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3年08月21日
副總統:打造科技的臺灣、世界的臺灣、以人為本的臺灣 建立更具韌性及前瞻性的科技及數位治理環境
副總統出席「2024亞太區域網路治理論壇與臺灣網路治理論壇聯合年會開幕活動」

蕭美琴副總統今(21)日上午出席「2024亞太區域網路治理論壇與臺灣網路治理論壇聯合年會開幕活動」時表示,政府積極強化及提升臺灣全民數位韌性,持續推動數位人才培育與數位賦能,追求創新永續且具韌性及前瞻性的科技升級與轉型。未來,臺灣除了是科技的臺灣、世界的臺灣,也是以人為本的臺灣,善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建立更全面、包容、具前瞻性的科技治理及數位治理。

副總統以英文致詞表示,非常高興受邀參加今天的活動,上次在臺灣舉辦年會是2016年,很高興再次在臺灣舉辦。這8年間,網路環境、科技及政府治理等方面已有許多變化,也因為數位新科技的日新月異,有時讓法規環境和治理結構無法及時因應,所以這次活動舉辦的時間非常適切,她要感謝主辦單位及所有參與單位和廠商。

副總統指出,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全球網路治理變得相當重要且關鍵。臺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活動,除了提升數位競爭力,更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共同推動全球網路治理的多方利害關係人模式(the multistakeholder model)。

副總統提到,網路正以無遠弗屆且驚人的速度發展,除了改變經濟結構、影響社會文化,更為人類生活模式帶來巨大變革。臺灣的數位政策發展方向,強調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目的在於建立具有自由安全、具有韌性的網路生態系統。

副總統表示,為了因應全球數位浪潮,臺灣已於2022年成立數位發展部,整合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各領域,推動臺灣的數位轉型,促進數位經濟發展及國家數位轉型。如同稍早數發部黃彥男部長所言,數發部的職責包括網路安全、打擊詐騙、推動臺灣產業數位轉型,同時也要確保臺灣網路環境具備韌性,足以抵禦各種挑戰及破壞,並讓臺灣與世界連結。

副總統說,在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局勢發展及自然災害的挑戰下,積極強化及提升臺灣全民的數位韌性至關重要。特別是,臺灣是掌握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及在AI浪潮中的樞紐地位,也是「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臺海的安全攸關全世界的利益。

副總統提到,我們也持續推動協助數位人才培育與數位賦能,鏈結產業與國際人才,集結各領域產業的力量,發揮臺灣在AI及ICT等產業的優勢,提升臺灣的技術創新,打造更全面、更具韌性及前瞻性的科技與數位治理環境。

副總統表示,未來,臺灣除了是科技的臺灣、世界的臺灣,也是以人為本的臺灣。我們會善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用社會需求帶動數位轉型,在數位及科技發展過程中優先考慮民眾需求,建立更全面、包容、具前瞻性的科技治理及數位治理。

最後,副總統再次感謝大家參與今天的盛會,期待在稍後的會議中聽取各方意見與建議,大家共同合作,為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數位未來而努力。並祝福論壇活動圓滿、順利、成功。

包括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臺灣網路治理論壇理事長吳國維、臺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亞太區域網路治理論壇MSG主席Amrita Choudhury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1月09日
總統接見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代表團 盼持續奠基科技國力 讓臺灣科學教育持續發展與進步
賴清德總統今(9)日下午接見「2024年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代表團」,肯定參賽同學的優異表現,也期勉同學勇於立下目標,持續不斷地追求夢想,為人類創造更大福祉。並表示,未來政府將持續奠基科技國力,不斷培育科技人才;亦將繼續推動優質科學教育,透過各種獎勵,鼓勵同學參與國際科學競賽,吸引更多人投入科學研究領域,讓臺灣科學教育持續發展與進步。 總統致詞時首先恭喜所有獲獎同學,能在「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脫穎而出,並感謝所有教授及老師的大力支持。教育部推出許多科學教育相關政策,協助同學成功站上國際舞台、展現天賦,如今得到豐碩成果,他也要給予肯定。 總統指出,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同學們的傑出表現也讓國家充滿希望。去年有10項不同學科的奧林匹亞競賽,臺灣共有47人次參與,雖然各國高手如雲,但所有同學依然展現絕佳抗壓能力,發揮平時學習、訓練的水準,總計獲得22面金牌、14面銀牌、10面銅牌及3面榮譽獎,不僅為個人贏得榮耀,也為國爭光。 總統表示,科學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通往未來的關鍵鑰匙。現在不僅臺灣,全球都面臨各種挑戰。氣候變遷衝擊全球,造成各種災情不斷,以目前的技術水準,恐難以在2050年達到淨零轉型目標,因此亟需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發明科技,協助全球精進節能減碳,進而達到淨零轉型目標。 總統說,未來同學們可能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他要勉勵大家都能立下目標、下定決心,持續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為人類創造更多福祉,政府一定會做大家的後盾。 總統指出,尤其臺灣是世界的科技重鎮,面對未來產業的科技變革,政府將持續奠基科技國力,不斷培育科技人才,發揮臺灣的優勢,帶動產業創新與發展,在國際上保持領先地位;也會提供給同學們追逐夢想的機會,與政府共同合作,讓國家更加富強,讓世界更加進步。 總統強調,國家有計畫透過不同管道培育人才,未來政府將繼續推動優質科學教育,並透過各種獎勵,鼓勵同學參與國際科學競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科學研究領域,讓臺灣的科學教育持續發展與進步。 談及民主憲政體制的重要性,總統表示,民主不僅提供自由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有民主,才有自由,也才有多元的社會發展;民主制度讓每一個人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因此,政府除了提出各種政策協助完備科學教育,也要守護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希望同學在未來生涯過程中,能一起關心臺灣的民主發展。 代表團一行由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1月03日
「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暨「AI創新應用大樓」招商啟動 總統盼打造人工智慧島 增強臺灣實力 讓臺灣更安全
賴清德總統今(3)日下午前往臺南出席「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暨「AI創新應用大樓」招商啟動典禮時表示,他希望將臺灣打造為人工智慧島,並逐步達成均衡臺灣、韌性臺灣、健康臺灣等目標,增強臺灣實力,讓臺灣更安全、區域更和平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高興在一年的開始就回到臺南參加「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暨「AI創新應用大樓」招商啟動典禮,感謝國科會吳誠文主任委員,為了國家科技產業發展付出的努力,這也是行政院各部會,包括數發部、國發會、經濟部等共同努力推動的結果。另外,他也要感謝臺南市黃偉哲市長率領團隊提出招商計劃,滿足包括超微半導體公司(AMD)等國際級科技大廠的投資需求,值得肯定。 總統指出,在他的520就職演說中,提到要將臺灣打造為人工智慧之島,並逐步達成均衡臺灣、韌性臺灣及健康臺灣的目標。他認為,將臺灣打造為人工智慧島,現在正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天時,是因為全世界已經進入全面智慧化的時代;地利,是因為臺灣的半導體、人工智慧、ICT產業非常健全,而且我們是站在第一島鏈上的民主國家。人和,則是去年來臺參加COMPUTEX的科技業名人,包括黃仁勳、蘇姿丰及梁見後都是臺灣人。加上今天在場的科技界夥伴、廠商、企業家,都是臺灣打造人工智慧島非常重要的力量。 總統接著說,首先是「均衡臺灣」;除了昨天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在院會通過的「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政府針對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宜花東屏南、金馬澎等行政區域規劃「六大區域旗艦計畫」,以人工智慧、半導體人工智慧貫穿,預計會投入一兆元以上的投資。除了人工智慧方面的投資之外,也包括交通建設,生活區域改善等,希望能夠帶動民間共同響應。 總統指出,「大南方新矽谷方案」,以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做為核心地帶,串起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區域的科技廊帶,希望能達到三個目標。第一,要具備人工智慧的研發能力。第二,不只是規劃設計及生產製造,更要具備系統整合能力。第三,推動臺灣社會各行各業使用人工智慧的文化,在醫療、學術研究、社會科學及各行各業等領域加強應用,這樣臺灣才會強。 談及「韌性臺灣」,總統說,我們要發揮半導體及人工智慧的優勢,鏈結民主國家,讓民主供應鏈更完整、更健全且居於主導、無可取代的地位,讓臺灣的經濟發展更具韌性。至於「健康臺灣」,總統指出,臺灣除了ICT產業、半導體及人工智慧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家也都非常肯定我們的醫療服務,在生物科技領域上也獲致相當成果。他的背景是醫療,因此希望能推動「健康臺灣」,讓國人不僅能活得長壽,而且可以活得健康;讓國人健康、讓國家更強、讓世界擁抱臺灣。 總統同時提到,許多半導體業界前輩為大家種了第一棵樹,幾十年來政府、民間業者、研究單位共同耕耘,現在已經長成一棵大樹,希望利用這棵大樹,讓臺灣更安全、更繁榮,讓臺灣的民主能更得到保護;也因為我們的實力增強,跟民主陣營並肩站在一起,讓臺灣更安全、區域更和平發展,這就是我們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最後,總統祝福今天活動成功,「大南方新矽谷計畫」推動成功、招商順利,讓南臺灣的核心沙崙經由大家共同努力,不僅造福臺南市,也嘉惠整個臺灣。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啟動儀式,並參觀人工智慧及綠能技術研發廠商攤位。 包括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誠文、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臺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王定宇、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詹方冠、經濟部次長何晉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周美吟、國立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22日
2024黑客松頒獎 總統:政府與民間協力具體落實政府行動創新 回應民眾需求及解決社會問題
賴清德總統今(22)日下午出席「2024總統盃黑客松頒獎典禮」,肯定得獎團隊為健康促進以及數位淨零的發展方向,提出創新方案。並表示,在這個充滿挑戰、瞬息萬變的時代,總統盃黑客松充分展現出政府與民間協力,一起突破框架限制,具體落實政府行動創新,回應民眾的需求以及解決各項社會問題。有大家一起打拚,國家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更進步、也更繁榮。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國內松」及「國際松」卓越團隊簡報分享提案內容。隨後致詞表示,「總統盃黑客松」是在2018年蔡英文前總統支持下,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正式啟動,很高興看到現在已經將政府、民間的跨域協作開枝散葉,並在今年邁入第7年的里程碑,也選出35組國內松以及12組國際松的卓越團隊,成績斐然,感謝大家的努力。 總統指出,今年國內松主題是「樂齡共好・健康永續」,明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全民健康保險也將開辦滿30年,希望透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共同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 總統接著恭喜國內松5組卓越的團隊,並提到,第一組「想路飛飛」,希望利用無人機覆蓋偏鄉運輸網路,促進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對偏鄉醫療來說非常重要。第二組「寧靜追蹤師 Quiet Tracker」要改善噪音的處置流程,也創建臺灣的「安靜適宜性指標地圖資料庫」,讓國內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第三組「Greens Plus」的目標,是要建置一個農業AI辨識平台,讓農民不用擔心水源短缺,也能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對滴滴珍貴的水資源相當重要。 總統說,第四組「跨專業協作照護 Connect 10」希望強化偏鄉的照顧服務、提升個案的生活品質,相信會讓政府目前推動的長照3.0更加完備。第五組「安心御老隊」要透過以長輩為中心的溝通平台,連結照護團隊、個案與個案家屬,打造全人健康照護新模式。若能確實落實,人性尊嚴會得到更多重視,對人民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 總統表示,今年的國際松主題則是「領航數位淨零—打造新世代數位公共建設」,希望透過結合數位科技、淨零永續的技術,推動數位淨零雙轉型,為臺灣的新世代建立更永續的基礎,也能達到智慧永續新臺灣的目標。 總統說,很高興看到今年的國際松有77組國際隊伍提案,再創歷年新高,他也要恭喜兩組得獎團隊。第一組是成員來自美國及臺灣的「GreenhopeBCTW」,希望透過設立個人減碳錢包,將綠色行動化為資產,鼓勵更多人採取減碳行動。第二組是三位成員都是印尼籍的「MooApps」,他們要提供一個創新數位監控系統,協助畜牧農民照顧動物的健康,降低牲畜的死亡率。相信不僅是動物,每個人如果能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對個人健康將有莫大幫助。 總統再次感謝各得獎團隊的努力及所有參賽團隊的參與,為健康促進以及數位淨零的發展方向,提出創新方案。並指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瞬息萬變的時代,總統盃黑客松充分展現出政府與民間協力,一起突破框架限制,具體落實政府行動創新,來回應民眾的需求,以及解決各項社會問題。 最後,總統再次恭喜所有團隊,從得獎者的表現,他看到無限可能的臺灣,有大家一起來打拚,國家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更進步、也更繁榮。 隨後,總統分別親頒獎盃及獎狀予「國內松」及「國際松」獲獎團隊。 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顧忠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數發部長黃彥男、衛福部長邱泰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嚴德發、外交部次長田中光、環境部次長葉俊宏、無任所大使簡又新、陳正然、「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代表艾吏福(Arif Sulistiyo)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17日
台北市電腦公會50周年慶 總統盼產業與政府攜手邁向智慧永續新時代 成為鞏固民主陣營及守護臺灣的重要力量
賴清德總統今(17)日下午出席「台北市電腦公會第17屆第3次會員大會暨50周年慶」時表示,政府會在預算和政策面支持科技產業發展,期盼產業界與政府攜手合作,善用既有的ICT產業基礎及AI實力,讓國家邁向智慧永續新時代,並與國防、國安及印太區域安全進一步結合,成為鞏固民主陣營及守護臺灣的重要力量。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榮幸與大家一起慶祝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50周年,共同見證歷史里程碑。台北市電腦公會從50年前最初的15家會員,到現在有3,100家會員,並從機械文明走入資訊文明,從桌上型電腦到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現在更邁入人工智慧時代,相當不容易。會員們不僅成就個人,也壯大公會,更創造就業機會及帶動經濟繁榮發展,帶領臺灣走進世界。 總統提到,此次他出訪太平洋友邦,所到之處都得到許多肯定及重視,充分感受到大家共同努力累積的實力,讓國際社會看到臺灣的重要性,他要代表臺灣人民向公會所有先進及夥伴表達感謝之意。並期許未來大家能繼續團結合作,讓國家更加壯大。 總統指出,他曾於520就職演說中談及三個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包括「前瞻未來,智慧永續」、「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及「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未來是全面數位化的時代,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都將智慧化,期許大家利用臺灣ICT產業基礎及AI實力,順應智慧化時代來臨,並妥善因應氣候變遷挑戰,讓國家邁向智慧永續新時代。 總統說,臺灣之前在太空及海洋領域涉獵較少,未來產業不僅要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也不能忘記我們有能力競逐太空和探索海洋。藉此不但能擴大產業發展方向,也讓國家力量更強,稱職扮演臺灣的關鍵角色。 總統表示,政府將提高整體科技預算,明年度科技預算是1,965億元,相較今年增加77億元。讓大家在既有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提供AI在生活各方面的運用及解決方案。此外,政府會建置足夠算力的國家資料中心,搭配超級電腦,並持續栽培AI人才、鬆綁或建置新法令,以結合ICT產業及國家未來發展。 總統提到,臺灣位處印太區域第一島鏈,受到許多挑戰。期盼能善用產業實力,與國防、國安及印太區域安全進一步結合,發展機器人、空中或水下無人載具等產業,相信將獲得更高效益,成為鞏固民主陣營及守護臺灣的重要力量。 最後,總統頒贈台北市電腦公會立會50周年紀念盤,感謝大家的努力付出,並祝福公會迎向更燦爛的50年。 包括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環境部長彭啓明、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彭双浪、榮譽理事長童子賢、前理事長林榮生、施振榮、劉瑞復、黃崇仁、王振堂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2月16日
總統出席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盼透過科技創新協助區域均衡發展 讓國家有更強的實力因應各項挑戰
賴清德總統今(16)日上午出席「行政院第十二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可以協助區域均衡發展,行政院經發會上週四通過「六大區域旗艦計畫」,除發展臺灣各區域特色產業,也將在各縣市推動軌道、公路、醫療、文化、觀光、居住等重要建設,期盼打造更均衡、更有韌性的臺灣,讓國人有更好的生活,國家有更強的實力因應各項挑戰。 總統致詞時表示,四年一度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是政府與科技界重要的盛會,同時也牽動國家的整體發展,感謝來自產、官、學、研各界的專家一起參與,擘畫未來科技發展的藍圖。 總統說,回顧八年前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當時政府剛開始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成為驅動臺灣下一個世代產業的核心;四年前召開會議時,「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已經是政府的重要施政方向,當時結論是將致力實現創新、包容、永續的2030願景。 總統指出,面對人工智慧快速崛起、數位和淨零轉型、以及地緣政治變化種種的挑戰,我們必須站穩「5+2產業創新」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發展基礎,更要因應地緣政治變化,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及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進一步提升臺灣的產業實力。 總統表示,這次會議主題充分展現出政府的目標,也就是「智慧創新、民主包容、打造均衡臺灣」。因應AI時代的來臨,我們要從科技、民主、人權等各面向著手,帶領產業和社會轉型。 總統說,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時,中央政府科技預算第一次突破1千億元,而明年中央政府總體的科技預算編列1965億元,比今年增加77億元,這代表政府對科技產業的重視,我們要繼續努力,讓臺灣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國家。 總統指出,為了打造均衡臺灣,上週四行政院經發會通過了「六大區域旗艦計畫」,不僅要發展臺灣各個區域的特色產業,也要在各縣市推動軌道、公路、醫療、文化、觀光、居住等重大建設,未來將推動140項的重要建設,其中有100多項建設已經在進行,希望持續強化各個區域的生活治理與連結。 總統說,相信科技的創新可以協助區域的均衡發展,並且落實人文社會與科技的結合,打造更具備科技韌性、社會韌性、環境韌性、經濟韌性的生活環境,讓國人有更好的生活,國家有更強的實力因應各項挑戰。 總統提到,今年臺灣在科技發展上取得亮眼的成果,根據「IMD世界數位競爭力」的評比,臺灣「每千人研發能力」是全球排名第二,在「研發總支出GDP占比」、「高科技出口GDP占比」及「學生在數學教育評估上的表現」也都位居全球第三名。 總統進一步指出,臺灣有能力、有技術、有人才,我們要持續創造豐碩的科技成果,「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就是集思廣益的重要平台。在大家的討論和確認之下,這次會議的各項議題、子題及策略措施,將成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的執行依據,我們執政團隊也會全力以赴。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大家的參與,期待借重大家寶貴的經驗和意見,一起努力讓臺灣的科技政策更加完善,不只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也為全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誠文、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李育杰、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3月13日
總統主持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 提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 籲請國人團結抵抗分化
賴清德總統今(13)日午間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分別針對臺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包括中國對國家主權之威脅、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以及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 總統強調,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政府不會停止努力,全力確保國家主權不受侵害,也期盼全體國民團結抵抗分化。他期許國人一起:提高媒體識讀能力;參與、組織公民教育活動;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以及拒絕參加所有犧牲國家利益的活動。只要每個國民都在國家的繁榮和安全目標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齊心合作,沒有甚麼可以擊倒我們。 總統致詞內容為: 最近,在許多場合,不少國人向我表達同樣的憂慮。他們看到,有現役、退役軍人被中國收買,出賣情報,甚至組建武裝力量,計畫傷害自己的國家和國人;有藝文工作者,為了個人事業上的利益,不惜配合北京的指令,說自己的國家不是國家。他們也看到,中國官媒用來挑弄臺灣內部對立的訊息,總是很快的被特定管道傳播。有人甚至以協助中國官媒錄製統戰節目為業,散播民主無用、疑美疑軍,操弄分化和對立。很多人憂心,我們的國家,還有得來不易的自由和民主,共同打造的繁榮進步,將因為這些統戰操弄,一點一滴的流失。 誠如知名戰略學者葛宣尼克(Kerry K. Gershaneck)對中國統戰作為的分析,他說:「中國是透過顛覆、滲透、收購媒體、發動媒體戰、心理戰、法律戰來分裂和征服我們。」,他們的企圖是,在我們的社會中,種下不和的種子,讓我們忙於內部矛盾,而忽略來自外部的真正威脅。 數十年來,中國併吞臺灣、消滅中華民國的野心,沒有一天改變過,不僅持續文攻武嚇,對臺灣社會的統戰滲透也愈來愈嚴重。從2005年,中國頒布所謂的《反分裂國家法》,把武力併吞臺灣視為國家任務,到去年6月,更發布所謂的「懲獨22條」,將所有不接受「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所有人,都視為「懲戒」對象,作為傷害臺灣人民的藉口。最近更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在在顯示出中國對臺灣主權日益迫切的威脅。 過去這段期間,中國更利用民主臺灣的自由與多元開放,吸收黑道、媒體、名嘴、政黨乃至於現、退役軍警,在我們的內部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 根據國安局報告,去(2024)年因共諜案起訴人數共64人,是2021年的三倍之多;其中統促黨、復康聯盟黨、臺灣軍政府等為中國發展叛國組織,佈建武裝力量的案例,在民主自由社會令人匪夷所思,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當前臺灣社會。 中國更處心積慮對國軍進行滲透及間諜活動,去年涉及共諜案遭起訴的現役及退役軍人分別為28人(43%)及15人(23%),合計占共諜案比例高達66%。 我們更警覺到,中國近來藉由廣泛核發中國護照、利誘我國人申辦中國「居住證」、「定居證」、「身分證」等,企圖讓臺灣人混淆自己的國家認同。 中國也將兩岸交流視為對臺統戰的管道,在臺灣內部區隔敵我,分化臺灣內部,削弱敵我意識,並意圖架空政府公權力,塑造中國已經在臺灣「治理」的假象,藉此擴大對臺灣內部的影響力。 我們也注意到,中國持續擴大對臺灣的融合發展策略,採取各種手段,要求、脅迫臺商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利誘臺灣青年赴中國發展,且不擇手段覬覦臺灣人才、竊取關鍵技術,影響臺灣的經濟安全,也大幅升高臺灣青年赴中國的風險。 這樣的中國,已是我國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我們沒有選擇,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作為,這也是我今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的目的。是我們該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強化我們的民主韌性與國家安全,保護我們珍視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的時候了! 以下,我將針對臺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十七項的因應策略,向大家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在因應中國對國家主權之威脅方面 有主權,才有國家;有臺灣,才有中華民國。正如我在去年520就職演說及雙十國慶談話所指出,自1996年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示就職以來,已經向國際社會傳達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臺灣社會最大共識,就是捍衛民主、維護主權,以及守護我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臺灣被中國所併吞。 策略一,請國安會、國防部及行政團隊要全力推動「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展現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全民共識與堅定決心。 策略二,請國安會、外交部擬定行動計畫,透過與友盟國家的合作,向全世界宣達我們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國家意志與社會共識,反制中國意圖在國際社會消滅臺灣、矮化臺灣主權的野心作為。 第二,在因應中國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與檢調司法機關共同協力,處理現役軍人涉犯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之刑事案件。未來現役軍人觸犯陸海空軍刑法之軍事犯罪案件,將交由軍事法院審判。 策略二, 進行相關配套改革,包括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等,將在完成全部規劃及討論定案後,由國防部向社會作完整說明及溝通,讓軍事審判制度的恢復,能被社會信任及充分支持。 策略三,為有效遏制現役及退役軍人各種嚴重打擊國軍士氣的爭議言行,國防部須研擬在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並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以有效維護軍隊的紀律。 第三,在因應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 請內政部、陸委會等相關機關就國人同胞申請中國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證件,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持續進行必要的清查及管理,尤其是對國家有忠誠義務的軍公教人員,以嚴防並遏制中國藉「融合發展」為名,進一步採取試圖扭曲我國人對國家認同的統戰操作。 策略二,對中國人士及港澳人士歸化及融入臺灣社會,在兼顧臺灣社會發展及個人權益下,須有更多國安考量: 原籍中國人士申請來臺定居,應確實依照我國法律放棄中國戶籍與護照,不能兼具雙重身分。 有關香港及澳門人士申請來臺定居、居留等相關制度,將增列長期居留規定,以符合實際需要。 第四,在因應中國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鑑於赴中國旅行的風險愈來愈高, 113年元旦迄今,陸委會接獲通報之國人赴中失聯、遭留置、盤查或關押者合計71人;未通報之數字可能數倍於此,其中有3名年長的一貫道親從去年12月被拘捕,迄今未獲釋,相關機關要提高國人赴中國旅遊風險意識,持續加強公眾溝通,並落實各種登錄制度,以減少赴中國旅行的可能意外及風險。 策略二,應落實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赴中國交流的揭露制度,從行政官員到民意代表,從立法委員到村里長,皆應將交流資訊公開化、透明化,以向國民負責。內政部也應建立宗教團體等公益組織赴中國交流之揭露制度,以防杜中國的干預與統戰。 策略三,對中國人士來臺交流進行風險管理: 中國人士來臺之審查及許可,應以進行正常兩岸交流,以及對等尊嚴的官方互動為範圍,並應將兩岸情勢變化等相關因素納入考量。 應嚴格限制具有統戰背景的中國人士來臺,以及禁止中國人士來臺進行具統戰性質之活動。 策略四,兩岸交流要避免受中國政治干預及衍生國安風險。包括宗教、文化、學術、教育等交流案件之審查及管理,應本於「去政治化」、「去風險化」之原則,讓民間交流盡量單純化,符合推動健康有序交流的初衷。 策略五,為遏制中國藉文化統戰削弱臺灣主體性,行政院應研擬提升本土文化產業競爭力方案,加強輔導及獎勵國內影視及文創產業深化民主文化創作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並鼓勵對臺灣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 策略六,強化影藝從業人員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主管機關應提供影藝人員在中國發展之言行應注意事項,並明確涉及危害國家尊嚴相關言行之查處範圍,以避免中國施壓我影藝人員表態或作出危害國家尊嚴之言行。 策略七,相關主管機關應採取積極有效作為,防止中國透過網路、應用程式、AI等工具,對臺灣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 策略八,為落實以上各項措施,請各主管機關應全面檢視現行相關行政命令、措施、解釋令等,完備相關執法規定;若仍有不足,應強化國安法制進一步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兩岸關係條例、港澳條例、資通安全管理法等之修正案,並加強社會溝通,盡速落實。 第五,因應中國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方面 策略一,請國安會會同行政部門,基於「臺灣優先」及「立足臺灣、佈局全球」之經貿戰略,就臺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進行策略性的結構調整;並本於「強本固臺、風險管理」原則,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以強化經濟安全,有力應對中國對臺經貿統戰及經濟脅迫。 策略二,請教育部會同陸委會、經濟部等相關機關,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同時也要廣泛宣導國內青年就業創業的各種機制,提供充分資訊及協助,讓青年學子對國家願景更有信心,更積極投入建設及發展臺灣的行列。 各位國人同胞,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八十週年,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威權的侵略併吞,終將以失敗告終,而守護自由,戰勝極權侵略的不二之道,就是團結。 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政府不會停止努力,全力確保國家主權不受侵害,確保兩千三百萬人民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永續如常。但只憑政府的力量尚有不足,我們更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警覺和行動。 每一位國民都是守護民主自由的第一線,我們可以一起這樣做:第一、提高媒體識讀能力,不傳播、不轉發中國官宣的統戰資訊;第二、參與、組織公民教育活動,增強對統戰的認識,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第三、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讓所有惡意企圖寸步難行;第四、拒絕參加所有犧牲國家利益的活動。 每個人的警覺與行動,就是對抗統戰滲透最堅強的防線。只有團結,才能抵抗分化,只要每個國民都在國家的繁榮和安全的目標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齊心合作,沒有什麼可以擊倒我們。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