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3年09月26日
總統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盼建構國家韌性戰略溝通協調平台 提升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
總統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下午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以召集人身分致送委員聘書;並說明,為強化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我們要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整備,讓國家力量更堅實,人民信心更堅定;並持續精進臺灣各種應變量能,擴大政府與民間合作。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台,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

總統指出,一個更強韌的臺灣,將為全球的民主、和平、繁榮,帶來更多貢獻。當臺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臺灣越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社會就更安心。盼集思廣益、眾志成城,讓臺灣成為確保區域穩定與民主永續的重要基石。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為了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國家發展擬定戰略,我在就職滿月時宣布,總統府將針對三大全球性議題成立三個委員會。在上個月,「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經召開第一次會議。

今天,「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我要感謝三位副召集人、各位顧問和委員的共同投入,也要感謝國人朋友一起在線上關心委員會的進行。

不論是氣候變遷、大規模天然災害的衝擊,或是威權主義擴張對民主的威脅,都不只是臺灣的挑戰,也是全球的挑戰。這三個委員會的運作和目標,都是環環相扣,都與「國家韌性」息息相關,要打造更強韌的臺灣,積極應對挑戰,也加深臺灣跟國際社會的合作。

過去,在蔡英文前總統的任內,政府盤點了公私部門的資源,為提升社會韌性,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我們要進一步從「盤點」到「驗證」,從三點強化來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

第一點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我們要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整備,讓國家有更堅實的力量,人民有更堅定的信心,在面臨災難或緊急狀況時,政府和民間都能夠即時發揮力量,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

第二點是「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我們要擴大民力訓練及運用,並且加強戰略物資的盤整與維生配送,強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維持運作,健全社福醫療和避難設施的整備,以及確保資安、運輸和金融網絡的安全,持續精進臺灣的應變量能。

第三點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我們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要進行全方位的驗證和演練,也要擴大跟民間團體和社會力量的連結,彼此攜手合作,以系統性、專業性方式找出問題、擬定對策、落實執行,才能夠解決問題。

「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工作內容涉及的面向非常多元複雜。因此,委員會的組成必須公私協力,並且以實務經驗為導向,秉持專業跨領域、年齡跨世代、兼顧性別平衡的原則,來邀集產官學研各界的代表,一共有4位顧問、23位委員。整體委員會的比例,非官方代表的比例占了67.7%;女性的比例是32.3%。

首先,我要感謝接下顧問的重任、在場的中國佛教會淨耀法師、國防安全研究院霍守業董事長、全聯實業林敏雄董事長。謝謝各位的參與,期待各位從民力整備、戰略架構、物資配送等面向,提供委員會專業、宏觀的寶貴意見。

我也要介紹在場的委員,玉山寶光聖堂王寶宗董事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陳信良總幹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謝謝各位的投入,讓我們能夠學習宗教團體,協助防救災的經驗。

我們也要感謝中華民國全民國防教育協會廖英熙理事長、壯闊台灣聯盟吳怡農創辦人、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蕭雅文榮譽理事長、黑熊民防教育協會劉文理事長、以及台灣民主實驗室曾柏瑜顧問。各位長期耕耘民防教育,或者救護醫療等領域,相信將讓委員會,更了解民力的訓練和運用。

我也要介紹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杜文苓特聘教授、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蕭旭君副教授。謝謝各位願意貢獻專業,一起來讓能源和關鍵基礎設施的運作更加穩固。

同時,我要謝謝國家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董事長、台灣駭客協會戴辰宇理事。各位的加入,對於提升台灣資安、運輸和金融網路安全,將帶來莫大的助益。

我們的委員當中,政府機關代表有6位。包括國防部顧立雄部長、今天不克出席的經濟部郭智輝部長、交通部陳世凱部長、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衛福部邱泰源部長,以及海委會管碧玲主委。本會並且由行政院季連成政委、內政部劉世芳部長,擔任委員會的執行秘書。

另外,我要介紹1位稍晚才會出席的委員—趨勢科技的洪偉淦總經理,還有今天也不克出席的1位顧問、3位委員,分別是聯華電子曹興誠創辦人,以及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理事長、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劉玉晳副教授、Google台灣林雅芳總經理,也非常感謝他們願意加入委員會的運作,今天也透過書面的方式,提供寶貴的建言。

上週六,921大地震剛滿25年,25年來,我們持續提升臺灣的防救災能力,如今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目的,也是要讓每一個人在緊急危難時,找到自己能夠有所貢獻的最佳位置,來保護自己、貢獻社會、嚇阻來犯的敵人,也讓所有國人對臺灣社會的持續性和未來充滿信心。

今天第一次會議,將由國家安全會議以「全社會防衛韌性:規劃與挑戰」為題來進行報告,將向各位和國人朋友說明「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概念和運作,所面對的挑戰、設定的目標,以及相關任務的推動進度。

我說過,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全社會防衛韌性」要應對的有緩也有急,不只是國家災害緊急狀況,還有臺灣長期遭受的灰色地帶侵擾、以及認知作戰等挑戰。

臺灣位於第一島鏈、站在民主防線的最前緣,一直致力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我相信,一個更強韌的臺灣,將為全球的民主、和平、繁榮,帶來更多貢獻。  

我也相信,當臺灣做好準備、展現決心,國際上理念相近的夥伴會更願意協助臺灣,共同因應各種挑戰,同心協力降低風險。 

臺灣人民越團結,國家就越安定。臺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臺灣越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社會就更安心。

因此,我要再次感謝各位,肩負起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艱鉅使命,期待跟大家一起努力,盱衡全球情勢,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台,來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

接下來,讓我們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為「全社會防衛韌性」帶來更多力量,讓臺灣成為確保區域穩定與民主永續的重要基石。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致送聘書予每位委員,並聽取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徐斯儉報告「全社會防衛韌性:規劃與挑戰」。接著就報告事項及擬具「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委員會議議事規範」,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三位副召集人: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三位顧問: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敏雄;政府機關代表:國防部長顧立雄、交通部長陳世凱、農業部長陳駿季、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民間團體代表: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董事長王寶宗、中華民國全民國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廖英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社團法人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暨理事長吳怡農、台灣民主實驗室顧問曾柏瑜、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社團法人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蕭雅文、社團法人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學者專家代表: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兼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蕭旭君、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社團法人台灣駭客協會理事戴辰宇;產業代表: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以及執行秘書暨內政部長劉世芳、執行秘書暨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及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徐斯儉。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29日
總統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典禮 期勉朝「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的方向前進 守護臺灣民主
賴清德總統今(29)日上午主持「中華民國114年11月份將官晉任授階典禮」,肯定國軍在樺加沙颱風造成災情的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彰顯「守護人民、服務人民」的國軍精神。針對中共持續進行的灰色地帶侵擾,總統表示,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期勉國軍持續提升不對稱戰力,導入先進科技與裝備,朝「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等方向前進,讓國軍更加現代化與彈性化,守護臺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 總統致詞內容為: 首先,我要向晉升的將軍與寶眷表達最誠摯的祝賀。晉任將官除了是對過往努力的肯定,更是未來新責任、新使命的開始。我期許各位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我,持續帶領部隊前進,為國軍、為國家、為民主自由貢獻專業與力量。 我要恭喜梁庭蔚、李振華、胡志華、羅偉中四位晉任少將。 梁將軍在樺加沙颱風救災期間,全程協助執行任務、整合地方聯繫,盡忠職守。李將軍在空作部任內,負責兵力派遣與航線設計,成效卓著。胡將軍是幻象戰機單機性能展示飛行員,多次參與國際交流,表現優異。羅將軍在國防大學督導招生與課務等改革,成績良好。 四位將軍都是官兵的學習典範,也是國軍的中流砥柱,非常感謝各位的付出。 上個月,樺加沙颱風對花蓮造成嚴重災情,國軍第一時間投入救災、深入山區部落,協助清淤、消毒等工作,讓居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這些辛勞彰顯了「守護人民、服務人民」國軍重要的精神,我要再次向全體國軍弟兄姊妹致上最高謝意。 當前,中共持續在臺灣周邊海空域進行灰色地帶侵擾,不僅對我們的國防安全造成壓力,也對區域的和平及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威脅。 因此,臺灣除了要展現守護家園的決心,更要堅定反併吞、反侵略、反對推進統一。我們強化國防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維持現狀、守護臺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 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我們要持續提升不對稱戰力,導入先進科技與裝備,朝「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等方向前進,讓國軍更加現代化與彈性化。 我要期勉各位將軍及國軍幹部共同為這個目標一起努力,並落實到國軍各部隊。唯有以實力守護和平,臺灣才能穩定前行。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寶眷的付出,給予國軍最大的支持,今天的榮耀也屬於你們。國軍永遠是人民最堅實的後盾。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國防更堅強、讓臺灣更安全。再次感謝各位的努力和貢獻。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參謀總長梅家樹、國防大學校長劉志斌、陸軍司令呂坤修及空軍司令鄭榮豐等均在場觀禮。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28日
總統視導「陸勝1號」操演 肯定國軍戰訓實績展現捍衛國土決心
賴清德總統今(28)日上午前往嘉義視導陸勝1號操演部隊,實地了解國軍戰備訓練情形。總統肯定國軍在烈日、風雨及長時間訓練中堅守崗位、全力以赴,充分展現堅毅不拔的戰鬥精神與專業素養,並強調未來政府會持續支持國軍的建軍備戰工作,唯有積極投資國軍,厚植國防實力,才能真正確保臺海的和平與穩定。 總統抵達後,先後前往陸軍統裁部聽取簡報、乙軍旅指揮所視導火協機制演練及乙軍聯兵一營視導快速決策與同步程序暨狀況演練,亦分別頒發加菜金慰勉官兵辛勞;並於午間與操演官士兵一同享用加熱式餐盒。 總統勗勉內容為: 今天很高興能來了解「陸勝1號操演」實際情況,首先,我要代表全體國人向國軍官士兵同仁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各位在烈日、風雨與長時間訓練中,都是堅守崗位、全力以赴,充分展現出堅毅不拔的戰鬥精神以及專業素養。 「陸勝」兩個字寓意陸軍致勝、決戰致勝;我們整合過去「長泰」、「長青」、「長勝」三項演習,不僅名稱更新,更以全新的架構與理念出發。 我知道,24小時晝夜不間斷的演練非常辛苦,但透過實兵實裝、自由統裁、實際對抗的方式,可以驗證部隊在極端狀況下能否靈活指揮、迅速應變,這就是這次操演最重要的意義。這次操演落實了「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從以下三點更展現出國軍全面提升戰力的決心。 第一,訓練務實,思維創新。在操演中讓官士兵在接近真實戰場的環境歷練本領,強化臨機應變與持續作戰能力,這正是「帶著敵情練兵」的重要體現。 第二,裝備及科技持續整合與進步。這次操演運用無人機、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K系統)等新式裝備,建構出從偵察、指管到打擊的完整擊殺鏈;同時我們驗證跨軍種的協同作戰能力,充分展現出現代化、聯合作戰的堅實戰力。 第三,不對稱作戰與逐次抵抗。各級指揮官都依據「削弱戰略」的指導構想,靈活運用兵力與火力,讓每一次操演都成為真正的實戰驗證。 各位弟兄姊妹,你們不分晝夜、披星戴月完成每一個階段,大家都辛苦了。我要特別感謝每一位官士兵同仁的努力,你們的汗水與堅持就是守護國家的力量。看到各位在操演中的精神與表現,我充滿信心,非常感謝各位。 未來政府會持續支持國軍的建軍備戰工作,因為和平協議不會帶來和平,接受侵略者的主張也不可能達到和平;只有堅定反併吞、反侵略的決心,積極投資國軍,厚植國防實力,才能真正確保臺海的和平與穩定。也期勉大家繼續為守護國家努力,國家安全需要每一分力量,而國軍值得我們最優質的投資。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的辛勞。祝各位操演順利、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包括國防部長顧立雄、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劉得金、陸軍司令呂坤修、教準部指揮官俞文鎮、作戰區指揮官李榮華等亦出席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26日
總統視察臺南丹娜絲風災後重建情形 肯定中央地方通力合作 強調會持續建設讓未來更好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下午前往臺南關心丹娜絲風災後房舍修繕情形,肯定中央與地方合作推動各項災後復原工作,並表示,將持續規劃臺南的新建設以因應智慧化時代來臨,包括推動完成鐵路地下化工程、捷運、治水、道路開闢等基礎建設,讓市民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讓臺南在國際上持續前進。 總統表示,對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在臺南嘉義地區造成重大災情始終記掛在心,因此有機會就來關心復原情形,每次都能看到大家努力的成果。感謝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及市府團隊的辛勞,面對此次風災造成屋損戶數龐大,屋頂掀落、待拆屋與農損等案件繁多,相關工作千頭萬緒,仍堅定與受災民眾共同面對。也肯定行政院陳金德政務委員擔任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發揮卓越的行政效率,協助整合經濟部、交通部、環境部、內政部等中央資源,與市政府對接,完成各項工作。 總統指出,丹娜絲颱風是罕見由臺灣海峽從南向北、自嘉南平原登陸的颱風,沒有中央山脈阻擋風雨,光是電線桿就倒了4千多支,嘉義縣的高壓電塔全倒,台電公司跨區動員、日夜搶修,十分辛苦。中央與地方工程單位調整資源,將人力與物料暫時調往南部協助房屋修繕與重建,解決人力、物力不足與物價波動問題,目前修繕進度大致完工,少數尚未修復的案件,政府也會持續提供協助。 總統也提到,本次也首次針對屋頂與牆面災損面積進行補助;受損超過100平方公尺補助10萬元,20至100平方公尺補助5萬元,20平方公尺以下者,中央與地方各補助1萬元。另為鼓勵受災民眾參與政府協調進行媒合修繕,也額外發放2萬元獎勵金,並發放工班獎勵3萬元。此外,對農業的天然災害救助為全品項,並且秉持「從優、從速、從寬」辦理,以及給予利息補貼,也提高包括漁船、溫室、農舍、畜舍等農業設施補助至5到8成。 總統表示,災後復原之外,臺南的建設也要持續進行。臺南是文化古都,也是科學新城,臺南新市科學園區是全臺產值最高的科學園區,因此要持續建設治水、道路開闢或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已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動工,預計明年年底前可以通車。至於永康段鐵路地下化部分,已通過可行性評估,希望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盡力促成計畫核定。 總統提到,擔任臺南市長期間將捷運案送至中央,任職行政院長時則核定臺南捷運藍線可行性評估,現在,第一期藍線綜合規劃報告已經核定,計畫總經費約327億元,其中中央補助約193億元、地方自籌約133億元。路線規劃從永康大橋站到東區文化中心,也有到仁德交通轉運中心,全長約8公里,經過永康、東區和仁德等人口密集區域。期盼地方妥善規劃大臺南捷運路線,結合鐵路地下化,串聯起臺南未來主要的交通運輸系統。 總統指出,臺南不會因為颱風或地震等天災造成的影響而停止建設腳步,大家團結合作,政府有責任要將臺南建設好,讓市民能生活在更好的城市。中央也正規劃臺南的新建設以因應智慧化時代來臨,期盼不僅讓臺南的未來更好,也能成為臺灣在國際競爭時的助力,讓臺灣持續在國際上前進。 隨後,總統前往「五間厝朝隆宮」參香祈福,祈求臺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與臺南鄉親親切寒暄話家常,關心災後復原情形。 包括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指揮官陳金德、臺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賴惠員、林俊憲、陳亭妃、郭國文等亦分別陪同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17日
總統勗勉海軍62.1支隊 期勉成為「有榮耀、有紀律、有戰力」鋼鐵勁旅
賴清德總統今(17)日上午前往高雄旗津營區勗勉海軍62.1水面作戰支隊聯合截擊作戰計畫演練,期勉持續秉持忠義軍風,成為「有榮耀、有紀律、有戰力」鋼鐵勁旅。並強調,未來國軍將繼續朝向「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方向前進,整合新興兵力和裝備技術,全面提升戰力。 總統抵達後,首先登上左營軍艦聽取「海強操演」簡報,並觀看紀實回顧影片。隨後進行現地視導,依序至指揮管制室、前甲板及直升機庫,聽取海上指揮管制及防空接戰流程說明,以及防空武器及艦載無人機等介紹,並頒發加菜金慰勉官兵辛勞。 總統勗勉內容為: 今天非常高興在左營軍艦上與大家見面。首先我要感謝各位日夜護衛海疆,保護國家以及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剛結束為期五天的「海強操演」,大家辛苦了!這是驗證國軍海空警戒、聯合反封鎖及戰力重整等科目的重要演練,也同時執行戰損恢復、整補等任務,可以說非常重要。 從剛剛的簡報及觀察當中,我要特別說,各位弟兄姊妹的表現都非常傑出,充分展現海軍艦隊優質的專業職能,以及平日勤訓精練的成果,值得驕傲。 海軍62.1支隊歷來護衛海疆及守護國人的安全,期勉大家能持續秉持忠義軍風,成為一支「有榮耀、有紀律、有戰力」的鋼鐵勁旅。 面對中國的長期威脅,以及近年越來越頻繁的灰色地帶侵擾,國軍要持續強化不對稱戰力,並且導入各種先進國防科技,包括運用精準武器、無人載具以及人工智慧決策輔助等系統,提升我們的防衛韌性。 未來國軍會繼續朝向「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的方向前進,整合新興兵力和裝備技術,全面提升戰力。這不僅是國家與整體社會一起努力的方向,更是要普遍落實到部隊基層、深耕到國軍各單位的目標。 最後,我再次肯定、也代表全體國人感謝國軍的辛勞與付出,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訓練圓滿平安,隊運昌隆。 包括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海軍司令唐華、艦隊指揮部指揮官吳立平、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李問、62.1支隊長魏建中等亦出席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05日
總統赴花蓮關心樺加沙颱風災後復原情形 指示中央地方共同合作加速災後復原
因應樺加沙颱風造成花蓮地區重大災情,賴清德總統今(5)日下午再度前往花蓮了解災後復原進度,並前往和平街及佛祖街關心當地受災民眾。總統強調,現階段最重要的四項工作包括掌握河川水流與水位狀況;暫時性堤防的建置;河床清淤工作及撤離與應變計畫,指示中央及地方相關負責單位共同合作,後續也必需持續進行側溝、淤泥和廢棄物清理;環境清潔消毒,以預防災後傳染病,並請相關單位將搜救6位失聯民眾列為最重要事項。 總統首先抵達「前進協調所」聽取總協調官暨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簡報,了解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情形、持續搜索救援情況,以及有關家屋、道路、側溝及下水道清淤和清理、水電修復、學校復原與復課安排、堤防及橋梁復原、災民收容及志工安排等情形。接著聽取花蓮縣縣長徐榛蔚簡報說明光復鄉災後復原情況。 總統提到,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造成災情後就即刻前來勘災關切;對罹難民眾表達哀悼,也祝福傷者早日復原,以及對家屬給予撫慰。當時並已指示,包括要求中央各單位全力投入花蓮救災工作,把自己當作花蓮人,也希望全臺灣民眾此時此刻都是花蓮人,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請國防部增派兵力,在中秋節前完成家庭的清淤工作,並要求地方政府提出需求,以妥善應用人力、物力;也要求要全力尋找失蹤的人,並特別強調,受傷、失蹤、不幸罹難的數據要非常準確,因為每個數據都牽涉一條性命;同時要求大家盡全力尋找失蹤人口,他們可能正在等待救援,分秒必爭。 總統說,明天就是中秋節,今天再度來到花蓮視察救災復原重建進度,以及了解中央如何更進一步與地方政府合作,與花蓮縣鄉親站在一起,解決此次災情。中央全力投入,行政院第一時間就在花蓮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由水利專家經濟部賴建信次長擔任總協調官,現階段則由政務委員季連成擔任總協調官。季政委過去是八軍團指揮官,救災視同作戰,此次充分發揮功效,也很欣慰季政委的表現得到地方認同。此外,行政院張惇涵秘書長白天透過應變小組指揮協調,晚上召開線上會議,因此,他與卓院長都充分掌握花蓮救災情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妥善進行後續工作。 總統進一步說明,中央投入多方資源,包括國防部多個作戰區工兵群、內政部消防署特種搜救隊、海委會海巡署都投入大量人力;經濟部調派重型機具及高壓清洗機。行政院東部辦公室及國軍則協調物資派送和民眾收容安置,衛福部在各地設立醫療站,交通部也安排多個免費接駁專車路線,提升災區交通運輸,臺鐵至10月15日每天加開8個列次,以因應花蓮救災的需求;環境部部長彭啓明也都站在第一線協調解決包括垃圾清淤堆置場等種種問題。 總統提到,馬太鞍溪的堤防除了做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的安全保護措施,更重要的是河道深水槽的清淤工程,很高興聽到相關工程都有按照進度完成。另外,有關堰塞湖問題的解決方案,目前內政部劉世芳部長正邀集所有的專家、學者持續監控,共同擬定後續解決之道。 總統強調,現階段最重要的四項工作包括:第一,掌握河川水流與水位狀況;第二,暫時性堤防的建置;第三,河床清淤工作;第四,撤離與應變計畫。如果堰塞湖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則必須要從上述四面向加強,才能逐步降低堰塞湖警戒,讓民眾不再憂心。並承諾政府一定會妥善解決堰塞湖問題,也指示負責的相關單位,不管是中央或地方都要共同合作。 談及復課進度,總統認為,因為教育很重要,所以包括光復商工、光復國中、光復國小、大進國小,都將從線上恢復為實體上課。原來安置在學校的民眾將另覓地點安置,隨著清淤完成,就要儘速補課,讓學生可以繼續受教育。有關農地重劃、農水路重建及農土地改良等議題,後續請季政委召集相關部會共同研商,進行整體規劃,持續推動中長期工作。 總統感謝國防部協助災區清理工作,稍早季政委簡報指出,目前受災家戶約已全數完成清淤作業,而佛祖街另有49戶再度提出申請國軍協助,請國軍全力投入支援,協助災民完成家園清理,也感謝日前屏東特搜大隊成功救出6歲女童小沂。 總統也指示後續要完成的事項,第一是持續清理側溝、淤泥和廢棄物,並進行環境清潔消毒,預防災後傳染病的風險。第二,目前仍有6位民眾失聯,請相關單位持續搜救列為最重要事項,不放棄任何希望。 總統強調,各縣市政府應於雨季來臨前完成側溝與雨水下水道清理,並持續進行河川疏濬。臺灣的水資源仰賴颱風帶來的降雨量,但颱風也帶來災害風險,因此除持續推動相關水利工程,更應加強清淤工作。光復鄉雨水下水道應進行系統性調查,可進入的區域應派員勘查,無法進入的部分則以無人機輔助監測,才能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統也感謝全國各地志工投入花蓮救災行動,教師節連假首日即有超過3萬名志工湧入光復鄉協助清理,第二日增至4萬多人,第三日更達4萬3千人,三天合計逾10萬人次,包括今天也有2、3萬志工來到花蓮,臺灣民眾的愛心令人深受感動。除了國內志工,也有許多外國民眾投入救災。臺灣在面對災害時展現的團結與互助精神,深受國際社會肯定,認為臺灣是令人尊敬與欽佩的國家,要代表國家向所有參與救災的志工表達誠摯感謝。 隨後,總統前往視察馬太鞍溪堤防與橋梁施作進度,先聽取相關單位簡報工程規劃與防災措施,並表示,現場看到馬太鞍溪堤防施作情況,整體規劃相當周延;堤防分為第一層、第二層及第三層,後續還將建設寬達50公尺的超級堤防,預計可在明年汛期前完成永久堤防。 總統指出,馬太鞍溪橋是重要建設,感謝交通部依指示推動相關作業,先行施作涵管便道,接續再施作鋼便橋梁,預計約4個月內完工。至於永久性橋梁之發包工程,也請該部審慎評估,盡速完成後續相關工程。同時提到,馬太鞍溪河床整治工程經費約十幾億元,將開挖深度達5公尺的深水槽,全長約5公里、寬度介於100至200公尺之間,施工團隊相當用心,相信工程完成後,能有效加強馬太鞍溪沿岸地區的防洪保護。 總統進一步指出,後續還要處理最關鍵的堰塞湖問題,從季政委報告顯示,目前堰塞湖蓄水量約剩6.5%,惟因紅色警戒尚未解除,仍需密切注意,如何根本解決堰塞湖問題,也要請專家學者與水利工程單位共同研議,以尋求解決方案。另因堰塞湖尚未完全解除警戒,相關工作包括堤防、深水槽工程、河床及河內水流監測等,都是當前重點工作。此外,也應根據不同情況擬訂撤離計畫,確保周邊民眾居住安全。 總統表示,面對花蓮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傷亡,中央是全力投入救災以及復原重建工作。在慰問金方面,有關罹難者及失蹤者慰問金,由中央發放每位100萬元,日前蕭美琴副總統已一一拜訪慰問;重傷者則發放慰問金25萬元。在協助災後復原部分,每戶發放10萬元慰助金、5萬元清理補助;每輛汽車損壞發放5萬元補助,摩托車損壞則補助1萬元。此外,中央將再加碼補助,提供每戶20萬元房屋修繕重建費用。 總統指出,中央除了出力,各部會來到花蓮從事救災復原工作,也提出經費慰問受災民眾,協助災民度過難關。最後,總統前往和平街及佛祖街視察家戶復原情形,向受災民眾表達關懷及慰問,沿途也向前來協助清淤的「鏟子超人」及所有工作人員表達感謝。 包括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暨行政院政委季連成、副總指揮官李孟諺、國防部長顧立雄、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曾智勇Ljaucu‧Zingrur、環境部長彭啓明、內政部次長董建宏、經濟部次長何晉滄、陸軍司令呂坤修、花東防衛指揮部指揮官劉暐欣、立法委員傅崐萁、沈伯洋等亦分別陪同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10日
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 總統發表國慶演說
賴清德總統今(10)日上午出席在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行的「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4年國慶大會」,以「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為題發表演說。 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大會主席韓國瑜院長、蕭美琴副總統、卓榮泰院長、貝里斯察芙拉總督伉儷、聖露西亞查爾斯總督伉儷、巴拉圭共和國眾議院拉多雷議長、日本「日華議員懇談會」古屋圭司會長,來自友邦和友好國家的慶賀團團長、各國駐臺使節、海內外貴賓,現場以及收看電視和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每年我們都齊聚一堂慶賀國家生日,但今年意義非凡! 今年是臺灣民主化歷史性的一年! 就在上個月、9月10日,我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臺灣解除戒嚴天數,正式超越了令人窒息的戒嚴統治天數,這象徵著臺灣徹底揮別威權體制和陰霾,迎向民主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們不會忘記,不論是團結抵禦侵略的血淚,還是前仆後繼為了追求民主自由、實現主權在民的無私犧牲,那些曾經與這塊土地交織的故事,都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而歷經千辛萬苦所打造的「民主臺灣」,正是臺澎金馬2,300萬人在這個世界最明確的定位。臺灣是亞洲的民主燈塔,對仍然在威權統治下,生活在黑暗中的每一個人,永遠傳遞著希望的光芒! 今年也是臺灣崛起的一年! 當前,世界各國都遭遇劇烈的變化和挑戰,臺灣也不例外,除了俄烏戰爭、中東局勢動盪,以及中國持續軍事擴張,在經濟與產業上,也有美國關稅政策所帶來的衝擊。 但臺灣人民沒有被擊倒,反而創造了國際稱羨的經濟表現,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報告,將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由3.3%大幅上調到5.1%,是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也超越了中國。 臺灣除了出口金額持續創下新高,就業狀況25年來最好,股市也連續6個月上漲,站上27,301點的歷史高點,臺股市值更超過3兆美元,成為全球第8大股市。外匯存底也首度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紀錄。 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在挑戰中,越挫越勇,這些,都是臺灣人民的共同成就!請讓我們為彼此大聲喝采! 這些亮眼的經濟成果,也是臺灣半導體,以及資通訊、電子零組件等相關產業帶頭,所締造的輝煌紀錄。它們在全球供應鏈占有的優勢地位,是來自長期累積的技術及製造能力、獨特的商業模式,配合政府科學園區等關鍵政策所匯聚而成;這是幾十年共同努力所淬鍊出來的重大產業成就,是全體臺灣人民的資產。 身為總統,我的使命就是要守護這些寶貴的資產,運用它們來提升臺灣乃至全球的產業及經濟發展,為臺灣人民及全世界創造更好的生活福祉。這也是臺灣要走的方向! 當然,我們也絕對不會忽略,國際變局中,各項艱鉅的挑戰,為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族群所帶來的風險。 許多引領臺灣經濟發展的隱形冠軍、傳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正面臨數位與淨零轉型的壓力。許多勞工朋友,正在面對AI浪潮下,工作機會、薪資、物價與生活成本的擔憂與不安。我們的農民朋友,也正面臨農村老化與市場開放的衝擊。 政府不會輕忽這些挑戰,對每一個民眾所造成的衝擊。全力協助傳產、中小微企業、受薪家庭,以及農漁民朋友,是我們的責任。 因此,政府除了已經提出930億元關稅影響支持方案,將協助企業、勞工、農漁民朋友度過難關,也將每年投入上百億元幫助中小微企業,導入AI人工智慧,邁向數位、淨零升級轉型,來因應挑戰,而針對傳統的工具機、螺絲螺帽,以及比較辛苦的個別產業,也會分別提出對策,積極協助提升競爭力,開拓市場。 各位國人同胞,「變動的年代,也是機會的年代」,臺灣的經濟表現世界有目共睹,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既不可能被撼動,更不可能被取代。 面對變局,我們不能自我懷疑、舉棋不定,而是要把握機會、展現自信,勇敢布局;不能故步自封、走回頭路,要更積極進取地向世界前進!一個確定的臺灣,將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 未來,我們將採取三大策略,確保中華民國臺灣的競爭優勢: 第一,擴大投資,深耕臺灣。 「投資臺灣三大方案」成果豐碩,投資金額已經突破2.5兆元,創造超過16萬個工作機會,行政院已經在7月通過將方案延長到2027年,不只擴大適用產業、放寬讓全球海外台商與外國人投資企業適用,政府也持續優化投資環境,新增貸款額度7,200億元,招商引資加碼投資臺灣,預估可帶來1.2兆資金與8萬個工作機會。 有好工作,也要有好生活,政府啟動「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以公私協力的創新做法,鼓勵民間充沛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擴大建設經費規模,在全國各縣市同步推動水、電、居住、教育、醫療、文化、觀光、交通等關鍵基礎建設,滿足區域民生育樂所需,讓產業發展與生活圈相輔相成,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 第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布局全球。 今年,臺灣和英國在「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的架構下,進一步簽署了「投資」、「數位貿易」,以及「能源與淨零排放」等三項領域協議,這標誌著臺英經貿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展現雙方對高標準國際經貿規範的承諾,為彼此在科技和先進製造等戰略性產業的合作,奠定基礎。 未來,臺灣也將秉持互利互惠原則,和更多友盟國家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議,並且積極進行對美對等關稅談判,爭取合理的稅率,解決臺美貿易逆差,以及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讓臺灣經濟發展鏈結國際,大步向前。 第三,打造護國群山,厚植臺灣產業實力。 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我們要推動「AI新十大建設」,除了讓臺灣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算力中心,也要積極投入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等三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並且推動AI在各領域的應用,讓臺灣邁向全面智慧化的時代,更繼續在全球科技發展上,站穩領先地位。 我們也要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不僅留住臺灣百兆資金,更要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臺灣,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壯大臺灣。 生技醫藥產業是國家關鍵產業,已經納入「國家希望工程」,並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精準健康方向發展,建構國家長遠競爭力,以及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而明年「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將完工,臺灣會持續跟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並藉由政府編列百億元預算的「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畫」,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發,擴大投資,推動生醫產業成為兆元產業,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各位國人同胞,「臺灣是全體臺灣人的臺灣」,我們很清楚,再怎樣亮眼的經濟表現,都不能忽略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經濟發展的果實應該為全民所共享,把「好的數字」變成「好的日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 因此,照顧國人健康,培育年輕人才,給青年世代更好的環境,讓年輕家庭更有後盾,政府責無旁貸! 今年,「健康臺灣深耕計畫」已經啟動,除了全面提升醫療環境體系,也將提供全民更優質的健康照護服務。同時,「運動部」也正式成立,除了開創全民運動、競技運動及職業運動的新紀元,也要讓每一位選手都能得到國家充分的支持,在國際舞台追求夢想,為國爭光。 此外,針對年輕世代的照顧,我們不僅推動高中職全面免學費,私立大專校院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補助,我們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支持15到30歲青年赴海外追夢,也已經上路。 不只如此,租屋族,政府每年有300億元租金補貼,而單身租屋族年收入62.6萬元、四口之家164.1萬元、三代同堂212.45萬元以下,都可以免繳綜合所得稅。 年輕爸媽,我們也給更大的支持。除了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2.0」,提高育兒津貼,增加托育補助,明年開始,生育補助,每一胎加碼補足到10萬元。 長輩們也不用擔心,明年「長照3.0」就要上路,政府會努力,讓所有長者獲得更便利、更完善的照顧。 讓每一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小孩、青年、爸爸媽媽、還是阿公阿嬤,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更有自信地迎向未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今年也是二戰,終戰80週年。 二戰歷史殷鑑不遠,當年侵略者的野心,造成生靈塗炭,而當前,威權主義持續擴張,國際秩序又遭遇嚴峻挑戰,臺海、東海、南海的區域秩序,乃至於整個第一島鏈的安全,都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將致力維持現狀,守護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區域繁榮發展。 我們也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臺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回顧二戰期間,我們都經歷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應該汲取教訓,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二戰的結果也告訴我們,「侵略必敗,團結必勝」,和平必須靠實力!我要向國人和國際社會宣示:今年底將提出國防特別預算;明年度,我們的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將超過GDP3%;並且也會在2030年前,達到GDP5%,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 國防支出的增加,並非漫無目的,而是有應對敵情威脅的明確必要,也是發展國防產業的動力,透過新的國防預算,我們要達成三大目標: 第一,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建構臺灣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為臺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 第二,加強引進、結合高科技及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發揮不對稱戰略的嚇阻效能。 第三,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與先進國家軍工產業合作,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的實力,透過在地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深化本土供應鏈,臺灣可以加速產業升級,強化軍備韌性、提升國防工業能量,進而成為友盟信賴的安全合作夥伴,共同排除紅色供應鏈,為自由民主國家建立國防信任,一起建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 我們有決心透過實力維護和平,我們也深信,實力不只要透過軍力,也要透過全社會的韌性。 過去一年,我們透過「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努力,凝聚了政府與民間、中央與地方更強大的力量,並整合災防與防衛,來強化軍民之間的協作能力,我們也持續加強民力訓練、能源、醫療、資通網絡、金融等韌性,全面提升對各項危機的應變能力。 我要強調,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需要每一分力量。上個月,我們發布了最新的《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手冊,內容涵蓋各種天災、甚至軍事侵略等極端情境的應對策略,這本手冊將逐步推廣到家家戶戶,因為唯有全民參與,自助助人,臺灣才能有更強大的韌性,因應各種挑戰。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種種挑戰,但臺灣人民從不放棄希望,每當危機來臨,我們總是看到無數臺灣人民無私地站在第一線,為自己心愛的國家奉獻心力。 就在上個月,有兩個畫面,非常令人感動,一個是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召開,許多海外僑胞,自主集資、發動募款,讓紐約時代廣場再度亮起「讓臺灣參與」、「團結會更好」的廣告,感動了世界各國往來的民眾。 另一個是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後,成千上萬,穿著雨鞋,拿起鏟子,不遠千里前去救援,只為讓花蓮受災鄉親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的「鏟子超人」。 每一位「鏟子超人」鏟出的,不只是厚重的淤泥,幫助災民重返家園;也是一道道希望的光,溫暖每一個人的心。更證明了,臺灣人在面對危機時,擁有無比強大的韌性,有決心來守護自己的家園! 現在,讓我們一起感謝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救災超人、感謝投入救災的外國朋友,也感謝軍警消、感謝中央和地方投入救災工作的所有同仁們。 這場自發性的全民運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也將讓全世界的人記得:臺灣,那一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是何等的有愛心,是何等偉大啊! 未來,我將帶領國家,團結一心,無畏風雨,不怕挑戰,勇敢向前,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中華民國臺灣加油!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