透、收購媒體、發動媒體戰、心理戰、法律戰來分裂和征服我們。」,他們的企圖是,在我們的社會中,種下不和的種子,讓我們忙於內部矛盾,而忽略來自外部的真正威脅。 數十年來,中國併吞臺灣、消滅中華民國的野心,沒有一天改變過,不僅持續文攻武嚇,對臺灣社會的統戰滲透也愈來愈嚴重。從2005年,中國頒布所謂的《反分裂國家法》,把武力併吞臺灣視為國家任務,到去年6月,更發布所謂的「懲獨22條」,將所有不接受「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所有人,都視為「懲戒」對象,作為傷害臺灣人民的藉口。最近更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在在顯示出中國對臺灣主權日益迫切的威脅。 過去這段期間,中國更利用民主臺灣的自由與多元開放,吸收黑道、媒體、名嘴、政黨乃至於現、退役軍警,在我們的內部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 根據國安局報告,去(2024)年因共諜案起訴人數共64人,是2021年的三倍之多;其中統促黨、復康聯盟黨、臺灣軍政府等為中國發展叛國組織,佈建武裝力量的案例,在民主自由社會令人匪夷所思,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當前臺灣社會。 中國更處心積慮對國軍進行滲透及間諜活動,去年涉及共諜案遭起訴的現役及退役軍人分別為28人(43%)及15人(23%),合計占共諜案比例高達66%。 我們更警覺到,中國近來藉由廣泛核發中國護照、利誘我國人申辦中國「居住證」、「定居證」、「身分證」等,企圖讓臺灣人混淆自己的國家認同。 中國也將兩岸交流視為對臺統戰的管道,在臺灣內部區隔敵我,分化臺灣內部,削弱敵我意識,並意圖架空政府公權力,塑造中國已經在臺灣「治理」的假象,藉此擴大對臺灣內部的影響力。 我們也注意到,中國持續擴大對臺灣的融合發展策略,採取各種手段,要求、脅迫臺商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利誘臺灣青年赴中國發展,且不擇手段覬覦臺灣人才、竊取關鍵技術,影響臺灣的經濟安全,也大幅升高臺灣青年赴中國的風險。 這樣的中國,已是我國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我們沒有選擇,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作為,這也是我今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的目的。是我們該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強化我們的民主韌性與國家安全,保護我們珍視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的時候了! 以下,我將針對臺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十七項的因應策略,向大家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在因應中國對國家主權之威脅方面 有主權,才有國家;有臺灣,才有中華民國。正如我在去年520就職演說及雙十國慶談話所指出,自1996年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示就職以來,已經向國際社會傳達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臺灣社會最大共識,就是捍衛民主、維護主權,以及守護我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臺灣被中國所併吞。 策略一,請國安會、國防部及行政團隊要全力推動「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展現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全民共識與堅定決心。 策略二,請國安會、外交部擬定行動計畫,透過與友盟國家的合作,向全世界宣達我們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國家意志與社會共識,反制中國意圖在國際社會消滅臺灣、矮化臺灣主權的野心作為。 第二,在因應中國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與檢調司法機關共同協力,處理現役軍人涉犯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之刑事案件。未來現役軍人觸犯陸海空軍刑法之軍事犯罪案件,將交由軍事法院審判。 策略二, 進行相關配套改革,包括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等,將在完成全部規劃及討論定案後,由國防部向社會作完整說明及溝通,讓軍事審判制度的恢復,能被社會信任及充分支持。 策略三,為有效遏制現役及退役軍人各種嚴重打擊國軍士氣的爭議言行,國防部須研擬在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並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以有效維護軍隊的紀律。 第三,在因應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 請內政部、陸委會等相關機關就國人同胞申請中國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證件,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持續進行必要的清查及管理,尤其是對國家有忠誠義務的軍公教人員,以嚴防並遏制中國藉「融合發展」為名,進一步採取試圖扭曲我國人對國家認同的統戰操作。 策略二,對中國人士及港澳人士歸化及融入臺灣社會,在兼顧臺灣社會發展及個人權益下,須有更多國安考量: 原籍中國人士申請來臺定居,應確實依照我國法律放棄中國戶籍與護照,不能兼具雙重身分。 有關香港及澳門人士申請來臺定居、居留等相關制度,將增列長期居留規定,以符合實際需要。 第四,在因應中國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鑑於赴中國旅行的風險愈來愈高, 113年元旦迄今,陸委會接獲通報之國人赴中失聯、遭留置、盤查或關押者合計71人;未通報之數字可能數倍於此,其中有3名年長的一貫道親從去年12月被拘捕,迄今未獲釋,相關機關要提高國人赴中國旅遊風險意識,持續加強公眾溝通,並落實各種登錄制度,以減少赴中國旅行的可能意外及風險。 策略二,應落實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赴中國交流的揭露制度,從行政官員到民意代表,從立法委員到村里長,皆應將交流資訊公開化、透明化,以向國民負責。內政部也應建立宗教團體等公益組織赴中國交流之揭露制度,以防杜中國的干預與統戰。 策略三,對中國人士來臺交流進行風險管理: 中國人士來臺之審查及許可,應以進行正常兩岸交流,以及對等尊嚴的官方互動為範圍,並應將兩岸情勢變化等相關因素納入考量。 應嚴格限制具有統戰背景的中國人士來臺,以及禁止中國人士來臺進行具統戰性質之活動。 策略四,兩岸交流要避免受中國政治干預及衍生國安風險。包括宗教、文化、學術、教育等交流案件之審查及管理,應本於「去政治化」、「去風險化」之原則,讓民間交流盡量單純化,符合推動健康有序交流的初衷。 策略五,為遏制中國藉文化統戰削弱臺灣主體性,行政院應研擬提升本土文化產業競爭力方案,加強輔導及獎勵國內影視及文創產業深化民主文化創作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並鼓勵對臺灣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 策略六,強化影藝從業人員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主管機關應提供影藝人員在中國發展之言行應注意事項,並明確涉及危害國家尊嚴相關言行之查處範圍,以避免中國施壓我影藝人員表態或作出危害國家尊嚴之言行。 策略七,相關主管機關應採取積極有效作為,防止中國透過網路、應用程式、AI等工具,對臺灣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 策略八,為落實以上各項措施,請各主管機關應全面檢視現行相關行政命令、措施、解釋令等,完備相關執法規定;若仍有不足,應強化國安法制進一步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兩岸關係條例、港澳條例、資通安全管理法等之修正案,並加強社會溝通,盡速落實。 第五,因應中國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請國安會會同行政部門,基於「臺灣優先」及「立足臺灣、佈局全球」之經貿戰略,就臺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進行策略性的結構調整;並本於「強本固臺、風險管理」原則,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以強化經濟安全,有力應對中國對臺經貿統戰及經濟脅迫。 策略二,請教育部會同陸委會、經濟部等相關機關,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同時也要廣泛宣導國內青年就業創業的各種機制,提供充分資訊及協助,讓青年學子對國家願景更有信心,更積極投入建設及發展臺灣的行列。 各位國人同胞,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八十週年,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威權的侵略併吞,終將以失敗告終,而守護自由,戰勝極權侵略的不二之道,就是團結。 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政府不會停止努力,全力確保國家主權不受侵害,確保兩千三百萬人民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永續如常。但只憑政府的力量尚有不足,我們更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警覺和行動。 每一位國民都是守護民主自由的第一線,我們可以一起這樣做:第一、提高媒體識讀能力,不傳播、不轉發中國官宣的統戰資訊;第二、參與、組織公民教育活動,增強對統戰的認識,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第三、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讓所有惡意企圖寸步難行;第四、拒絕參加所有犧牲國家利益的活動。 每個人的警覺與行動,就是對抗統戰滲透最堅強的防線。只有團結,才能抵抗分化,只要每個國民都在國家的繁榮和安全的目標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齊心合作,沒有什麼可以擊倒我們。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